
形容母爱的四字词语
舐犊情深,孟母三迁,母爱如山,母爱如天,无微不至,寸草春晖,父母恩勤,哀哀父母,春晖寸草,鹑居鷇食,断杼择邻,寒泉之思,昊天罔极,老牛舐犊,含辛茹苦,恩逾慈母,,曾母投杼,凯风寒泉
励志的成语
精进不休、悬梁刺股、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自强不息一、精进不休白话释义:专心努力上进;休:停止。
指人不停追求进步。
朝代:现代作者:木马晨君出处:《追求》:刻苦,沉着,精进不休。
翻译:于是又潜心典籍,勤奋不知疲倦二、悬梁刺股白话释义:形容刻苦学习朝代:西汉作者:刘向出处::“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翻译:苏秦读书时一旦要睡着,就用锥自己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了脚跟三、持之以恒白话释义:长久地坚持下去:努力学习,持之以恒朝代:宋作者:楼钥出处:《攻媿集·雷雨应诏封事》:“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
”翻译:凡是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长久地坚持下去四、坚持不懈白话释义:坚持到底,一点不松懈。
朝代:民国作者:赵尔巽出处:《清史稿·刘体重传》:“遇大雨;贼决河自卫。
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贼穷蹙乞降;遂复濮阳。
”翻译:遇到大雨;贼决黄河保护自己。
转动激励兵团;坚持不松懈;贼兵走投无路乞求投降;于是又濮阳。
”五、自强不息白话释义:“君子以自强不息。
” 指自己不懈地努力向上。
息:停止。
朝代:西周作者:姬昌出处:《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翻译: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
带熊字的成语
画荻丸熊心豹胆、熊罴之旅、飞熊、虎背熊腰。
画荻丸熊白话释义:用赞母亲教子有方。
出处:·《文史通义·古文十弊》:“善教子者,岂皆熟记画荻和丸
”朝代:清作者:章学诚译文:擅长教导子女的人,难道都是用以荻画地,用熊胆和制丸子,使之咀咽以提神醒脑的方法的
二、熊心豹胆白话释义:比喻非常胆大。
出处:《赵氏孤儿》第三折:“老元帅
我有熊心豹胆,怎敢掩藏着赵氏孤儿。
”朝代:元作者:·纪君祥三、熊罴之旅白话释义:熊罴:两种猛兽,比喻勇猛之士。
比喻勇猛善战的军队。
出处:·《南征赋》:“乃有熊罴之旅,虓阚之将。
”朝代:晋作者:陆云译文:你有勇猛之士,勇猛善战的军队。
四、飞熊入梦白话释义:原指周文王梦飞熊而得太公望。
后比喻圣主得贤臣的征兆。
出处:·《封神演义》第二十三回:昔商高宗曾有飞熊入梦,得傅说于版筑之间。
朝代:明作者:许仲琳译文:以前有商高宗梦飞熊而得太公望,在市场上得到傅说这种人才的故事。
五、虎背熊腰白话释义:形容人的身体魁梧强壮。
出处:《飞刀对箭》一折:“这厮倒是一条好汉……哦,是虎背熊腰。
”朝代:元作者:·无名氏
来描写家庭妇女的成语有那些
节衣缩食缝破补烂勤俭节约抚孤成立克勤克俭省吃俭用细水长流从长计议披星戴月奉公守法治家有方教子有方孟母三迁洒扫庭除除旧布新无怨无悔任劳任怨相夫教子
形容父亲教子有方的词语有哪些
晋中之窗030600.net提醒您: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三声)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躃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
”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
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
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
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
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
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
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
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
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
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
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
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著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
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
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嘉祐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
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