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苗族风俗的句子

形容苗族风俗的句子

时间:2014-01-16 06:49

苗族的节日风俗作文

花垣苗族节庆较多,除春节、春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与汉族相同的节日外,最具表性的有如下节庆: 赶年场(调节) 农历正月,各地苗民自行约定地点、日期赶场。

是日,男女老少身着盛装聚会,各地艺人歌手、狮子龙灯云集,年场内人流如潮,异常热闹,人们可尽情地坐秋千,观看狮子、龙灯、武术、杂耍、刀梯、听歌手对歌,青年人趁机物色情侣。

樱桃会 县内排碧、排料、董马库一带,多产樱桃树。

每年农历三月樱桃成熟时节,当地苗族青年男女,邀约聚会樱桃林中,对唱苗歌,进行社交活动,时间半月左右。

这种活动苗语 liud liud bid ua 意为摘樱桃。

赶秋 “赶秋”是花垣苗族比较隆重的节庆。

苗语叫“赶秋场” (get (get qoud qou 。

每年立秋这一天逢哪一个地方赶场,那个地方就是这一年的秋场,苗族人民穿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涌来,这便叫“赶伙”。

此时,还是庄稼成熟、丰收在望时节,故有庆丰年之意。

年长者,亲情逸致,意气风发,年轻者,三、五成群,寻情会友。

其他人则利用“赶秋”这一天,做生意买卖,渴望生意兴隆。

所以,这一天的“秋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赶秋场除了舞狮、打猴儿鼓外,最有特色的要数打八人秋。

这种秋千,外形纺车一样,高约 8 米,可以转动,8 人秋,汉族人称为八人秋,一个秋可坐单人也可坐双人。

八人秋用人力转动,当快速转动停下来谁在晨高处,谁就要唱歌,如果不唱,摇秋的人就不放他下来。

至 1999 年,已成功组织了7届“赴秋节”,每届观众均达数万人之多。

吃新 苗族以农耕为主,一年所望是尝新。

每到夏熟 时节,各地自定一日为吃新节。

是日,家家户户除办酒肉外,还将新包谷、稻,新辣子、茄子、豆夹等采回家中,做成饭莱,先祭祖祭神,后全家人品尝,表示吃上新谷新 米,免除饥饿。

挂社 花垣苗族在对新立祖先前三年的祭奠不在清明,而在寿礼日,称为挂新。

立春后第五个的日子叫做社日。

这几天有新立祖先的儿女都要上三条新鲜的蒿莱(苗语为“山务”)和野萌葱(谐语为“光”),洗净切碎,加上腊肉丁,花生米、芝麻、红枣、冬笋、豆腐干、猪油等煮成社饭拿去新丧祖坟祭奠。

满了三年不再挂新,仅在清明节祭奠。

挂新回来,全家围桌而食,再用以馈赠亲邻。

现在社饭不仅是一种祭祀供饭,而是立春以后的美餐。

肠肉、蒿莱、葫葱合在一起蒸煮后,打开锅盖满屋皆香,吃到口里,余味无穷,据传还有防病健身之效。

苗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花垣苗族节庆较多,除春节、春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与汉族相同的节日外,最具表性的有如下节庆: 赶年场(调节) 农历正月,各地苗民自行约定地点、日期赶场。

是日,男女老少身着盛装聚会,各地艺人歌手、狮子龙灯云集,年场内人流如潮,异常热闹,人们可尽情地坐秋千,观看狮子、龙灯、武术、杂耍、刀梯、听歌手对歌,青年人趁机物色情侣。

樱桃会 县内排碧、排料、董马库一带,多产樱桃树。

每年农历三月樱桃成熟时节,当地苗族青年男女,邀约聚会樱桃林中,对唱苗歌,进行社交活动,时间半月左右。

这种活动苗语 liud liud bid ua 意为摘樱桃。

赶秋 “赶秋”是花垣苗族比较隆重的节庆。

苗语叫“赶秋场” (get (get qoud qou 。

每年立秋这一天逢哪一个地方赶场,那个地方就是这一年的秋场,苗族人民穿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涌来,这便叫“赶伙”。

此时,还是庄稼成熟、丰收在望时节,故有庆丰年之意。

年长者,亲情逸致,意气风发,年轻者,三、五成群,寻情会友。

其他人则利用“赶秋”这一天,做生意买卖,渴望生意兴隆。

所以,这一天的“秋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赶秋场除了舞狮、打猴儿鼓外,最有特色的要数打八人秋。

这种秋千,外形纺车一样,高约 8 米,可以转动,8 人秋,汉族人称为八人秋,一个秋可坐单人也可坐双人。

八人秋用人力转动,当快速转动停下来谁在晨高处,谁就要唱歌,如果不唱,摇秋的人就不放他下来。

至 1999 年,已成功组织了7届“赴秋节”,每届观众均达数万人之多。

吃新 苗族以农耕为主,一年所望是尝新。

每到夏熟 时节,各地自定一日为吃新节。

是日,家家户户除办酒肉外,还将新包谷、稻,新辣子、茄子、豆夹等采回家中,做成饭莱,先祭祖祭神,后全家人品尝,表示吃上新谷新 米,免除饥饿。

挂社 花垣苗族在对新立祖先前三年的祭奠不在清明,而在寿礼日,称为挂新。

立春后第五个的日子叫做社日。

这几天有新立祖先的儿女都要上三条新鲜的蒿莱(苗语为“山务”)和野萌葱(谐语为“光”),洗净切碎,加上腊肉丁,花生米、芝麻、红枣、冬笋、豆腐干、猪油等煮成社饭拿去新丧祖坟祭奠。

满了三年不再挂新,仅在清明节祭奠。

挂新回来,全家围桌而食,再用以馈赠亲邻。

现在社饭不仅是一种祭祀供饭,而是立春以后的美餐。

肠肉、蒿莱、葫葱合在一起蒸煮后,打开锅盖满屋皆香,吃到口里,余味无穷,据传还有防病健身之效。

苗族风俗习惯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

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习俗:社会制度鼓社制新中国成立前,苗族鼓社是由共同源于一个男性祖先而结合起来的人们的集团。

鼓社一般由同宗的一个或数个自然村寨组成,小的几十户或百来户,大的几百户乃至上千户。

一个社共立一个鼓祭祖,有共同的宗教节日、共同的地域观念和共同的习惯法规,穿同一服饰,操共同的方言。

一个宗族就是一个大鼓社,称“黑社”,又有许多分社,苗族称为兄弟鼓社,又称“白社”。

“黑社”一般有果略(即鼓头)、果叙(即歌头)、果当(桌头)、果熙(礼头)、果扎(武头)、果养(活路头)、顶王(护头)、顶榜(护尉)、珈也扬(粮头)等头领,共称为“鼓社九鼓头”,由他们共同领导全社事务。

鼓社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体社员大会,也就是13年一届的鼓社节。

届时男女老幼都要参加。

鼓社节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祭祀央公、央婆,并选举新一届鼓头,讨论决定鼓社规约和其他重大事项。

鼓社具有组织和发展生产,调整婚姻关系,促进人口增长,调整内外部关系等基本职能,并具有“军事单位”的职能,负有维护氏族的荣誉与复仇的职责。

苗族鼓社是一个结合得十分紧密的血缘集团,亲属称谓制度、祖先崇拜、地域观念以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互助精神是其重要支柱,有力地支持着鼓社组织观念。

因此,鼓社是氏族制的残余。

至近现代,鼓社组织只保持在操中部方言的黔东南地区,其他地区已经消失或大部分消失。

议榔制议榔是不同宗的家族组成的地域性村寨组织,即农村公社组织。

各地苗族的叫法不一。

黔东南叫“构榔”或“勾夯”,也叫“构榔会议”;广西叫“栽岩会议”或“埋岩会议”;湘西大部分地区称“合款”;云南金平县叫“丛会”或“里社会议”。

它是苗族社会中一种议定公约的制度,是地区性的政治经济联盟组织。

议榔组织大小不一,几个或几十个寨子组成的最为普遍。

议榔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议榔大会,其任务主要讨论有关大事,制定议榔款约,选举各种执事首领。

议榔设有榔头(湘西称为“款头”或“款首”,广西融水称“头老”,贵州从江称为“该歪”,云南金平称“丛头”)一人,副榔头若干人,另有“硬手”和“老虎汉”(军事首领)、祭司、“行头”和“理老”(主持司法)等若干执事首领。

议榔头人根据“议榔规约”维持一方社会秩序。

其主要职责为调解并处理争执田土和山林所有权的纠纷、婚姻纠纷、偷盗事件、民族内部纠纷、违反禁忌事件、互相残杀事件,并组织人们起来共同对敌、抗击外侮等等。

寨老、榔头一般不脱离生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分化剧烈的地方,有了一些变化。

在黔东南的一些地区,国时期有的寨老、榔头还兼任甲长、保长、联保主任,蜕变为地主阶级,利用议榔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使议榔的性质产生了变化。

议榔通过组织制定的习惯法榔规款约来进行管理,榔规款约一经群众通过,就成了不成文的法律。

过去,苗族议榔规约在维护当地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直至现代,在许多苗族地区,议榔的形式依然存在,议榔规约被换上了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内容,成为政府的行政组织及法律法令的有效补充,在社会生产和维护社会安定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理老制理老(或称“寨老”、“乡老”)是苗族村寨中的自然领袖,他自然形成,不经选举产生,也不世袭。

理老大致有三级:一个村寨的理老,称之为“寨老”或“勾往”,主要调解发生在本村寨内的纠纷;一个鼓社(氏族)的理老,称为“鼓公”或“娄方”,主要调解管理发生在本氏族内的纠纷;一片地方(包括若干村寨)的理老,称为“勾珈”或“大理头”,负责调解发生在本片地方内的重大纠纷案件。

理老熟悉古理古规,主持公道,办事认真,能言善辩,在人们心目中享有崇高的信誉和威望,对维护苗族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曾起到过十分积极的作用。

饮食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麦、燕麦等为主食。

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

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

过去,由于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终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

苗族人尤其喜欢吃酸,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酸汤、酸菜、酸辣,腌制鱼肉,苗家的酸汤鱼肉嫩汤鲜,清香可口,闻名遐迩。

苗族喜饮酒。

平时劳作之余,喝一点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劳;亲友来访,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饮和敬酒时,还有唱酒歌的习俗。

湘、桂、黔交界地区的苗族还流行喝油茶,它不仅是苗家待客时必备的饮食佳品,而且还是平时饭前饭后的一种特制饮料,有些地方甚至以油茶当中饭吃。

湘西、黔东北和重庆南部则将炒米茶作为过年节时饮用和招待亲友贵宾的高档饮料。

酸汤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

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

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

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

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部分地区的杨姓苗族有不吃猪心等禁忌,除此之外苗族无过多的食物禁忌和要求,中国苗族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糯米饭糯米饭是苗族主食之一,在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男女老幼喜爱之食品,人们认为吃粘米饭不顶饿,味淡,不及糯米饭香,不用菜也能吃下,不用筷子,手捏着吃极为方便。

凡逢走亲访友的礼品,各种节日(姊妹节)的主食,多为糯米做成的各种食品。

有甑蒸绚白的糯米饭,染成五颜六色的花糯米饭,枕头形和三角的粽子、糯米粑,以及酿酒、长途旅行或上坡做活,多以竹制盒盛糯米饭储之随身带去食用。

小黑药炖鸡在苗族村寨,只要家中来了贵客,他们都会炖制出香喷喷的小黑药鸡让客人品尝。

这一美食不仅香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清肺排毒、散寒止咳、滋阴补肾、行血通经”,一直被丘北苗族同胞奉为款待上宾的佳肴和大病体虚的滋补良药。

小黑药别名草三角枫,属常年生草本,生长于阴凉潮湿的山地,其根、茎、叶皆可入药,苗族同胞常用它治疗肾虚、腰痛、哮喘等病症。

其炖制出的鸡不仅香味独特、肉嫩汤鲜,而且还具有滋补、治病等特殊功效。

苗族孕妇产后补身重要食物。

禁忌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

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

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

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风病。

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

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

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苗族的禁忌,据不同的支系各有不同。

产忌: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

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

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

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会被认为延长产期。

农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粪归来时忌见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

栽秧时若见秧田有鱼时忌说鱼,否则鱼会吃秧根。

有些村寨,收获小米时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问及,忌说“不要了”,要说“它们未长大”,否则以后小米因伤心而拒绝再长。

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听到前来糟蹋庄稼,只能以“他们父子”来代称之。

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动土挑水。

丧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认为时辰不对,死者须再要一异性死者相伴。

故死时不适,丧家常请巫师念咒“改”,同时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

忌棺内放铁、铜等非银金属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为如是死者在回东方的路上买不了水喝,铁、铜还会折腾死人。

在些苗族地区,村寨死人当天,可以劳动,但忌下田。

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则挑柴者会有灾难。

停柩期间,家属忌吃蔬菜。

入葬后1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苗族节日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

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1、农事活动节庆;2、质交流节庆;3、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4、祭祀性节庆;5、纪念性、庆贺性节庆。

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除此之外,苗族因支系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差异,还具有本地方本支系的一些独具特色的节日,诸如花山节等。

苗族的风俗习惯100字

有苗年:一般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

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

年饭丰盛。

节日喜欢穿盛装,服装挺华丽的,服装上的吊饰都是银的。

湖南和贵州的苗族服装上,生活习惯都差不多。

苗族的节日风俗

苗族饮食民俗 海南苗族日进3餐米饭,喜吃稠稀饭(俗称“鸡血饭”)。

每天早晚两次作饭,上山劳动、狩猎或出远门,常带包饭、粽子、米糕吃用。

瓜菜多自种,喜吃河鲜野味。

善腌制,常以“鱼糟”下饭。

海南苗族主粮主要为大米或玉米,杂粮为木薯、番薯等。

平时烹饪和黎族基本相同。

但多人吃饭时用木子蒸饭是黎族没有的。

每逢过年杀猪宰牛或猎获山猪、野鹿时,则把多余的肉割成条片,吊挂于靠近炉灶墙壁,让火烘干,备他日吃用。

海南苗族吃的蔬菜种类很少,食法与黎族没有太大的差别。

但苗族的木蒸饭和五色饭(后改为三色)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苗族菜式清淡,把捕到的河鱼或山味放进土坛里,加入发过酵的米饭,封存两、三个月后制成鱼肉醯,是苗族最喜爱的菜肴。

苗族婚宴必备“芭蕉心”,即把芭蕉心切丝,加各种调料拌炒而成,意即“火烧芭蕉心不死”,“芭蕉永远一条心”,以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

家中来了客人,多以酒及鸡肉待客。

苗族同胞有个习惯是喜难用火烘肉干,逢年过节杀牛宰或猎获山猪、水鹿等,肉吃有余时,常把肉割成一条条一片片,吊挂于炉火上空让火烘干备用。

苗族服饰民俗苗族男子的服饰近似汉族男子的唐服,蓝(黑)布上衣向右斜开襟,钮扣多用布打结而成,个别有用铜珠钮的。

男子有戴一边耳环的习惯,也有带脚圈的(意为保佑平安)。

女子头帕黑布尖顶帽,帽后垂下1束红绒线,长及膝。

帽底下有1块垫头用的约30公分大,正方形的绣花布,它是主人绣花手艺的标志。

戴帽时,绣花头巾垫于头顶,留一角垂于额前。

上身穿黑布长袖无领长褂,下身(长褂内)有用腊染蓝底白花图案的大幅布围住臀部,脚缠黑布绑腿,耳戴金属的铃铛声。

解放后,苗族传统服饰几乎没有多大改变。

所不同的是,平时上山下田劳动,多数穿传统苗服,上市或探亲访友时青年男女则喜欢穿流行服装。

如衬衣、花裙、西装等等。

苗族妇女穿蓝黑色及膝长衣。

款式为红边、无领、长袖、有扣、右开襟,下端两侧开口子。

头戴黑色尖顶绣花巾,腰系红穗带,小腿打绑布,受用网兜有铜钮扣,下穿黑色缠头裤。

九十年代苗女仍穿西服,男子穿戴与汉族同。

苗族的传统蜡染所采用的布都为苗族妇女采山上植物染色而成,而其图案也比较古朴、简单。

通常是树叶、动物等造形,反应着民族的特色。

建国前,苗族同胞在服饰方面还保留浓厚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妇女,更喜爱本民族的服装。

她们上身穿无领、开右襟、长及膝的长衣,仅有一纽扣,腰间系一条绸带,下穿短裙;头顶束发,包扎一块绣着图案花纹的四方形头巾,再盖一条绣有花边的尖角布巾,巾顶还套一条长尺许的红带垂在背后;赤足,腿部缚布带;盛装时戴耳环、手镯等妆饰品。

男子穿无领右襟短衣,裤子已改用汉装,头发仅留后脑一部分,其余均剃头,并结辫卷于头。

用长头巾缠绕。

从80年代起,部分青年男女的穿戴与汉族相同,男子中有穿西装、衬衫的,女子中有穿连身裙及各种款式时装的。

男子服装为黑色无领,肥身对襟衣,钮扣为金属制品,下装已改着汉族装。

剃头光或以长头巾缠头。

女子上装着无领、开右襟、长及膝部长衣,仅有一钮扣,腰间绑腰带,下装穿短裙;头顶束发,包扎一块四方形的绣有花纹图案的头巾,再披一条绣有花边的尖角头巾。

巾顶还套一条长尺许的红带垂在背后;赤足,腿部裹绷带。

亦喜着长衣,下穿西裤,束腰。

佩带耳环.手镯等饰物。

苗族居住民俗解放前,苗族人民深居高山,过着“一年一砍(山),两年一搬(家)”的游居生活,住宅大多是泥墙草顶的房屋,潮湿阴暗。

苗族山区通常是一座山头一个村落,村落不但是地域上的自然群体,同时又是苗族社会、经济中的最重要的社区组织。

村落的组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由多种姓氏组成,一种由单一姓氏构成。

村与村之间没有自然的组织纽带,但保持着经常性的往来与友好互助。

海南苗族村寨实行“山甲”制度。

通常由群众推选年纪较大,群众信赖,德高望重,有些文化和社会经验的人充任山甲。

山甲是村中重大事务的组织者、发起者和监督者,山甲在苗族内部负责处理一切大小事情。

每年2月砍山之前,由山甲击鼓召集村中老人开会,商议村众共同遵守的条约。

重大的纠纷案件,也由山甲作出裁判。

山甲对内维持、处理公共事务;对外代表全村处理对外纠纷争执事宜。

“山甲”原是苗族的社会首领,但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对苗族统治,委派一些山甲为头家、团董、哨官,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又任为乡保甲长等职。

这样山甲就变为地方政权人物,具有双重身份。

有些山甲还和统治阶级及汉人互相勾结,凭借权势霸占山林、土地,无故处罚苗人,成为苗族的统治者和剥削者。

海南苗族喜欢与其他民族相邻而居,住宅也是茅草屋。

建筑形式与汉族住屋略相似,都是金字形屋。

70~80年代部分苗胞已盖了瓦房。

信奉基督教的苗族村落,村外还建有基督教堂,是信徒做礼拜、祈祷和举行婚礼的地方。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