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绿杨阴里白沙堤”是什么意思
几处早莺争暖树家新燕啄。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春行》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住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
“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
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
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
整首诗写出了白居易对西湖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
我们现在每每有逛景不如听景的体会,或是听朋友介绍,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
这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呀。
试想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
而又有多少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
可是到头来,我们仍然只能吟诵几位大诗家不多的几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光临的时候,才像孔雀开屏般地展现她那惊人的美艳
西湖的鸟儿,只有到了大诗人白居易面前,才“争暖树”、“啄春泥”不成
其实不论何时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们不是也知道这样的名句吗:“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
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我们,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
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
仔细想一想,没过马蹄的草地其实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观赏这样的草坪根本用不着在春天赶到西子湖畔,在我们的街头绿地就可以了,不过,横在我们与草坪之间的恐怕有一块醒目的标牌:“请勿践踏草地”,于是,一切与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刹那间,变成了一句严肃的警告,而今天都市里的人们对自然景观而非人造景观的漠视或无动于衷也就情有可原了。
不过,白居易是幸运的。
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在湖东一带,总揽全湖之胜。
而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
描写春天的景色都有哪些句子
钱塘江春行这首诗运用了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西湖的歌颂与赞美之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
春季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请问“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谁”怎么读
另外就是这个字的读音是依照什么变换的
如是否用在疑问句
语文教学中,作文是教师和学生都怕的东西。
学生写出的作文常常言之无物或千篇一律,写母亲都是勤劳善良,写好事都是捡钱包让座位,而教师批改这样的作文不免觉得味同嚼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学生写作时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如何做到作文“言之有物”
总的来说,学生作文内容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经验,即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二是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书本学习、看电视、电影等获取。
“留心处处皆学问”,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入手积累素材以丰富作文内容。
一、观察生活,捕捉素材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就需要我们有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留心生活是充实学生作文素材的源头。
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事事都在作文,时时都有作文,四季变化都可入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学生的思维往往局限于在家就是一日三餐,在校就是读书作业,两点一视,视野狭窄。
事实上,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使每天往返于家与学校之间的路上,只要留心观察,写作素材就在身边。
坑洼的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破旧的房屋改成了气派的高楼,还有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场游戏,一次改选……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的素材,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化性决定了写作材料的丰富性,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学生写作的好材料,这就要求学生用一双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
例如景物的特征,往往不是单一的,我们可以从立意的需要出发,选择一些特征进行描写。
写风,四季的风各不相同。
春风“柔”“暖”轻拂面;夏风“狂”“劲”夹暴雨;秋风“凉”“冷”扫落叶;冬风“刁”“寒”刺入骨。
写雨,春雨“绵绵”“蒙蒙”,“春雨贵如油”,“润物细如声”,它轻轻地滋润着大地;夏雨“滂沱、倾盆、如注”,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像老天爷在哭泣;雨前、雨中、雨后天空的景色也各不相同。
写雪,从颜色看,它“白雪皑皑、粉妆玉砌”;从动作看,它飘飘洒洒、铺天盖地;从形态看,它初如柳絮,渐似鹅毛;从功用看,瑞雪兆丰年;至于雪装扮出的美丽雪景,形态各异,更是好看。
写太阳描写“晨光绚丽”、“霞光灿烂”的景色,能使人联想到年轻人生机勃勃的朝气;描写“骄阳似火”、“烈日当空”能使人产生“炽热”的情感;“播种太阳”能表达出“让世界充满爱”的美好愿望;“日落西山”、“残阳如画”照样能写出“最美莫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的情境。
写月亮,抓住月亮的“圆、明、柔”的特点来写,满月如镜,残月似弓;新月如眉,月上柳梢,皎洁的月光,月色如水;朦胧的月色,神秘又迷人……。
无论是“举头望明月”,还是“明月松间照”,“月涌大江流”都能使引发人们无限的情思。
写星空,可以写满天星斗,群星闪烁、星光灿烂,也可以写疏星淡月,月冷星稀,众星拱月;可以写天上闪烁的星星,像黑色的天幕上缀着的宝石,像宇宙间一只明亮的眼睛;也可以写那密集的星群,恰似瀑布飞溅的小花,数也数不清的星星,像流也流不尽的泉水。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如果学生善于从生活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中体会观察,思想将逆射出耀眼的火花,感情将插上翱翔的翅膀。
二、学好语文,积累素材.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
如教《翠鸟》一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既从静态--动态。
静态又从颜色--形体等,使学生认识到作者这样抓住翠鸟羽毛鲜艳及形体玲珑这两个特点,细致观察,才能写得具体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教《雨》一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用多种感官去观察雨前--雨中--雨后的雨景特点,有目的地认识事物,然而由表及里地认识,由此及彼地联想。
由雨水联想到农作物以及人们生活的关系,表达了人们喜悦的心情,使学生认识到作者这样善于分析联想,做到移情入物,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才能感人。
如教《狼牙山五壮士》、《飞夺泸定桥》、《我的战友邱少云》、《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就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
总之,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摘抄实践、扩充素材“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时”,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如感悟语言文字的特色,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熟读背诵优美语段等)进行语言积累以外,还积极鼓励学生阅读大量课外书,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经过分类,摘抄在本子或卡片上。
鲁迅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因而我们称这类本子或卡片为“采花本”或“采花卡”,其中有词语的积累,成语、谚语、歇后语、日常用语、描写词语等都是摘抄的对象,日常用语还可分为:文具名称、蔬菜名称、家具名称……;描写词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态的如表示“看”的词、“走”的词、“笑”的词……;二是形容性的,如表示“快”的词、“热”的词、“好”的词……;第二方面是好句的积累,重点摘录的是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写得好的描写句、哲理句、名人名言。
细的分类还可分出各小类,如景物描写句可按季节分为春天描写句、夏天描写句……;第三方面是片断的摘录,可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第四方面的要求较高,适用于高年级,主要是做提纲笔记和写心得体会,例如列小标题、列提纲、摘要点、写读后感等;第五方面是生活语言的积累,引导学生并逐步培养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收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做生活的有心人,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
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利用休息日尝试一日家长工作,组织参观访问,调查厂矿企业……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
通过积累,学生拥有了大量的“原材料”,为日后的加工、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动笔勤写,用好素材学生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
它能促使学生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
习惯于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能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写作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
到那时,无论写人或记事的记叙文,就会有血有肉,生动具体。
还有坚持写读书笔记,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
坚持写日记又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还可以开设让学生发表文章的园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勤写多练,在练中用好素材,同时也会促进学生不断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人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作文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