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太后梳妆楼在哪里 收费吗
肖太后梳妆楼地处河北省沽源县平定堡镇境内、县城东7.5公里处,是北宋年间专为肖后梳妆而建,故称“肖后梳妆楼”。
南依山峦,东近滦河,东北为延绵不断大草原,据楼可远视金莲川(认电河)和碧波千倾的囫囵淖(白海),壮丽的行宫遗址映入眼帘。
还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梳妆楼本身保存完好,它是目前在北方唯一保存的形制比较特殊的元代建筑。
形如一蒙古包,全部用青砖砌筑。
平面为正方形,边长9.3米,是一般常见之喇嘛塔座形制。
南面偏东辟拱形门,东西两面为拱形窗,上为阑额,再上砌出棱角牙子两层收分成顶。
从南门进入中间,楼下为四角,上为八角。
角间为圆柱,上托阑额、普柏枋,再上为单抄四铺作斗拱,斗拱之上层层叠涩而成巨大穹窿顶,犹如天幕,高约15米,极富神密色彩,顶中空,以砖覆盖。
梳妆楼北面尚存有围墙和建筑基础。
相传为萧太后梳妆台,实际并非辽代所建,依形制分析,乃元代所建,而且应是宫中一座神殿。
构造和一般庙宇中殿堂不同,如下部为方塔式座,上承巨大穹窿顶,酷似中世纪的天文台。
完全仿自蒙古包形式,体现了民族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肖后”,指辽景宗后肖绰,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辽圣宗之母肖太后。
肖绰摄政后,在统和九年至统和二十五年(公元991一1007年)的连续16年间,辽帝、太后及部族大臣都在凉陵清暑,驻蹲并建行宫。
谁能告诉我“不思量.自难忘”是什么句子
全文是什么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记梦 十年生死茫。
不思量难忘。
千里孤坟,无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关于“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
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宴饮时看到了轻盈曼舞的王朝云,备极宠爱,娶她为妾,此时的东坡已经四十岁了。
苏东坡是一位性情豪放的人,在诗词中畅论自己的政见,得罪了当朝权贵,几度遭贬。
在苏东坡的妻妾中,王朝云最善解苏东坡心意。
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
”一答:“文章”。
一说:“见识。
”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
”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 苏东坡在杭州四年,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这期间,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
在黄州时,他们的生活十分清贫。
元丰六年,王朝云为苏东坡生下了一子,取名遂礼。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全部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
苏东坡又不时怀念起死去的结发妻子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冷。
纵使相逢应不识,坐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干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两年之后,苏东坡再度被贬任杭州知府。
杭州百姓非常爱戴他。
此后苏东坡又先后出任颖州和扬州知府。
宋哲宗用章敦为宰相,政见不同的苏东坡被贬往南蛮之地的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这时他巳经年近花甲了。
身边姬妾陆续散去,只有王朝云始终追随。
苏东坡感叹作诗: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阿奴络秀不同老,无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
序云:“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
” 王朝云在惠州又为苏东坡生下一子,取名干儿,产后身体虚弱,不久便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
朝云死后,苏东坡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亭柱上镌有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随苏轼到惠州时 朝云随苏轼到惠州时,才三十岁出头,而当时苏东坡已年近花甲。
眼看主人再无东山再起的希望,苏轼身边的侍儿姬妾都陆续离去,只有朝云始终如一,追随着苏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惠州。
苏轼十分感动,刚到惠州不久,就为朝云赋诗一首:“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阿奴络秀不同老,无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
”这首诗还有这样一个序言:“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
”当初白居易年老体衰时,深受其宠的美妾樊素便溜走了,白居易因而有诗“春随樊子一时归”。
朝云与樊素同为舞妓出身,然而性情迥异。
朝云的坚贞相随让老年苏轼备觉安慰。
没有想到的是,造化弄人。
这样一位善解人意的年轻女人并没有陪伴老迈的苏轼走完他的人生之路,反而先于苏轼离开尘世的喧嚣。
绍圣二年七月五日,朝云突然得了一种瘟疫,不治身亡。
朝云是虔诚的佛教徒,她在咽气之前握着苏东坡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谒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意思是:“世上一切都为命定,人生就像梦、幻、泡、影,又像露水,像闪电,转眼之间就永远消逝了,因此没必要过于在意。
”这番话不只是朝云对禅道的彻悟,其中也隐含着她临终时对东坡的无尽牵挂。
八月三日,按照朝云的心愿,苏东坡把她安葬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
朝云安息之所是一个僻静的地方,黄昏时分可以听到阵阵松涛和禅寺的钟声。
附近寺院的僧人筹款在墓上修了一座亭子,就是“六如亭”,用以纪念朝云。
亭柱上镌有苏东坡亲自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这副亭联不仅透射出苏东坡对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更饱含着他对一位红颜知己的无限深情。
这副联已经损毁在漫长的岁月里。
现存的朝云墓和六如亭是清朝伊秉绶任惠州知府时重修的,亭柱的石刻楹联是陈维所书:“从南海来时,经卷药炉,百尺江楼飞柳絮;自东坡去后,夜灯仙塔,一亭湖月冷梅花。
”楹联形象、真切地概括了东坡与朝云当年贬谪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反映出千百年来朝云墓带给后人的阴冷、凄清的感觉。
为纪念苏轼侍妾王朝云修建的六如亭。
亭柱上镌有苏东坡亲自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