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那个资治通鉴文言文那一段怎么翻译啊
墨子》卷十二 贵义第四十七 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 子不若已。
”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 可以不益急矣。
何故
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
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 何故止我
” 有一次墨子从路过到齐国,途中遇到一位朋友,朋友劝墨子说:“如今天下人都多行不义,你又何苦一个人去做这种明知不会有结果的事情呢
”墨子回答他说:“假如你有十个兄弟,其中九个都非常懒惰,有田不去耕种,那么剩下的那个,你说应该怎么做
” 道理很简单,剩下的一个如果也象那九个兄弟一个懒惰,那么十兄弟都得饿死。
同样的故事和道理在我们身边也不无存在,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大家都习惯相互推卸本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就希望有谁能全部包揽,自己落得轻闲自在。
一个人若是发现自己具有极强的精神力量,那他就应当去解决那些最艰深的问题,如果改变不了环境,那么只有改变自己,不要计较得失,只要一如既往地站好自己的位置,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走好自己的路。
让我们每个人都握住生活最简单的信念,把它变成广大的沃土,在上面栽植上责任,定会培植出高尚的人格,这样的人生,就会芳香四溢、美丽无比。
描写清闲的诗句
一山一处眠, 石涧觅清闲。
沙鸥麋鹿作伴侣, 绝迹尘宇远忧李白之“闲”——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独坐敬亭山》)群鸟的高飞远去和最后一片白云的悠然飘走展现了一个极其空旷寂寥的世界,虽是写眼前实景,但“鸟尽云闲”却透露出诗人强烈的孤独寂寞之情。
这时的李白对社会弊端已有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融于现实,他只好向大自然寻求慰藉,寻觅知音。
王维之“闲”——“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
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
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
“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娴静。
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
“闲”字写出了春夜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
王建之“闲”——“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雨过山村》)农民家里没什么人,院子里的栀子花闲开着,素来爱戴花的妇女也不来管它,原来她们都忙着浴蚕去了。
一个“闲”字描绘出山村农忙时的风光。
李绅之“闲”——“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四海之内没有空闲之地,荒地变良田,联系诗的前两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
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句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考: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
赵师秀之“闲”——“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约客》)“闲敲棋子落灯花”,只写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态,然而这个动态中,诗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
因为孤独一人,下不了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敲打棋子,正体现了孤独中的苦闷。
“闲”字说明无聊,而正是在这个“闲”字背后,隐含了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
翁卷之“闲”——“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野望》)诗人登山是为了看水,而在水里却看见了青山的影子。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经验,却将南方秋色中青山绿水的美景尽收笔底。
“闲”字让人想见诗人闲云野鹤般的疏放风神,与景色的清空悠远正相契合;“野水”“青山”给画面增添了萧散的野趣,与诗人的闲情逸兴相吻合无间。
“水底见青山”把水之清、山之翠都包含了进去,加上一个“忽”字,便令这层意思特别醒豁突出,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杨万里之“闲”——“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初夏睡起》)“无情思”逼真地描绘出“睡起”时散漫的情景。
“闲看儿童捉柳花”,自然风趣,笔伐轻巧,把儿童活泼的天性刻画出来了,作者闲居无聊的心情也荡漾纸上。
陆游之“闲”——“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但愿今后能不时地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当时,国家处在多事之秋,诗人一心渴望杀敌立功,可宋孝宗却把他当作一个吟风弄月的闲适诗人,他心里感到失望。
闲居无事,徒然以写草书、玩分茶聊以自遣。
这“闲”流露出对恶浊的官场生涯的厌倦和盼望早日归家的心情。
跪求江苏省盐城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海棠枝间绿叶已郁郁葱葱,新生花蕾在枝叶间点缀其中,分外漂亮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我知道你不愿意轻易吐露自己的芳心,就让那轻浮的的桃李花在春风中嬉闹吧。
求“唐太宗赐绢惩顺德”翻译
一 古老的郑国渠和三白渠静静地流淌着。
宛若长长的绸带,连结着遥相并列的径水和洛水,组成稠密的灌溉水网,滋润着京畿以北的大片土地。
郑国渠是战国时韩国水工郑国开凿,三白渠即大白渠、中白渠、南白渠,统称白渠。
郑、白二渠水量足,流域广,水可浇田,水中泥沙可作肥料,沿岸人民颇得好处。
有一首歌谣唱道:“郑渠前,白渠后,三月无雨不须愁。
水得粮一石,泥亦增数斗,且溉且粪长禾黍,衣食京师亿万口。
” 对于郑、白二渠,唐太宗是并不陌生的。
当年,他随父皇李渊起兵太原,西下长安,曾在这郑、白二渠流经的关中地区度过了不少时日。
他在郑国渠畔练过兵,在三白渠中饮过马,用那甘甜的渠水煮过香喷喷的米饭。
这块丰饶的土地不仅给唐军以衣食之源,而且,凭着它充足的物产,在很短时间内扩充了三万精兵,积聚了雄厚的政治、经济力量,进而攻入长安,号令天下,开辟了大唐基业。
正因如此,唐太宗对郑、白二渠颇有一番感情,那渠水,那游鱼,那岸畔的垂柳,那水上的小船常系心怀,常入梦中。
可是,这份刚刚呈来的邸报却披露了这样一则消息:郑白二渠的水量正在减少,灌溉量已由四万顷下降到一万顷。
原因是许多富商大贾为谋私利,争相制造水磨,肆意开渠引水,致使大量渠水流失,农田用水受到影响,现在好多用来灌溉高岗地的筒车都因水量不足无法开动了。
唐太宗很生气,他马上叫人把中书舍人唤来,喝令道:“记朕敕令
” 中书舍人一见太宗发怒,大气都不敢出,预备好纸笔,恭首静听。
唐太宗一字一句地说道:“郑、白二水,民利所系,泄水伤农,国法不容。
着御史台速派员查实,分检渠上水磨,尽行毁掉,有违令者,械送京师严处……” 中书舍人发现,唐太宗在口授完敕令之后,并未像往常一样前来审阅,而是缓缓地迈着步子,踱到窗前,双手倒背,不住地捻动着手指。
中书舍人从唐太宗这个习惯动作中本能地意识到:皇上又费心计了。
果然,只见唐太宗猛地掉转身来,一摆手道:“敕令停下
先让三省长官议一下,然后奏闻。
” 二 中书舍人立即应道:“领旨
” 唐太宗素以处事果断、临变不惊而闻名朝野,一言既出,从不反悔。
那么,今天的事情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自打太宗临朝以来,谏议大夫魏徽等人屡屡劝他兼听广纳,勿偏听偏信,不可独断专行。
唐太宗采纳了这一正确意见,事无巨细,一般都不自作主张。
方才因一时盛怒口授了敕令,但他很快又想到,现在情况才只见于一张邸报,事情原委并不甚明了。
所以,他才决定停止下达敕令,先由三省长官议一下。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是唐中央的决策机关。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都相当于宰相之职,这个宰相集团在处理国家政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三省长官在中书省的政事堂作了一番较为激烈的争论以后,中书令房玄龄来到了唐太宗的寝宫。
时刚过午时、唐太宗刚刚用完午膳,正准备到宫前的草坪上舞剑,活动活动身子,一出门便见房玄龄急匆匆地走来。
唐太宗兴奋地迎上前去,将房玄龄延入宫中。
坐定之后,房玄龄奏道:“方才,臣等已遵旨反复议过。
认为,农为邦之本,民以食为天。
郑白二渠关系着关中几万顷良田的灌溉和京师的衣食供给,决不可等闲视之。
而今,富商大贾开渠引水,伤农害民,实当立即制止。
可先派员查访,将渠边小磨尽行拆去,以保 障农田用水。
” 唐太宗点了点头,道:“有异议吗
”房玄龄禀道:“起初倒是各有见地,后来便渐趋一致了。
”说着看了一下日影,“足足争论了两个时辰呢。
” 房玄龄是一位阅历丰富,胸有韬略的老臣,多年来一直在李世民身边奉事。
他勤于职守,办事异常认真细心,唐太宗一直很器重他。
此刻,唐太宗见他那副一丝不苟的神情,心中暗暗高兴,道:“爱卿辛苦了,还没用饭吧
”说着便要让人赐宴,犒赏房玄龄。
房玄龄忙辞谢道:“万岁恩典,卑职不胜感激。
只是卑职有件奏疏急待草成,还是回去吧。
”唐太宗见他执意不肯,只好派人送他回府。
房玄龄刚走,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来了。
长孙顺德是长孙皇后的族叔,隋时曾任右勋卫。
那年隋炀帝出征辽东,顺德厌战逃匿,奔于太原。
时逢李渊父子起兵灭隋,长孙顺德便欣然从之,并为李渊募兵。
此后,南征北战,屡建战功。
高祖即位,拜右骁卫大将军,官居三品,封薛国公。
玄武门之变时,长孙顺德又协助李世民消灭了政敌李建成的余党,再立功勋,于是尤被重用,食俸一千二百户,并赐宫女,常宿内省,位极人 臣。
唐太宗见是长孙顺德,问道:“听说爱卿偶感风寒,现在是否康复
” 长孙顺德道:“谢陛下关照。
这几日未上早朝,还望陛下赐谅。
” 平时,长孙顺德与太宗说话是比较随便的,可是今天却有些异样。
他面色有些慌张,高高的嗓门也显得低沉了。
唐太宗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在想着如何制止商贾开渠引水的问题。
只听长孙顺德说道:“陛下,臣听说郑白渠水流失,农田灌溉受损,果有此事么
”唐太宗没想到长孙顺德也谈起了渠水问题,便问道:“爱卿近日未上早朝,怎么知道
”长孙顺德有些不好意思:“臣方才遇到中书令房大人,闲谈了几句……”唐太宗问长孙顺德:“对此事爱卿有何高见
”长孙顺德道:“臣正为此事而来。
臣以为,国家正当初建,商农都不可偏废。
商贾用些渠水,我看与农田并无大妨。
况且,振兴商业也是富国大计啊
” 接着,长孙顺德讲,他统领的右骁卫有一个兵曹家就在白渠流经的栎阳附近,据他说,他并未见到渠边置有水磨,也并没发现渠水流失现象。
还有一个兵曹,也是关中人,看到白渠边有水磨,但寥寥无几,根本无妨农田。
他劝太宗不必小题大作,把问题看得太重。
听了长孙顺德这番话,唐太宗一愣,心想:长孙顺德是一个武人,历来很少过问政事,今天怎么突然关心起郑白渠水问题来了
三 第二天早上,内侍呈来一纸劾奏,是一位御史所书。
唐制:御史、监察史掌管弹劾之权,可以通过面劾、奏劾等手段弹劾朝臣,揭露他们的弊端。
当唐太宗展开奏疏以后,脸色立时变了。
原来,御史弹劾的是勋臣贵戚、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
说他不顾皇上最近关于力戒贪赃、整饬吏治的诏令,私自接受了关中豪富郑名远的贿赂绢三百匹,支持和包庇郑名远开渠引水,设置水磨,与民争利。
郑氏一开先例,商贾竞相效仿,而今,两渠沿岸水磨无数,渠水大量流失,不少农田已近干涸,乡民怨声载道 唐太宗拿奏疏的手颤抖了。
昨日下午长孙顺德那番奇怪的举动又历历出现在眼前。
唐太宗鄙夷地一笑,把奏疏扔在案上。
唐太宗呆呆地坐着。
他双眉紧锁,心绪很乱。
他极力排除长孙顺德进入自己的脑海,可是,那熟悉的形象,那熟悉的嗓音反倒越来越清晰起来…… 在本朝的名将中,长孙顺德也算是屈指可数的了。
他作战勇猛,颇善骑射。
当年与刘文静出战隋将左骁卫大将军屈突通时,先败屈突通于潼关,后又追至桃林,亲自抓获屈突通送往京师,首立战功。
但是,长孙顺德也有自己的弱点,那就是有些贪图小利。
那次随太宗破薛举,珍宝如山积,顺德私取入囊,军中将士也争相捡取,军纪一时大坏。
对此,太宗曾训戒过他,想不到如今却又旧病复发了。
唐太宗决定要严惩长孙顺德,以戒群臣。
但是,当他念及顺德的功绩时不免又犹豫起来。
怎么办呢
他久久地思索着,思索着…… 这天下午,唐太宗特意叫人通知长孙顺德,明日早朝有要事待议,如病已见轻,务按时上朝。
其实,长孙顺德并没什么大病,只不过是因功高位显,意志渐衰,想避开事务,轻闲一下而已。
一听唐太宗特意传他上朝,不禁犯了狐疑,心中一阵慌张。
事情并未超出长孙顺德的预料。
两仪殿上,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刚刚分班立定,唐太宗便态度严肃地披露了长孙顺德在法受财的事: “郑白渠水,民利所系,商贾争置水磨,开渠引水,与民争利,必当严加制止。
可是,朝中竟有人私受贿赂,恣意纵恶,实在是胆大妄为……” “谁
”“万岁说的是谁呢
”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窃窃私语,议论纷纷。
长孙顺德面红耳赤,心在怦怦地跳。
唐太宗又接着说道:“朕听说,贪人不知爱财,此话很有道理。
现在内外官员五品以上俸禄优厚,一年所得,数目很大。
如果受人财贿,不过数万,而且一旦暴露,官俸便会丧失,这难道是真爱财吗
国君贪婪,必丧其国,人臣贪婪,必亡其身。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古时秦惠王欲征伐蜀国,不知道路,便刻了五条石牛,在石牛的屁股后面放上金子。
蜀人见到了,以为牛能便金,便派力士将石牛拖回蜀国,于是在荒原上留下 一条印迹。
秦国军队循着这条印迹前往蜀国,一举获胜。
还有汉代大司农田延年,他掌管着国家的钱谷金帛,利用职权之便,贪赃受贿三千万钱,事败身死。
明珠是贵重的,用明珠打鸟未免可惜;人之性命重于明珠,如若见金钱财物而不惧刑纲,径自受纳,这 岂不是不珍惜自身性命吗
” 唐太宗显然很激动。
他的声调很高,不断地打着手势,脸也涨得通红。
群臣屏息静听,殿堂上一片肃静。
长孙顺德觉得,唐太宗的话每一句都像刺向他,他不敢正视太宗那威严的目光,默默地低下头去。
唐太宗走下御座,继续激愤地说道:“贪赃受贿不仅害己,而且误国。
受人之贿,必然受人驱使。
或者为人疏通关节,或为人开脱罪责,或为人提供便利。
食人口缄,拿人手短。
受了别人的贿赂,拿了别人的东西,眼睛就会变瞎,耳朵就会变聋,就会看不 到害国害民之事,听不到害国害民之声,就不能履行为官的职责,不能扬善抑恶,致使黑白混淆,是非颠倒,恶人公行,坏事层出,这将毁我江山,坏我基业
” 唐太宗越说越激愤,临近话尾,几乎近于怒吼了。
长孙顺德热汗直流,浑身战栗,身不由己地“扑通”一声跪到太宗面前,嗫嚅着:“罪臣……罪臣死罪……” 唐太宗扫了长孙顺德一眼,用讽刺的口吻说道:“你就是当年助太上皇募兵,共图大业的右骁卫大将军吗
” 长孙顺德低声道:“卑职不敢当。
” 唐太宗正色道:“你身为将军,难道不明军纪国法
” 长孙顺德不敢抬头:“卑职一时疏忽,铸成大错,甘愿伏罪。
” 唐太宗道:“长孙将军,我是为你惋惜。
我不理解,为什么三百匹绢就能买通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
就能使一个三品高官昧着良心,不顾国法,不顾民利,为坏人辩解
若是一千匹、一万匹呢,难道就把这大唐江山拱手送人不成
” 长孙顺德羞愧难言,老泪纵横,沉痛地说道:“罪臣愧对陛下,望赐臣改过之机,臣决不再犯……” 唐太宗语气稍稍有些缓和:“你如果真正能够益国利人,朕可以与你共有国家的府库,为何偏偏走上这个门径,贪冒如此呢
” 说到这里,唐太宗看了看司掌国家刑法的大理少卿戴胄,问道:“大理少卿,你打算作何处置
” 戴胃道:“恭遵圣意。
” 唐太宗于是喝令:“来人
” 听到唐太宗喝令来人,长孙顺德一下子瘫在地上。
他似乎听到卫士的刀戟在碰响,似乎看到刀斧手正提刀执索凶狠狠地向他走来。
刀光在闪耀,鲜血在流淌,他神志混乱了。
他有心请太宗念及旧情,饶恕此罪,但他不敢。
他觉得没有脸面开口。
他绝望了, 无力地闭上了眼睛。
朦胧中,忽听太宗大声说道:“赐长孙顺德绢五百匹
” 像是作梦,却分明是现实。
长孙顺德睁眼一看,唐太宗那冷峻严肃的面容已换上关切的微笑,侍者已托着绢帛向他走近。
长孙顺德慌忙起身,连连摆手道:“罪臣不敢受,罪臣不敢受。
” 唐太宗笑道:“收下吧。
” 长孙顺德更是迷惑不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 唐太宗道:“朕已决定,调任你为泽州刺史。
那将是一州的财富啊
” 长孙顺德又跪到地上,叩头不止:“万岁请勿戏臣,臣决不敢再犯
” 唐太宗哈哈大笑,道:“不要误会。
我是说看你如何以这一州的财富造福于民。
”说着,亲手搀起长孙顺德,道:“起来吧,准备赴任。
”接着,唐太宗向众臣一挥手:“郑、白渠水问题依诏令办理。
退朝
”大步走下殿去。
长孙顺德望着唐太宗那渐渐远去的背影,听着那退朝的鼓声,僵立在空寂的殿堂之中…… 四 早朝散去之后,大理少卿戴胄并没回府。
今天的事他越想越觉得奇怪。
据他了解,唐太宗本人是力戒奢侈的,他也最恨那些贪赃枉法的人。
记得有一次右卫将军陈万福自九成宫赴京,违法私取驿站的麦麸数石,唐太宗竟让他背着麦麸游街,以耻其心。
那么今天太宗为何变得如此宽容
他想,长孙顺德是元勋贵戚,可能是有意偏袒他。
想到这里,作为一个以犯颜执法著称的大理少卿心中很是不快。
他认为,太宗袒护亲戚是不应 当的,在国法面前不应分贵贱尊卑,因人设法将使国家大法失去效力。
自己身为执法官,应挺身维护法的尊严。
想到这里,他决定到太宗宫中,当面指出太宗的过错。
当戴胄来到太宗寝官的时候,长孙皇后正在向太宗说着什么。
原来,长孙皇后也听说了太宗对长孙顺德的处理。
长孙皇后的贤慧是有名的,她生怕太宗不秉公执法,偏袒亲戚,让朝野议论,便诚挚地劝太宗道:“万岁,臣妾闻知,古来都是天子犯法与庶人同罪。
现在顺德犯法,应秉公处理,若偏袒牵就,对国家、对顺德本人都是无益的。
” 唐太宗不慌不忙地品着茶,做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说道:“天子犯法与庶人同罪
这不过是一句空话。
古往今来,哪有此事
还是法不阿贵,皇帝国戚理应优待。
” 长孙皇后急了:“陛下,这绝对使不得。
顺德虽有微功,但决不能以功掩过;虽为国戚,不能特殊。
如果万岁执意不肯,臣妾宁愿降为庶人,亲戚们也休想作威作福
” 唐太宗只是笑:“大可不必,大可不必
区区小事,何必想得那么多
” “万岁,偏袒国戚,历来是致祸之源。
汉代诸吕作乱的事不能不引以为鉴
”长孙皇后仍不罢休。
唐太宗一摆手:“事情不会那样严重的。
走,随朕去偏殿看看傀儡戏,那木制小人经人摆弄,栩栩如生,颇逗人喜欢。
走吧
”说着,拉着长孙皇后就走。
长孙皇后往后缩着身子,焦急地喊着:“万岁若不依臣妾,臣妾决不去看
” 正当唐太宗拉着长孙皇后向外走时,内侍引着戴胄走来。
戴胄一见太宗,便深施一礼,颇为郑重地说道:“陛下,国不可无法,法不可询私。
长孙顺德枉法受贿,包庇恶人,罪不可赦,陛下怎又赐绢、赐官
” 不等戴胄说完,唐太宗哈哈大笑起来。
他笑得那样舒心,那样得意。
长孙皇后和戴胄都愣住了。
唐太宗接着说道:“方才不过是开个玩笑。
我何曾是要奖赏罪臣
顺德在法受财,理应严处。
可他既已知错认错,这就难得。
顺德乃国之元勋,不能随意谴斥。
纵有小过,亦应爱护,人才难得啊。
这样讲,决非姑息养奸,而是为了教育本人,使其真正认识自己的罪过。
赠绢便出自此意。
” 戴胄大为不解:“明明是赐绢,怎么倒成了处罚
” 唐太宗点点头:“正是。
得绢之辱甚于受刑。
这五百匹绢不是对他的奖赏,而是对他的惩罚。
人是有自尊心的。
顺德果有人性,必然耻于受绢,得绢之后一定羞愧自省,思改前非。
忙碌的反义词是什么吖吖吖
反义词:优游,安闲,悠闲,清闲,空闲,闲暇,闲逸,休憩,空暇[拼音] [máng lù] [释义] 忙着做事,不得空闲 例句:《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连那左邻右舍也跟着腾房子,调桌凳,预备落作,忙碌得一夜也不曾好生睡得。
”刘大白 《卖布谣·布谷》:“农夫忙碌,田主福禄。
”张贤亮 《灵与肉》:“一群工人还在它四周忙碌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