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自然纯洁的句子

形容自然纯洁的句子

时间:2017-02-12 13:22

形容纯洁的句子

感谢你赠我一场空欢喜,我们有过的美好回忆,让泪水染得模糊不清了。

藏戏的教案里的中心句

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就有275个剧种。

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

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

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

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

从内容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课文开篇的表达方法新颖独特,用反问句的形式先声夺人,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

同时,也为本文将着力描述面具的颜色、形状及作用埋下伏笔。

②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这句话在全文谋篇布局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总括藏戏三大特点,用“还是”转折,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

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

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和尚)。

传奇故事: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

③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也说明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

④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得以保留

这个句子作了精当的回答。

句子的前后部分是因果关系:“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是原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是结果。

象征的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思想感情。

比如,藏戏中用白色面具代表纯洁,戴白色面具的是善者、好人。

夸张的手法:为了启发观众的想象力,用夸大的事物来表现。

比如,藏戏中用半黑半白的面具形容两面三刀的性格,用青面獠牙的面具形容妖魔。

⑤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所以对演出舞台、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观众,能起到宣传效果就行。

⑥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最初的藏戏没有剧本,全靠师父言传身教,全靠在戏班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逐步加工提高,使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藏戏得以保留和发展,成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2)对词语的理解。

剧种:戏剧艺术的种类。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可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吞噬:噬:咬。

吞食。

雄浑:本课指歌声雄壮浑厚。

活佛:本课指喇嘛教中用转世制度继位的上层喇嘛。

女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

压抑: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和发挥。

敦厚:忠厚。

演绎: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本课可作表演、表现来理解。

招徕:招揽。

本课指藏戏开场用陈述藏戏历史的方式招揽观众。

优哉:优:美好,舒服;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开山鼻祖:开山:佛教用语,指最先在某座名山创立寺院。

鼻祖:比喻创始人。

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

本课指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

两面三刀:比喻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地一套。

随心所欲:随:听任;欲,想要,希望。

心里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

二、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旷野、吉祥、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1.教学本课前,可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西藏地区的有关信息及藏族同胞的民俗,了解我国传统戏曲的有关知识。

有条件的还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音像资料片,丰富学生对西藏、对戏剧的认识。

2.教学这篇略读课文,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

第一步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

第二步在引导学生读熟课文,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前提下,弄清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

在此教学环节中,应留给学生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

第三步引导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句段画画批批,交流收获体会(可以是受到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

老师在此过程中穿针引线,释疑解惑,激励点拨,归纳提炼,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3.比较阅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好方法。

教学中可以探究本文与《北京的春节》在表达上的异同。

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起争辩,在争辩中激活思维。

老师在此过程中既要蹲下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又要站起来作引领;既要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又要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

4.在学习了两篇介绍民风民俗的文章后,可以进行一次小练笔,引导学生仿照《北京的春节》的表达方法,写写自己家乡的春节;也可以仿照《藏戏》的表达方法写写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

5.本课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领会编者意图,根据儿童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面面俱到,过度发掘。

知识方面对宗教、活佛、高僧、巫女等不必深究,对藏戏的开山鼻祖唐东杰布的精神不作过多过深的人文内涵挖掘。

重点在了解藏戏的形成及特色,领悟表达方法。

6.本课好词佳句多,文学色彩比较浓。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在语言环境中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并采用有效方法积累词语。

四、教学案例片段:了解艺术特色,领悟表达方法师:藏戏有什么特色呢

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课文一开始,就概括地写了藏戏的特点。

我给大家读一读(朗读1—3自然段)。

从这三个自然段,也就是这三个反问句中,我们知道了藏戏有“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特点。

师:你很会读书,从作者开篇的连续三个自然段,也就是连续三个反问句中,概括出了藏戏的特色。

同学们,我们一起读读这三个自然段。

生:课文还具体描写了藏戏的面具,在课文的8—16自然段。

我和同桌一起给大家读一读。

(朗读8—16自然段。

)生: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所戴的面具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意义的。

生:我来补充一下。

在16自然段,作者还写了藏戏面具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师:两位同学合作学习后,分工汇报,让我们了解了藏戏里面具的特色和保留下来的原因,谢谢你们。

但是面具是怎样运用象征和夸张手法呢,谁能再具体地说说

生:我来说。

比如,面具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白色代表纯洁,红色代表威严,绿色代表柔顺,黄色代表吉祥等等,就是象征手法。

我们也可以想象这些面具在色彩上,尤其在形状上肯定非常夸张,比如,“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这样就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了。

师:补充得非常好

了解藏戏的面具,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智慧,感受到藏戏的独特魅力

除了面具,藏戏其他方面还有哪些特色呢

我们继续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回顾全文,作者开篇用反问的手法概括地写了藏戏的特色,中间写藏戏的形成,最后又对藏戏的特色做了详细生动的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大家仔细想想。

生:我想这是因为藏戏的特色太鲜明了,所以作者开篇就概括写它的特色,而且用反问形式,情感非常强烈。

生:我想,作者仅仅在开篇这样概括介绍藏戏的特色,读者并不能具体了解藏戏到底有什么特色,所以课文后面又浓墨重彩地描写,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相关链接1.唐东杰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创始人。

藏民历来把他看作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创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唐东杰布幼时家境贫穷,牧羊为生。

成年后当过兵,做过生意,后削发为僧,僧名尊珠桑布。

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博学多思,成为一名有造诣的学者和得道者,被众人誉为唐东杰布(意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

唐东杰布亲身感受到西藏地域辽阔、山高水险,交通极不发达,给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

于是,他不畏辛劳,跋山涉水,广泛地向民众讲明了搭桥的意图,赢得了许许多多的人信赖和政府官员的支持。

终于于1430年在雅鲁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铁索桥。

以后,唐东杰布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修桥造船补路,邀请了山南琼结县白纳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组成了歌舞演唱队,他亲自教授她们演唱自己创作的作品,把自己设计的各种款式不同的服装,装扮在这些美丽的姑娘身上,随处表演。

演戏化缘得来的钱,作为专用资金,调集了设计师和冶炼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连年施工。

在他一生中,共建筑了58座铁索桥。

人们亲切地赞誉他为“铁桥活佛”。

唐东杰布在募集资金、解除众百姓交通不便之苦的过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舞蹈向藏剧的过渡。

他将佛教经典中的传记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内容融在一起,创作出一种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结合的表演艺术,使过去那种单一的跳神舞逐渐地戏剧化,表现手段也不断加强,并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藏剧艺术的雏形。

因此,藏族人民把唐东杰布尊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1464年,唐东杰布逝世,享年79岁。

唐东杰布一生为西藏交通的开拓,为藏戏的创立、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人们用各种形式歌颂他,纪念他。

至今在许多藏戏演出场地,看戏的观众首先要在唐东杰布的像前敬献哈达,以示谢恩;在唐东杰布的故乡,甚至还保留着一种传统仪式,每逢大家观看藏戏表演时,都要带一些青油和羊毛,将这些礼物送给戏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铁索上,以保存好唐东杰布所建的(早不复存在的)铁索桥上,使其不锈,永存于世。

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庙里,也常可看见供着一位白须白眉、神态安详、和蔼可亲、手持八节铁索的唐东杰布画像或塑像。

2.关于藏戏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

藏戏在历史上多伴随节庆、庙会、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动,主要在拉萨、日喀则、山南和康区的集镇、乡村或庄园演出,其形式和风格带有强烈鲜明的藏民族特点和浓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

作为一种广场艺术形式,贴近观众、易于被接受,是藏戏最大的特点和优势。

演出时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是开场白;第二部分称为“雄”,是正戏;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

藏剧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没有化妆,主要是面具。

藏剧传统剧目共有十三大本,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曲结诺桑》《朗萨姑娘》《苏格尼玛》《白玛文巴》等剧目,多含有佛教内容。

西藏民间藏戏剧团是十分普遍的。

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农村的广场上,或搭大帐篷,或扯大帆布,藏戏班子就地演出,周围方圆十里的群众都会来观看,常常是围得水泄不通。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3.其他地方戏曲安徽的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源于黄梅采茶调。

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在安徽、湖北、江西毗邻农村流行采茶歌(亦称采茶调),因民间社会交往,流传于安庆地区,与多种民间艺术结合,形成民间小戏。

辛亥革命后,黄梅戏在京剧鼻祖程长庚故里、素享“戏曲之乡”美名的安庆府怀宁县一带植根,汲收了京剧、徽调的营养,受到当地风土、人情、语言的影响,使她得到了丰富和升华。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安徽省境内,由政府组建了省、专区、市、县专业黄梅戏剧团,保护、启用和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黄梅戏即成为安徽的主要地方剧种。

已故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一代名优,领衔黄梅戏剧坛以后,把黄梅戏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黄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演出,轰动了整个台湾;日本戏曲专家波多野太郎,称赞黄梅戏唱腔“浑厚优美,简直像一条山间淙淙不尽的流水,韵味清新,别具风格”。

尤其是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等优秀剧目拍成电影后,影响遍及全国,先后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组建了五十多个专业黄梅戏剧团。

当今,黄梅戏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

轻歌曼舞、赏心悦目的黄梅戏是地道的来自民间的艺术。

她的表演质朴细腻,真实活泼;她的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她的曲调优美流畅,明快抒情。

加以道白多用安庆官话,地方生活气息浓郁,更显黄梅戏特色。

河南的豫剧豫剧,原称“河南梆子”,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自看到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

清代末年,它已遍布河南全省。

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分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至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首。

豫剧艺术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

豫剧音乐丰富多彩,唱腔属板腔体。

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

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

豫剧传统剧目有近千出,在今天比较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抬花轿》《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等;现代戏剧目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小二黑结婚》《祥林嫂》《红色娘子军》等。

当代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

活跃在当今国内豫剧舞台上的汤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荣、陈淑敏、李树建、朱巧云、王红丽等11位豫剧表演艺术家先后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

浙江的越剧越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古越国所在地)的农村。

它是以嵊县一带的民间说唱艺术“落地唱书”为基础,并在余姚鹦歌(秧歌)和湖州滩簧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

最初称为“小歌班”,多是农村艺人在农闲之际业余组合唱戏,后逐渐组成职业“小歌班”,并于1916年进入上海,吸收绍剧、京剧所长,在茶楼以“绍兴文戏”之名演出,演员多以女艺人为主,有的戏班全由女演员组成。

1938年,绍兴文戏改称越剧。

越剧的曲调清悠婉转,优美动听,长于抒情。

表演比较真切细腻。

越剧有不少优秀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柳毅传书》《祥林嫂》《西厢记》《琵琶记》《孔雀东南飞》等。

著名演员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徐玉兰、尹桂芳、王文娟、张桂凤、茅威涛等。

四川的川剧川剧是中国戏剧中的一个古老剧种,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

川剧融昆腔、空腔、胡琴、弹戏、灯戏五种声腔为一体,其中高腔的帮打、唱最具地方特色。

川剧的行当总的方面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六大类。

川戏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剧剧目丰富,搜集的剧目近两千出。

已记录的剧本约有一千本,尤以清新优美的文学性见长。

较优秀的剧目有《琵琶记》《柳荫记》《文成公主》《水漫金山》《滚灯》《变脸》等。

川剧表演艺术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运用大量的艺术夸张手法,表演生动细腻,别致传神,诙谐风趣,舞台形象典雅、优美、传神,生活气息浓郁。

神奇绝妙的变脸、吐火、踢慧眼等特技令人赞叹。

“装龙像龙,装虎像虎”,这一句形容和要求川剧表演的话,在川剧演员中代代相传。

川剧是巴蜀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滕王阁序 的意思

第一段: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原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翻译:豫章(原为)旧时的郡治,洪州(本是)新设的都府。

分野(正对应着)翼星、轸星,地域紧接着衡州、江州;以三江为衣襟,把五湖作束带,(上)控着荆楚(下)连着瓯越。

讲解:“分野”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念,二十八列星分别对应着地面上的一些区域,比如现在的南昌,也就是西汉时的豫章郡、唐朝的洪州府,所对应的列星就是翼星和轸星,那么,翼星和轸星就叫做南昌的分野。

翼轸二宿为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的最末二星,有煞尾的作用。

“襟”和“带”在都活用为意动用法了,意为“以……为衣襟”“以……为束带”。

“控”“引”本义都和拉弓有关,有控制之意,但对于地理位置来讲,只能是连着,不可能是真的控制,这里用这两个字,是为了强调滕王阁所处位置的重要。

鉴赏:这是扣着题目中的“洪府”介绍滕王阁所在的地方。

一连三组,分别从历史、地理、政治三个方面描述了滕王阁所在之地的重要,言辞之间的历史感、空间感、使命感使人在千载之下犹然怦然心动,洪州的地势之雄可谓写得淋漓尽致。

原文: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翻译:物品具有光华,天空显示宝气,龙泉剑光直射向斗、牛二星的位置;人物具有杰出才能,山川显现出灵秀之气,(高士)徐孺留宿在陈蕃特设的客榻。

雄伟的州郡像云雾一样(从大地上)涌起,杰出的人材如流星一样(在夜空里)飞驰。

城池雄踞于蛮夷与中原相交之处,宾主囊括了东南地区的俊美之士。

讲解:“华”、“宝”、“杰”、“灵”都是描述状态的动词,分别翻译为“具有光华”、“显示宝气”、“具有杰出成就”、“显示灵秀之气”。

“下”为使动,直译为“使陈蕃之榻放下”,不雅,意译为“(高士)徐孺留宿在陈蕃特设的客榻”。

“雾”、“星”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了,意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鉴赏:这是介绍洪州的人物。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个成语由此而来,“龙光”句与“星分”句遥相呼应,“徐孺”与起句豫章故郡遥遥相接;追溯汉代历史人物为下文的时人出场作好了铺垫。

写时人又先写“雄州雾列”,以写地势与上一层含义相连,并将地势与人才形成交叉,有反复渲染之意;“俊采星驰”直写时人,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具体发挥。

两组句子,极写洪州人物之盛。

原文: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

翻译:洪州的阎都督具有高雅声望,他的仪仗从远方赶来;新州的宇文刺史具有美好的德行,他的车驾在这里暂驻。

讲解:“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綮戟”“襜帷”用的都是借代修辞,用仪仗、车驾来代人。

鉴赏:介绍了两个著名的与会者,此为点的介绍;自此进入具体的时地人的描写。

原文: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翻译:(正赶上)十日一休的旬假日,才华出众的好友(多得)像天上的云彩一样;迎接千里之外的宾客,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

讲解:“千里逢迎”为一动宾倒装,“逢迎”本为两个词:“遇到”“迎接”,这里作迎接讲,“千里”代指千里之外来的朋友。

鉴赏:介绍了所有的宾客,此为面的介绍。

极写朋友之高贵、众多。

“高朋满座”这个成语就由此而来。

原文: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翻译:(文采如)腾飞的蛟龙和起舞的凤凰,(那是)词章的宗师孟学士;(宝剑如)紫色的闪电和青白的寒霜,(那是)勇武韬略的宝库王将军。

讲解:这是两个不太严格的判断句,主语其实是“文采如腾蛟起凤的那个人”“宝剑如紫电清霜的的那个人”,两个“之”字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鉴赏:又一次重点介绍两个著名的与会者,此又为点的介绍,但与前一个重点介绍不同的是,它不是简单地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人物特征,而是使用了一个短语介绍了人物的成就性的特征。

即:更加细致深入地介绍了两个重要人物。

原文: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翻译:家父在交趾做县令,我探亲途经这一胜地,我一个年轻人知道什么,(却有幸)亲自遇到了这盛大的宴会。

讲解:“出”为路过途经之意。

“何知”为“知何”,即这是一个的句子。

鉴赏:最后谦虚地介绍自己。

至此,具体的人物介绍结束。

第一段亦结束。

这一段,“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针线细密,开合得体,笔墨变化多姿,却又一丝不苟”(录人教版教师用书所附资料之陶尔夫的赏析)。

第二段: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登临时的所见,即:三秋时节滕王阁周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原文: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翻译:时间正在九月,季节正是深秋。

讲解:“维”的意思是“在”,“序”的意思是“时序”,即“季节”。

“九月”为农历九月,“三秋”即秋天的第三个月,意为深秋。

鉴赏:这是紧扣题目中的“秋日”。

“秋”在中国文化史中具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在四季中与春相齐,高于冬,更高于夏。

因为,在中国的,秋天和春天一样,物候变化比较明显,容易引动人们的情感。

原文: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翻译:地面的积水已经消尽,寒冷的潭水清澈见底,(山中的)烟雾和(晚霞的)余光凝结在一起,傍晚的山峦呈现出(高贵的)紫色。

讲解:两个“而”都是并列关系的连词,不译。

“紫”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呈现出紫色”。

紫色在中国古代和西方的近代都是高贵的色彩。

艾青在他的诗歌一诗中,就赋予了他的保姆以紫色的灵魂。

鉴赏:紧扣“秋”字描写滕王阁所在之地的物候变化。

原文: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翻译:在高高的路上驾着马车,到高耸的山岭寻访美景;来到皇子营建的长洲,看到了他当年修建的馆阁。

讲解:“俨”通“严”,意思是驾驭。

“于上路”和“于崇阿”都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了。

其中“上”的意思是“高高的”,“阿”的意思是“山岭”。

“帝子”“天人”都是指唐高祖的儿子滕王李婴。

鉴赏:此句复述自己来到滕王阁的经过。

原文: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翻译:层叠的山峦耸立起一片苍翠,向上冲出了层层青云;凌空的阁道上闪动着艳丽的朱红油彩,(从那里)向下看看不见大地。

白鹤漫步的沙滩,野鸭栖息的洲渚,(布局)用尽了岛屿的萦绕迂回;桂木建筑的殿堂,香兰装饰的宫室,(安置)依照冈峦起伏的地势。

讲解:“上”“下”都是,意为“向上”“向下”, 鉴赏:此二组句子,极写滕王阁所在之地的美景和情致。

与下文登临所见实可合为一段。

原文:披绣闼,俯雕甍: 翻译:打开那彩绘的阁门,俯视那雕饰的屋脊: 讲解:“闼”的意思是门,的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非常经典。

“甍”的意思是“屋脊”。

人教版教材中,“甍”字后为逗号,这里改为冒号,并将其单讲,是因为它实在是下面观景的前提。

鉴赏:首次使用三字句,此观景之起也。

由里至外,由上至下,万千锦绣皆从此入眼,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原文: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翻译:山岭原野辽阔无边,放眼远望,充满了视野;河流湖泊迂回浩茫,让人看了感到吃惊。

城中房舍遍地,都是鸣钟列鼎而食的显贵高门;船只泊满渡口,都是装饰着青雀黄龙的船轴。

讲解:两个“其”字都是句子中间的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思。

在“钟鸣鼎食”这个成语中,“钟”和“鼎”两个字都是的用法,意思是“用钟”“用鼎”。

鉴赏:此句明写景盛,暗写人盛。

原文:虹销雨霁,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翻译:彩虹隐没,秋雨散停,日光普照,天空明朗。

沉落的晚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晚归的渔船在暮色里唱歌,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成行的大雁在寒气里惊鸣,叫声消失在衡阳水滨。

讲解:“落”为“沉落”,“孤”为“孤独”,“秋”为“秋天”,“长”为“辽阔”。

“唱晚”为“唱于晚”,“惊寒”为“惊于寒”,这两个都是状语后置。

“响”为“回声”,“穷”为“尽”“全”,“断”为“尽”“止”。

鉴赏:这是中最精彩的几个句子,传唱千古。

如此动静结合,如此意境,在历代的秋景写作中实属罕见。

关于这一句颇有几个故事,详见相关链接中的具体文字。

第三段: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原文: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翻译:远望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的兴致迅速飞腾。

清幽的排萧奏鸣,好像清风刮过,柔美的歌声缭绕,好像白云停步。

讲解:“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都是比喻修辞。

鉴赏:两组句子,极写兴致之高,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原文: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翻译:(今天的盛宴可比西汉梁孝王)睢园中竹林聚会,(文士们的饮酒的)豪气超过了(东晋时的);(好像有后汉时)邺水河畔(曹植)咏荷花的才气,文采(好像)超过了南朝的临川刺史谢灵运。

讲解:这里使用的都是借代修辞,用相关的事物来代人物或事件。

鉴赏:两组句子,极写宴会之欢娱场景。

引用典故,暗示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含蓄凝练。

原文:四美具,二难并。

翻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全都具备,(贤主、佳宾)二难齐集一堂。

鉴赏:两个三字句,为前面四组句子作结。

节奏再次为之一变,情绪亦将发生变化。

此为启下。

原文: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翻译:向那无际的长空极目远眺,在这短暂的假日尽情游乐。

苍天高远,大地辽阔,觉察到宇宙浩渺无垠;兴致消尽,悲哀涌来,认识到盛衰自有定数。

讲解:“穷”、“极”都是到极点之意。

“于中天”“于暇日”都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了。

两个“之”字都是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

鉴赏:“穷”“极”二字,将视野又一次扩展到宴会之外,境界更加廓大,情绪却将由喜而转忧。

其后两个四六句,一方面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另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定,充满了哲理玄思。

这一玄思之中所蕴藏的人生的孤独感,将贯穿以下的所有文字。

原文: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翻译:远望长安(沉落)到夕阳之下,遥看吴郡(隐现)在云雾之间。

地理形势极为偏远,南方大海特别幽深,(昆仑山上)天柱高耸,(缈缈夜空)北极远悬。

讲解:“望”“目”都是“远看”之意。

“于日下”“于云间”都是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补语。

鉴赏:东西南北,极目四望,实则是“极目四想”:由日落想到长安,由云海想到吴会,由南方而想到大海,由北京而想到天柱、北极。

世界阔大,宇宙无边,在这阔大无边的世界宇宙面前,人生是那么的渺小。

在此世界宇宙面前,何人能不感叹人生

“极目四想”为下面的人生感叹张本。

原文: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翻译: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为迷路游子悲伤

浮萍流水,偶然相逢,全是客居他乡之游子。

怀念着宫门而不能看见,在什么年月(才能)(像贾谊)到宣室侍奉君主(一样回朝为官)

讲解:“悲”是为动用法,意思是“为……悲伤”。

“客”为出游在外地的人。

“怀帝阍”“奉宣室”都是借代修辞,后者还是用典。

“以”为介词,“在……的时候”。

鉴赏:“关山”“萍水”两组句子,一问一答,但所答与所问之间并不是直接对应,再加上“怀帝阍”这一否定陈述和“奉宣室”这一反问,王勃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心绪和自我悲伤的情调早已满溢。

其言辞哀婉、情意绵绵之处,千载之下,仍让人不禁情动,心有戚戚者可能会不禁泪落。

原文:嗟乎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翻译:啊

时运不顺畅,命途多坎坷。

冯唐(那么)容易衰老,李广(那么)难得封侯;把贾谊贬谪到长沙,不是没有圣贤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角避居,难道缺乏清明的时代

讲解:“屈”“窜”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贾谊委屈”“使梁鸿逃窜”。

“于长沙”“于海曲”都是介宾短语作补语。

鉴赏:一个叹词发端,转而为更加强烈的抒情。

其下三组句子,分三个层次作着同一个感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第一层表达基本认识,第二层举两个例子,来宽慰和自己一样的失意之人,第三层用一个否定判断和一个反诘论述,言之凿凿,情之切切。

原文: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翻译:所(能够)依赖的(是):君子能够看到细微的预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天命。

讲解:“所赖”句,另一版本为:“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别有一样意思。

鉴赏:“所赖”为结,总束上面三层感叹,“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为启,开启下文四层抒怀。

原文: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翻译:年纪老迈(情怀)应当更加豪壮,哪能在白发苍苍的时候改变自己的坚定心愿

境遇艰难(意志)将要越发坚定,不能坠掉直凌青云的(崇高)志向。

讲解:“穷”为“无路可走”,人生遇到重大的坎坷。

鉴赏:此为抒怀之第一层,表达一种境界,一种高尚的人生观: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志向不改,做人的准则不变。

原文: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翻译:喝贪泉的水却觉得清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却依然欢乐。

讲解:“而”“以”都是转折关系的连词。

鉴赏:此为抒怀的第二层,表达一种乐观开朗的情怀,此情怀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情怀。

然而,我读到的却是更多的苦笑。

贪泉的水是志士所不愿喝也不应喝的呀

涸辙是志士所不愿居也不应居的呀

原文: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翻译:北海虽然遥远,乘风便可以到达;旭日般的青春已经逝去,夕照似的老年岁月也不算太晚。

讲解:“东隅”“桑隅”都是借代修辞。

前者代青年时光,后者代老年岁月。

鉴赏:此为抒怀的第三层,从时空两个方面来进行自我激励,也是自我安慰。

毕竟,“扶摇”是不可乘的呀

“东隅”是不应逝的呀

原文: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翻译:(汉代的)孟尝高尚纯洁,空空地怀抱报效国家的雄心;(晋朝的)阮籍放荡不羁,哪能效仿他遇穷途而痛哭。

讲解:两个“之”字都是结构助词“的”。

鉴赏:此为抒怀的第四层,两个典故,借着对孟尝、阮籍的否定性评判,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但读来却觉着,其中蕴含着不尽的的哀婉。

第四段: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原文: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翻译:我王勃,只是一个能够佩三尺绅带的书生。

讲解:“命”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它产生于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的初始阶段,在《周礼》与《礼记》中都有记载。

比较集中的是《礼记·朝事》中记载的。

“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诸侯诸伯七命, 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 礼仪、皆以五为节。

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

及其封也,皆加一等,其国家、宫室、车旌、 衣服、礼仪亦如之。

凡诸侯之适子省于天子,摄君,则下其君之礼一等;未省,则以皮帛继子男。

公之孤四命,以皮帛视小国之君,其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士一命,其宫室、车旌、衣 服、礼仪、各视其命之数;侯伯之卿、大夫、士亦如之;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命,其士 不命,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各如其命之数。

” 鉴赏:王勃以这样的自谦之词来为自己定位,其复杂心情可以说一定是一言难尽。

原文: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翻译:(虽然)与年轻的终军同龄,却没有机会请求捆缚敌人的长绳;(虽然)有志愿投笔从戎,(却只能空空地)羡慕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宗悫。

讲解:“弱冠”为不足二十岁。

二十岁行冠礼,故而,在二十岁之前叫弱冠。

鉴赏:两组句子,仍借古写怀。

先以终军自比,却表达着没有终军幸运的感叹,再以班超、宗悫自许,但随即就表达只能羡慕他们的遗憾。

两个典故都暗示了自己不甘作一介书生的决心。

原文: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翻译:(如今)在人生路上抛舍了富贵爵禄,到万里之遥的地方去陪伴父亲。

虽不是玉树般的谢家子弟,却也有幸和孟母的贤邻一样的各位相交。

讲解:“簪笏”“百龄”“晨昏”“万里”都是借代修辞,分别代“富贵爵禄”“人生一世”“早晚礼拜”“遥远的地方”。

“于百龄”、“于万里”都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了。

鉴赏:以两组平稳的六字句含蓄地叙述了自己弃官事父,“路出名区”得以结识各位嘉宾的人生际遇。

与前一组句子相连,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他的真实情感到底是悲是喜这样的问题。

是喜中有悲

还是悲中有喜

原文: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翻译:不久便要“趋庭鲤对”,(承受严父的教导);今天有幸“喜登龙门”,拜见高雅的主人。

讲解:“趋庭,叨陪鲤对”是《论语》中的一个典故,原文也是一段非常出色的记叙散文,其文如下: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详解可以参阅《论语选读》。

这里采用了意译之法。

如果直译,将被译为:“某一天快步从庭中走过,惭愧地像孔鲤和他的父亲对答一样和我的父亲对答;今天我举起衣袖(拜见阎公),高兴地像鲤鱼跳过龙门一样。

” 鉴赏:从字面来看,王勃这是明白表达自己不论接受严父的教诲,还是参加滕王阁盛会,都是十分值得高兴的事。

其实只是一个客客气气的结尾。

原文: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翻译:如果碰不到(举贤的)杨得意,就只能抚摸着凌云之赋来为自己惋惜;既然遇见了(知己的)钟子期,奏起那流水之曲又有什么可惭愧的

讲解:“杨意不逢”“钟期既遇”都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而”“以”都是连词,前者为顺承关系,后者为并列关系。

鉴赏:两组四六句再次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知己难逢。

又一次为下文的感叹张本,使其更显水到渠成。

原文:呜呼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翻译:唉

美好的景致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也难再遇,兰亭(修禊的雅兴)(久已)消逝,金谷园(富丽的楼阁)(早成)废墟。

讲解:“已”为“消逝”之意。

鉴赏:以“呜呼”一叹开始最后一轮的感叹,比上一段更见伤感。

寥寥数语,写尽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

其历史的沧桑感饱蕴其间。

原文: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翻译:临别之时写下赠言,在这盛大的饯别宴会上侥幸蒙受都督的恩遇。

登临滕王高阁撰写诗赋,这是我对诸位先生所期望的。

讲解:“于伟饯”“于群公”都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了;“于伟饯”和“幸”都是“承恩”的状语,“于群公”则是望的状语。

“是”为代词“这”,“所”为特殊的助词,与“望”这一动词形成了一个名词性短语。

鉴赏:在文章的最后,王勃又一次客气地回到登高作赋的事情上来,并客气地表达出自己还期待着其他与会者的大作。

原文: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翻译:我竭尽自己粗陋的情怀,恭谨地写成这篇短序。

我所有的语都铺陈出来,四韵八句都写成了。

请各位再施展像潘岳、陆机如江河大海一样的才气(各赋所怀)吧

讲解:“洒潘江”“倾陆海”两个典故形成了互文修辞,在翻译时要注意合并。

鉴赏:谦虚地表达自己写诗的情感,并期望在坐的嘉宾各展文才各赋所怀。

全文在这种礼让中结束,不失分寸,非常得体。

全文一气呵成、首尾连贯,又不乏抑扬跌宕、起伏顿挫之妙,典故随文纷沓、意蕴深远,与美景良辰相映成趣,又与深沉的情感相得益彰,千载之下,仍是动人良深,让人叹为观止。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