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江西出状元的句子

形容江西出状元的句子

时间:2020-07-14 04:25

江西在明朝时期出了多少状元?

卢肇:唐朝江西第一个状元 卢肇(818—882). 〔唐〕字子发,袁州(今江西新余)人。

在唐武宗李炎会昌三年(八四三)状元及第,且是江西第一个状元,咸通歙州刺史。

有奇才,以文翰知名。

精小学,工画札,尤善拨镫法。

林蕴从之学书。

肇谓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耳。

吾昔授教于韩吏部,其法曰,拨镫。

今将授子,子勿亡传、推、拖、捻、拽、是也。

”大中十三年(八五九)尝撰并正书唐定州文宣王庙记。

《金石录、唐书·艺文志、木蕴拨镫法序、书史会要》 卢肇是宜春县文标乡人,他老家的具体所在地在今分宜的杨桥乡观光村(分宜在宁朝时才划原宜春县的文标等八乡立县)。

现该村有状元桥,在暮云(木叶)坳还有卢肇的墓。

肇生于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二月初三日。

卢肇政事之余,勤于笔耕,一生著述很多,有《文标集》、《届堂龟鉴》、《卢子史录》、《逸史》、《愈风集》、《大统赋注》等等一百几十卷。

卢的诗文,才智,特别是他的德行,《唐摭言》、《云溪友议》,著术中比较著名的是《汉堤诗》、《海潮赋》、《天河赋》。

江西上饶市历史上的6名状元分别出在什么地方?

对不起,专门的上饶6状元找不到,我找到历史上最出名的几个江西状元  在持续了1300多年的古代科举考试中,江西出了42个文状元、5个武状元、2个恩赐状元,这在全国的科举盛事中名声响亮,一度出现“隔河两宰相,十里五状元”的科举奇迹。

  我仅告诉一几个最有名的吧,有详细资料包括出生地等等,这些是最详细的了,别人不可能弄的比我的详细。

  1.最早的状元——卢肇  江西史学界一贯认为省内最早的状元,是晚唐时期直属宜春郡的卢肇。

在今日分宜县杨桥镇偏东北面10余里的观光村,就是卢肇的出生地。

村首一座古桥,长满了老藤,桥身上刻有状元桥三字,当地乡志记载,当年状元卢肇曾经过此桥。

记者多方打探,才知道这是与当年状元唯一有关的遗物了。

  卢肇中状元的过程是一幅活脱脱的世态冷暖图。

会昌二年(公元846年),卢肇与另一位富家子弟出身的举人黄颇一同进京应试,然而袁州刺史在长亭设宴单为黄颇一人饯行,对家境贫寒的卢肇视而不见。

卢肇虽很生气,但也只好绕亭前行十多里等待黄颇。

等卢肇高中后,刺史一改昔日之嘴脸,前往十里长亭恭候迎接,在秀江河畔大摆接风宴。

卢肇禁不住触景生情,赋诗道:“向道是龙君不信,国人夺得锦标归。

”刺史大人当场听后羞愧自责。

  卢肇虽常怀济世之志,但却是为人性格刚毅,不肯依附权贵。

因此卢肇虽然有考取天下第一的状元之高才,却不会“跑官要官”而被冷落一旁,4年未得“入仕”分配一官半职。

直到使相卢商罢为武昌军节度使,看重卢肇推荐为从事,这才担任一幕僚之职。

李天白说,纵观卢肇一生,他虽然未能以状元之荣得到大用,但是,他为官得到老百姓的拥戴,各种史料均评价卢肇是江西籍廉吏。

  但李天白同时介绍,其实江西最早状元另有其人,他经过多方考证,发现丰城王季友中状元的时间比卢肇足足早107年。

  在王季友的家乡丰城白土镇镇山村,他从该村的族谱查找到王季友生平介绍。

王季友是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丙子科状元,他以“初试第三,复试第一”的成绩,一举夺魁,此外,家谱中所记载的王季友事迹与《丰城县志》基本吻合,证明王季友的确为开元二十四年第一名进士。

  而这位过去不为人知的状元,同样有铮铮铁骨。

王季友出身本是河南洛阳名门望族,后迁豫章(今南昌)东湖,但幼时家道中落,与其兄一起从东湖迁至丰城云岭定居,并发奋读书。

考中状元后,授御史治书。

因看不惯当时朝政,又耻与宰相李林甫之流为伍,王季友不久后又回到了丰城,并在丰城株山脚下的龙泽智度寺设帐授徒,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

  他在81岁时去世,葬于丰城株山龙泽智度寺。

如今,丰城株山龙泽书院乡贤祠仍有王季友的牌位,在株山林场,还能看到其墓的遗址。

  2.最年轻的状元——汪应辰  年方17岁夺得状元,然而命运之手翻云覆雨,对于少年得志的汪应辰来说,这并不意味着仕途之路一帆风顺。

  玉山县博物馆原副馆长张国清对汪应辰有着深厚的了解,《四库全书文定集》也有记载,“状元汪应辰,信州玉山县人,自幼持重,读书过目不忘,妙语惊人,年未及冠,已连中乡试、会试,均居高选。

”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汪应辰被钦点为状元,完成连中三元,那一年,他才17岁,这不仅在江西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堪称最年轻的状元郎,但他的诗词却异常老练,宋高宗见他的对词,以为是老成之士,直至见面才知是少年,随即赐以御诗,并更名为应辰。

  年少有成,春风得意也是情理之中,汪应辰彼时可谓满腔抱负。

中状元后,初任镇东军签判,20岁时召为秘书省正字。

第二年,秦桧重登相位,并主张与金和议。

血气方刚的汪应辰上疏主张抗金,力言因循无备、上下相蒙、不明敌势的危险性,就此与秦桧结怨,于是被贬。

  青衫磊落,孤独远去。

公元1138年,汪应辰失意地离开了京城,这一走就是17年。

这17年中,他出通判建州(今福建建瓯)、静江府、广州等地。

直到秦桧死后,汪应辰被召回京城,任吏部郎官、右司、秘书少监、代吏部尚书。

但是相比上一次离开时,汪应辰已经是年近不惑的中年人了,长时间的外放埋葬了太多的抱负。

此后,宋孝宗即位后又因事被迫请求调外,于是知福州。

不久,出为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

后又因事不合,以端明殿学士知平江府(今江苏苏州)。

第二年,心灰意冷的汪应辰辞职回乡。

因为一生为官清廉,回乡后竟然衣食无着,一代名臣59岁时就这样死于家中。

  历史上评价汪应辰吏治有方,他认为吏治的关键在于,严厉执行各级官位所明确的责任制度,严格按所订的制度实行奖惩,官场风气不好,是大官出了问题,老百姓生活不好,生产力不发展是小官没有尽到职责,军力不强盛是带兵的不行。

而且在他处于逆境的时候,仍然尽职尽能,在四川任制置使的时候,广元一代受灾,他大胆地免除百姓的饷运。

在代理吏部尚书的时候,查出大将李显忠谎报军工,谎列5000名受奖者,揭露其弄虚蒙骗的贪污行径。

  汪应辰死后,同朝的中国南宋思想家朱熹对他的评价精辟绝伦:“惟公学贯九流,而不自以为足。

才高一世,而不自以为名。

到尊德备,而不自以为得。

位高声重,而不自以为荣。

”只是他的家乡玉山县紫湖镇汪坞村,数百年后已被水库淹没,难寻踪迹。

  3.“状元中的状元”——文天祥  历代状元不计其数,但是南宋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丙辰科状元文天祥,却最为后世崇敬,被称为状元中的状元。

  这一年,吉州庐陵郡淳化乡富田魁巷村的文天祥,在父亲的陪同下,赴京城临安参加会试,对策集英殿。

期间,宋理宗赵昀以“天道人极”问,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很多议论大胆独特,理宗亲定为第一。

  文天祥虽然是年少得志,然而却赶上了一个政治腐败,外族入侵,人心涣散的南宋末期。

从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到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文天祥经历了三次罢官。

直到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朝廷闻元军沿江东下,直攻临安,于是急诏天下勤王。

文天祥接到诏书后,几天就组织了一支3万多人的勤王军护卫临安。

公元1278年12月,赵宋王朝终究抵挡不住蒙元铁骑,兵败如山倒,君臣一路南奔,身为丞相的文天祥终究势单力薄没能力挽狂澜,南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底,文天祥在海丰五坡岭兵败被俘,次年10月押解大都。

  元统治者对文天祥是“既壮其节,又惜其才”,因为时人称誉能成天下宰相之大器者“北有耶律楚材,南有文天祥”,他们同样希望能够利用文天祥的声望收复民心,稳定天下。

因此,在文天祥被俘后整整3年里,元朝君臣用尽一切办法对文天祥进行劝降,只是文天祥“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

  此时,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一束天光照亮了数百年前的大都一隅,然而文天祥大都为囚,劝降之人纷至沓来。

首先被痛骂得抱头鼠窜的说客是降元宰相留梦炎,文天祥毫不留情的讽刺这位失节同僚“龙首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江东”。

  接着出场的是9岁小孩宋恭帝。

年幼孩子不谙世事,文天祥仍尽君臣之义,北面拜号,之后才乞回圣驾,铮铮铁骨不卑不亢。

在文天祥被俘3年里,元世祖一直不愿放弃招降的努力,先是派大员谕降,又用强权逼迫文天祥屈膝,到最后,将文天祥枷颈缚手,恶衣菲食,试图消磨他的意志。

“亡国大夫谁为传,只饶野史与人看。

”这是文天祥的信念。

无奈文天祥只求一死,忽必烈唯有下令杀了文天祥。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3年)十二月初八日,在柴市口从容就义。

这时文天祥47岁。

“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

后人评价,如此贴切。

  4.冒死哭谏的状元——舒芬  过目不忘争得状元  进贤老城“舒芬街”,长约一公里,两旁店铺林立,行人来来往往,一派繁荣景象。

当地人都知道,这条街纪念的是进贤唯一的状元舒芬。

  县志有记载,1487年,舒芬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自幼聪慧,据说7岁能作诗,12岁写出《驯雁赋》,当时南昌知府祝瀚献看到后高度评价,舒芬在进贤有着少年神童的名声,接连考取了秀才与举人,明正德12年(公元1518年)在礼部会试时取得第一。

  史料记载了有趣的一幕,舒芬虽然才高八斗,却并不风流倜傥,而是外貌丑陋,身材短小。

明正德12年,舒芬站在金銮殿前参加殿试时,他的长相给他带来了麻烦。

当时的皇帝是明武宗朱厚照,时年27岁,是位面目英俊的美男子,一看站在殿下取得会试第一的是位长相丑陋的小子,不由得大跌眼镜,只是听说舒芬是个过目不忘的天才,才说:“你骑马从承天门到西四街跑一圈,把街道两侧的店名在心里记下来,如说得一丝不差,就取你为状元。

”舒芬果然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回来把经过的店名报得一字不差,武宗皇帝不得不取他当了状元。

  哭谏九死一生  《明史》中《舒芬列传》记载了舒芬的四件事情,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几次哭谏事件。

  舒芬考取了状元后在翰林院任七品修撰,令他觉得生不逢时的是,遇到的皇帝明武宗是一位荒淫暴戾、怪诞无耻的无道之君,他最大爱好是微服游玩,寻欢作乐,他的孝贞皇后去世不到一个月,还没有下葬,就要去宣化府狎妓作乐,舒芬以“忠君爱国”为念,上言劝阻说:“皇后刚驾崩,陛下三年内应深居不出,如脱掉朝服,撤掉兵卫,万乘之重如同老百姓一般,上下难辨,礼仪难定,实为不妥。

”明武宗听后心中不悦,但还找不到什么理由来处罚舒芬。

明武宗游完河北、山西还不满足,又要到江南挑选美女。

  舒芬对此非常担忧,再次进谏,这一次直接而又痛彻,直批明武宗“侈心行乐”。

  这篇著名的上疏在历史上留下了精彩一笔:“陛下以镇国公为名号,巡幸江南,到亲王之地,名份倒置,实为荒谬。

皇上大婚已有十五年,而圣嗣未育,这些都是国家危亡的迹象,大臣知道而不说,小臣知道而不能尽言,其志并非忠诚,只是任听陛下自坏大局。

臣不忍心大局变坏,痛哭泣血,冒死直谏……”  这样一个未经世事磨砺的状元修撰,又焉知伴君如伴虎。

舒芬将批评矛头直指明武宗,终于招来大祸,几乎丧命。

  舒芬的奏疏引起朝野震动,一共107名官员联名上疏,异口同声地反对明武宗巡幸江南,连御医也加入,还从养身的角度劝阻南巡。

明武宗看完奏章,失去了理智,动用了最带有污辱性的惩罚手段,命舒芬等107名官员在午门外罚跪五日,跪完后再打30廷杖,打完后再作逮捕入狱或罢官贬职处理。

  44岁时含恨死去  北京,连日阴雨,午门前广场有三寸积水,107名官员遭雨淋水淹,一个个痛哭流涕,大呼先皇明孝宗,却又体力不支,当场晕倒。

结果15名官员身体虚弱,受刑不起,当场毙命。

舒芬在受了30棍廷杖后,奄奄一息,抬回翰林院时几乎死去。

  舒芬最终虽然留得性命,但京城却是不能再呆下去了,带着重伤到泉州市船舶司任副提举,相当于今日的福建泉州海关副关长。

明武宗死后,明世宗朱厚聪继位。

新皇登基初期,朝政还算清明,一纸诏书舒芬又回到了北京。

然而,舒芬回京没有多久,又卷入了一件更严重的政治事件当中,集体哭谏活动再次发生,明世宗同样毫不手软,施以酷刑。

  对于朝廷极度失望的舒芬,不久以为母守孝为名,离职回到家乡进贤。

到家后,他心中极为凄苦,接着伤势复发,含恨死去,年仅44岁。

直到明万历中期,才恢复名誉,追授谥号为“文节”。

  如今除了舒芬街,进贤有关舒芬的遗迹不多,但在明代进贤就有座“文节寺”,是纪念舒芬的一座祠堂,因历史变迁已没有踪迹,后人无从去瞻仰了。

  5.最不幸的状元——马适  马适为江西湖口人,字志达,生卒年不详。

据传,马适老家当地曾有谶语:“沙州圆,出状元”。

等到沙州圆的时候,也就是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马适也恰巧得中状元。

马适少年时候,聪明好学,孝敬父母。

中状元以后,朝廷还未来得及给他授官,他就得到母亲病逝的消息,匆匆赶回来家治丧。

母亲入殓后,马适因悲痛过度,不治而亡。

因为他的不幸,这位状元在历史上未能有太多的作为,所以有关的史料寥寥无几。

  6.最幸运的状元——彭时  彭时为江西安福县人,历史上他是位为官正派,秉公办事,敢于直言的首辅高官,而他的经历却不得不说是状元当中十分幸运的。

  彭时高中状元已是天下读书人当中属最好运的了,然而更好的运气一直在笼罩着他。

明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事变,明英宗当了俘虏,随同出征的大多数将士不是战死,就是自杀殉国。

当时朝廷面临着官员严重短缺的大难题,于是打破常规,召33岁官职仅为七品修撰的彭时入阁,担任兵部尚书。

  中状元第二年就入阁参预大政,前此未有,然而更幸运的还在后面。

彭时在朝中没有经验,兵部尚书很快就被免去,降为五品编修。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发生了“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成功,重登帝位,“一朝天子一朝臣”,原先的大臣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边疆,而彭时遭受过前朝的免职降级处分,这样的人重进内阁,加以重用,必然心存感激。

于是当即任命他为兵部尚书,第二天就入阁办事,同时兼翰林院学士。

彭时再次因祸得福,一步登天。

  7.最年老的状元——董德元  这位状元虽然饱读诗书,但在考取之路却十分曲折。

董德元16岁即考取秀才,21岁夺得乡试魁首。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再次中举。

可是,赴京参加礼部会试,却屡试不第,消磨了他几十年的黄金岁月,以至“贫甚无以自养”,只好到富人家当教书先生,且遭到世人冷落和耻笑,心中苦楚无限。

  1145年,董德元已年满50岁,他雄心未泯再应礼部试,又未考中。

此次董德元因屡试不第年纪大,得以特奏名补文学科出身,当上了卑微的小官——道州宁远主簿。

终于时来运转,1148年朝廷举行会试,当是年龄已满53岁的董德元决定应试,祷盼能金榜题名。

当时科考,赞成对金主和的才能被录取,董德元把准了朝廷脉搏,在殿试策论答题中说:“晋之失不在于虚无,失于用兵故耳;唐之失不在于词章,亦失于用兵故耳。

”迎合了宋高宗和太师秦桧“柔道”御天下的主张及对金主和不战的路线。

  宋高宗大为赞赏,欲点为第一,因董德元已有官职,所以改为第二名进士,而让王佐当状元,但赐董德元“恩例”与状元相同,故当时人称董德元为“恩榜状元”。

江西在哪个朝代出的状元最多?

一、1、秦藩信江人。

清圣祖康年(1667)丁未科武状元。

2、汪鸣相,字郎渠,九江彭泽人。

清宣宗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科状元。

3、刘绎瞻岩,吉安永丰人。

清宣宗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状元。

二、1、张鸿翥(zhù),字长河,上饶鄱阳人。

清德宗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武状元。

2、戴衢亨,字荷之,赣州大余人。

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状元。

3、汪道诚,字勉旃(zhān),乐平人。

清仁宗嘉庆十四年(1809)己巳科武状元。

前三个是文状元,也就是我们普通说的状元。

后三个是武状元,也是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

殿试第一称状元。

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江西省历朝历代出过几位壮元

自唐朝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史籍记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到清朝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近1300多年,为数不多的769个文状元,散布于全国各个省区,发展极不平衡,有的省区较多,有的省区则非常少,甚至一个都没有。

  由于史料缺乏,记述不一,有的是江西状元,却说他“籍贯不详”;有的不是江西的状元,又把他说成是江西状元;有的是江西人,但是否点了状元有两种不同说法,因此,状元人数一直得不到确定。

目前比较准确的说法是隋朝开始开科取士,到唐朝逐渐的完善科考制度,这泱泱历史长河,江西共涌现出44名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的11.5%~

自1979年到2011年江西文科状元历年各是谁

大神们帮帮忙

1999年 吴淑 2000年 周芬芬 2001年 宋婷 2002年 刘黎君(上饶一 2003年 张晓楠(九江修水中 2004年 廖海珍(宁都一中) 2005年 肖梦君(新余一中) 2006年 周恬艺(万年中学) 2007年 朱虹璇(南康中学) 2008年 陈宇缘(新余四中) 2009年 李江雁(临川一中) 2010年 管良剑(丰城中学) 2011年 李逸(临川一中) 只查到这些,已经尽力了~~~

江西吉安府明朝出过那些状元

胡广,刘俨,彭教,罗洪先,刘同升(吉水)、萧时中(庐陵)、陈循,曾鹤龄,曾彦(泰和)、彭时(安福)、罗伦(永丰)、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