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宁波美术馆图画的句子

形容宁波美术馆图画的句子

时间:2020-02-18 01:28

水墨画著名作家

1.黄宾虹  黄宾虹,原名懋质,因生于农历元旦,又取名元吉,又因讳十世祖元吉名,改名质,字朴存。

用别号甚多,以宾虹为最。

祖籍安徽歙县西乡潭渡村,生于浙江金华。

  黄宾虹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两种时代,最终以中国画大师名世。

而重要的是他的思考和实践,有着深刻的世纪之变的印记。

在社会激变而产生的精神文化困境以及艺术发展的诸多难题面前,黄宾虹谨守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从探索民族文化源头入手,以“浑厚华滋”即健康和平的生存理想和淳厚振拔的精神重塑为艺术创造的美学指归,数十年孜孜埋头苦干。

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绘画则集中体现了他对艺术史传统的深层热忱和洞察。

体现了他对中国画发展前景的独特见解和创造。

这一创造的意义更在于为中国画史进入现代竖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

同时,他的创造精神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分质朴而伟大的中国知识分子艺术家在时代激流中执着、智慧的一生。

  “画品之高,根于人品”,黄宾虹一生勤劳谦虚,诲人不倦。

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当他九十寿辰之际,华东文化部授予他“中国人民优秀画家”的称号。

宾虹大师逝世之时嘱其家属,将其收藏的古今名画2283件,铜器、瓷器、玉器及他自己的数千件作品全部赠给国家,足见先生热爱祖国之忱。

  2.齐白石  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更名璜,字萍生,号白石,别号借山馆主者,寄萍老人老萍、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等,湖南湘潭人。

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

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

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等传世。

  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后从当地文化人陈少蕃、胡沁园学习诗文、篆刻、书法、绘画。

遂以卖画、刻印为生。

中年曾多次游历祖国大好河山。

诗宗樊增祥,用真心,有古民歌意趣。

制印取法秦权、汉印、汉碑额,单刀直下,豪快有力。

书学何子贞、金冬心、李北海、《天发神谶》、《三公山》,晚年参以曹子建碑。

绘画在陈师曾支持下有“衰年变法”,在博大与精微之间游刃。

做了不少“千古绝唱”的“好文章”。

  齐璜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无不卓绝的大艺术家,在艺术上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

对这四绝,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

  3.徐悲鸿(1895—1953)是江苏宜兴人,父亲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

悲鸿少年时代,随父学画,20岁时,在上海卖画。

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翌年赴巴黎留学,后又转往柏林、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

他非常喜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及以后的古典绘画,废寝忘食的悉心临摹。

1927年回国后。

先后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系主任,抗战后任北平艺专校长。

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直至病逝。

  4.张大千  张大千-----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

他在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与他的渊博的学术修养,深厚的生活积累以及他广结师友,裁长补短密不可分。

除绘画外,他对诗词、古文、戏剧、音乐以及书法、篆刻,无不涉猎。

并先后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溥儒,于非厂等国内各名家及外国大师毕加索交游切磋,功力自不一般。

张大千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或迳署“蜀人张大千” 。

生于1901年,卒于1984年,四川内江人。

张大千幼年受擅长绘画的母亲和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子的熏陶指引,并从名师曾农髯、李梅庵学诗文、书法和绘画。

除临摹历代名迹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经过刻苦钻研,获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青年时代,即与二哥张善子齐名。

二十多岁,曾赴日本留学,学过染织。

回国后,一度迷于佛学,曾去宁波天童寺“皈依佛门”,想当和尚,据说,他怕在头上烫九个香记,只好拜别了师傅弘筏大和尚,回到现实世界来。

1932年举家移居苏州网狮园,潜心作画。

1940年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对于我国敦煌洞窟,逐个整理编号,进行临摹,丰富了绘画技法。

1948年迁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

1978年定居台湾,1984年4月病逝台湾。

享年84岁。

现在他生前台湾居住的“摩耶精舍”建为“张大千纪念馆”。

  5.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江西省新余县人。

青年时酷爱绘画、书法、篆刻。

1933年得徐悲鸿资助留学日本,攻读东方美术史,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

回国后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建国后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擅画山水、人物。

崇尚创新,建树良多,创造出用笔有直有根、有折有圆、粗细、轻重、虚实变化万干的山石鼓法——抱石鼓。

人物画受陈老莲影响而又能脱变运用,自成一格。

用笔洗炼,着重气韵,达到搞洒入神的效果。

他的画法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别出心裁,线条纵逸挺秀,设色沉浑质丽,善于把水、墨、色融为一体。

意境深道,绘出神仙般画幅,令人陶醉。

著作尤丰,有《傅抱石美术文集》等数十种著作行世。

影响至为深远  6.潘天寿  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

  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

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

落笔大胆,点染细心。

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

画面灵动 ,引人入胜。

  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

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

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

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生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

如他的《小龙湫一角》特别是把画面主体小龙湫压到边角的构图,含蓄地让观者先看灵岩的磅礴山势,烂漫的山花然后再去欣赏那支龙湫水,这种方法,正与那些使画面“一览无余”形成对照,不仅显示了画家出奇制胜的构图才能,也表述了画家对平凡事物的内在感情。

  潘天寿艺术的可贵之处,主要在于他具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他常说,“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

”他的书法功力也很深,早年学钟、颜,后又撷取魏、晋碑中精华以及古篆汉隶 ,还能诗、善治印。

平时作画,对诗文、题跋、用印方面,非常认真、讲究,绝不马虎。

他对画史、画理也研究有素,著有《中国绘画史》、《顾恺之》,《听天阁诗存》、《治印丝谈》。

并缉有《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7.林凤鸣  林凤鸣,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

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

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林凤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

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

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

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  8.吴冠中  吴冠中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

  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

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杭州艺专。

大学毕业后,吴冠中于1946年考取留法公费,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于是他毅然回国,到中央美院任教,后来又到中央工艺美院任教授。

他志在将中西艺术结合在一起,将中国绘画艺术推向世界。

他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书名来概括,那就是要艺术不要命。

  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最近几年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

最近,他获得?quot;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的荣誉。

  大英博物馆在1992年3月26日到5月10日推出一项前所未有的展览--吴冠中个展,展出44幅作品,作品是他1970年以来所创作的油画、水墨及素描。

此次展出号称前所未有,是由于吴冠中个人在欧洲的第一次个展,更是大英博物馆第一次为中国在世画家所办的展览。

因此这次个展,不仅对吴冠中而言是他绘画生涯的再一次突破,也意味着东西艺术交流的向前发展。

吴冠中说,我的画是将西画的优点表现在中国画之中。

我画的点和线,每一笔都包括了体面的结构关系。

画中的点和线,不管是大点小点、长线短线,在运用上是严格的,都不是随便乱摆上去的,有时一点不能多也不能少,点子多了对画面无补,我都想办法将他遮掉。

对线的长短也是如此,都不是随便画上去的,要恰到好处。

  9.李可染  李可染先生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徐州,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学习。

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入杭州(国际)西湖艺术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林凤眠等教授,研习西画。

1943年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和工作。

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教授,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

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

它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既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作品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多有收藏。

专集有《李可染画辑》、《李可染画集》等。

:那位清代画家画的南乡旧梦图

张孝友,浙江宁波人,1935年上海,1959年毕业于中术学院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教授。

家学于文史诗画金石深有造诣。

80年代后专攻中国工笔画,其白描《敦煌礼佛图卷》等多种为国内外广为流传,国外多有美术馆专藏。

其工笔山水、楼阁界画、人物画,结构宏大有气势魄力,又精细入微,传统功力深厚,结合西画明暗色彩及透视学,融贯中西。

其主要作品有《吴苑宫观图》、《阆苑避暑图》,山水画《李白秋浦高会》、《洞仙歌》,人物画《清平乐》、《八仙过海》及长卷壁画《春江花月夜》、《成吉思汗征战图卷》、《南乡旧梦》等。

其代表作《矾楼夜市》被多种媒体誉为惊世之作、数十年所罕见。

人家活的好好的,怎么跑清代去了

历代帝王推崇的《耕织图》出自哪个朝代

《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

天子三推,皇后亲蚕,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

南宋时的楼俦在任于潜令时,绘制《耕织图诗》45幅,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

清朝康熙南巡,见到《耕织图诗》后,感慨于织女之寒、农夫之苦,传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绘基础上,重新绘制,计有耕图和织图各23幅,并每幅制诗一章。

  南宋《耕织图》系统而又具体地描绘了当时农耕经济最发达的江浙地区农耕和蚕织生产的各个环节,反映了宋代农业技术发展状况,所以被誉为“中国最早完整地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

在其问世以后的近千年里,曾四次被画家临摹,其中清康熙年间焦秉贞奉旨临摹的耕织二图以《御制耕织图》为名印行成书,颁行天下,流传民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因而《耕织图》也可称为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的科普作品,它与鄞县学者王应麟所编著的《三字经》可谓是中国历史上人文教育启蒙和生产科学普及读物的“蒙学双璧”。

  楼璹的生平  楼璹(1090—1162)字寿玉,又字国器,号仰啸。

其父楼异因废广德湖为田每年增赋收万余石而官至平江知府,楼璹以父荫而 得官,进入官场后,楼璹即以其干练脱颖而出。

初在婺州(今金华市)任佐贰官,当时婺州每年上贡朝廷的丝织品数额巨大,百姓负担沉重,楼璹根据实际情况将奏书呈至杭州,力陈减免理由,于是朝廷减少了征收数额。

当时州县主官多不知赋税细节,各户承担的数额均由吏曹决定。

楼璹根据各户情况决定各自数额,并张榜公布。

这样一来,谁交多少、是否合理都公之于众,可说是政务公开,百姓都心服口服,乐于交纳,任务也顺利完成。

不久,楼璹被授予于潜知县之职。

  楼璹到于潜县后非常关心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情况。

经常到各地乡村深入调查,结合他在故乡鄞县的生活经历,“感念农夫蚕妇之苦,究访始末,作《耕》、《织》二图。

”(《耕  织图后记》)把江南地区种植水稻和养蚕、织绸的全部过程,绘成45幅画,每幅画中用一首五言律诗诠解图意。

  此时适逢朝廷遣使巡行州县,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楼璹因重视农业生产而被评为知县中考绩最高的等级。

他的事迹经朝臣推荐后受到宋高宗的重视,于是高宗接见楼璹予以慰赏,召见之时,楼璹趁机将《耕织图》进呈皇上,高宗看后大为赞赏,并宣示后宫给吴皇后及嫔妃传阅。

吴皇后对《耕织图》也非常欣赏,并让皇家画院中的画师临摹二十四幅《织图》,改名为《蚕织图》,又在图中作了题注,从而更丰富了《织图》的内容。

  楼璹因进呈《耕织图》升任邵州(今湖南境内)通判,时在绍兴五年(1135)。

绍兴十年因广州舶商诉讼市舶使弄权违法,宋高宗命令相关部门推荐新任人员,楼璹因清廉能干获得此职,绍兴十年(1140)到任后,楼璹不负众望,“尽削前弊,较量珍货,使贾胡自持权衡,诸蕃咸服”。

绍兴十五年(1145)为福建市舶使,又历任荆湖北路、南路、淮南路三转运判官,绍兴二十五年(1155)迁知扬州兼淮东安抚使,绍兴二十六年又主管台州崇道观。

累官至朝议大夫。

  楼璹退职后,优游自得地过了七八年。

以范仲淹创义庄例,捐田五百亩为义庄,以救济楼氏宗族中的孤寡老幼。

当时宁波滨江之堤遭毁,楼璹又以钱百万倡集乡民共同治理,使多年水患为之而解。

绍兴三十二年(1162)去世,年73岁,葬于奉化县南山之原。

楼璹从政“持节十有余载,所至多著声绩”。

退职后忧国忧民,兴利乡里,可谓是南宋时期宁波人中的优秀人物。

  《耕织图》的价值和意义  《耕织图》分耕织二图。

耕图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

包含了浸种、耕、耙耨、耖、碌碡、布秧、收刈、簸扬、入仓等环节。

织图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包含了浴蚕、下蚕、喂蚕、一眠、余桑、上簇、择茧、络丝、攀花、剪帛等过程。

每事绘成一图,配以五言律诗一首,每首八行四句,演绎图意,农桑要务,尽在其中。

  《耕织图》不仅精确地反映了当时的农桑状况,而且配诗也同样具有准确的叙事功能和浓郁的艺术特色。

如第一首《浸种》云:  溪头夜雨足,门外春水生。

筠篮侵浅碧,嘉谷抽新萌。

西畴将有事,耒耜随风兴。

只鸡祭句芒,再拜祈秋成。

  当春回大地、溪水初激、绿草浅碧之时,正是稻种发芽时际。

农民修犁锄、祭芒种、备春耕、祈求今岁丰成。

诗画之间,使人犹入宋代的江南水乡,有身临其境之感。

  又如楼璹对插秧图中的配诗是这样写的:  晨雨麦秋润,午风槐夏凉。

溪南与溪北,啸歌插新秧。

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

我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

  边插秧边唱歌,这源自劳动的歌声充满了创造的快乐,表现了江南水乡农村的盎然生气。

  在《耕图》的最后两首诗中,作者这样写道:  天寒牛在牢,岁暮粟入庾。

田父有余乐,炙背卧檐庑。

却愁催赋租,胥吏耒旁午。

输官王事了,索饭儿叫怒

(《入仓》)  一年农事稠,民庶皆安逸。

歌谣遍社村,共享升平世。

五风君德生,十雨苍天济。

当年后稷神,留与后人祭。

(《祭神》)  作为封建时代的官吏,楼璹这样写是很难得的。

在京师临安之旁的农民一样饱受朝廷的横征之苦,“却愁催赋租,胥吏耒旁午”。

这种直面社会矛盾和生存状态的诗句为我们留下了真实的历史实况。

当农民辛勤一年后将劳动果实输送时,农民的儿女却因吃不上饭而怨怒不已

然而在南宋初年,当人们从金兵的铁蹄下劫后重生,当人们在和平的江南安祥地生活劳动时,毕竟有着生活的快乐,有着新的希望和期待。

于是“歌谣遍社村,共享升平世”。

“当年后稷神,留与后人祭”。

在《织图》中,楼璹在24幅图中同样配以五言律诗,共24首,以细腻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养蚕的全过程和蚕妇织女的辛勤劳动。

  同耕图中《浸种》一样,第一首《浴蚕》也是从回春之时开始的。

  农桑将有事,时节过禁烟。

轻风归燕日,小雨浴蚕天。

春衫春缟袂,盆池弄清泉。

深宫想斋戒,躬桑率民先。

 寒食节后,燕子归来的春社日,养蚕开始了,养蚕从孵蚕(浴蚕)开始,这一天,贵为国母的皇后斋戒祭祈蚕神,以示虔诚。

  养蚕需要桑叶,而采桑则充满了乡村独有的欢乐。

在男女有别的宋代,采桑时节是男女相会的良辰。

  吴儿歌采桑,桑下青春深。

邻里讲欢好,逊畔无欺侵。

筠篮各自携,筠梯高倍寻。

黄鹂饱紫葚,哑屹鸣绿荫。

  如果不配在图中,这也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陌上桑间向来是男女相亲、两情相悦之处,又何况是春意正浓,春情荡漾之时,更何况又在民风纯朴、民歌婉约的三吴之地。

于潜地属三吴中的西吴。

婉约的民歌与优美的黄鹂声相呼应,发紫的桑葚映照在翠绿的桑叶中。

采桑的姑娘聆听着吴儿的歌声,一曲未了芳心已动。

一派淳厚的西吴乡村风俗就这样被永远地定格。

  而在《织》中,楼璹以情景理相融相交的笔法,叙述了织女们的辛苦。

  青灯映帷幕,络纬鸣井栏。

轧轧挥素手,风露凄已寒。

辛勤度几梭,始复成一端。

寄言罗绮伴:当念麻苎单

  在倾诉寒夜织罗的辛苦后,作者不禁大声疾呼:寄言罗绮伴:当念麻苎单

  综上所述,楼璹的《耕织图》与《耕织图诗》是完整的有机体。

它详细记叙和描绘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个生产领域——水稻种植、蚕桑养殖和丝绸织缫的全过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文化的完整文本。

  《耕织图》的流传和影响  楼璹所绘的《耕织图》共有两个版本。

一是正本,进献高宗,藏于皇宫;一为副本,留在家中。

正本进献高宗后,高宗十分欣赏,命翰林图画院摹绘。

摹本中的《耕图》现已无考,而彩色摹本《蚕织图》正本自宋以来一直深藏后宫,但在民国期间突然失踪。

直到1984年,在黑龙江省大庆市重新发现,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副本由其侄子楼钥题跋。

其孙子楼洪、楼深根据家藏原图副本,配上五言诗,仿刻于石,使之流传后世。

  楼璹《耕织图》原本及刻石今均已散失,其五言诗45首仍流传至今。

由于《耕织图》反映了农耕时代最重要的两种生产——耕与织的生产环节,因此一问世便受到广泛关注。

南宋时期,各府、州、县的衙门墙壁上都绘有《耕织图》的图画和诗歌,让官民观看,以了解耕织过程和细节。

元代以来,历代都有《耕织图》的摹本。

元代时安徽休宁人程棨根据楼氏家族收藏的副本临摹,流传于世。

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将程棨摹本置于盒内,收藏在圆明园贵织山堂,同时命画院临摹刻石,所刻之石也同藏于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烧毁圆明园时,《耕织图》被掠去,现藏于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

刻石在这次浩劫中部分被毁,余石于民国初年被徐世昌收藏,镶嵌于花园墙壁,至1960年,留存的刻石才归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现存共23方,其中耕图13方、织图7方,另有3方未能辨识。

  明代时有邝璠摹本。

邝璠著《便民图摹》十六卷。

其中卷一、卷二为《耕织图》摹本。

卷一为《农务之图》,卷二为《女红之图》。

邝璠的摹本比之原图本减少了图数,也更换了配诗。

1959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便民图摹》,内有耕织图共计31幅,皆为黑白线条,其中耕图15幅,织图16幅。

与楼璹原图基本相同。

  清代的摹本为焦秉贞摹本。

焦秉贞为山东济宁人,著名画家,师从郎世宁,工西洋画法,官至钦天监五官正。

清康熙三十五年,焦秉贞奉旨以西洋画中的焦点透视法绘制了《耕织图》46幅。

第一至23幅为耕图,第24至46幅为织图。

每幅图内空白处均以小楷书楼璹五言律诗一首。

由于康熙帝的赏识,于康熙五十一年将此图刻印成书,五十三年又颁布此书为《御制耕织图》。

其后,乾隆帝又收集和翻刻《耕织图》,《耕织图》的摹刻之风和推广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一些府县纷纷刻板印发。

《耕织图》的翻刻本屡见不鲜,主要有佩文斋本、点石斋本、内府彩色套印本等。

同时《耕织图》的内容还被移植到其他艺术之中,在各种场合以各种形式频频出现,如在石刻上、窗口木雕上、瓷器彩绘中、织花纹样中等都有《耕织图》的图案,如现故宫所藏青花瓷耕织图大碗、康熙五彩耕织图纹瓶等瓷器上的耕织图就摹自焦秉贞的《耕织图》。

在这次高潮中,地方印行的一些农书也以各种形式翻刻《耕织图》,如《幽风广义》、《蚕桑萃编》、《授时通考》等。

耕织图的内容因此深入民间,成为民间流承的民俗成分。

在国外,日本、朝鲜等国家也纷纷摹刻,其著名的有狩野本、上野本、渡道本、金弘道本等等。

  南宋时期的鄞县是中国的财赋重镇和文化渊薮,从此地走出的楼璹以其强烈的使命感绘制了流传千年的《耕织图》。

这本以南中国农业鼎盛时期典型的经济结构——男耕女织为内容的科普作品真实、细致地描绘了整个耕种收割和蚕桑丝织生产的过程。

以诗配画的形式给人以直观的印象,从而成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农业科普作品,成为中国农业文化史上的经典作品和工艺史上的一朵奇葩。

中国过去受的屈辱和圆明园的图片

前圆明园老照片(组图)圆明园图片圆明园被毁前后的珍贵照片(祖图)

16.17号要宁波动漫节了么

宁波万达广场 七号门 门票50元一张~ ~ 宁波第三界动漫节 时间在5月16,17号 地点在万达哦 里面有COSPLAY 比赛 校园祭 ,女仆馆 等等 有着意想不到却又很好玩的东西 以及20多个社团的COS表演比赛将十分精彩 不管你感兴趣也好 爱好也好 都要有机会来看看 不容错过呦 ~ ~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