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中“暖相”一词是什么意思
四加行有四个层次: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四位修习圆满就可证得「所取空」及「能取空」,我见已断除了,已经成就声闻初果的见地,成为声闻解脱道中的初果圣人了,这是也具足了大乘见道资粮,待一念相应时即能亲证法界实相阿赖耶识如来藏,就可得入第七住的不退转住菩萨真见道位;如是亲证实相的见地,三乘菩提中的疑见全部断已,以后纵使有大名声恶知识笼罩或劝说,也都不会再退转此种见地。
要修习四加行成就而无碍于参禅的进展,必须具备五个条件:一.护法勇猛心,护持正法无所畏惧;二.舍心,在正法团体布施、护持不断;三.功夫,有动中的基本定力;四.正知见,有正确的禅法知见;五.无慢,渐除障道慢心等性障。
以上五个条件得要在日常生活的身口意行中不断的熏习,使心与解脱相应,熏习圆满时称之为「顺解脱分」。
然后继续加功用行,就能证得「所取空」及「能取空」,此是为「大乘真见道明心证真」作准备,这阶段的过程就是明心前的四加行。
四加行又称为四善根,随顺正法的熏习,趣近见道的成就,在疑惑中得决定心,具足正知正见、具足择法眼,能决择诸方善知识是否已断我见,能决择彼等所说法义是否能使人确实断除我见,所以四加行又称「顺决择分」。
四加行的修习,必须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相空中取「四寻思」,即思惟「名、名义、名义自性、名义自性差别」;四寻思若能观行彻底,则得「四如实智」,确实断除我见,亲证声闻初果或大乘通教初果。
四加行的观行,可分四个阶段作观行。
一.创观:就是首次观察之意。
是观照到能取的七转识,以及所取的名、义、自性、差别,都是所生法,虚妄不实;并经由闻法而知悉五蕴之名、义、自性、差别,都是由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也都是人为施设的假名。
如是观行,就会发起般若的闻慧与思慧,对如来藏真实的体性,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虚妄,有初步的瞭解,因这样的现前观察,依「明得定」而发「下寻思」,现观所取六尘皆是所生法,无常非真实有,思慧生起了,与大乘见道有一分相近了;如同钻木取火时,烟尚未起时已有热暖之相,称为「暖相」。
二.重观:就是再次深入观察的意思,对末那的遍计所执性设法了解,对于所执取六尘境界的名、义、自性、差别深入思惟所取的六尘境界都是缘起性空,体会到一念不生之灵明觉知心是假的,是意识心,是缘生法,依「明增定」而发「上寻思」,如是再次深入现观「所取一切法空」,如此观察四寻思到达顶点,是世人所能了知的最究竟观察,称之为「顶相」。
三.经过创观及重观,就会依「印顺定」发起「下如实智」,有下如实智就有「顺决择分」,印证决定能观的五蕴不是真实有,随顺于此而不动摇,已经确认能取的六识心都是所生法,都是无常空,故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诸法中,并无一法是真实常住的我;但是尚未找到真心故,所以无法印持能取心七转识确实是空,故于此能取空的观行只能成为顺乐忍,是为「忍相」。
四.证印顺忍后,再深入观察能取的六识心与所取的六尘境界的自性差别,深入确认能取与所取皆是无常故空;譬如睡眠无梦时,六识断灭,对五尘境及法尘境不知不觉,因而印证能取的六识是虚妄不实,因此能取的六识是空;再深入观察所取的六尘境界,证实六尘确实要依五色根、意根、外六入才能出生与存在,深入观察,无所不至而了了能知所取一切境界皆空而不实。
由此观察前六识、六尘都没有常恒不灭的自性,因此从日常生活中就可证知觉知心的意识不能到未来世,因而证得能取与所取皆空。
之后再作更深入的观察,六识的生起有三个条件:有生灭的五色根、六尘、末那识,其中若有一条件不具足,六识就不能生起;譬如眼根坏了眼识就不能生起,其它五识也是一样。
因此六识的生起是依他起,有依他性就会依他灭,不是自在性。
又五根对五尘而生法尘,意根对法尘而生意识,意识对法尘详细了别之后,而使意根生起遍计所执性,也就是我执,因此意根的我执也是间接依他起,非自在性。
因此,在忍位中对所取空已了知接受,接着就印证受、想、行、识都是无常性,于此位中,心心无间而不曾怀疑自己所观察之「能所取俱空」,如此依「无间定」发起「上如实智」,就能双双印证所取能取都是空,而成就世间凡夫异生位第一无上之法,故名「世第一法」,我见确实已经断除了,三缚结已不再存在了。
以上四阶段观行圆满,已证初果而不会再落入蕴处界我之中,已近真见道的缘故就可以修学大乘禅宗的法门,参禅求证法界实相,直到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而破参开悟的时节到来;一旦破参而确定不移了,就成为不退转的七住菩萨,入大乘真见道位。
形容刚刚开始佛教修行不好
佛教是一种哲学教育,如果真学到那个程度,也没有烦恼了,人到无求品自高,一心想为众生解困苦了。
如果真修,大都先从因果开始。
关于佛教的修行
阿弥陀佛,空不是什么也没有呀......,空只是不执着。
用世间的话说,就是拿的起,放的下。
佛教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
佛教不是逃避,而是理智的面对。
佛教要工作,佛教的四众弟子,在家中,要在,出家众要在寺院道场等地方工作。
各自要工作,怎么能说是什么事也不做那
无所欲,只是不贪,不执着于这是我的如这个东西是我的,别人动了我就急,这是执着了。
是我的送都送不出去,不是我的抢也抢不回来......。
当然就这一点,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而且这一点做也要有智慧。
心中有佛在佛教中是多高的修行境界
是起步的境界,相当于幼儿园小朋友,起了学佛的念头。
学佛,简单而言,就是要通过“信、解、行、证”四个步骤、采用“六度波罗蜜”六种途径,经历过“戒、定、慧”三个层次的境界,最终才能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的。
我依次给你简介一下:1、信解行证:首先要有信仰,有愿意跟随佛祖的脚步去修行、按照佛祖指导的方法去做的决心,这叫“信”,佛教也称之为“发菩提心”;然后要有真正出家的僧人为你讲解佛法,即“解”;然后你要按照僧人教你的方法去做,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叫“行”;最后从实践中验证所学是真实不虚的,这叫“证”;2、“六度波罗蜜”是修行的六种途径,简称“六度”,分别是: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
用现代话来简单的理解就是:无私奉献(布施)、忍受委屈和痛苦(忍辱)、遵守佛教的规章制度(持戒)、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精进)、通过打坐来使自己的心摆脱情绪的控制(禅定),获得无上的大智慧(般若)。
3、戒定慧:这代表了修行的三个层次的境界,“戒”就是上面的持戒,佛祖告诉我们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僧人要遵守250条规章制度(佛教称为“戒律”),女性僧人(我们常说的尼姑)则是348条,如果你不出家,在家里学佛,则只须遵守五条,即“持五戒”(看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
“定”即“禅定”,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修行方式,回禅定的人不一定能成佛,但成佛一定离不开禅定
“慧”即“般若智慧”,因为“般若”一词,包含了六种不同的智慧,没法翻译,只能称其为“大智慧”。
——按照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修成正果,不过对于你而言,还是从“三皈五戒十善”学起,从孝顺父母开始吧
父母是我们修行路上的第一尊佛
形容修行的成语
仙风道骨、仙风道气 、仙风道格、不吃烟火食、鸾姿凤态一、仙风道骨 [ xiān fēng dào gǔ ]【解释】:骨:气概。
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
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出自】:唐·李白《大鹏赋序》:“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
”【译文】:我从前在江陵见到天台司马子微,对我有仙风道骨,可以与神游八极的表,于是写了《大鹏遇到很少有鸟赋》以自我扩大。
二、仙风道气 [ xiān fēng dào qì ]【解释】:犹仙风道骨。
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
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出自】:明·屠隆《彩毫记·泛舟采石》:“老爷身着宫锦袍,头戴华阳巾,仙风道气,轩轩霞举。
”【译文】:老爷身上宫锦袍,头戴华阳巾,仙风道气,轩车霞举。
三、仙风道格 [ xiān fēng dào gé ]【解释】:犹言仙风道骨。
指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
形容人的风骨与神采出众,与旁人不一样。
【出自】:宋·苏舜钦《朝奉大夫天章阁待制王公行状》:“公襟上高爽,有仙风道格,日与二三逸人,放意于江山之间。
”【译文】:您衣襟上高爽,有仙风道格,天和几个逸人,想象在江山之间。
四、不吃烟火食 [ bù chī yān huǒ shí ] 【解释】:烟火食:熟食。
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
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
【出自】: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九引《直方诗话》:“文潜先与李公择辈来予家作长句。
后再同东坡来,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译文】:文秘密先与李公择人来给家里写长句子。
后再次同苏东坡来,坡读他的诗,叹息说:“这不是不吃熟食的入道语言。
五、鸾姿凤态 [ luán zī fèng tài ]【解释】:比喻神仙的仪态。
【出自】:北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弟子十八人,并皆殊秀,然鸾姿凤态,眇映云松者,有韦法昭、司马子微、郭崇真。
”【译文】:我弟子十八人,都很优秀,然而鸾姿凤形态,瞎映云松的,有人法昭、司马子微、郭崇真
佛教中修行是如何累积的
您所作的功德是金刚不坏的,不会消失的,今生未成就,来生可能就会结果,所以不要失去信心,善因一定会得善果的
您现在念佛就种下了今后成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