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坏人的成语
恶贯满盈、心狠手辣、人面兽心、笑里藏刀、罄竹难书、助纣为虐、两面三刀、口蜜腹剑、卑鄙无耻
恶人骂人四个字都有哪些
在认识“撒旦”,必须先几个基本的概念: (1)“撒旦”,于西伯来文中者、剧毒的光辉使者……等之意。
(2)“撒旦”之名,在犹太教的《塔纳赫经》以及《旧约》中是却有其名,而到了《新约》则成为了一个代号。
(3)“撒旦”一词,意味著“罪恶的”之意,乃形容词化身的名词。
魔鬼撒旦,是一个普及的错误观念,与基督教等的刻意误导。
其在《塔纳赫经》中的最初形象,更接近于一位考验人类信仰的天使。
他在上帝的授意下,给人间带来灾难和诱惑。
引导地狱的恶魔们蛊惑人类犯罪,并且将那些犯罪的人带入地狱。
他还拥有“诱惑者”和“告发者”的双重形象,不仅负责诱惑信仰不坚定的人类。
还会在世界末日的时候,向上帝告发人类的罪行。
但在基督教崛起以后,他的形象则开始被路西法代替,原本属于他的行为也变成了路西法的行为。
“SATAN”的名字,也从特指撒旦本人,变成了一个代号。
[编辑本段]撒旦的起源和发展 从各地神话早期的共通之处来看,《圣经》中所描绘的恶魔和堕天使,几乎都是由其他更早的神话体系中直接继承过来,或者在丑化后再使用的。
比如地狱的君王,蝇王“别西卜”和所罗门72主神中的“巴艾尔”,这两个著名的恶魔,在《圣经》体系中,就是由唯一神耶和华的敌人,堕落神“巴力”死后所化。
研究撒旦的读音“SATAN”可以发现,其读音和埃及神话中的恶神“赛特”极其相似。
在埃及神话中,赛特最初并非恶神,其是在上下埃及统一后才被丑化成恶神。
被丑化后的赛特的形象为一条黑色的巨龙,拥有恐怖而又邪恶的力量。
他杀死了主神霍鲁斯的父亲奥西利斯。
最后却被长大的霍鲁斯所打败。
从《旧约》里可以看到,犹太人最初起源于埃及。
而当犹太人逃离埃及人的奴役的时候,埃及并未统一。
根据犹太人喜欢丑化其他宗教神祉的传统习俗,当时还并非恶神的赛特则极有可能被吸收进入犹太教体系,成为上帝考验人类信仰的使者。
同时,撒旦在《塔纳赫经》中形象就是一条古蛇(古龙),在罗马教会编写新约《圣经》之前,撒旦的形象也并非恶魔。
《旧约》约伯记中中的撒旦非但不是上帝的敌对者,反而和上帝打赌,考验约伯对上帝的信心。
撒旦还背负监视人类的罪孽,在世界末日的最终审判时候告发人类的罪行。
因此撒旦同时具备“诱惑者”和“告发者”的形象,诱惑人类(比如诱惑亚当和夏娃吃下禁果、诱惑约伯),也作为恶魔之王诱惑人类犯罪。
而这一切都可以视为上帝默许下,对于人类信仰的考验。
而在基督教崛起后,撒旦就成为了彻底的恶魔,他不仅自由作恶,肆意妄为。
再世界末日的时候,他也终将被炽天使米迦勒所打败,然后被上帝投入永远的地狱中。
从基督教的习惯来看,其教中所记载的多数神(上帝就是犹太教的),天使(部分取自犹太教),恶魔(丑化其他宗教)都是由其他宗教继承过来的。
那么,作为恶魔之王的撒旦,就很有可能是埃及的恶神,赛特。
而关于其和路西法之间的关系,撒旦是古蛇,路西法是星辰,两者并无直接相关。
而相比其撒旦在《圣经》中的丑化程度,路西法的被丑化的更为突出。
其最初的形象,极有可能是犹太教中的炽天使梅塔特隆。
他背身36翼,拥有“创世天使”、“天军之王”、“小耶和华”、“契约之天使”、“万物的创造主”等一系列称号。
但由于其地位过于高大,会直接影响到基督教的教主基督耶稣的地位。
所以在基督教的《圣经》中,并无其身份记载。
而是用了与其地位相似的路西法的堕落来代替,其影射的含义,就是梅塔特隆的堕落。
后世基督教学者多对犹太教缺乏研究,所以才会有诸如“撒旦仅仅是称号”“撒旦就是路西法”这一系列错误的概念,这都是基督教不合理的丑化其他宗教神祉的结果。
而且基督教教义本身就充满了矛盾,《新约》四个版本的福音(马太,马克,路加,约翰)中,其互相矛盾,大相径庭之处不计其数。
而即使在经过罗马教会修订后,其版本还是难以统一。
所以才产生了对撒旦的定义模糊不清楚的结果。
我的心情没人懂 大家认为我是个恶人
按现行高中政治教材的编写,主要体现离不开斗争性,以为前提。
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
孔子说:“君子在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和:于事物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
而对于人来说,“和”是和于观点与意见,是观点与意见的多样性统一。
同:同质事物的绝对同一,即把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
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君子能够保持自己的个性原则,且能和睦相处。
小人是不能形成一个团队的,离心离德,没有共同的追求与目标。
形容小人的成语
罄竹难书、作恶多口蜜腹剑、笑里藏刀、两面三刀一、罄竹难书白话:比喻罪恶很难以写完。
朝代:唐作者:刘昫、张昭远出处:《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翻译:就算把终南山的竹子都砍完用来做竹简,都写不完坏人的罪行二、作恶多端白话释义:做了许多坏事。
指罪恶累累。
朝代:明作者:吴承恩出处:《西游记》第四十二回:“想当初作恶多端;这三四日斋戒;那里就积得过来。
”三、口蜜腹剑白话释义:比喻嘴甜心毒,狡猾阴险。
朝代:北宋作者:司马光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翻译:世人都说李林甫嘴甜心毒,狡猾阴险四、藏刀白话释义:形容对人表面温和,心里阴险毒辣。
朝代:元作者:孟汉卿出处:《魔合罗》第二折:谁承望笑里藏刀,眼见的丧荒郊。
翻译:谁能想到他对人表面温和,心里阴险毒辣。
眼看着要丧命在这荒郊野外。
五、两面三刀白话释义:比喻耍两面派手法,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朝代:元作者:李行道出处:《灰阑记》二折:“岂知他有两派手法。
”翻译:哪里知道他耍两面派手法,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形容小人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小人的成语有鲍鱼之肆、作恶多端、无恶不作、丧尽天良、丧心病狂。
1、鲍鱼之肆【解释】:鲍:咸鱼;肆:店铺。
卖咸鱼的店。
比喻坏人成堆的地方。
【出自】:汉·刘向《说苑·杂言》:“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释义:而跟不善的人一起,就如同走入出售鲍鱼的店里,时间久了,也不觉得臭了,因为也被它同化了。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指坏人聚积的地方【近义词】鲍鱼之次2、作恶多端【解释】:做了许多坏事。
指罪恶累累。
【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二回:“想当初作恶多端,这三四日斋戒,那里就积得过来。
”【语法】:偏正式;作定语;含贬义【近义词】罄竹难书、无恶不作【反义词】行善积德、广结善缘3、无恶不作【解释】:没有哪件坏事不干的。
指干尽了坏事。
【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无奈旧有的兵,大概是老羸疲弱,新招的队,又多是土棍青皮,平时鱼肉乡愚,无恶不作,到这时候有了护符,更是任所欲为的了。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近义词】暴戾恣睢、罪恶滔天、无所不为、恶贯满盈、穷凶极恶、暴厉恣睢、倒行逆施、无恶不造、丧尽天良、作恶多端【反义词】秋毫无犯、大发慈悲、无所不至、乐善好施4、丧尽天良【解释】:丧:丧失;天良:良心。
没有一点良心。
形容恶毒到了极点。
【出自】:如今丧尽天良的官府要害他们,因此上我家里躲几天。
欧阳山《三家巷》二六【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近义词】暴戾恣睢、伤天害理、豺狼成性、罪恶滔天、丧心病狂、无恶不作、穷凶极恶、暴厉恣睢、惨无人道【反义词】大慈大悲、乐善好施、德高望重、一片丹心5、丧心病狂【解释】:丧失理智,象发了疯一样。
形容言行昏乱而荒谬,或残忍可恶到了极点。
【出自】:但是顽固派反对派对于进步文化机关的违法摧残其合法的事业,其丧心病狂,可谓已达极点。
邹韬奋《患难余生记·进步文化的遭难》【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近义词】穷凶极恶、惨无人道、丧尽天良、病心【反义词】心平气和、平心静气、大慈大悲、一片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