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4分)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美的享受。
请你把下面这句话准确、工整、美观地抄下来。
注意把其中的拼音写成汉字。
开头要空两格,一个标点要占一格。
(3分)您是huǒzhǒng,点燃xuéshēngde xīnlíng之火;您是jiētī,承受着我们一步步踏实地xiàngshàng pāndēng。
老师,谢谢您
2、下列各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划出来并且改正(2分)A、扑朔迷离 沤心沥血 枝繁叶茂 喜出望外 ( )B、举世闻明 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挥洒淋漓 ( )C、永垂不朽 丰功伟绩 永往直前 怒形于色 ( )D、变幻莫测 面面相觑 蹑手蹑脚 人生鼎沸 ( )3、根据句子的意思,填入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2分)①我鼻子里 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②他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 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③我们看时,那竹窗帘里,果然有了月亮, 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
④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 的生活的。
A、居然 直立 慢慢 辛苦B、陡然 矗立 款款 困苦C、竟然 竖立 慢慢 艰苦D、陡然 站立 款款 艰难4、修改下列病句(可直接在句子上修改)(2分)①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②衡量一个班级是否具有良好班风的重要依据是有严明的纪律。
5、六一儿童节到了,班委会决定以小组为单位到福利院看望残疾儿童。
赠送礼物的时候,请你代表小组说几句话(内容包括送什么礼物以及祝愿等)(3分)6、请从下面文学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则200字左右的人物简介。
(4分)孙悟空 猪八戒 唐僧 沙和尚 铁扇公主
邓稼先的形象特点
形象特点:爱国、忠厚平实、真诚坦白、身先士卒、奉献祖国 。
作品简介:《邓稼先》一文介绍了邓稼先光辉的一生,高度评价并赞扬了邓稼先的突出成就、人格精神和爱国品质。
人物简介: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他的祖国中国的强盛,为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
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是最具有农民朴实气质的科学家。
邓稼先敏锐的眼光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继续快步推进了十年,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杨振宁,男,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现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写自传怎样诗意结尾
邓稼先的外貌描写:一张国字脸,带有微微笑意。
额头高且光亮,留着当时常见的自然发,英俊极了。
两眼炯炯有神,直视前方,仿佛正思考着问题。
穿着笔挺的中山服,用现在时髦的话语讲——帅。
简介邓稼先: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谁那有关于《断魂枪》和《安娜之死》的阅读练习(附答案)
一、常见问题: 每一次的试卷分析,阅读理解题总是学生失分最高的部分,是学生语文能力中的薄弱环节。
日常的周周练、月考等测评,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日常词语积累不足。
阅读题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失分高,如看拼音写汉字题得分率低,“舀”、“诘”日常使用频率不高,学生对之生疏。
又如对文本中词语确切含义的理解欠精准,答题往往不够理想。
2.审题能力薄弱,理解分析能力差。
主要表现在解题时容易脱离阅读文本,不能从文章整体来感受领悟。
学生的思考常常浮于表面,回答或以偏概全,或归纳不全,或认知错误。
这类题目的思考其实是建立在对全篇内容与感情的理解上的,而学生欠缺的就是对于文本的“沉浸”,因而在阐述时就难以说到点子上,。
二、改进措施: 提升阅读能力,需要“量”与“质”并重。
一定“量”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质”的提升则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要思考,要总结。
1、读思结合,注重感悟。
“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
”“语文学习具有情感体验与感悟的特点。
”“的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财富,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有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
善于感悟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总之,语文阅读离不开感悟。
平时,在课堂上可以对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好的结构写法等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品评赏析,在品赏过程中,进行“反刍”式的咀嚼阅读,这样,知道文章写什么的基础上,又上升到了更深层的思考:作者“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更好感悟语言的表达方法规律,更好地提高文本的阅读质量,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
而且,在潜意识里对遣词造句要反复推敲的重要性也能有所认识。
2、拓展阅读,锤炼能力。
当然,阅读能力的形成必须依赖较宽的阅读面,仅靠课本上的几十篇文章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拓展阅读也应引起重视。
中对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7—9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读两三部名著。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作出自己的评价。
”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的比重。
确实,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而提高,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是在课堂内按照老师的安排有计划地安排精读;二是搞好课外阅览,对学校的图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扩大阅读量;提倡利用相对较空闲的双休日多开展课外阅读,看“闲书”、“杂书”,借此拓宽语文知识面、提高阅读理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3、加强实践,提炼方法。
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顺藤摸瓜”——在原文中找线索,找答案。
比如,整体感知类的题目,常常要求学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者“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等问题。
做此类题,答题时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看标题,二看开头、结尾,三找议论、抒情的语句。
这些常用的方法和思路一定要学生熟记于心。
再比如,学生们认为最难回答的“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可这样作答: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意。
此类题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或是一些运用比喻、反问修辞手法的句子,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点是做好此类题目的要诀。
提升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贵在坚持。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是平时阅读训练的核心目标。
只要有恒心,有细心,提升阅读能力就肯定有希望。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六(上)语文复习资料1、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赞美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全诗按总分总的结构写的。
2、全诗分为三部分,开头歌颂祖国的(幅员辽阔)、总写(对祖国的热爱)。
课后3题。
五个方面: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特产、多样的民族、光辉的历史、伟大的成就学了课文,我想用这些成语来赞美祖国:地大物博、气壮山河、山清水秀、锦绣中华、1.cí [ 瓷 ]碗 [ 慈 ]祥 告[ 辞 ] [ 雌 ]雄 [ 祠 ]堂 [ 磁 ]铁 2.当 灿烂的太阳 跳出 东海的碧波 , 帕米尔高原 依然是 群星闪烁 ;当 北国 还是 银装素裹的世界 , 南疆 早已 洋溢着盎然的春色 。
我们爱你—— 战国编钟 奏出的古曲, 改革开放 谱写的新歌,神州万里涌动的 滚滚春潮 ,祖国大地燃起的 希望之火 。
我们爱你—— 奋斗书写 的史册, 汗水浇灌 的硕果。
松树的 伟岸 、梅花的 高洁 , 博大 的胸怀、 恢弘 的气魄。
3.这首诗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祖国的 美丽富饶 以及 悠久的历史 、 光辉的成就 ,全诗采用“ 总分总 ”的常规结构,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全诗分为三部分,开头歌颂祖国的幅员辽阔、总写对祖国的热爱。
第二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赞美了祖国 山河无比壮丽、物产闻名世界、民族风物迷人、文化古老灿烂、民族精神伟大,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学了课文,我想用这些成语来赞美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锦绣中华、人杰地灵 。
③按要求写诗句。
描写西湖的诗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描写庐山的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描写黄河的诗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郑成功 1、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歌颂了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2、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文天祥 岳 飞 郑成功 林则徐 张自忠 戚继光 霍去病 郑 和 史可法 刘仁轨当代民族英雄:鲁 迅 钱学森 邓稼先 许海峰 (记住三个即可。
)3、郑成功是中国明清之际军事家、民族英雄。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
4、明朝末年,荷兰侵略者强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
他们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台湾人民恨透了这伙强盗。
从祖国内地来到台湾的,有不少爱国的读书人,郑成功让他们办起了学校。
他还规定高山族子弟读书可以免除徭役。
这样一来,高山族和汉族的关系更融洽了。
郑成功建设台湾的两件实事是:发展生产,兴办教育。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总结全文、深化中心作用。
5、课后六个词语的意思。
载歌载舞:载:又、且。
负隅顽抗:负,依仗、依靠;隅,角落。
6、文中的四字词语、生字、多音字nú yì zhù jūn kānɡ kǎi jī ánɡ hénɡ xínɡ bà dào fēnɡ fān bì kōnɡ [奴役 ][ 驻军 ] [ 慷慨激昂 ] [ 横行霸道 ] [ 风帆蔽空 ]shòu ròu lí bà lián dāo liàowàng fù yú wán kàng róng qià[ 瘦肉 ] [ 犁耙 ] [ 镰刀 ] [ 瞭望 ] [ 负隅顽抗 ] [ 融洽 ]lián 窗 [帘 ] [ 廉 ]洁 [ 莲 ]花 [ 镰 ]刀 [ 怜 ]爱 [ 联 ]欢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载歌载舞(zài√ zǎi)横行霸道(héng√ hèng) 负隅顽抗(ōu yú√) 犁耙(pá bà√)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其中的两个词语写一句话慷[ 慨 ]激昂 横行[ 霸 ]道 喜出[ 望 ]外 惊恐万[ 状 ]负[ 隅 ]顽抗 载歌载[ 舞 ] 街头[ 巷 ]尾 风帆[ 蔽 ]空 晓艳得了一百分,她喜出望外,载歌载舞。
3.用“望”字扩词,并填空(不重复)。
①郑成功在一群将领的簇拥下,站在船楼上四处( 瞭望 )。
②每当你忧愁烦恼的时间,来到大自然,( 仰望 )蓝天白云,俯看花草树木,你就会明白生活依然十分美好。
③一天,他登上军营附近的一座山头,临风( 眺望 )。
④他( 盼望 )着有一天能和失散多年的亲人们团聚。
4.这篇课文是一篇 历史 故事,通过学习课文,我知道了郑成功是 福建 省 南安 县人,文中讲的这件事情发生在 明朝末年 (时间)。
5.“民族英雄郑成功 收复台湾 、 建设台湾 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总结全文 、 深化中心 。
请你把这句话换个说法,使表达的语气更强烈: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我们怎么会忘记呢
文中和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是: 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
6.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准备工作包括 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和 操练海军 。
郑成功建设台湾主要是指 发展生产 和 兴办学校 两件事。
7.我们之所以称郑成功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打退了 荷兰 侵略者,收复 台湾 ,并且加强了汉族与 高山 族的联系。
你知道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还有 岳飞 、 文天祥 、 林则徐 。
8.请你写四个表示爱国的成语、一句爱国名言和一句爱国的诗句。
成语: 以身许国、精忠报国、忧国忧民、赤胆忠心 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诗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9.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 ]顽抗。
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舰队冲去。
他们团团围住敌舰,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
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十几丈高的水柱。
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
那艘敌舰被炸成许多碎片,飞向天空。
敌人惊恐万[ ],敌舰队乱作一团。
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跳了上去。
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统统举手投降。
①写出文中“[ ]”里的字的解释。
角落 样子 ②看到郑军官兵如何英勇,你还想到哪些成语(写4个)。
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奋不顾身、勇往直前 ③用“____”划出描写敌人表现的句子。
④根据下面提供的一些词语,想象一下,当时的敌人还会有哪些表现。
试着写几句话。
丧家之犬 漏网之鱼 心惊胆战 哭爹喊娘闻风丧胆 魂飞魄散 丑态百出郑成功的军队围住了敌人,荷兰军负隅顽抗。
郑军击中敌人的弹药库,敌人闻风丧胆,吓得魂飞魄散。
敌人投降了。
可是还是有几个漏网之鱼跳水逃走了。
10.读后检测题2。
(①到④判断,⑤排序)①星期五不是食人族。
( × )②鲁滨逊对星期五从一开始就没有戒备之心。
(× )③西班牙人在美洲对那里的人们都很友好。
(× )④鲁滨逊到达荒岛上是在岩洞里度过了他的第一个夜晚。
( × )⑤把鲁滨逊到了荒岛上所做的事情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
a、b、c、d、e a.从船上搬运东西 b.修建新住处 c.种粮食 d.制作陶器 e.遇上星期五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1、这篇课文讲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爱。
2、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作品有、。
3、中外爱国音乐家有: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冼星海、聂耳。
4、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5、课后第4题:a、埃斯内尔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为的是让肖邦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b、“弥留之际”指病重快要死的时候,肖邦对姐姐说的话,表达了他至死不忘祖国强烈的爱国情感。
6、悲愤欲绝:欲,将要。
绝,死亡。
与世长辞:辞,告别。
xiāo bānɡ yǒnɡchànɡ wò shǒu yōu lǜ mǎn qiānɡ rè xuè[ 肖邦 ] [ 咏唱 ] [ 握手 ] [ 忧虑 ] [ 满腔热血 ]là zhú bā lí kǎ chē shēn yuān[ 蜡烛 ] [ 巴黎 ] [卡车 ] [ 深渊 ]xiāo [消 ]除 报[ 销 ] [ 嚣 ]张 云[ 霄] 元[ 宵] [ 潇 ]洒 1.解释词语:悲愤欲绝:绝: 气息中止 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与世长辞:辞: 告别 永远离开人世。
2.肖邦是 波兰 (国家)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作品有、等。
我还知道中外爱国音乐家有 聂耳、冼星海、莫扎特、贝多芬 (4例)。
3.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 薄薄的 雾霭。
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
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
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这时,埃斯内尔又 捧过 一只 闪闪发光的银杯 , 深情地 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 祖国波兰的泥土 ,它是我们送给你的 特殊礼物 ,请收下吧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 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 。
他 郑重地 从老师手中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 ,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①这段文字对所写的事情交代得很清楚,你一定能从中找出时间1830年11月的一天、地点 首都华沙城郊 、人物 肖邦、埃斯内尔及同学们 以及所写的事情 送别肖邦 。
这件事中又写了 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等三个送别场景。
②老师“赠土”的目的是希望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③“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
”作者在文中借景抒发了肖邦 离别时悲愤 的心情。
④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临别赠言的含义及前后两句话之间关系,填充句子。
因为我们希望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所以 我们把祖国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你 。
我们之所以把祖国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你,是因为 我们希望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
⑤课文写出了埃斯内尔说话时的动作“ 握住 ”和神态表情“ 深情 ”,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 老师希望肖邦不要忘记祖国的关切之情 。
⑥想一想,回答问题:a.根据这段文字写的送别内容,你认为埃斯内尔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中,会有“ 即使你远在他乡,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 ”的词句。
b.读着课文中送别的感人场面的文字,你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诗名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4.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
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①认真读懂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含义。
a.从“为了生计”这个词组,你可以想象得到 肖邦在国外的生活非常艰辛 。
b.从“四处奔波”这个词组,你会想到 肖邦为了祖国而忘我地工作着 。
c.肖邦“疲劳”的原因是 他为了祖国,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辛勤创作 。
d.肖邦“忧愤”的是 祖国波兰还在沙皇俄国的统治之下 。
e.“弥留之际”指 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肖邦对姐姐说的话,表达了他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
f.“紧握着”和“喃喃地”这两个词同时用来形容弥留之际的人,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作者这样用词的用意是 突出表现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
②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肖邦弥留之际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
③在写法上,这段文字对全文起的作用是 点明主题 。
5.默写送别诗:①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
②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③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④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 唯见长江天际流 。
⑤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古诗两首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被人称为“生平第一首快诗”。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欣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一句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2)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3)全诗体现了一个“喜”字,从“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却看妻子愁何在”等词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因听到官军收复失地而欣喜。
2、《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1)爱国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2)爱国诗篇背其中一首: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杜甫《春望》 文天祥《过零汀洋》6、这两首诗的相同点: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不同点:第一首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后极度喜悦和急还乡的心情;而《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
3、背诵全诗及诗意。
4、带点字:△妻子:妻子和孩子。
△漫:随意胡乱。
△ 漫卷:随意地卷起来。
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
△青春:明丽的春天 ◇示:告诉 ◇元:同“原”,本来。
◇万事空:什么事情都没有了。
◇但:只。
◇王师:这里指南宋王朝的军队。
◇九州:指中原。
◇同:全国统一。
◇定:平定,收复。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不要。
◇乃:你的。
◇翁:父亲。
5、诗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我的衣裳。
再看看夫人和孩子,他们的忧愁不知哪里去了;我胡乱地把诗稿和书籍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在大晴天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美好的春光,我也好回我的故乡。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一路顺流之下,一过襄阳,便直奔洛阳。
《示儿》:我本来就知道人一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我只是为不能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等到宋朝军队向北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在祭祀祖宗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tì lèi wū xiá luò yánɡ jiājì[ 涕泪 ] [ 巫峡 ] [ 洛阳 ] [ 家祭 ]jì[ 既 ]然 [ 寂 ]寞 [ 寄 ]托 事[ 迹 ] 救[ 济 ] [ 季 ]节1.写出古诗内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我的衣裳。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
再看看夫人和孩子,他们的忧愁不知哪里去了;我胡乱地把诗稿和书籍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
在大晴天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美好的春光,我也好回我的故乡。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一路顺流之下,一过襄阳,便直奔洛阳。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
《示儿》:我本来就知道人一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我只是为不能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死去元知万事空 , 但悲不见九州同 。
等到宋朝军队向北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在祭祀祖宗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妻子: 夫人和孩子 。
漫卷: 胡乱地卷起 。
青春: 明媚的春天 。
示: 告诉 。
元: 同“原”,本来 。
万事空: 万事万物无牵挂 。
但: 只 。
同: 统一 。
定: 平定 。
无: 不要 。
乃: 你的 。
翁: 父亲 。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 唐 代诗人 杜甫 的作品,被前人称为“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惊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 渴望安定生活 的思想。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
”这一句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全诗体现了一个“ 喜 ”字,从“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
”、“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
”等词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因听到大唐军队收复失地而欣喜。
《示儿》是 宋 朝诗人 陆游 的绝笔,以遗嘱的口吻告诉孩子,他为 看不到全中国的统一 (用自己的话回答)而“ 悲 ”,叮嘱孩子“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填诗句)。
表达了 渴望祖国统一 的感情。
这两首诗的相同点:均表达了诗人的 爱国 之情。
不同点:第一首是通过“ 喜 ”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后极度喜悦和急还乡的心情;而《示儿》是通过“ 悲 ”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
4.把下列爱国名句补充完整。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
——文天祥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
——李清照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 事事关心 。
——顾宪成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
——陆游5.客有鬻yù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写出古文对应的成语: 自相矛盾 6.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零作成泥碾(zhǎn niǎn)作尘 独怆(chuànɡ chànɡ)然而涕下年少万兜鍪(mó móu) 板桥郑燮(yán xiè)直把杭州作汴(bìnɡ biàn)州 巴山夜雨涨(zhǎnɡ zhànɡ)秋池7.①《秋夕》的作者是( C )A.杜甫 B.李白 C.杜牧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作者是:( C )A.陆游 B.辛弃疾 C.陈子昂③《朝天子•咏喇叭》的作者王磐是( C )A.唐朝人 B.宋朝人 C.明朝人④“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上一句是:( B )A.衙斋卧听萧萧竹 B.夜阑卧听风吹雨 C.暖风熏得游人醉⑤“天下英雄敌手
曹刘。
”这句出自( B )A.卜算子•咏梅 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C.十一月十四日风雨大作练习11、《爱我中华》这首诗是著名词作家乔羽为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所写的会歌,这支歌真切地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爱我中华”的思想感情及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豪情。
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56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如蒙古族(那达慕)、回族(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经节)、藏族(沐浴节)、维吾尔族(内孜节、库尔班节)、苗族(龙船节)、彝族(火把节)、壮族(三月三)、傣族(泼水节)、满族、朝鲜族(斗牛节)5、负荆请罪1、《负荆请罪》是历史小话剧,课文是根据历史故事将相和第三部分而改编的。
剧本共分为两幕;第一幕侧重写的人物是蔺相如,第二部分侧重写的人物是廉颇。
剧本开头先写明时间、地点和人物。
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人物活动情况;剧中的内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
剧本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受其侮辱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罚的故事,揭示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肷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爽直磊落的可贵精神。
“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背着荆条去请罪,现表示愿意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2、与之相关的成语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3、蔺相如:深明大义 宽容大度 顾全大局 廉 颇:光明磊落 知错必改 迷途知返 宰相肚里能撑船。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6、最后的姿势1、《最后的姿势》是写的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个老师:谭千秋。
他在生死攸关的一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他用自己51岁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人民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7、船长1、《船长》是一篇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后即将沉没时,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船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2、课文作者是维克多•雨果,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的世界》、《笑面人》、《九三年》。
3、课后第4题句子的含义:(1)人们被哈尔威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和先人后己、舍己救人的品德所感动,没有一个人再违反他的命令,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有秩序地开展自救。
这句话蕴含着对船长忠于职宇、舍己救人崇高品格的讴歌与赞美。
(2)这句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德的赞颂,面对死亡的威胁,哈尔威船长作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又一次表现他的高尚品格。
4、背诵25-30自然段。
5、做人之道:忠于职守、舍己救人、诚实守信、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尊敬长辈、宽容大度8、爱之链1、《爱之链》这篇课文是一首爱的赞歌,作者是美国作家杰尼•巴尼特罗依•李。
课文叙写了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不计报酬,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关爱丈夫乔依的故事,生动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爱的链条,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的手。
2、课文为何用“爱之链”作题目:课文中写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乔依帮助了别人,就是帮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关爱,也必定会得到别人的关爱。
每个人的爱都在传递着延续,这就是一根爱的链条,这就是爱之链。
3、乔依:助人为乐、无私奉献。
4、文中四字词语的意思。
天经地义 荒无人烟 潸然泪下5、关于爱的名言。
6、多音字;簸 禁 几 尽7、课文第六和七自然段。
8、学了课文《爱之链》,使我们想起了汪国真写的《我不期望回报》这首诗中的一句话:人,不一定能使人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
也使我们想到了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练习2 1、背诵五个选择题和小诗。
《我不期望回报》作者汪国真,他的诗集和小说集,多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尽量多地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美丽。
2、采访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较高层次的互动活动。
采访的注意点:(1)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明确需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要明确解决什么问题。
(2)确定好采访的对象,列好采访提纲。
(3)提问要有礼貌,语言要得体。
(4)记录重要的内容。
阅读《邓稼先》(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10分)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
自己做,慢慢体会,收获更大。
可去寻问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