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师表中写出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形容人胸怀心胸的句子,诗句及成语
形容人胸怀心胸的1、心胸开阔:不要为不快的区区琐事而心烦意悲观失望。
2、悟道是何情况下都能心胸宽广地活着。
3、在这个世界上想有所成就的话,我们需要的是豁达大度,心胸开阔。
我一向主张做人要宽宏大量,通情达理。
4、心胸宽广的人没有痛苦,欲望无穷的人没有欢乐。
5、所谓完善的人,就是心胸宽广,富有献身和牺牲精神,誓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奋斗的人。
6、心胸开阔些,争不起来;得失看轻些,争不起来;目标降低些,争不起来;功利稍淡些,争不起来。
欲望让人像伏在草丛深处的狮子,按捺不住蠢蠢欲动。
权钱争到手了,幸福不见了;名声争到手了,快乐不见了;利益争到手了,心安不见了。
诗人兰德曾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7、心胸开阔的人,能正确看待自身与他人差别。
不会自轻自贱盲目崇拜英雄和偶像把任何人都看得比自己优越;不会盲目自信无谓贬低他人;不因别人权力财富地位而愤愤不平;愿意以自己实力战胜对手,而不是因对手缺陷使自己获胜;不计较在每件事情上是否公平,只愿自己内心快活与充实。
8、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句子大全)。
9、我们普通众生和佛陀的区别,就在于佛陀的心怀宽广,佛经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用开阔的心胸来容人容事,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10、人生苦短,给自己一个愉悦的心情,胸怀宽广的人才能永远快乐。
形容人胸怀心胸的诗句1、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难》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屈原《渔夫》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4、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唐.岑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6、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7、少年心事当拂云------唐.李贺《致酒行》8、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9、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10、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赐萧禹》1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绝句》(《乌江》)1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13、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张孝祥《论治体札子.甲申二月九日》1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龟虽寿》1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16、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1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18、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19、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20、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涉江》21、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22、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赠韦侍御黄活裳二首》2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4、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2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26、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正气歌》2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28、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唐.窦庠《醉中赠符载》形容人胸怀心胸的成语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的宽广可以容纳众多河流;有比喻人的心胸宽广可以包容一切。
2、【开诚相见】: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
形容待人诚恳,显示出真心实意。
3、【宰相肚里能撑船】:形容一个人宽宏大量。
4、【激浊扬清】:激:冲去;浊:脏水;清:清水。
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
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
5、【幕天席地】:把天作幕,把地当席。
原形容心胸开阔。
现形容在野外作业的艰苦生活。
6、【人弃我取】:别人抛弃的东西我拾起来。
原指商人廉价收买滞销物品,待涨价卖出以获取厚利,后用来表示不跟别人争,仍然有好处。
7、【心宽体胖】: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
后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
8、【捐弃前嫌】:抛弃旧有的嫌隙。
9、【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10、【遏恶扬善】:遏:阻止;扬:宣扬。
禁绝坏事,宣扬提倡好事。
11、【虚怀若谷】:虚:谦虚;谷:山谷。
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
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12、【宽大为怀】:对人抱着宽大的胸怀。
13、【宽大为怀】:对人抱着宽大的胸怀。
14、【襟怀洒落】:襟怀:胸怀;洒落:洒脱。
心情坦率,光明正大。
15、【鸡虫得失】:象鸡啄虫,人缚鸡那样的得失。
比喻微小的得失,无关紧要。
16、【恢宏大度】:心胸开阔,气量宏大。
17、【豁达大度】:豁达:胸襟开阔;大度:试题大。
形容人宽宏开通,能容人。
18、【一笑置之】:笑一笑,就把它放在一边了。
表示不当回事。
19、【恢廓大度】:恢廓:宽大,开阔。
心胸开阔,气量宏大,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
20、【游目骋怀】: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
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21、【以德报德】:德:恩惠。
用恩惠报答恩惠。
22、【旷达不羁】:旷达:心胸宽广,想得开;不羁:不受束缚。
心胸开阔达观,不受拘束。
23、【毫不介意】:毫:一点;介:留存,搁置;介意:放在心上。
对不愉快或不满意的事,一点也不放在心上。
丝毫不往心里去。
24、【不念旧恶】:念:记在心上。
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25、【宽宏大量】:形容度量大,能容人。
26、【豁达大度】:豁达:心胸宽广;大度:试题大。
形容人宽宏开通,能容人。
27、【宽仁大度】:大度:气量大,能容人。
为人宽厚,心胸豁达。
28、【襟怀坦白】:襟怀:胸怀;坦白:正直无私。
形容心地纯洁,光明正大。
29、【隐恶扬善】:隐:隐匿;扬:宣扬。
不谈人的坏处,光宣扬人的好处。
30、【襟怀磊落】:襟怀:胸怀;磊落:光明正大。
心怀坦荡,光明磊落。
31、【以德报怨】:德:恩惠。
怨:仇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祝您愉快,望采纳。
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什么
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以上回答来自★糕调★小说团@坐看枫临晚 】【如果满意的话麻烦采纳为满意答案哦,谢谢啦
】
形容没钱好无奈的句子有哪些
对于《论语》,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曾经是强迫自己去读,因为高中语文老师要求严格,不读的话,上课叫起来很尴尬。
那时倒不觉得怎么,但是在老师的强迫下,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了,可以不用老看别人的翻译了。
现在对于这些古典书籍不那么恐惧了,甚至还觉得有点亲切感。
去年年底,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下飙升,一时网上议论的沸沸扬扬,一月份我去买这本书,就已经重印了七次,看后觉得心里压抑了好久的东西自己表达不出来,但是书中表达出来了。
对于《论语》,书店的书更多的是学者压人式的讲法,而《论语心得》这种亲切的讲法一下将读者拉近了,我们好像就是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
正如书中说,论语不同与励志格言,它不是一句一句的教诲,而是一幕幕场景,像话剧一样来看最有意思。
《论语》当中孔子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形象,和学生探讨问题总是和颜悦色,是商量的语气,尽管孔子比他的学生要大好多岁。
想想现在的课堂,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又要看幻灯,又要做笔记,忙的不亦乐乎,真是感慨良多啊。
仁是《论语》当中出现很多的一个字眼,但是《论语》当中并没有给出定义,只有两句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其他的解释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于不同的答案,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吧。
对于君子,书中也没有给出定义,而是将其与小人做了多次对比。
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
。
。
。
孔子总是将答案留给学生,现在又把答案留给了我们这些读者。
我觉得《论语》在今天最重要的的是给了我们现代人一双眼睛,一双看心灵的眼睛,让我们在这个物化的时代,了解到在我们的内心其实还有一片广阔的天空。
我们的快乐其实来自于这片还未开垦的土地。
教我们自己为自己营造一片精神的乐土,让我们把目光由只向外看转为向内看,完满自己的内心,做一个心胸开阔,心境敞亮,心态坦然的人。
摘录几段我喜欢的句子。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
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孔夫子的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
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
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
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
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
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
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
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
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那么在今天这个社会,怎样成为一个君子
我想不妨从倡导“恒心”开始。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了多元选择,我们在兴奋、激情的驱使下,在众多选择中摇来摆去,难以决定。
这是缺乏“恒心”的表现。
君子还有第三个标准,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
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
君子则胸怀坦荡,因为他坦然无私,所以能够平和,能够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
一个人说的多于他做的,是君子之耻。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
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在今天看来,一个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往往不在于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远,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
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
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
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
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
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
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孔子强调一个人的内心修养,决不是放弃对社会的责任,而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句话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个角度,是君子有天下使命,不管这个地方是奢华的还是简陋的,对他来讲只是一个外在环境而已;第二个角度,就是君子的内心有一种恒定的能量,他可以使得周边熠熠生辉,繁华似锦,他自己生命里面的气场可以去改变一个简陋的地方。
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宪问》)皇侃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
”可见,“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字,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
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成雨。
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大概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论语》是春秋时期孔子的言论辑录,当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而于丹教授却以她自己方式更通俗地为我们广大群众解读了这本著作,从而使得这本千百年来的著作能够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
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好朋友呢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
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
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先说三种好朋友,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也就是第一这个朋友为人要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
因为他的人格可以反映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
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
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
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是一种做人的情怀,他是一种悲悯,他是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一花一叶、一草一木关怀中所折射出来的光芒,这是第二种好朋友。
第三种叫做友多闻,在先秦那个时代,不像我们有电脑,有这么发达的资讯,有铺天盖地的媒体,那个时候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交个好朋友,让你朋友所读的书,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经验系统。
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
所以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人的经验里面得到自己的一个借鉴系统,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三种好朋友,叫友直、友谅、友多闻。
《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这就是孔老夫子所称道的三种好朋友;那孔老夫子所说的三种坏朋友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什么是友偏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
那当然,每一个人的生活不一样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很有可能遇到一件事,你还迷茫的时候你的朋友先怒了,先告诉你这件事情不能这么做。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
这个正好反着,这个不是脾气特别暴躁的朋友,是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
我们发现,过分优柔寡断其实他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也可能你要去辞职了,你说有一个机会我要下海或者我要跳槽,你去问朋友,朋友说想想吧,你现在的地方也不错呀,你要是万一走了你什么什么就丢掉了。
至于的三种,所谓友便妄,是最坏的一种朋友。
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说,佞,就是那种心怀鬼胎的,有心计的,要以一种不择手段的方法去谋取个人利益的这种小人。
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
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所以你一不小心要是被这种人利用的话,那么你的一生你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
如果你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
这其实在考验我们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能力。
损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诉你,在这一辈子里面所做的所有事情,内心是应该以朋友作为一个坐标的,这种标准有可能是防微杜渐的,不见得这个朋友作出多么伤大雅的事情来,哪怕就是一个苗头,他可能就觉得说这个人做我的朋友以后可能是我的危险。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那么,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论语》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论语》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的语录。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
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