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锅庄的句子

形容锅庄的句子

时间:2020-04-12 22:12

家乡的锅庄舞作文

我与锅庄舞 对于从小生活在草原地区的我来说,锅庄舞已经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事物了。

也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和锅庄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我第一次接触锅庄舞,还是幼儿园的时候。

那时候我看到藏族同胞们在草原围成一个一个的圈,跳着优美的舞蹈。

那优雅的舞姿,那动听的音乐,还有洋溢在他们的幸福笑容深深地打动了我。

从那时起,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迫不及待的想要学习它,然后融入其中,和他们一起跳着欢快的舞蹈。

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

那一年的六一,老师教我们跳了锅庄舞,伴着欢快的音乐,和小朋友们围着圈跳着欢快的舞蹈,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也是从那时起,锅庄舞也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考上大学之后,我想我可能不会再那么轻易地接触它了,心里不免有些失落。

可是当我听说兰大有民族体育舞蹈课时,我不由得兴奋起来,毫不犹豫的选了这门课。

可是当我上了这门课时,才知道自己对锅庄舞的了解还很浅薄。

对锅庄舞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锅庄舞的起源可上溯至公元七世纪之前,有着悠久的历史。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

  “天  上有多少颗星,果桌就有多少调;山上有颗树,果桌就有多少词;牦  牛身上有多少毛,果桌就有多少舞姿” ,这是人们对“果桌舞”的  赞誉。

它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起源于西藏,分布于西藏昌都、  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该舞蹈动作有力,舞姿矫健奔放,有模拟禽兽的动作,如模拟山鹰的各种  形态。

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  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  “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

在迪庆香格里拉,有的地方称锅庄为“擦拉”(意为玩艺),在部分地方称锅庄为“卓”(意为舞蹈)  。

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  锅庄舞有  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大家一起跳锅庄的好词好句

你好,好词好句,皆有人知,祝你时时开心天天快乐,愿你从此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切烦恼见你就后撤,不管在哪你都是最幸福的一个,所有美好的嘱咐都是我对你最真诚的祝贺。

或者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有一句歌词是跳起幸福的锅庄是什么歌名

找到了两首“快乐的锅庄”,就是没找到“幸福的”,你看看是不是吧。

《格桑啦》歌手:德乾旺姆今天我们在一起,格桑啦,跳起欢乐的锅庄,格桑啦,祝我们大家幸福,格桑啦,祝我们大家吉祥,格桑哩啦.还有一首,叫做《藏汉一家亲》歌手:索南扎西 专辑:情歌为你唱呀拉哩呀拉哩呀拉哩嗦跳起节日欢快的锅庄放飞喜悦的心情尽情歌唱,盛开的雪莲相映最美的彩虹,世世代代飘在藏人心中.

描写火把节的句子

居住庆、丽江毗连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纳,到了火把节之夜举办耍火活动。

人村寨所有的大树上,系上成团、成束的红花,象征“红花火树如炬燃”。

当天上出现第一颗星星之际,人们各舞一把点燃的小火把,载歌载舞,环“红花火树”唱颂一通。

  居住在宁蒗县的普米族,到了火把节这天,要举办祭颂火神活动。

据传,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

她为了子孙和与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潜入天宫盗来了火种,并以自己的身体当火炬把火种引到了人间,让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时获得了火。

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带来火种这天定作祭颂火神节。

  节日一大早,人们便在各自的村寨口,栽埋一棵大松树,象征昂姑咪的化身。

树上挂满小火把,村中有多少人口,就要在树上挂系与人口数相符的小火把。

下午用牲礼祭过“化身”后,由村中年岁最高的一老妇人将“化身”点燃。

参加活动者,各从“化身”上取下一把小火把,也在“化身”上将其点燃。

尔后,众人在老妇人的带领下,环“化身”跳起锅庄舞,歌颂昂姑咪献身传火的功绩。

礼赞过“化身”后,各人相约成组,手舞火把,穿舞于村寨、田野、山林间放声高歌。

祈求火神昂姑咪赐福,庇佑全村人人畜兴旺、五谷丰盛、村寨平安、事事如意……   舞火唱种黄坪乡是鹤庆县的一个热区,物产富庶。

据传,这里的居民是当年孔明和孟获在此屯军留下的后代。

这块沃土是当年孔明与孟获结盟时共同开垦出来的。

并在6月24日晚点火夜战,首次播下了五谷之种,荒甸从此变成了良田。

为了纪念这一日子,每到这一天,后人就要点火把夜战播种小春作物。

是时,老人和孩子们手舞火把,环田地歌舞助兴,青年人在田间播种。

劳动生产与民俗活动融为一体,另有一番风味。

  古往今来,每年的火把节之夜各民族都在同一地域庆祝,从山寨到城镇,从高山到平坝,人人燃起火把,手拉手足跟足围成圈子载歌载舞。

老人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吹弹着挂在胸前的口弦,祈望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歌唱美好的生活。

在月光下一把把火把,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篝火,像一颗颗天上的繁星落到人间,到处是火的世界,到处是歌舞的海洋。

人们尽兴地唱,尽兴地跳,火把节之夜的热闹场面历代文人多有描述。

  火把节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个晚上吃过晚饭,首先由某一家开始点燃火把,然后就争先恐后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们唱起火把歌,歌声随着火把的漫延响彻山谷。

随后按约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条火龙来到公共娱乐场地,他们将火把集中起来燃成一堆大火,全寨人围着火堆,快乐地跳舞游戏。

  在改革开放、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的今天,火把节赋予了更新的群众性、娱乐性、多样性的内容。

人们不仅继承和发扬光大其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而且溶进了时代的气息,构成新的景象。

例如节日期间,国外游客,省内外游客大量涌来,做买卖的人大量涌来,外来者远远超过本地人,火把节成为 火把节  吸引各方人土前来观光旅游和贸易洽淡的手段和机会。

各种群众性的文艺体育表演节目也一年比一年更丰富多彩,民间节日也自然成了地区性的节日,从乡村节日走向了城乡节日,从单一民族节日成为了多民族共同的节日。

真正知道和了解彝族的人不多,但一说“火把节”和’阿西跳月”,人们便不会感到陌生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要了解原汁原味的火把节还是在乡村中,特别是远离城区的偏僻的村寨才具备民间地道的习俗风情。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的第一天晚上,小孩子们除了唱歌、跳舞、捉迷藏外还做一种叫“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由一人扮做“老鹰”,其余的人排成一条长龙,依次揪住前一人的后衣摆,长龙的第一人扮做“母鸡”护后面的“小鸡”。

“老鹰”拚命抓后面的“小鸡”,后面的“小鸡”看到“老鹰”来抓时,前面的“母鸡”也拼命去抓“老鹰”,如果“老鹰”被“母鸡”抓着,就要来充当母鸡保卫小鸡。

后面的小鸡一方面要摆动以躲避老鹰,一方面还要“吱哟”地叫唤。

“老鹰抓小鸡”游戏前,母鸡要张开翅膀护小鸡(扮母鸡者伸开双手)并学母鸡叫“咕来!咕来!”老鹰才能开始抓小鸡。

  除了“老鹰抓小鸡”外,还有一种规模较小的“狐狸护石子”的游戏。

即一人扮做母狐狸,手和脚着地,身下摆上三个石子扮做狐仔,一人扮做老虎去抓“母狐狸”身下的石子,母狐狸用脚踢着老虎,老虎就要来替换母狐狸护卫狐仔。

  人们在大敞坝上烧起一堆篝火,做各种游戏时,上下辈之间的拘谨在这节日的气氛中荡然无存。

俗话说,火把节是玩的节日,过节三天没玩错的说法。

就连那些刚接来婆家过第一个火把节的新媳妇(凉山彝人新婚夫妇成家一般都从火把节开始坐锅。

)也用披毡半掩着脸羞羞答答地藏在婆婆姑子背后看热闹来了。

  人们狂欢到一弯弦月升上东山时才回家歇息。

姑娘们激动得索性不睡,你帮我我帮你地帮着收拾打扮。

准备第二天的穿着打扮,并准备干粮、肉食、水果等东西,以便更好地前往相聚过节之地。

  火把节不仅是每个家庭传统的节日,也是各家各户亲戚朋友交往欢聚的节日。

怎样对新龙锅庄说5句话300字

新龙锅庄不仅仅是新龙文化的典型代表,还是康巴民间歌舞的典范,在民间有“知巴塘弦子者,皆晓新龙锅庄”的说法。

就其类型而言,大致可分为上瞻锅庄、中瞻锅庄和下瞻锅庄三类。

这三种类型的锅庄,既体现出新龙锅庄风格的基本一致性,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在其他地区的锅庄中是少见的。

新龙锅庄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在鲜明的地域性、突出的人文内涵、舞蹈动作和舞蹈音乐独具个性,其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十分突出。

  新龙锅庄历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大约1500年的历史。

据《北史附国传》载:“附国人好歌舞、鼓簧、吹长笛。

”据专家考证,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绝大部分地区,在南北朝时期,均属附国范围。

新龙县自然包括其中。

新龙县锅庄原形于古羌文化的土风民间祭祀舞。

唐代,随着吐蕃势力的东渐,古羌文化渐为吐蕃文化所融,新龙锅庄在藏族文化的熏陶下,逐渐成熟,由古羌文化的土风民间祭祀舞逐渐演化成藏族典型的锅庄圆圈舞。

在清代中后期,又借鉴和融入了西藏的一些歌舞,使新龙锅庄逐渐走上成熟。

跳锅庄有什么好处

锅庄是一种藏族的集体舞,有的地方称之为“擦拉”(意为玩艺)。

据说跳锅庄舞是过去藏族民间重大节庆活动,牧民们借此歌唱生活,倾吐爱情。

每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时,热情欢快的人们便会自发地围着篝火,踩着统一的节拍,舒展衣袖,载歌载舞,以表达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舞蹈时,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

大家围成一个圈,队形按顺时针方向移动。

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慢歌部分浓厚深沉,豪爽而富有动力;快歌部分节奏鲜明,矫健而富有弹性。

男性舞姿粗犷豪放,阳刚帅气;女性舞姿明快活泼,柔美流畅。

舞蹈或曼妙,或剽悍,或深情,或狂放,却都以同样的步伐和动作舞动着。

不管认识与否,彼此相视一笑,便拉起手转起圈,在欢笑声中翩翩起舞。

低头、哈腰、后仰、甩手……大家举手投足间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那么自然,那么率真。

在这里没有伪装,也没有偏见,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

空气中仿佛飘着一股酥油茶的味道,恍若到了那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介绍锅庄,弦子

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

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

“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

《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唯《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

《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钱,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骤宿帮居其中。

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袍,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

在西藏,锅庄以昌都锅庄最为有名。

时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旷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

男性着肥大筒裤有如雄鹰粗壮的毛腿,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飘逸洒脱。

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启唱,歌声嗦亮穿透力强,舞群和着歌曲作“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哑”的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搓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尤以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奋飞。

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具有体育运动的健美、明快、活泼等特点。

锅庄舞形式多样,反映劳动生活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杂以模拟兔子跳的动作)、“醉酒锅庄”(有摹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

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西藏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骤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

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锅庄舞的健身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很多地方,有人把二胡也叫弦子的。

还有就是藏语称谐,广泛流传于康巴地区。

巴塘是弦子的故乡。

弦子具有参与性强、易学易会的群众性特点。

根据区域特点可分为巴塘弦子和格达弦子两个类型。

见百度百科

锅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锅是藏族的一种无伴奏的舞蹈。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

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