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避世的诗句
陶渊明的《饮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王炎的《和陈丞彦能韵》东山林壑自盘旋,健步翩翩似壮年。
有关避世的诗句
结庐境,而无车马喧出自东人陶渊明的《饮十首·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 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
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未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
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
但个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新的困境与背谬的发现与开始。
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永恒的宇宙的对立。
人们不断发出哀伤的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
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无限存在对有限人生的压迫。
但是,即使说困境与背谬注定要伴随人类的全部进程(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
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诗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完美的生命形态。
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
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在他的这《饮酒》第五首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
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
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
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
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
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
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
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于是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车马喧”,意味着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所谓“冠带自相索”。
因为陶渊明喜欢诉穷而人们又常常忘记贵胄之家的“穷”与平民的“穷”全不是一回事,这两句诗的意味就被忽视了。
实在,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
所以,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门无车马终究是不寻常的。
所以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
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
进一步说,“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
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
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
高明在这种结构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
难怪连造语峻峭的王安石也大发感慨: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字宙而存在。
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来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迁变的表现,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竞逐中,以至丧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
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
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诗人(题名叫《饮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
“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另一种版本,“见南山”的“见”字作“望”。
最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批评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东坡先生非常聪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处,他的话说得不错。
这里不能作“望”,是因为“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
还可以深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损,全在于人有着外在的追求。
外在的追求,必然带来得之惊、失之忧,根本上破坏了生命的和谐。
所以,在这表现人与自然一体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无所属的“见”,而不能用目有定视的“望”。
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
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
但这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读者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等等,不胜枚举。
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
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
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实际的意思,是说这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后世禅家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非常重要。
它提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体悟,去咀嚼。
这首诗,尤其是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称誉。
然而简单地以这种美学境界来概括陶渊明的全部创作,又是偏颇的。
因为事实上,陶渊明诗文中,表现焦虑乃至愤激的情绪,还是很多,其浓烈几乎超过同时代所有的诗人。
但也正因为焦虑,他才寻求静穆。
正像开头说的,这是在新的困境与背谬中所寻得的理念和诗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态。
也许,人们能够在某个时刻,实际体验它所传达的美感,进入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但这绝不可能成为任何人(包括陶渊明)的全部人生。
有关避世的诗句有哪些
戢鳞潜翼 戢:收敛;潜:隐居。
鱼儿收敛鳞甲,鸟儿收起翅膀。
比喻人退出官场,归隐山林或蓄志待时 鹭朋鸥侣 指与鹭、鸥为友。
比喻隐居生活 避世绝俗 避世:隐居不出仕;绝俗:与世间隔绝。
脱离现实生活,不和人们往来。
形容隐居山林,不与世人交往。
一般指消极处世的态度。
长林丰草 幽深的树林,茂盛的野草。
指禽兽栖止的山林草野,旧常喻隐居之地。
东山高卧 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杜门晦迹 晦:隐匿。
关上门,隐匿自己的踪迹。
指隐居起来,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或动态。
杜门绝迹 指隐居不出。
高翔远引 形容避世隐居。
高蹈远举 意为隐居避世。
高卧东山 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轻举远游 指避世隐居。
山中宰相 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
比喻隐居的高贤。
山栖谷隐 在山中栖身,到谷中喝水。
形容隐居生活。
漱石枕流 旧时指隐居生活。
文行出处 文:学问;行:品行;出:作官;处:隐居。
旧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
曳尾涂中 原意是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
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隐居求志 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
枕流漱石 旧时指隐居生活。
遵时养晦 遵:遵循,按照;时:时势;晦:隐藏。
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
后多指暂时隐居,等待时机。
枕石漱流 旧时指隐居生活。
枕山栖谷 比喻过隐居生活。
遵养时晦 遵:遵循,按照;时:时势;晦:隐藏。
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
后多指暂时隐居,等待时机。
与世隔绝 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
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北郭先生 用以指隐居不仕的人。
避世墙东 指隐居于市井贩夫之中。
餐松饮涧 食松实,饮涧水。
指过隐居生活。
出处殊涂 亦作“出处殊途”。
谓出仕与隐居的态度各不相同。
东山之志 指隐居的念头。
遁迹藏名 犹言隐居不出。
遁迹方外 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
遁迹销声 谓隐居不出。
遁身远迹 犹言避世隐居。
遁世长往 避世隐居而长期不出。
遁世离俗 谓隐居而屏绝世俗往来。
遁世遗荣 谓避世隐居而抛弃荣华富贵。
遁世幽居 见“遁世隐居”。
遁形远世 犹言避世隐居。
焚香扫地 形容清幽的隐居生活。
高举深藏 指避世隐居。
躬耕乐道 躬:亲自;道:圣贤之道。
亲自耕种,乐于信守圣贤之道。
指过隐居生活。
海怀霞想 唐李白《秋夕书怀》诗“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
”本托意仙游。
后以“海怀霞想”谓远游隐居之思。
寄迹山林 隐居山林间,不过问世事 箕山之节 箕山:古代传说唐尧时的隐士许由、巢父隐居的地方。
节:名节,节操。
指归隐以保全节操。
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
亦作“箕山之志”、“箕颍余芳”。
科头箕踞 科头:不戴帽子;箕踞:两腿分开而坐。
不戴帽子,席地而坐。
比喻舒适的隐居生活。
敛影逃形 隐藏身形。
比喻隐居不出。
与朱元思书表达作者退隐避世的句子是哪一句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中能表达作者退隐避世,爱慕自然的句子是什么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