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关于自信的名言或者小故事
不明白你是什么意思,在具体一点。
。
。
鲁迅说过自信即巅峰吗
没有吧,兄弟,这么扯的话你也信,我记得鲁迅写过一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你去看看,如果有这句话,那他就说过,没有那他就没说过
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全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① 选自《且介亭杂文》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②,也是事实;现 作者 鲁迅 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③,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④。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⑤,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⑥脂粉所⑦诓骗,却看看他的⑧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⑨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题目是什么句.急!!!
看过的人都知道显然是反问句
鲁迅 故乡景物描写的句子
赏析实例:鲁迅《故乡》 “苍黄的田地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瑟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 作者写在船上远望之景物,只寥寥几笔就渲染出故乡沉寂荒凉的气氛,几衬托了我悲凉的心境,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求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感悟(读后感)一定要见解独特…
拼命硬干1、愚公移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尚大言炎炎: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难缠的家伙。
\ 2、夸父追日:又一个抓狂的疯子。
最后因为自己的愚蠢而丧命。
据说喝干了黄河,最后渴死在找水的路上。
\ 3、精卫填海:游泳溺毙,从此迁怒于大海。
灵魂化鸟,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4、海瑞:和所有的潜规则过不去,和腐败的大环境过不去,甚至和皇帝过不去。
强硬的态度令所有官员侧目。
\ 5、魏征:又一个直谏之臣。
让李世民数次产生宰了他的念头。
\ 6、诸葛亮:六出祁山,率疲敝之师,征讨强大的魏国。
发动毫无道理的战争,只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光复汉室的理想。
劳民伤财不算,还赔上了性命。
\ 7、隋炀帝:挖运河,打朝鲜,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自恃国力强盛,不顾民众悲苦。
才气不错,胆气过足,运气不佳。
毕竟国家不是玩物,老百姓玩不起。
\ 8、王安石:改革没有错,但是用人太欠。
问题出现了,倔强却不正视,认定了是旧党们在作梗。
最后身败名裂,留下千古骂名。
\ 埋头苦干1、左思是我国西晋著名文学家,著有《三都赋》、《咏史》等。
抄录读书法是在读书时运用抄写的方法来启迪思维,提高读写能力。
左思抄录法的步骤是诵读一抄写一记忆。
贯穿全过程的是“思”,读中思,写中思,记中思。
\ 左思出身寒微,小时候跟人学书法、弹琴、读书,但学习成绩到不好。
他父亲很泄气,认为这孩子没有出息。
有一次他父亲对朋友说:“这孩子的智力才能太差了.还赶不上我呢!”左思在一旁听了很不服气,从此发愤读书学习,决心追回失去时光。
经过几年后,他开始着手撰写《三都赋》。
他把读书、抄录、写作结合起来,发愤攻读,勤于动笔,抄录了无数书文警句。
他在室内的门上、墙上,以及厕所里都挂满了纸、毛笔,随读随记。
他还把随时看到或想到的思想、语句也随时记下。
经过10年构思、琢磨及反复修改,左思终于完成了《三都赋》。
\ 消息很快传开,一时轰动了洛阳,大家竞相传抄,因为用纸太多,洛阳纸张都涨价了,流传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
\ 2、苏秦是东周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乘轩里人,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苏秦是五兄弟中最小的,故字季子,其兄苏代、苏厉、苏辟、苏鹤,均为一时著名的纵横之士。
苏秦的准确生年,今已不可考。
《史记·燕世家》载:“(文公)二十八年(前334),苏秦始来见。
”根据《帛书》,这一记述有误。
《帛书二十二》说:齐宋攻魏,楚围翁(雍)是(氏),秦败屈丐。
”又说“今者秦立于门”,显然为苏秦初出茅庐,游说陈轸的谈话。
按“秦败屈丐”在前312年,假设青年苏秦首次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是20岁左右,则推算他大概生于前332年前后。
\ 其时,正值战国中期,各国龙争虎斗,风云际会,很多纵横之士游说诸侯,以口舌博取功名富贵,成为白衣卿相,权倾人主,声震天下。
苏秦对此非常艳羡,加之兄长对他的影响。
从小便立志献身此道。
他独自前往齐国,投身于一代纵横大师鬼谷先生门下,学习纵横之术。
\ 学成之后,苏秦曾先后游说周、秦。
赵等国,然而均不为所用,碰壁而归,感到十分羞惭。
苏秦回家后,妻子及嫂嫂都看不起他,讥讽他不务正业,不事农商,认为以他的才能想混取功名是痴人做梦。
苏秦听后,不但不灰心丧气,反而闭门不出,发愤攻读。
他日夜研习《阴符》、《揣情》、《摩意》等篇,揣摩打动人主的方法。
夜半读书昏昏欲睡,他“弓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秦策一》)。
此等刻苦攻读的精神历代为人们所传诵,锥刺股的苏秦与头悬梁的孙敬,都被编入《三宅经》中,成为发愤读书的楷模。
当然,苏秦刺股攻读的目的是为了求取功名富贵,然而他那种锐意进取。
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是值得提倡的。
\ 功夫不负苦心人,期年,他的学问大进,揣情摩意的功夫也提高了不少,苏秦再次踏上了游说列国的征途。
\ 出生在南京,少年时代过著「绵衣纨袴」、「饫甘餍肥」的富贵生活。
在他十三岁时,即曹家被抄的次年,全家迁回北京,家道急遽衰落。
从此,曹雪芹过著「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顿生活。
关於《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以及曹雪芹的中、晚年生活,由於文献资料极少,很多问题无法确知,只能存疑。
从曹雪芹的好友张宜泉、敦敏、敦诚等人的零星记载中,我们仅知道曹雪芹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嗜酒狷狂,对黑暗社会抱傲岸的态度。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这部巨著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但全书尚未完稿,他就因爱子夭折悲伤过度而一病不起,「泪尽而逝」,终年还不到。
\ 为民请命\ 1.任长霞是个真正的好官为民做主为民请命 ,不过只是在她殉职了之后才发现她\ 2.王书瑞——“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为民请命的长兴人\ 3.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
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
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
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
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 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
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
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
\ 4.况钟(公元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
况钟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
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
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
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
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
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
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
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
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
\ 5.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
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
表面一片升平,其时危机四伏。
海瑞年青时,便对社会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
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为进谏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
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称为《治安疏》。
奏疏递上后,海瑞即被入狱,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阶的劝说之下,才得以获赦,官复原职,并逐步升至应天十府巡抚等职。
之后,他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
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
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但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
\ 舍身求法舍身求法典出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
相传释迦牟尼过去世曾在雪山修苦行,称“雪山大士”。
天地释见大士苦修,化作罗刹,试探其心,读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大士闻半偈而心喜,为求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毅然舍身投崖。
如《心地观经·序品》偈谓:“时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摄身勇猛勤精进,为求半偈舍全身。
”\ 还有一个佛学典故,为《五灯会元》卷一载.慧可为向禅宗初祖达摩求法,彻夜立在雪地中,并砍去左臂以示至诚。
这也是舍身求法著名的一例。
\ 还有就玄奘西行印度求取佛教经典,历经磨难而意志不改,终于到达天竺国,取会佛经.成为人类文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后用舍身求法泛指奋不顾身地追求真理。
如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6.汤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县)。
主要政绩在康熙朝,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
汤斌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
鲁迅佳句并赏析十句
鲁迅纪念像鲁迅十大经典名言1、(中国历史上只有)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灯下漫笔》普及指数:★★★★ 深刻指数:★★★★★★千百年来,无数的的哲学家、思想家、史学家穷尽一生苦苦探索人类历史的规律,答案可以说五花八门。
然而鲁迅独辟蹊径,指出了人类历史其实只存在三个时代,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没有奴隶的时代。
而过去的中国实际上只有前面两个时代,第三样时代则需要现代的青年去努力奋斗。
鲁迅对历史的这一概括,可以称得上是简单明了的天才创造。
那么今天,我们生活在哪个时代呢
我们青年人都在做些什么呢
凭借超出五星级的深刻指数,位列榜首。
2、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普及指数:★★★★★ 沉痛指数:★★★★★《狂人日记》揭示了中国数千年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凡是读过这篇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记得这样一个情节:狂人在翻开历史的时候,见到每页都写满“仁义道德”几个字,可是研究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到满本都写着“吃人”二字。
中国人从一出生时起就要接受所谓的“仁义道德”的教育的,其实,不过是在教授着如何吃人罢了。
然而,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
鲁迅通过狂人的嘴巴喊出了:“救救孩子
”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纪念刘和珍君》普及指数:★★★★★ 悲壮指数:★★★★★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为他遇害的学生写了一篇悼念文章《纪念刘和珍君》。
在这句句是血,字字带泪的千古名文中,鲁迅歌颂牲者为“真的猛士”,而蔑称自己是“苟活者”。
鲁迅称他们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哀痛者,即为自己的民族的贫弱而哀痛;幸福者,即为自己能够献身民族的独立富强而幸福。
鲁迅的这篇文章,保存了那个时代一幅全新的妇女的影像。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4、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纪念刘和珍君》普及指数:★★★★★ 激愤指数:★★★★★一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的大屠杀已经令人惨不忍睹了,一些流言家们还要撰文对手无寸铁的请愿者进行无端诬蔑。
鲁迅为此激愤的说道:“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然而鲁迅在此提出了他的预言:沉默过后,不是爆发就是灭亡。
鲁迅的预言其实也是忠告。
可是,专制制度是一种容易让人上瘾的制度,多少人明白了鲁迅的忠告,又多少人在意了鲁迅的忠告。
所以,民众在政府门前喋血的事总在不断发生。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自嘲》普及指数:★★★★★ 鲜明指数:★★★★★这是高度概括鲁迅一生的诗句。
柏杨说鲁迅只有战斗性,而缺乏包容性,该罚他背诵这句诗一万遍。
其实战斗性和包容性并不矛盾,只是实施对象不同罢了。
一个人只知爱,不知恨,那是没有是非的滥爱;一个人只有恨,没有爱,那就已经走上了反人类的邪路了。
鲜明的爱憎,正是鲁迅丰富性的体现。
据说现在青少年学生最恨的就是鲁迅,冤哉,鲁迅最爱的就是你们啊
6、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普及指数:★★★★★ 哲理指数:★★★★《故乡》中,“我”希望将来宏儿和水生不要再像“我”和闰土那样相互隔膜起来。
然而这希望又是那样的茫远。
但是,如果人人都有这样的希望,是不是也会变成现实呢
鲁迅在文末用路来作比喻告诉我们答案。
其实地上本没有民主,追求的人多了,也便……7、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死》普及指数:★★★ 决绝指数:★★★★★鲁迅死前,希望爱人“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希望儿子长大后“莫做空头文学家”,希望朋友“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但是对于怨敌,鲁迅则强硬的指出:“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呵呵,鲁迅最为“正人君子”所诟病的正是这句话。
其实,我发现所有人都没有明白这句话中的“也”字的含义。
鲁迅的潜在意思是说,如果我死了,他们就没有怨恨了,那么我也可以宽恕他们。
但鲁迅对人性的了解是很深的,他知道自己死后怨敌必然鞭尸不断。
如果现在表示了宽恕他们,死后他们就心安理得的鞭尸了。
不如,给他们留点骨鲠,让他们鞭尸时不那么舒服自在。
果然,鲁迅死后,怨敌们提到他时往往吞吞吐吐,既想鞭尸,又想立一座客观公正的牌坊,搞得浑身不自在,正是这句话的威力。
死诸葛吓跑活司马,鲁迅辈也
8、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普及指数:★★★ 激励指数:★★★★★很多人说,鲁迅老是把中国人骂得一文不值,好像中国人是低等民族一样。
其实实在是冤枉。
鲁迅是民族的精神医生,当然主要的任务是指出我们民族的精神出什么了毛病。
如果我患了癌症去看医生,医生却告诉我我的手还能活动,脚还能走路,嘴巴还可以吃饭,没事,回家睡觉去吧。
砰
这样的医生我死前首先把要他给枪毙掉。
鲁迅是不是认为我们中国人一文不值呢,《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是很好的答案。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9、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秋夜》普及指数:★★★★★ 争议指数:★★★★其实这是一句很平常的句子,在过去很长时间都没有人提起。
直到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把鲁迅拉下神坛成为一种潮流时,好像首先是一位语文老师发难,拿出这句作为例子,说明鲁迅的文章也有病句。
从此,关于这句是否病句就一直争论不断,而这么一句很平常的句子,也摇身一变成为妇孺皆知的经典名句。
鲁迅在地下窃笑:在我的身后,可以看见两个争论不休的傻子,一个不知道我写了什么,还有一个也不知道我写了什么。
10、时间就是生命。
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门外文谈》普及指数:★★★★ 哲理指数:★★★鲁迅不是哲学家,鲁迅带有一定哲理的句子其实都不算很深奥,这句也是。
但是因为比喻得很恰当,很贴切,所以流传很广,引用很多。
鲁迅说这句话,原是批评汉字难写难学,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但联想到鲁迅一生,他确实也深受浪费时间之害。
很多青年作家热爱鲁迅,经常把稿子寄给他。
但是有些人总是写得很潦草,让他看着吃力;有些把初稿给他,让他改得吃力;有些要求把稿子发表出去,鲁迅不仅要帮他改稿,还要把稿子誊抄好。
鲁迅为了扶持青年作家,常常不顾有病在身,默默的忍受了。
记得我在大学时,为了系里的刊物给系主任写了一份报告,主任很快回复了,可是见到那份回复时我羞愧难当:主任的回复比我的报告还长,但是全是一笔一划写的正楷字,工工整整;而附在后面的我的报告却潦草不堪,有些字连我看了都还要再迟疑一下,有些语病主任还帮我改了。
哎,我想,我不知道浪费了主任多少时间来看我的“书法”,他却不愿意让我多花一分钟时间看他的回复。
其实,浪费别人时间的人,虽然谋了别人的财害了别人的命,自己却往往一无所获。
结语:老鱼刚要恢复写博,这十景病立刻又犯了。
鲁迅是讥讽过国人的十景病的,老鱼作为鲁迅的粉丝,居然把他老人家的话当做耳边风,也算是造他老人家的反。
以前搞什么《十大天才文人》、《十大狂狷文人》还好,这次竟然还拿他的作品来开涮。
呵呵,他老人家要没病死,今天也非给老鱼气死不可……哎哟,快闪,鲁老爷子的砖头已经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