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一个人写字非常好的词语,句子,古诗有哪些
形容字写得好的成语:笔墨横姿、笔力劲挺、笔力险劲、笔酣墨饱、春蚓秋蛇、笔精墨妙、笔走龙蛇、笔底龙蛇、笔底春风、笔扫千军、笔老墨秀、一字见心、丁真楷草、丁真永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下笔风雷、大气磅礴、千里阵云、飞龙舞凤、天然真趣、心正笔正、丰筋多力、丰厚雍容、文采炳焕、正中寓欹、气势磅礴、气韵生动、气韵流畅、风格秀媚、风姿多变、凤泊鸾漂、凤舞龙飞、凤翥鸾回、平和畅达、外师造化、巧夺天工、龙飞凤舞、龙翔凤跃、龙盘凤翥、龙蛇飞动、龙蛇飞舞、龙威虎震、龙伸蠖屈、龙跳虎卧、龙威虎振、龙骧豹变、龙翔凤舞、右军习气、古肥今瘠、仙露明珠、功力深厚、写经换鹅、传世佳作、刚劲挺拔、刚劲有力、刚柔结合、刚柔拙巧、刚健质朴、自然舒展、自然天成、自成天趣、行云流水、如锥画沙、有力雄劲、收放有度、运笔简洁、运笔秀巧、华美自然、技压群雄、妙在心手、汪洋大肆、汪洋闳肆、汪洋恣肆、苍劲有力、初写黄庭、初学涂鸦、严家饿隶、劲骨丰肌、沉着痛快、沉著痛快、学书不成,学剑不成、画沙印泥、画蚓涂鸦、鬼斧神功、灵动秀气、灵动潇洒、灵动流逸、胡肥钟瘦、临池学书、信笔涂鸦、家鸡野鹜、家鸡野雉、剑拔弩张、柳骨颜筋、剑拔弩张、铁画银钩、唐临晋帖、蚕头燕尾、游云惊龙、银钩虿尾、银钩铁画、银钩玉唾、矫若惊龙、笔酣墨饱、笔走龙蛇、初写黄庭、春蚓秋蛇。
形容字写得好的句子:1、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
2、举笔信手涂抹几下,一幅腾飞的巨龙即跃然纸上。
他所画之龙,栩栩如生,雄奇魁伟而变化多端。
陈容画龙往往不画整条,或画龙首,或画龙爪,忽隐忽现,似闻其声,如见其形,且泼墨成云,喷水化雾,神妙无比,人称“所翁龙”(陈容号所翁)。
描写字写得好的句子。
3、字形正倚交错,大大小小,开开合合,线条粗细变化明显,跌宕有致。
最末一行写歪了,歪得简直要倾倒,但这样的倾斜并不生硬,反倒更见自由,体现出他的任情恣性的一面,自成格调。
陈容取势险峻,他结字造型或倚或正,或重或轻,有“来如雷霆收震怒”之美。
他行笔迅捷,用笔有力,发力沉重。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宋代: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形容书法好的诗词1,蒋士铨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
板桥写兰如写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古人赞美书法的诗2,郑板桥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笔去争妍。
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
3,黄庭坚世人但学兰庭面,欲换风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4,王文治《论书绝句》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
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
5,杜甫《饮中八仙歌》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6,李欣《醉后赠张九旭》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
露顶据胡床,长叫两三声。
兴来洒素壁,挥毫如流星。
7,李焕《赠零陵僧》张颠没后二十年,谓言草圣无人传。
零陵沙门继其后,新书文字大如斗。
兴来走笔如旋风,醉后耳热心更凶。
忽如斐旻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
又如吴生画鬼神,魑魅魍魉惊本身。
钩锁相连势不绝,倔强毒蛇争屈帖。
8,李白《赠怀素草书歌》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行。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恍恍如闻魔雷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9,韩偓《题怀素草书屏风》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尤有墨迹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照,字字恐成龙。
10,王梦楼《快雪堂跋》曾闻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
问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严书。
11,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狂僧挥瀚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
龙虎渐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
鱼笺绢素岂不贵,只嫌局促儿童戏。
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少豁胸襟气。
长幼集,贤豪至,枕糟藉麴犹半醉。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纸纵横千万字。
12,傅山《论书》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
平原气在胸,毛颖足吞虏。
赞美钢笔字写得好的句子有哪些
要求至少300字
一走龙蛇 [ bǐ zǒu lóng shé ] 形容书法雄健活泼。
出 处宋·高登太元》:“胸中翻锦绣;走龙蛇。
”例 句小冰饱蘸浓墨,觉得一股墨香扑鼻,灵感便从天而降,~,写下一首七绝。
二、力透纸背 [ lì tòu zhǐ bèi ] 1.形容书法遒劲有力。
2.形容文章深刻有力。
出 处清·赵翼《瓯北诗话》:“(陆游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例 句书法展览会上的作品,其中不少是~的佳作。
三、龙飞凤舞 [ lóng fēi fèng wǔ ] 形容气势奔放雄壮。
宋苏轼《表忠观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
” 后多形容书法笔势有力,活泼舒展。
出 处宋·苏轼《表忠观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
”例 句他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面前铺好一张大红纸,手提毛笔,正准备~一番。
四、铁画银钩 [ tiě huà yín gōu ] 画:笔画;钩:钩勒。
形容书法刚键柔美。
出 处唐·欧阳洵《用笔论》:“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
”例 句银钩铁画石经余,想见先唐字学书。
五、行云流水 [ xíng yún liú shuǐ ] 比喻文章的布局和发展,不加雕琢,就像云的运行,水的流动,非常自然。
《宋史·苏轼传》:“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出 处宋·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例 句苏轼的《赤壁赋》真写的如~,挥洒自如。
仙逆 里 忧伤 唯美 霸气 的句子
1.顺为凡,逆则仙。
(总纲)2.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杀人
(王林的行事准则)3.小林子,我带你去泡女人。
(邪恶的司徒出场)4.不孝子王林,今日以香祭拜,下次来时,以藤家全族人头,为爹娘搭建藤家人头塔。
(王林初露锋芒)5.“我带你去杀人”(最冷酷的情话)6.此人心狠手辣。
胆大包天。
做事果断。
冷酷无情。
偏又胆色过人。
心思缜密。
意志坚定。
狡猾如狐……(他人眼中的王林,精炼
)7.因为,他姓腾
(杀伐果断)8.小兄弟,我看你天庭饱满。
紫光透体绝非凡人啊
可惜若无人指点。
怕此生结丹午望。
(“骗子”云雀子)9.这雨,出生于天,死于大地。
中间的过程,便是人生。
我之所以看这雨水,不看天,不看地,看的也不是雨。
而是这雨的一生……这便是生与死(雨中论道)10.嗬哟,小林子,我告诉你,你许爷爷现在可厉害了…(生有反骨的许立国)11天要让你死.我也要把你抢回来……(爱情的力量)12.让你下雨了吗,给老子散
(霸气的司徒
)13.老头轻哼一声,颇为不满的说;“不要衣服
”(自恋的云雀子)14.他一直到临死,都无法忘记那看着他长大的王叔叔。
只是,他此生,再也没有机会,可以看到王林……(唉,一段让人叹惋的尘缘)15.法术的仙意,无法遮盖你千年的痴迷……(痴情的的周轶)16.“走,老夫带你去抢仙玉,这是我炼魂宗的传统
”(嚣张的遁天,跋扈的传统)17.司徒,当年你曾教我,这修真界极为残酷,弱肉强食,稍有不慎就会灭亡,若要活下去,就必须要学会狠,学会毒,只有自己变得狠毒,才拥有生存的资格
这一千三百多年的修道,我王林已经学会了狠毒,更学会了杀戮,还学会了孤独,但,我失去的却是太多太多……“一千多年的修道,多少次生死危机。
换来如今修为,这一切,值得么……我不敢自问,不敢……我更不敢去想,若我不修道的快乐……因为我,已经踏上了修道的人生。
一步踏入,想要退出,难
太多的事情,让人根本就无法退出,只能继续走下去,若是心怯了,这道,依旧再无可修
(王林的痛苦和迷茫)22.我左手是修魔海短暂的因果,右手里百年一个漫长的孤陌(左手爱情,右手寂寞)18.生为人杰,死亦鬼雄,我辈修士,何惜一战
(战意滔天)19.爱情就像一条河,左岸是明灭千年的欢笑,右岸是烛光下永恒的沉默,中间流淌的,是年年岁岁淡淡的寂寞,被风吹走的,总是那飘浮的哀愁,只有那无心人的寂寞是风,怎么也吹不散的烟火(美得让人心醉)20.王林没有收回目光,依然看着窗外,平静的说道:“你,不适合修道
”马车外轱辘压地的声音缓缓传来,带去了时间的流逝,最终,王平低下了头,轻声道:“我知道了,父亲。
”(父爱如山)27.王平张开嘀,似乎想要说些什么,但最终,却是没有说出口,只是内心默默的问道“父亲,你可以给我一切,为什么不让我修道……平儿修道,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当年的承诺……为了可以永远的陪在你的身边……父亲,你太孤独了……可是,为什么…月光下,王林站在院子内,影子被拉得很长,他平静的回到了自己的房间,躺在了床上,轻声道:“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可是,我希望那一天,来的缓慢一些,甚至,你永远都不要知道,为什么……”(唉,永远不知道的好)28.“请把我的骨灰带回联盟星域的暗月星,那里有一处天山,山下我记得有处村庄,把我的骨灰,送至那里”(修道者剪不断的凡尘执念)29.“杏花树;开白花,养女莫把道士家。
年前二郎网上山,年后一郎尸骨寒,养女哭声陪死人,却把棺材当自家。
杏花树,开白花,孩童莫要见道家,若问我的年岁几。
还称没有道缘呀,狗一叫,猫一抓。
吓得道士回老家。
”(孩童也唱莫修道,其中凄苦几人知)30.记忆是掌心的水,不伦你摊开还是握紧,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
只是,那水的凉意。
却是可以让人始终无法忘记.(淡淡的忧伤)31.“什么是天
”“有天吗
”(论道)32.千年的相守,又是千年的等待,一直期盼对方苏醒的一日,但眼下,他与青霜距离不足三丈,但却有种仿若距离了万古岁月一般的错觉,仿若比之生与死的距离,还要遥远……这世间,有一种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忘记……(多情却被无情恼)33.本君清水,来此,取故物。
灭此界(霸气冷酷的清水)34.老子决定闭关(司徒的天赋让人无语)35.我王林修道一生,不拜天地,不敬鬼神,只拜父母,只敬司徒。
(豪气干云的宣誓) 36.‘本王明天让我个去抢’‘本王的鲜血,可是很宝贵的’(疯子的疯言疯语)
望海潮里哪些词用的好
要具体的词的赏析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怎样用很优雅大气的语言形容人努力奋进的状态
字越少越好
句子成分 1、 主语是谓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 (1)人民 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 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例如: (1)满天乌云 顿时消散了。
(2)树叶 黄了。
(3)小王 今年十六岁。
(4)鲁迅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 星期日。
(6)什么书 他都看。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 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关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 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 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例如: (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 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
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 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
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 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 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 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下来似的〉。
7.独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 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原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
例如: (1)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2)十分明显,不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
(4)砰,砰,一阵枪声传来...... 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 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8、复指成分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
例如: (1)先生自己也要书。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已经 成为。
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3)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丽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在句子成份的定义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是相同的,只不过古汉语有特殊句式,它改变了成份的位置: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疑问句式 否定句式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
”的形式表被动。
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
”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用“为”,“为......所.....。
”表被动。
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
”(《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
”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
又如:“赐之彘肩。
”(《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
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
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