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祖孙的诗句
就能找到这么多了,李频 【送友人下第归感怀】 帝里春无意,归山对物华。
即应来日去,九陌踏槐花。
窦巩 【奉使蓟门】 自从身属富人侯,蝉噪槐花已四秋。
今日一茎新白发,懒骑官马到幽州。
杨凝 【送客入蜀】 剑阁迢迢梦想间,行人归路绕梁山。
明朝骑马摇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
张籍 【送萧远弟】 街北槐花傍马垂,病身相送出门迟。
与君别后秋风夜,作得新诗说向谁。
白居易 【暮立】 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
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
白居易 【秘省后厅】 槐花雨润新秋地,桐叶风翻欲夜天。
尽日后厅无一事,白头老监枕书眠。
鲍溶 【汉宫词二首】 月映东窗似玉轮,未央前殿绝声尘。
宫槐花落西风起,鹦鹉惊寒夜唤人。
姚合 【闻新蝉寄李馀】 往年六月蝉应到,每到闻时骨欲惊。
今日槐花还似发,却愁听尽更无声。
朱庆馀 【都门晚望】 绿槐花堕御沟边,步出都门雨后天。
日暮野人耕种罢,烽楼原上一条烟。
许浑 【夏日寄江上亲友】 雨过前山日未斜,清蝉嘒嘒落槐花。
车轮南北已无限,江上故人才到家。
赵嘏 【宣州送判官】 来时健笔佐嫖姚,去折槐花度野桥。
谁见尊前此惆怅,一声歌尽路迢迢。
李频 【述怀】 望月疑无得桂缘,春天又待到秋天。
杏花开与槐花落,愁去愁来过几年。
韦庄 【惊秋】 不向烟波狎钓舟,强亲文墨事儒丘。
长安十二槐花陌,曾负秋风多少秋。
黄滔 【出京别同年】 一枝仙桂已攀援,归去烟涛浦口村。
虽恨别离还有意,槐花黄日出青门。
李中 【夕阳】 影未沈山水面红,遥天雨过促征鸿。
魂销举子不回首,闲照槐花驿路中。
子兰 【太平坊寻裴郎中故宅】 不语凄凉无限情,荒阶行尽又重行。
昔年住此何人在,满地槐花秋草生。
子兰 【长安早秋】 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
门门走马征兵急,公子笙歌醉玉楼。
齐己 【答长沙丁秀才书】 月月便车奔帝阙,年年贡士过荆台。
如何三度槐花落,未见故人携卷来。
刘威 【旅中早秋】 金威生止水,爽气遍遥空。
草色萧条路,槐花零落风。
夜来万里月,觉后一声鸿。
莫问前程事,飒然沙上蓬。
白居易 【秋日】 池残寥落水,窗下悠扬日。
袅袅秋风多,槐花半成实。
下有独立人,年来四十一。
陈元初 【忆长安•七月】 忆长安,七月时,槐花点散罘罳。
七夕针楼竞出,中元香供初移。
绣毂金鞍无限,游人处处归迟。
白居易 【禁中晓卧,因怀王起居】 迟迟禁漏尽,悄悄暝鸦喧。
夜雨槐花落,微凉卧北轩。
曙灯残未灭,风帘闲自翻。
每一得静境,思与故人言。
白居易 【答刘戒之早秋别墅见寄】 凉风木槿篱,暮雨槐花枝。
并起新秋思,为得故人诗。
避地鸟择木,升朝鱼在池。
城中与山下,喧静暗相思。
白居易 【夏夜宿直】 人少庭宇旷,夜凉风露清。
槐花满院气,松子落阶声。
寂寞挑灯坐,沉吟蹋月行。
年衰自无趣,不是厌承明。
白居易 【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
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
白发生头速,青云入手迟。
无过一杯酒,相劝数开眉。
白居易 【答梦得闻蝉见寄(一作新蝉酬刘梦得见寄)】 开缄思浩然,独咏晚风前。
人貌非前日,蝉声似去年。
槐花新雨后,柳影欲秋天。
听罢无他计,相思又一篇。
白居易 【秋凉闲卧】 残暑昼犹长,早凉秋尚嫩。
《 骆驼祥子》中,许多情节都可以体现出祥子善良,富有同情心请举些例子说明
人生的曲线和直线都有价值,生命的灵魂和欲望都能让自己成长,如果自己掌握错了,做错了,失去的不仅是拥有的,还会失去未来的。
当发现别人的缺点,不要着急说出来,因为你未必有能力看穿一个人,当发现一个人的优点,不要总是对别人夸奖,语言重复的多了,谁都会反感。
骆驼祥子人物外貌描写的内容及评论
原文: 他没有什么模使他可是脸上的精神。
头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得发亮。
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②(注释:②〔一边儿〕即同样的。
)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
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
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赏析:表现祥子是个正直、热爱生活的劳动者。
写出祥子的青春年少、健康和壮实。
表达对祥子的赞美。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20篇
骆驼的片段赏析 《骆驼祥子》赏: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车,几乎要哭出来。
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
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
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
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
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
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
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赏析:祥子为了“买车”而牺牲了许多许多,它用三年时间才买到它,当然激动不已,从他的语言、动作、想法上都可以看出他的心情。
至于“祥子买车的日子也是他的生日”,虽说这只是个巧合,但可见老天爷在暗中帮祥子呢。
读到这段话,谁都会为祥子的成功而高兴,给他庆祝。
这就是老舍这个“人民艺术家”语言的魅力。
[赏析二: 外面的黑暗渐渐习惯了,心中似乎停止了活动,他的眼不由的闭上了。
不知道是往前走呢,还是已经站住了,心中只觉得一浪一浪的波动,似一片波动的黑海,黑暗与心接成一气,都渺茫,都起落,都恍惚。
忽然心中一动,象想起一些什么,又似乎是听见了一些声响,说不清;可是又睁开了眼。
他确是还往前走呢,忘了刚才是想起什么来,四外也并没有什么动静。
心跳了一阵,渐渐又平静下来。
他嘱咐自己不要再闭上眼,也不要再乱想;快快的到城里是第一件要紧的事。
可是心中不想事,眼睛就很容易再闭上,他必须想念着点儿什么,必须醒着。
他知道一旦倒下,他可以一气睡三天。
想什么呢
他的头有些发晕,身上潮渌渌的难过,头发里发痒,两脚发酸,口中又干又涩。
他想不起别的,只想可怜自己。
可是,连自己的事也不大能详细的想了,他的头是那么虚空昏胀,仿佛刚想起自己,就又把自己忘记了,象将要灭的蜡烛,连自己也不能照明白了似的。
再加上四围的黑暗,使他觉得象在一团黑气里浮荡,虽然知道自己还存在着,还往前迈步,可是没有别的东西来证明他准是在哪里走,就很象独自在荒海里浮着那样不敢相信自己。
他永远没尝受过这种惊疑不定的难过,与绝对的寂闷。
平日,他虽不大喜欢交朋友,可是一个人在日光下,有太阳照着他的四肢,有各样东西呈现在目前,他不至于害怕。
现在,他还不害怕,只是不能确定一切,使他受不了。
设若骆驼们要是象骡马那样不老实,也许倒能教他打起精神去注意它们,而骆驼偏偏是这么驯顺,驯顺得使他不耐烦;在心神最恍惚的时候,他忽然怀疑骆驼是否还在他的背后,教他吓一跳;他似乎很相信这几个大牲口会轻轻的钻入黑暗的岔路中去,而他一点也不晓得,象拉着块冰那样能渐渐的化尽。
赏析: 累他很累就是心里疲倦感到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在黑暗中彳亍,他寂寞他无奈他有点害怕其实老舍就是想说祥子像行尸走肉一样在行走罢了,他的周围没有任何东西他没有未来。
凸显了祥子的可怜啊,感慨的文字啊。
赏析三: 结合原文分析] 祥子曾经是个正直、热爱生活的劳动者。
小说一开始,关于他的外貌的描写,关于他拉车的刻画,都写得很有光彩,简直成了青春、健康和劳动的赞歌。
小说又以更多的篇幅,描绘祥子美好的内心世界。
当他在曹府拉车,不小心翻了车,车给碰坏了,主人也给摔伤了;他引咎辞工,情愿把工钱退给主人作为赔偿,表现出作为一个劳动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在严冬夜晚的小茶馆里,他给老马小马祖孙两代买羊肉包充饥,又倾注着对于苦难的伙伴真诚的关切和深沉的同情。
这些段落,用朴实无华的笔墨,描写了祥子好的品质。
作家甚至用了奇特的比喻形容这个人物:“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作个好鬼似的。
” 然而在这个地狱里都会是个好鬼的祥子,在人世间却没有能够始终成为一个好人。
随着生活愿望的破灭,他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人。
“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他掏坏,打架,占便宜,为了几个钱出卖人命。
拉车曾经是他唯一的指望,后来却憎恨拉车,厌倦拉车。
连他的外貌,也变得肮脏了。
小说结束时他已经沦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而在祥子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中,最重要的是生活态度的改变。
他从来不是一个有觉悟的劳动者,更不是什么英雄,但买辆车做个独立劳动者的愿望,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于命运的反抗,和改变低贱处境的努力,他不向命运低头,他要强,他追求自己的理想。
最后却完全安于命运的安排,“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
他向生活屈服了,忍受着一切侮辱与损害,而没有任何怨尤。
祥子被剥夺掉的,不仅是车子,积蓄,还有作为劳动者的美德,还有奋发向上的生活意志和人生目的。
在这里,美好的东西的毁坏不是表现为一个品格高尚的英雄在肉体上的死亡,而是人物的高尚品格的丧失殆尽,即精神上的毁灭。
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
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
祥子的形象,是在当时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画面上,在他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复杂关系中凸现出来的。
他的悲剧,主要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产物。
最使祥子苦恼的,是无法摆脱虎妞的纠缠。
他从一开始就不愿意接受这种强加于他的关系,想方设法避开她。
虽然比起大兵和特务,虎妞没有可以任意置他于死地的权力;他把接受虎妞的安排,看作是“投降”。
在这件事上,他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无能和无力:“命是自己的,可是教别人管着。
”这对于腐蚀他的生活意志,打破他的生活愿望,从奋发有为到怀疑自己进而自甘堕落,起了比前面几次打击更为严重的作用。
在这里,阶级对阶级的压迫,不是表现为政治上的迫害或者经济上的剥削,而是表现为深入人物身心的摧残和折磨。
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
这些都充分地刻画出生活的复杂内容和祥子的卑微处境,是全书最能表现出老舍特长的部分。
试论巴金《家》中觉新的思想性格及其悲剧意义。
思想性格及悲剧意义 巴金《家》中觉新这一人物形象,具有矛盾而又复杂的性格特征。
觉新生长在一个陈腐的官僚地主之家,深受封建思想、封建意识的浸染和桎梏;同时他处的时代又是五四运动之后,各种新的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因而形成了觉新这一人物形象的矛盾面和复杂性,即诚实、善良、懦弱、驯顺、屈从、忍受、反抗等的混合体。
觉新是封建制度的继承者,同时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
作为在“五四”之前成家立业的人,她接受了封建正统观念,奉为行动的准则。
被克明选为接替他挽救高家命运的人。
同时,他又是封建制度最大的受害者,双方父母的小小意见,毁灭了他和梅的婚姻,愚昧的封建迷信,又夺去了他爱妻的生命,虽然五四运动的新思潮对他有所触动,但他难以摆拖封建思想的束缚。
(他本来跟梅是青梅竹马的一对,有一天梅的母亲在牌桌子上跟现在的觉新的母亲有了意见,自以为受了委屈,才拿拒婚的事来报复,他们也没有反抗,痛苦的接受了,觉新娶了瑞珏,梅后来郁郁而死;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
这件事情引起了陈姨太、四太太、五太太、和几个女佣的焦虑,起初她们还背着人暗暗地议论。
后来有一天陈姨太就带着严肃的表情对克明几弟兄正式讲起“血光之灾”来: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那么产妇的血光就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死者的身上会冒出很多的血。
唯一的免灾方法就是把产妇迁出公馆去。
迁出公馆还不行,产妇的血光还可以回到公馆来,所以应该迁到城外。
出了城还不行,城门也关不住产妇的血光,必须使产妇过桥。
而且这样办也不见得就安全,同时还应该在家里用砖筑一个假坟来保护棺木,这样才可以避免 “血光之灾”。
五太太沈氏第一个赞成这个办法,四太太王氏和克定在旁边附和。
克安起初似乎不以为然,但是听了王氏几句解释的话也就完全同意了。
克明和大太太周氏也终于同意了。
长一辈的人中间只有三太太张氏一句话也不说。
总之大家决定照着陈姨太的意见去做。
他们要觉新马上照办,他们说祖父的利益超过一切。
这些话对觉新虽然是一个晴天霹雳,但是他和平地接受了。
觉新回到房里,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瑞珏,瑞珏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
她只是哭。
后来瑞珏难产,她叫着觉新,要他进来,可是封建思想和两扇大门却把他关在了外面,瑞珏终于死了。
) 他终于明白了,这两扇小门并没有力量,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
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两个女人。
高觉新形象是巴金的独特创造和发现。
这一形象有极其深刻的典型意义。
高觉新是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立的一个痛苦的灵魂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表现出新旧社会交替嬗变中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揭穿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极端腐朽、残酷和虚伪。
高觉新是一个受害者,同时他又间接损害和毁灭自己所爱的人。
他的悲剧命运说明,在反封建斗争中,妥协、调和、屈从是绝无出路的,从而宣告了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的彻底破产。
2002年全国文艺界为了在今年祝贺巴金老人100岁华诞,筹措拍摄20集电视剧《家·春·秋》,曾征询巴老的意见,巴老说:“坏人别太坏,觉新要活着。
”巴金理想中的高觉新是慈善的、性情的,他理想中的家庭是温馨的、互爱的。
我国古语云:人之将老,其言也善。
诚哉斯言。
一、《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1、主题: 社会层面:通常认为这部小说反映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样子的悲剧中主要体现社会批判包括国民性批判的内涵; 文明与人性关系的层面: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含有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
老舍试图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城市中的人性的污浊,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的伤害深深忧虑。
老舍这类探索现代文明病源的作品,在30年代是很独特的。
2、人物形象: 祥子是老舍精心创作的人物形象,从头至尾都浸透了作家的一片热忱。
他的自食其力的生活愿望,不只是流入城市破产农民的愿望,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愿望。
这样的愿望并不宏伟,甚至可以说是很卑微的。
然而,仅仅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生活愿望,旧北平文化城却总是不允许他实现。
祥子曾经是个正直、热爱生活的劳动者。
小说一开始,关于他的外貌的描写,关于他拉车的刻画,都写得很有光彩,简直成了青春、健康和劳动的赞歌。
小说又以更多的篇幅,描绘祥子美好的内心世界。
当他在曹府拉车,不小心翻了车,车给碰坏了,主人也给摔伤了;他引咎辞工,情愿把工钱退给主人作为赔偿,表现出作为一个劳动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在严冬夜晚的小茶馆里,他给老马小马祖孙两代买羊肉包充饥,又倾注着对于苦难的伙伴真诚的关切和深沉的同情。
这些段落,用朴实无华的笔墨,描写了祥子好的品质。
作家甚至用了奇特的比喻形容这个人物:“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作个好鬼似的。
” 然而在这个地狱里都会是个好鬼的祥子,在人世间却没有能够始终成为一个好人。
随着生活愿望的破灭,他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人。
“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他掏坏,打架,占便宜,为了几个钱出卖人命。
拉车曾经是他唯一的指望,后来却憎恨拉车,厌倦拉车。
连他的外貌,也变得肮脏了。
小说结束时他已经沦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而在祥子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中,最重要的是生活态度的改变。
他从来不是一个有觉悟的劳动者,更不是什么英雄,但买辆车做个独立劳动者的愿望,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于命运的反抗,和改变低贱处境的努力,他不向命运低头,他要强,他追求自己的理想。
最后却完全安于命运的安排,“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
他向生活屈服了,忍受着一切侮辱与损害,而没有任何怨尤。
祥子被剥夺掉的,不仅是车子,积蓄,还有作为劳动者的美德,还有奋发向上的生活意志和人生目的。
在这里,美好的东西的毁坏不是表现为一个品格高尚的英雄在肉体上的死亡,而是人物的高尚品格的丧失殆尽,即精神上的毁灭。
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
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
祥子的形象,是在当时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画面上,在他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复杂关系中凸现出来的。
他的悲剧,主要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产物。
最使祥子苦恼的,是无法摆脱虎妞的纠缠。
他从一开始就不愿意接受这种强加于他的关系,想方设法避开她。
虽然比起大兵和特务,虎妞没有可以任意置他于死地的权力;他把接受虎妞的安排,看作是“投降”。
在这件事上,他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无能和无力:“命是自己的,可是教别人管着。
”这对于腐蚀他的生活意志,打破他的生活愿望,从奋发有为到怀疑自己进而自甘堕落,起了比前面几次打击更为严重的作用。
在这里,阶级对阶级的压迫,不是表现为政治上的迫害或者经济上的剥削,而是表现为深入人物身心的摧残和折磨。
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
这些都充分地刻画出生活的复杂内容和祥子的卑微处境,是全书最能表现出老舍特长的部分。
3、艺术特色: (1)结构方法—— 继承了我国传统小说的结构方法,以祥子的希望、挣扎、毁灭为主线,交织成一幅相互关连的军阀统治下的社会图景,连结各种不同阶级、不同地位、不同命运的家庭和人物,反映当时的现实。
(2)人物描写——着力在刻画其心理状态。
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视,是很成功的。
并且,老舍写人的内心世界,总是通过叙述去写,使人看去这仿佛不是在描写,而是在叙说,这是他写人物心理状态的独特之处。
(3)语言特色——用的是道地的北京话,简结又朴素,基本克服了早期作品中为引人发笑而出现的贫嘴油舌。
同时,也创造性地融化了欧化句法,形成了一种自然朴实、俗而能雅的小说语言,较为典型地代表了老舍的俗白的文体风格。
二、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把“京味”与幽默作为一种风格来理解与体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 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包括风俗的描写。
2、 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如“官样”的体面、排场、气派和礼仪,追求懒散、谦和、温厚的生活,等等。
注意老舍在《四世同堂》等作品对“北京文化”的批判所表现的情感上的矛盾以及“挽歌情调”。
3、 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
4、 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
《骆驼祥子》好词好句及感悟
骆驼祥子的启示告诉我们,不管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不努力上进,就没有好的生活
陈情表的通假字成语解释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成语:(一)通假字1. 夙遭闵凶 闵,通“悯”,不幸的事2. 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独3.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席子4.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又5. 臣具以表闻 具,通“俱”,全;都(二)词类活用1.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3. 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4. 夙遭闵凶。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5. 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人)6. 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 ①具以表闻。
②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8. 臣少仕伪朝。
仕:名词作动词,做官9. 历职郎署。
职:名词作动词,任职10. 谨拜表以闻。
表:名词作动词,上奏表 闻:使动用法,使…听到1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12.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名词作状语,在家里13. 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名词作动词,优秀的人才14.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形容词坐动词,离开15. 凡在老故。
故老,形容词做名词,年纪发的人 (三)文言固定句式1.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 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
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
“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
“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3.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元臣,无以终余年。
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4.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5.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非独,连词,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里,可译为“不单”“不仅”“不只”之类。
(四)被动句1. 而刘夙婴疾病。
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着,被动词。
(五)省略句、判断句1.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2. 实为狼狈。
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
3. 本图宦达。
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
4.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省略宾语、主语。
5. ①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
②拜臣为郎中。
③除臣为洗马。
省略句,省略谓语。
6. ①具以表闻之。
②拜表以闻之。
省略句,省略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六)状语后置句1.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于星火”作形容词“急”的状语,“于”相当于“比”。
2.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七)成语1. 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源出晋·李密《陈情表》 近义成语:无依无靠、举目无亲、形单形只。
2. 茕茕孓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
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源出晋·李密《陈情表》 近义成语:孤苦伶、举目无亲。
3. 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
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形,指身体;吊,慰问。
源出《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形影相吊,五情愧赧。
” 近义成语:形单影只、孤家寡人。
反义成语:门庭若市。
4. 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
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薄,迫近。
源出《汉书·扬雄传上》:“恐日薄于西山。
” 近义成语:气息奄奄。
反义成语:旭日东升。
5. 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
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主谓结构。
源出晋·李密《陈情表》。
近义成语:奄奄一息、朝不保夕、风雨飘摇、苟延残喘。
反义成语: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生龙活虎、生气勃勃。
6. 朝不虑夕 早晨不能谋及晚上。
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7. 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乌。
源出晋·李密《陈清表》。
反义词语:老牛改犊。
8. 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
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
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结草,典故见本保注释。
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 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 官名)。
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
近义成语:感恩图报。
反义成语:以怨报德、恩将仇报。
9. 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
10. 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
危,危弱;浅,时间短。
主调结构。
源出晋·李密《陈情表》。
近义成语:气息奄奄、朝不保(虑)夕。
(八)重点翻译句1.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我怀着像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2.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因此我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九)多义词1. 之(1)的,助词。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
2. 于(1)急于星火。
比,介词。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引进动作行为的有关对象,不译,介词。
3. 见(1)慈父见背。
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副词。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看见,动词。
4. 以(1)因,因为,介词。
①臣以险衅。
②臣以供养无主。
③但以刘日薄西山。
④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2)凭,介词。
①猥以微贱。
(3)用,拿,介词。
①臣具以表闻。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③无以至今日。
④无以终余年。
(4)同“而”,连词。
①谨拜表以闻。
5. 行(1)行年四岁。
经,经历,动词。
(2)九岁不行。
走,动词。
6. 当(1)当侍东宫。
任,充当,动词。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一定,副词。
7. 伯(1)既无叔伯。
伯父,名词。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代州郡长官的名称,名词。
8. 终(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与“既”配合,起并列联合作用,相当干“又”,连词。
(2)无以终余年。
结束,度完,动词。
(3)愿乞终养。
终了,动词。
9. 命(1)辞不赴命。
任命,名词。
(2)人命危浅。
生命、性命,名词。
(3)更相为命。
生活、生存,名词。
10. 拜(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授官,动词。
(2)谨拜表以闻。
敬词。
11. 是(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代词。
(2)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和“以”组成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
是,此,代词。
12. 息(1)晚有儿息。
子,名词。
(2)气息奄奄。
呼吸,名词。
13. 朝(1)朝廷,名词。
①逮奉圣朝。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③且臣少让伪朝。
(2)早晨,名词。
①朝不虑夕。
14. 薄(1)门衰祚薄。
浅薄,形容词。
(2)但以刘日薄西山。
迫近,动词。
(十)异义词1. 九岁不行。
古义:不会行走。
今义:不可以,不中用,不好等。
2.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3. 晚有儿息。
古义:子女,这里指子。
今义:今无此义。
4. 而刘夙婴疾病。
古义:①婴:被……缠着。
②疾病:多指病重今义:①婴:今天此义。
②疾病:指病。
5. 逮奉圣朝。
古义:及,到达。
今义:今天此义。
6. 前太守臣违察臣孝廉。
古义: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今义:今无此义。
7. 寻蒙国恩。
古义:随即,不久。
今义:今无此义。
8. 除臣洗马。
古义:任命,授职。
今义:今无此义。
9.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古义:大概、或许。
今义:今天此义。
10.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谦词,私爱,或诚挚恳切或固执任用。
今义:多指小。
11. 臣之辛苦。
古义:指辛酸苦楚的处境。
今义:指劳累的意思。
12. 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古义:为谦词。
今义:指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