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梅瓶的句子

形容梅瓶的句子

时间:2016-03-11 22:31

形容陶瓷的句子

别具一格出心裁美绝伦、精妙入神、精妙绝伦一具一格 [ bié jù y gé ]【解释】:别:另外。

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出自】:清·吕留良《与施愚山书》:“咏见赠诗,风力又别具一格。

”【译文】:张咏见赠诗,风格又别具一格二、独出心裁 [ dú chū xīn cái ]【解释】: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

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出自】:明·李贽《水浒全书发凡》:“今别出心裁,不依旧样,或特标于目外,或叠采于回中。

”【译文】:现在别出心裁,不依照旧模式,有的特标在眼睛之外,有的叠采在回中。

三、精美绝伦 [ jīng měi jué lún ]【解释】:绝伦:没有比得上的。

精致美妙,无与伦比。

【出自】: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新安晚出,精妙绝伦。

”【译文】:新年的晚上挂出来,精致美妙,无与伦比。

四、精妙入神 [ jīng miào rù shén ]【解释】:精彩绝妙,出神入化。

【出自】:宋·吴曾《能改斋漫录·黄庭博鹅》:“埽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译文】:扫除素写《道经》,精彩绝妙,出神入化。

五、精妙绝伦 [ jīng miào jué lún ]【解释】:精:精巧。

绝伦:无与伦比。

精巧美妙到了极点。

【出自】: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新安晚出,精妙绝伦。

”【译文】:新年的晚上挂出来,精致美妙,无与伦比。

形容陶瓷的句子

一风诗词选编《岁月的印桃扇往事如秋扇,故园待青灯。

空阶望,桃花生。

羽扇大浪淘尽黄河水,万里长江一扇风。

千古英雄多笑语,独舟自横天门中桃花扇桃花静落淮扬里,春流未尽碧阶空。

倚窗半听别柳曲,一扇相思一扇风。

扇碧履廊桥多遗梦,往事随风入青萤黄昏半约浮光后,夏日流年夜徒生。

夏晚信步入庭晚,竹边夜初生。

清风随月起,闲坐品流萤。

二月二月葶苈飞满坡,初生红豆思南国。

白衣少子簪花雨,一马轻风筛细萝。

怀远清风扶细柳,月淡失梅花。

远行泊逸志,何复日晞佳。

戍归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秋风悲驿马,日边庶人归。

琼影初香迷月影,云意瘦清风。

与天长一色,春依秋梦中。

山居客行山居远,桃蹊水渐东。

平林浦白鸟,花落静河中寻春布谷风中传佳信,东君己过云苕溪。

牧笛催醒郭前柳,昨夜在探春消息。

初春烟堤柳莺声渐起,风催芦水肥鱼鲀。

遥色浅拾冬未古,细看垄边一地春。

立春(古风)物候长于水,初春嫩如竹。

一夜信风至,万户起新炉。

雪鸟(古风)雪疾草径浅,平湖白鸟飞。

清鸣入天际,暮水日渐归。

雪后(古风)翰河长星落,寥夜冷空清。

岁物消暮雪,时有压枝声。

腊日梅怒千枝语,雪飘一地霜。

腊日寻冬暖,闲坐听秦腔。

深秋十四景之银杏(古风)朝待霜霖岁待秋,籍寒飒尽苦与愁。

一树凝黄半摇落,欲伤客心逐风流。

夜宿霜浸竹影月徘徊,柴门轻扣久不开。

坐看闲云枝前过,细听远处有人来。

添岁(古绝)引烛听月琴,云衫醉风轻。

谁奏相思曲,拨弦三两声。

荷风晚韵(古风)谢芳未觉初露开,晚韵荷香风自裁。

寻踪不问青山里,剪得秋水上高台。

山秋寻山忽觉酒旗少,郭邻近寒日渐愁。

谁送贫家斜阳暖,执镰小童正思秋。

茶清音行山气,泊远近江舟。

半曲陶公梦,—壶春与秋。

芦沟桥吟(古风)芦沟风云起,残阳血如山。

旌旗十万里,日倭浮梦闲。

芦沟怀思(古风)金陵梦别关山冷,芦沟霜月锁清秋。

古时沙场今来战,长使英雄赴恩仇。

赤壁怀古赤壁怀古意,华容道未愁。

何当周郎兴,千载锁吴钩。

晚景(古风)石径余晚景,青树近黄昏。

庐蓬古意暖,一品众浮生。

经途三河(古风)银波耕青幕,云鳞坐地收。

沽饮三河水,起棹向晚舟。

彼岸花幽幽彼岸草,静静陌上花。

风矜峭河土,凄苦吐嫩芽。

孤清茎无叶,芊芊待岁伐。

春晞寻伤路,秋愁望天涯。

踽踽蹉日月,黯然消芳华。

凝寒霜无泪,哀心瘦青发。

冬思秋从风里去,冬自叶中来。

缓步如长发,遥忆渐徘徊。

光影微清暖,秋风可再来。

轻失飘零绪,几点雪入怀。

冬韵(古风)冬近疏林暮鸦晚,雪韵梅香一辉间。

墙角画屏迎霜冷,暖阳逐日折炊烟。

乡愁(古风)风吹云影雁衔秋,浮光不与四时愁。

千里乡关何处问

枕壶明月上西楼。

冬至晓割冬至阴阳分,霜剪菊枝换梅瓶。

闲日灶前煨黄酒,饮去清寒待平明。

石码灌佳景鸟鸣山音响,夜晓静河空。

采荇渔家子,泛舟青冥中。

暮晚秋光栖白水,晚照沐江波。

野凫逐日影,远山近可酌。

五味晓梦不送五更鸡,华年未老镜思离。

楚案文心雕玉隼,陌上斜阳望规啼。

霜经崖壁珠有泪,月生寒夜倍觉凄。

无为儿女今何去,回首歧路己成虚。

回乡有感丘壑—层景,平峦两重烟。

浮嚣车笛意,恐惊归鸟还。

月疏晨星晓,青河淡云天。

怀古入村落,细看旧桑田。

游巢湖有感一汐江水一汐平,信步拾遗入华庭。

揽得青樽邀明月,抚遍栏杆始到金。

酌酒歌青樽酌酒须放歌,华年少兮有几何

雄心漫道埋壮骨,千年将相作冢坡

夜宿霜浸竹影月徘徊,柴门轻扣久不开。

坐看闲云枝前过,细听远处有人来。

重阳正值金秋景,花开又重阳。

初晴不见雨,登高望爹娘。

雾霾秋风未锁玉门残,漫卷黄沙作飞烟。

千里山河尘如雪,云涯坐断问青天。

秋亭向晚禅溪向晚忆归亭,堂燕翩跹蝉悠鸣。

竹潭翠鸟栖深树,喜鹊登枝不应人。

陌上感怀风沙夜起玉门关,狼烟昨日可曾闻

家书遥寄官牒渡,乡音未至己孤魂。

陌上感怀子规啼血催草木,玉门黄沙掩白骨。

胡鸦几点残阳斜,锁尽秋风关山处。

感怀人生过驹隙,营营总相依。

苟欲悬太阿,征程无归期。

何堪东作酒

醉红染春秋。

焜华有几许

莫使空自流。

境天境宽云冥色长,精工含物道苍苍。

莫戏秋毫浮尘影,寒夜星辉可逐光。

咏菊一寸遥色一寸黄,跹舒蝉步送清香。

凝寒颦笑枝头站,芳华静岁立风霜。

远行碧水过,陌阡行。

秋叶已飘零,残阳惜柳别归程,清路欲断魂。

轩窗外,雨亦深。

初寒乍袭人, 佳侣相约共今生,绮梦可成真

双十一随话一桩一柱一青弦,一镜一妆一朱颜。

妾思独舟兰桥路,郎采满湖烟雨还。

双十—随话(二)悬空寺中悬因果,三生石上问三生。

一夕红尘一夕梦,风雨台前碧如澄。

江秋 烟含水墨雾江舟,村树平郭疏影留。

沽酒坊中买一醉,道是经年又一秋。

秋行天音藏鸟迹,秋润四时景。

行至云水处,坐看横山空。

秋行丰禾牧野露初洵,胡荻飞雪雀声闻。

春播豆麻翻茬种,稻畦垄麦绿如荫。

秋事秋收半月又三天,仓满云水歌满田。

相说瓜豆籽粒饱,早买春意种明年。

夜耕清寒入缕夜露秋,耕歌疏起润田畴。

墒地种下云和月,来年风雨一齐收。

新提雪景图诗雪映初冬景,寞与天光长。

欲听佳人语,稚子渐轻狂。

农乐秋临数枝曲,柿香入坛泥。

阿囡讨酥饼,昨夜刚烙齐。

诗魂李杜悠然八百载,诗魂不与入人家。

长空燕影皆复去,钱塘柳处看落霞。

兰菊竹梅(四首)冬梅西凌霜无影,岁寒独自开。

不与春争色,只为映雪来。

春兰凝寒吐芳蕊,静岁立霜崖。

初香远山谷,幽然不入家。

夏竹风竹过溪境,修叶敬行人。

婆娑纤纤影,送君—梳云。

秋菊秋风皆尽去,傲然卓不群。

凝迟峭寒处,独赏一江春。

风荷漫舞浣花风荷清高,亭亭于望穿秋水,竹边渐缓步,摇落浣花点点。

日月星辰故里,青思遥想当年,松风漫舞桥外,吹起诗情满地江南烟雨怀思江南秋色,烟雨尽迷朦,横笛轻廻残阳晚,梦里落花无数。

一种孤癯伤路,何曾踽踽依旧。

古道西风渐远,凭留只影清瘦。

无题(自度词)佳期晚景,几许微吟漫道,应笑无端思绪闲寄。

长空雁影,三生流年,怎恰拾,一抹芳绮。

浣花珑外,暮笛声婉楼头,却独觞酒依稀憔悴。

明月桥边,红尘渐老,那堪得,夜雨清漏。

春夜物语(古风)昨夜春虫鸣,沿阶独自寻。

玉穹天光远,瀚河落晓星。

暑寒催草木,四时如流金。

盘砣自亘古,华蒄似轻尘。

可怀家国事,采墨写丹青。

西沙美景配诗天幕初开地始成,碧海青天际无分。

浩光霁色染天阙,海夜沉沉现金轮。

天波暗动浮光远,泛海深处白云生。

云涯簇簇如堆雪,随波远去无处寻。

穹海似无三尺界,举手可摘汉河星。

汉河应怜海清冷,洒下翡翠作瑰魂。

碧礁弯弯如玄月,银波摇曳守玉轮。

横看如碧侧如镯,更如绿母惊天人。

细浪淘沙洗绿母,唯恐物华落纤尘。

仙子浣纱不忍取,留与千秋照人心。

中秋吟烛残画屏暖,吴宫丹桂香。

酌酒依栏处,落霞共天长,碧霄穹庐远,星河映晚江,鸿雁惊空色,青黛绕郭墙。

瀚海波澜起,泛泛掠浮光。

耿耿思仙子,婀娜玉如霜。

芙蓉初出浴,求者遍宇巷。

皎皎明月起,绰约仪万方。

痴痴两相望,恻恻断柔肠。

举杯遥寄月,相顾泪成双。

明月非我有,何以动愁肠

夜华藏清露,云汉邈霓裳。

游塘西湖湿地九曲寻幽境,数鉴方塘开。

目眦尽天处,渔帆徐徐来。

凌波迟意动,浩渺逝水哀。

野凫汀前戏,白鲫跃水棑。

梭草初绽蕊,蕉芙丽如黛。

碧波生紫气,风物日长待。

静宜天一色,动如月抚苔。

滩渚石笋肥,沙鹭影徘徊。

塘河粼云动,星耀披华霭。

城西湖渔区赏景荇草绿,乌船黄,一泓涵水碧苍苍,渔家艄儿齐,浑犬叫汪汪,惊起了斜阳半醉,鸬鸦飞满仓。

与诗友话诗有感秋过冬临霞霓短,霜轻日暖夜更长。

话茶未尽书帛意,卧看闲月入斜窗。

偷安有感(古风)早行西陟境入阡,尘霜未洗疏发添。

青思渔收晚作酒,意恐贾禄断三餐。

暖阳斜日微闭目,劳心方得半时安。

沉吟怯道睛尤好,华堂未见雨和烟。

望天浮云倦无意,离空知鸟还。

苍苍若灵镜,霄汉广与澶。

春华润枯木,深陌藏九天。

红尘似轻露,澹澹一叶间。

途经城西湖东临西湖水,细看西湖波鱼翻千层浪,凫憩沙洲坡。

和风日渐好,乌船待出郭。

帆起斜辉处,长篙唤棹歌。

相思(古风)青萍落月幕弦痴,竹云幽水寄芳丝。

无端恰生相思意,那年貌如美花时。

青葱岁月(古风)遥想当年初嫁日,正是长发及腰时。

青葱岁华羞明眸,丹唇吹气绕兰丝。

无猜云水融婉意,半帛襟衣共风雨。

红尘相约知漫路,不问躇心与归期。

水云追月舒月不羡鹜霞飞,青发逸思藐云霓。

风生江柳拂水月,流波婉转送莺啼。

来年欲颂和风好,水月同样应照人。

风中云月相绕映,一思一路一行程。

竞天(古风)春不摧初草,冬不妄杀生。

物竞天与适,莫与葬青魂深秋十四景(之一)细雨刀秋日渐凉,鸟栖深树鱼潜塘。

四季应知秋萧瑟,留下半青与半黄。

深秋十四景(之二)日近黄昏秋色残,桐叶欲枯火烧天。

染下枫妆渲墨画,待风吹落赋诗篇。

深秋十四景(之三)秋刀裁尽落疏英,乌枝细数半空纶。

苍点微曲潜入画,遥看恰似淡菇影。

深秋十四景(之四)平波宛水蕴烟晗,纱影绰约映梭帆。

袅绕紫曦清河起,渔舟渐隐静河湾。

深秋十四景(之七)碧云溪边枯草黄,雁肥不思入云裳。

田畦青苗栖倦鸟,牧野悠然唤牛羊。

深秋十四景(九)陌柳塘前暮鸦飞,碧云深处秋水肥。

倦鹤翔空寻浅草,纤歌婉转送牧归。

深秋十四景(十)秋近高楼雨亦寒,客宿暖衾琴声残。

半澄霓虹含彩韵,车疏街柳娑影还。

怀思一溪云水月,怀我壮思飞。

饮马天山雪,笑谈汉时骓。

胡风横刀短,玉门沙未归。

儿女今何在,行断路人催。

郭老执交远,故里数难回。

尘昏荒青志,此别且无为。

断行浊酒独未饮,秋瑟月萧疏。

夜来微雨冷,摧叶怅虫孤。

凝霜依辽水,清寒雁落魂。

杜公门前柳,今年断行人。

秋苇冬意秋季不曾去,夏花不常来。

春融渐消逝,冬留雪尽衰。

漠野沙鸡远,近水绕平川。

荒荒一株苇,风吹杆半弯。

江淮风雅入版诗三十沉浮何足惜,一仼风流载千秋。

荷风欲问清池美,敬亭坐看夕阳收。

轻梦像风像雨又像梦,轻轻划过迹无踪。

风中有雨雨中风,梦中有梦梦无痕。

相见未见见难见,朝朝淡淡似轻烟。

轻梦无痕风吹去,愿作轻烟渐渐淡。

心境我欲问青帝,秋风何寂寥。

幽思未岀户,泸水渐萧条。

拂去郭边渚,凝寒入眉稍。

三秋何所致,只因怯霜草。

咏草青帝归来迟,三秦春未央。

松风吹灰瓦,枯草冬季黄。

晓看辙与路,夏伏坡岭荒。

不寂闹花景,志咏泥土香。

冷雨压千韧,根固盘如纲。

朝晗玉华露,晚耐五衾霜。

支节穿山岳,毛峦披葭装。

齐鲁黛色暖,霞霁补天光。

游蜉更时序。

秩物记魁罡。

似无却须有,泽晞岁更长。

游秦淮乌衣巷内更声远,谢王堂前燕无魂。

十里秦淮烟雨月,夫子庙前尽游人。

画舫由来载侬语,文德桥边景如新。

笙箫初起斜辉尽,千重婉水夜春深。

初冬冷晨峭寒狎冬至,路欲嗤冰凌。

霜花阶前冻,氲粒车尾蒸。

树鸦疑迟起,风残骨生痛。

手缩衣袖短,浥冷脖项轻。

孩如小瑟鼠,畏畏向书屋。

弓背载兰心,未赏道边竹。

谁家俏儿女,踟行软语酥。

卷巾半遮面,顾盼掩羞途。

夜阑问天深竹劳心累,夜夙阑尽摧。

欲眠禅庭枕,台霜扰睱寐。

天何负我为,断我苍翅垒。

芸芸皆有数,信风终将回。

深秋十四景(十二)秋山晚雨黛萍踪,烟袅寒翠雾推枫。

黄栌欲与青争色,叶似丹霞簇苍松。

霁雪玉清天潇远,银素地苍茫。

松凌静云绕,山愈渐寒凉。

冬柳冬融未至花渐收,枯草溪边水自流。

莺声渐去入眠眼,柳丝飞过尽山秋。

国庆游中山陵钟山紫气绕王川,饮霞万丈动云天。

一峰独领山河秀,坐看五岳八百年游钟山 玄武湖边天子脚,钟山顶上帝王陵。

云霓藐然望五岳,此山过后再无人。

咏枫丹华帝无意岁同荒,随风悄然入群芳。

撒下红黄青蓝绿,又送秋中几缕香。

轻思闺中多寂寞,应约枫物书华章。

—叶染尽千重色,飞进梦里任疏狂。

冬凌(之三冰挂)冬声夜送沿前柳,—片银白到人家。

团凇细凌风来刻,冰魂散尽玉中花。

树绡壁齿崖生柱,绒雪飞天舞清华。

灵之若轻与天语,霁霄仙子采葭霞。

冬凌(之二)冬声行途远,微步入帘宵。

冰枝拂衣去,折脆玉晶雕。

山川披凝素,清寒近邻郊。

一冬一层厚,一润一春尧。

国家公祭日祭诗冬已近寒日,祭菊花开迟。

屠苏入青樽,与空寄长思。

山河曾飘絮,余骨横秋死。

冥冢冤魂在,松柏愁萧陟。

离殇葬黑土,撮尔逐日弑。

遥遥苍然气,今须存图志过故人庄(献给母亲)近郭云迟意,已过故人居。

黄鹤无踪影,故人今已去。

门虚蛐声远,屋边碧草萋。

清壶曾留客,案书迟未寄。

谁欲为东君,遥知秋别意。

往事已飘然,绰影已渐西。

冬(三首)峭凇凝千树,冬送岁青竹。

遥天语飞雪,问寒饮屠苏。

冬声入门里,日短暖云霓。

斜栽梅瓶树,画鸟待春晞。

凝寒霜枝暖,冬帽俏霓衣。

随风轻—笑,暗香入心曲桃花源记寻庐应听青山语,桃源静锁溪中流。

武陵桥边行客路,悠悠湘水远偏舟。

题八大山人〈荷花水鸟图〉池闲疏影少,风荷自清高。

秋凉鸟意远,欲眠空与潇。

暮晚栖山泊云暮,秋夜月正疏。

江渚烟波起,舟火愈渐孤。

忠庙山寺提碧水万顷巢水碧连天,湖天胜境笫—山。

袅袅姥山绰绰影,宝塔灵毓出状元。

碧水潇兮云荡荡,烟波起兮秋气凉。

天钟造兮皆有数,风物长兮放眼量。

尘沙悠悠逝,青河欲渐宽。

鹰缩长空眼,—水弱百川。

鹤翔银鳞泳,影沉静水寒。

姑姥遥相望,蛟白卧龙蟠。

飘渺兮见诸峰,灵若兮与龟语。

碣石湘路,神耄寿光。

御风而驾仙游,恍惚兮与神驰。

天水远兮从何去

吾有怅兮与谁语

望春(一)孤骛入云霭,吴楚江未开。

村郭杳无迹,萧木道边来。

岁寒藏青色,冬至百虫蛰。

望春相似第,歧路共徘徊。

诗话书篇千万卷,却无惊人语。

击空须长舞,天籁皆清弥。

禅林寻古韵,竹边放云溪。

风吹沿前柳,昨已入诗句。

万叶秋声瑶台静待岁云耕,华年应向古中寻。

枝间灵鹊相对语,黄叶惊后是秋声。

秋清秋白露初凝霜,翠寒风物谢枫妆。

碧空黄叶轻一笑,英华尽落入群芳。

夏风(一风)夜漏更短西窗尽,月上柳稍花未清。

竹旁细说往来事,和与舒风追流萤。

寻春(一风)我有思春意,不见春花开。

婉转问东风,却道春未来。

拂琴独向好,自种绿荫苔。

放歌三千里,且作铜雀台。

春夏秋冬(一风)春至冬来夏与秋,苍梅映雪花渐收。

若问谁是拨弦者,请上琼霄九重楼。

什么年代的青花瓷最出名

、概述编辑本段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二、青料编辑本段  (一)苏麻离青   即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

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

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

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

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

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二)平等青   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

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

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三)石子青  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

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四)回青   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

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

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

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

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六)珠明料  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

此料发色明丽纯正。

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

  (七)化学青料  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

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

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三、款识编辑本段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一)纪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

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

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

宣靖款端庄刚劲。

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

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

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

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

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

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

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

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

书写得很随意。

  (二)吉言款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

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

“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

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

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四)赞颂款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

“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

“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洁白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五)纹饰款   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

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

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四、特点编辑本段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

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

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

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

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

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

胎釉之间施化妆土。

器型以小件为主,有   复、碗、罐、盖等。

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

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

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

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

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

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

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

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

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

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

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

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

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

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

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

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

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

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

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

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

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

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

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

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相关链接:元青花瓷   (四)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

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

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

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

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

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

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

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

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

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

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相关链接:明洪武青花瓷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

也有部分国产青料。

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

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

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

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

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

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

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相关链接:明永乐青花瓷、明宣德青花瓷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

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总的说来,此期器型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

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

青花发色有的浓艳,与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

釉面多泛灰。

胎体较厚重。

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红。

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

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

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

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

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

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相关链接:明正统青花瓷、明景泰青花瓷、明天顺青花瓷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

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

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

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

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

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

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

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

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

后期与正德器接近。

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

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

  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

晚期始用回青。

有的晕散。

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

深腹碗、带座器等流行。

后期多见大器。

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

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

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

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相关链接:明成化青花瓷、明弘治青花瓷、明正德青花瓷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

但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

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

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

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

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

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

大器较多。

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

朝珠盒为此朝独特器型。

款识“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

器底心书“金录大醮坛用”为祭祀用器。

还有东书堂、东萝馆等堂名款。

  隆庆朝由于时间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带年款器则更少。

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

纹饰与嘉靖朝相近。

因以小件器为主,胎、釉较细腻。

多六角、八角等造型。

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颂语款有富贵佳器等。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

多淡描青花。

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

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

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

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

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

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相关链接:明嘉靖青花瓷、明隆庆青花瓷、明万历青花瓷  6、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

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

民窑器中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托天顺款的惟有天启。

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粗率。

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

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崇祯无官款器。

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

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

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稳定。

纹饰图案除传统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

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比例不谐调。

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

胎质粗疏。

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

  相关链接:明天启青花瓷、明崇祯青花瓷  7、清初顺治(1644—1661)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

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

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

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

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

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

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

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

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

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

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

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

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

瓶、觚等多平砂底。

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

碗的底部多跳刀痕。

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相关链接:清顺治青花瓷  8、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

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

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

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

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

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

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

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

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

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

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相关链接:清康熙青花瓷  9、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

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

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

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

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

  款识除年款外,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等,堂名款较康熙少。

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

  相关链接:清雍正青花瓷、清乾隆青花瓷  10、嘉庆(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

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

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相关链接:清嘉庆青花瓷、清道光青花瓷、清咸丰青花瓷、清同治青花瓷  11、光绪(1875—1908)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

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

青花加料彩器多见。

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相关链接:清光绪青花瓷  12、宣统(1909—191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