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单的四川话学习
(注:由于很言都书面的字词与其匹所以均采用谐音的方式,请大家注 1:“鼓到”: 意思是硬来、强迫、让别人做不愿意的事情。
例如:他鼓到要喊我去打牌。
2、“弯酸”: 指故意找岔、挑剔的意思
比如:你这人怎么这么弯酸啊,我都给你弄了几道了,你还弯酸人
3:“萨过”: 意思就是说事情已经过去了,结束了的意思。
比如:“今天的会就萨过了,就到这里
” 4:“几哈”: 是很快了的意思
比如:“快,几哈吃完哈,人家等到起的” 5:“巴不得”: 就是别人想的和做的正好是自己想的
比如: “他倒巴不得和你去去吃饭哦” 6:、“抹货”: 意思是捡了别人现成的东西
得了便宜。
比如:“你一天到黑不好好工作,就晓得捡人家的抹货
” 7:“斩劲” 意思是用劲,努力做好一件事情。
比如:“要斩劲抬哦,抬完了就吃饭了“ 8:“苟“ 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很吝啬的意思。
比如:“你不要看大哥那个样子,其实是个苟的很
” 9:“歪”:形容一个人很凶的意思
比如:“你很歪哦
知道我是干啥子的不哦
(其实自己啥子都不是
)” 10:“茂起”:意思是比起的意思,但其中的茂也是有矛盾的意思, 小时候不是经常和小孩子开玩笑的说:“我和你茂了
不理你了
” 而茂起比如:“今天我们打五百元一盘,大家把自己的钱茂起,不够的不准上场
” 11:、“绵” 意思是表达一个事物和一个人做事情很拖,性格很慢,很缠绵
比如: “你做事情不要那么绵嘛要的不哦
快点
” 12:拦中半腰” 意思是说别人还没说完或者自己还没做完事情,就中途给人家打断
比如: “今天我在作报告,有个人拦中半腰的打了个哈欠,结果大家都传染了
” 13:、“一哈” 就是一起或者一块的意思
比如: “今天去吃饭,把他们一哈都喊斗嘛
在金龙等哦
” 14:毛焦火辣” 形容一个人烦躁,急躁的意思
比如:“你的牌打得好差哦,输的我毛椒火辣的
” 15:、“落教”: 就是说这个人比较懂事,听话。
南部人常常来比喻孩子
比如:“那娃儿还比较落较
说了他就不闹了” 16:“打捶” 意思是打架的意思。
比如:“你两个一天到黑都在打捶 17:、“背时”:意思是说你做错了事情不走运,该倒霉,自己的苦果自己吞
比如:“你该背时,哪个叫你不听老人言
” 18:“走人户”:和北方的串门是一个意思,而且经常用在逢年过节的时候。
比如:“大年初一我要走人户,你们走哪家
” 19:、“匀均”:就是比较平均的意思 比如:这个包子包的还比较匀均麻。
20:松活”:工作生活不忙不累比较轻松
比如: “你干的这个活路好轻松哦
好久给我也介绍一下三
” 21:“经事”:指一个事物比较耐用。
比如: “今天我买的这个碗还比较经事,落到地上还没有打烂
” 22:“哈数”:就是心里有没有数,或者有没有把握。
比如: “放心,他骗不了我。
我心里还是有点哈数, “ “对于这件事情你有没有哈数哦
” 23:、“阴斗”:意思是悄悄的、暗地,达到自己某种目的而不让别人知道
比如: “他经常是阴斗去菜市场,怕我们看见笑话他
” 24:“相因“便宜的意思 比如:今天的肉卖的好相因哦 25:“默斗”:。
最主要的意思是表达“以为” 比如:“你不要默斗我不知道你那件事情,我是不想和你计较
” 26:、“扯拐”:意思是东西出了问题,有故障了。
比如:“昨天家里的电视机出了问题,老是扯拐
冒火的很
” 27:“乌儿麻糖”:是说一个人把事情办的混着一团,很糟糕
比如:“你看你把这个事情搞的乌儿麻糖的。
“ 28:、“流汤滴水”: 形容一个人做事不仔细,扫尾不够,总是留点,用吃饭时候的样来比喻。
比如: “二娃,你出去工作一定要仔细点哟,不要让老板说你流汤滴水的,一事无成。
29:、“蒲”: 装液体装的很满都要荡漾出来了。
比如:“锅里的水都要蒲出来了 30:搞刨了”: 表示一个人为了一件事情非常着急,完全不顾及自己的紧张窘相。
比如:“喂,小黄,吃了饭再走三
你搞刨了的,是不是女朋友等你哟
” 31:“匍爬跟头“ 形容一个人走路或者做事情因为急而跌跌撞撞的形象, 比如:“你看他走的匍爬更头的,不晓得要干啥子“ 32:、“柳斗”: 表达一人对另外一人一直纠缠不休。
比如:“自己好好的喝你的酒三,不要柳斗我发酒疯
” 33:、“血股淋裆” 形容词,形容血淋淋的,强调可怕的意思。
比如:“我最讨厌去农贸市场了,看那些杀鸡的,血股淋裆的,不安逸的很
“ 34“趋黑” : 形容词语,对颜色黑注重下。
非常黑。
比如:“你看你的手趋黑的,还不去洗洗 35:“邦重:” 形容一个物品很重的意思。
比如:“你袋子里面是什么东西哟,邦重的很。
” 36:、“扯脯酣”: 意思是睡觉的时候打酣,而且用这个词语是指的声音很大。
比如:“局长,我明天要求换个房间睡,老田睡觉扯脯旱扯的吼。
” 37:、“爪梦脚”, 还不清醒,不懂事。
比如:“你还在爪梦脚哇,起床了
” 38:咋子嘛” 意思有点不服气,做什么的意思。
比如:你今天要咋子嘛
随便你哈~, 39:“日白扯慌” 就是撒慌的意思。
比如:你一天到黑日白扯慌的嘛~ 40:“聊把“ 意思是一个人很勤劳能干的意思。
比如:“老王家的媳妇儿好聊把哦,天天都在忙“ 41:“砍脑壳的” 诅咒一个东西改死。
好象常常用来骂畜生 比如“那个砍脑壳的的猪儿又在乱拱。
42:“舍物儿“ 同上,通常用来骂猪。
43:“忙的打鼎锅盖“ 形容一个很很忙,要把锅盖都打翻了意思。
比如:“来了几个客人,他今天晚上简直忙的打鼎锅盖。
44:“失悔” 后悔的意思。
比如:“我把手机拿起走了,你不要失悔了哦” 45:“剪脑壳” 是理发的意思。
比如:“你头发好长了,该去剪脑壳哦“ 46:“贼娃子“ 小偷的意思,含有厌恶的成分。
“昨天晚上来了贼娃子,把他们家香肠偷光了“ 47:“棒老二“ 意思是旧社会的土匪,强盗。
比如:“以前这山上有棒老二住起的“ 48:“篓“ 四川其他地区主要是形容一个人不修边幅,不讲卫生。
但是在南部话中,更多是形容一个人思想有点“黄“,样子有点色。
比如:“你好篓哦,还要看这些黄色书刊。
” 49:“黄棒” 形容一个人做事情,一窍不通,是个外行。
比如:“他开车是个黄棒的嘛,你还喊他当司机
” 50:“抓” 动词:用脚踢的意思。
比如:“我用脚抓了那东西两脚” 51::“尔了“ 把东西扔了意思 比如:“那个香水我还没有用,你就给我尔了撒
“ 52:与身体相关的别称: 拳头-----定子 膝盖-----克膝头儿 足踝骨-----螺丝骨、螺丝拐 耳朵-----耳瓜子 手肘弯-----倒拐子 汗毛-----苦毛子 53:“讨口子” 乞丐的别称。
讨口是一个动词。
比如:“昨天下午,我家里来了一个讨口子 54:“戳拐” 办事出差错,出了问题。
比如“喊你不要去你硬是要去,这下戳拐了撒。
“ 55:“劳慰” 表示感谢,慰劳的意思。
比如:“小王,帮我把电脑背回去,劳慰你了哦” 56:“打幺台” 以前农村家庭用匠人常用的方式,指中午饭前的一次加餐。
(因为通常午饭都煮的比较晚) 比如:“王师傅,辛苦了哦,我给你打个幺台哈。
“ 57:“带把子“ 语言中夹带粗俗词,说脏话。
比如:“都是初中生了,说话还在带把子。
“ 58:动物的别称: 蚯蚓-----曲鳝 蜘蛛-----车蛛子 蟋蟀-----灶鸡子 蟑螂-----偷油婆 蜻蜓-----丁丁猫 蟾蜍-----癞克宝 青蛙-----客妈儿 蝙蝠-----夜边花(儿)[是儿化音] 蛇 -----长虫(我们那里还叫乌烧鞭) 老鼠-----耗老官(儿)[是儿化音] 59:“千烦“ 形容孩子家很调皮捣蛋,到处惹是生非。
比如:“老张家的娃娃千烦的很,看到就头痛“ 60“撅人“ 骂人的意思。
比如:“老王的老婆脾气好大哦,动不动就要撅人。
`: 1丈上.意思是打人. 你娃子太不落教,信不信!老子给你丈上!2,肿板就子 意思是骂人或则动物.爷爷常说:你个肿板就子,有把菜爪完了. 3嗨”,意思是把事情干完,例如:“你几哈把饭嗨完,我们要走了”4抓子,意思是干什么,例如:你要抓子嘛?5朗凯意思是怎么样,例如:你想朗凯嘛?6那her意思是什么地方,例如:你把香
有什么四句古诗能代表陈氏后人
陈联 【精选八十三副】一、名宦题 1、天下第一家 编者按是秘监裴愈所题。
宋至道三年(996),内侍裴愈赍散御书到义门,见村舍古朴,服饰古野,书声朗朗,耕织繁忙之景象,不由畅然发出“天下第一家”之赞叹,遂泼墨题赠。
见湖北黄梅蔡山(遵义堂)《义门陈氏宗谱》。
2、江州奕世 编者按:宋庆历四年(1044),东佳书院学子应举者四百有三,在朝者琛、逊而下有二十九员,且多人与欧阳修友善。
欧回故乡庐陵(今江西吉安),一日途经江州至东佳,见陈氏累世簪缨,车马盈门,遂题词赠之。
3、陈氏遗谱,子孙葆之 编者按:遗,赠与。
葆,保护、保存。
嘉祐七年分庄,不因骨肉异地而世远人涣,熙宁二年(1069)陈知柏等人议定以欧苏谱式编修《义门世谱》,敬宗收族。
元丰二年(1079),苏试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市),陈知柏拜访苏轼,赠其家谱。
苏轼一见,甚喜,在赠谱首页上题下此词,嘱咐子孙“葆之”。
4、义门流芳 编者按:题词时间说法有二。
一说熙宁二年(1069),陈晞为江州助教,授课东佳,黄庭坚游学至此所题。
二说是黄庭坚任楚地太和县令时,为当地陈氏修族谱所题词。
5、德星永著 编者按:明嘉庆六年(1527)丁亥,九江近地(黄梅、宿松、广济、瑞昌、星子)陈氏于三凤坊义门祠纂修宗谱。
九江知府陈天栋因同出一源,欣然应请题词,且撰谱序一篇。
见九江德星堂《义门陈氏宗谱》。
6、义门世泽 编者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明世宗(朱厚漗)为激扬民风,表彰历代旌表遗迹,在德化县甘泉乡齐集里(今九江县狮子乡牌楼村)敕建“义门坊”。
近地各县义门后裔欢欣雀跃,集资修乘,以纪念此一盛举。
九江知府(义门祥符庄后裔)陈谦题词,且撰谱序一篇。
7、义韵千秋 编者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敕建“义门坊”,九江近地各县重修(德星堂)谱。
九江教谕(义门裔孙)为宗谱留迹。
8、义笃纲常 编者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敕建“义门坊”,九江近地各县义门后裔欢聚一堂,重修宗谱。
进士劳堪欣然应请题赠,且撰谱序一篇。
二、义门楹联 1、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
编者按:唐中和四年(884),僖宗首次旌表江州陈氏,并赐此联予以褒扬。
此联谱志有异,对于“旌书贵”,有曰“书声旧”,还有说“书声贵”。
三种说法相比较,以“旌书贵”为妥。
此处“旌书”非赐书,应理解为“皇上的旌书(御笔亲题)是至高的荣誉,特为人间德义世家所题赠”。
2、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爨四百年天下无双。
编者按:至道二年(996),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赠此联。
此时义门人口二千余,同居时间265年。
此联同居“四百年”,是从叔明受封宜都王时计起逾四百多年,联中皆取整数(下同)。
同时还赐义门陈氏“希公汝,知守宗,承延继,才思彦”十二字作世派取名用。
可是后来义门分庄时却用作各分庄主名号,作为“义门人”的标志。
3、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来孝义家。
编者按:大中祥符四年)1011),宋真宗赵恒赐陈旭将仕郎守江州助教,亦赐此联。
4、治家弗可无近虑,处世须当有远谋。
5、清修逸乐虚中之实,禄位权势实中之虚。
6、奇服异器莫思玩好,钱财货利勿视泥沙。
7、富不忘贫可常葆其富,贵不践贱方屡居其贵。
编者按:以上四联为广堂楹联。
四、五联乃伯宣生前家训之语;六、七联为陈崇生前教诲之语。
8、孝谨著前徽,温诏时从天上至;光灵流后叶,文孙今自日边来。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家长陈泰所撰。
注释:1、温诏,指旌表或嘉奖陈氏的诏书。
2、文孙,谓能不失祖先之政的子孙。
孔传:“文子文孙,文王之子孙”。
后用为对他人孙子的美称。
这里是指在京城为官的义门子孙。
3、日边,指圣上或皇城。
9、义居山麓耕畲,尽应卿相子;良家院内临寝,半是帝王臣。
编者按:此联为宋太子中舍陈度所撰。
注释:1、义居山,原名镇场山。
后因封“义居人”,故称义门故居为“义居”,山为“义居山”。
2、卿相子,指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3、良家院,因御封“真良家”而得名。
10、门尚敦睦之义,乡闾因之悉率化;家崇孝悌之风,州邑由是偕效行。
编者按:此联为胡旦所撰,由陕西山阳陈道久提供。
11、三十七婴争妍除夕,陈氏又添栋梁;十八朝官显荣升元,义门更增光辉。
编者按:此联为宋太常博士陈延芝所撰。
据德安笃义堂义门谱载:“十八朝官俱葬东佳书院坂”。
12、室无私财方能三千九百口同居义聚,荣称义门一语; 厨无异爨遂使四百八十年共济睦族,誉满海内四遐。
编者按:此联由宋代盐铁使陈恕所撰。
13、义著四海,僖宗御封玉音犹在;门振五洲,真宗诰敕金字常存。
编者按:此联为东佳书院联,系宋职方员外郎陈延赏所撰。
玉音,指唐僖宗首旌“义门陈氏”。
金字,指宋真宗书“义居人”三字。
14、敦儒术以修身,笃义风以睦族。
编者按:此联为宋同平章事陈尧叟所撰。
15、莫道栋梁欢聚二十有九,且看蛟龙跃起四百有三。
编者按:“二十有九,”指义门陈氏有二十九人做京官。
“四百有三”,指宋庆历四年(1044),东佳书院有四百零三人应举考试,登科者有四十五人。
此联为宋制诏总裁杨亿所作。
16、潜心东佳阅周礼玩羲文,一字必求其解,宁可一日仅解一个字; 致力西舒尊儒术游书山,万卷何愁其破,但愿一年能破万卷书。
编者按:羲文,指易经。
西舒,指寄咏舒,在东佳书院西侧,故称西舒。
此联是宋光禄少卿陈执中为义门别墅所题。
17、八方学子求学由是,造诣由是,功成名就亦由是; 五洲志士笃志于斯,肄业于斯,登第致仕亦于斯。
编者按:肄业于斯,指肄业于东佳书院。
据陆游《南唐书》载:“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
此联见湖北黄梅《义门陈氏宗谱》。
18、接官厅内尽是进士、博士、大学士;迎宾路上又来侍郎、礼郎、尚书郎。
编者按:此联为德安廨宇接官厅柱联,由宋江州知府李原颖所撰。
19、一母踏青,扶仆抬夫竟是所惦三大臣; 三子舞彩,荷椅负轿岂非因悦一太君。
编者按:此联为三孝堂联。
由南唐彭泽令陈岳撰。
一母、一太君,同指陈恕妻王夫人。
三子、三大臣,同指陈执淳(诏)、陈执中(显)、陈执古(颁),俱登进士为京官,时称“三孝子”。
20、玉昆二难撑宇宙;德星一颗照乾坤。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祠堂联,由宋翰林院编修陈用撰。
二难,指陈元方和陈季方。
德星,指太丘长陈实。
21、盐官令逢乱世避难泉州仙游,著作郎忌宦海隐居庐山龙潭。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祠堂联。
盐官令,即陈褒,官至盐官令。
著作郎,指陈伯宣,为戒宦海争斗,隐居庐山,故征召不起。
此联是宋岳州军事推官陈逊所撰。
22、神农尝百草择五谷始由耕耘济世,烈山伐千木造两轮方以轩辕定邦。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祠堂联,由宋徽州军事推官陈逊撰。
神农,神农氏,即炎帝,传说他尝百草择五谷,让人播种,便有了粮食。
烈山,烈山氏,即黄帝,史称轩辕氏,传说他成千次砍伐树木试制了两轮车,即轩辕,并以此战胜其他部落,统一了中原。
23、东佳左峙形胜一方甲第,源泉右绕泽流百代人家。
编者按:此联为东佳庄院联,尚存今德安爱民乡岩泉桂村。
源泉,指紫岩泉,泉水从岩中汩汩而出,经寄咏舒跌崖而瀑,飞流直下,溪绕东佳庄,形成水阁山斋之胜概。
24、家严三尺法,官省五条刑。
编者按:此联为刑杖厅联,由宋太子中舍陈度撰。
三尺法,指《家法三十三条》。
25、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 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中同声共护门。
编者按:此联为百犬牢联,是南唐兵部尚书陈觉撰。
牢,百犬牢,位于义门故居左侧小山坡上。
《十国春秋》载:“畜犬百余,共一船贮食饲之,一犬不至,群犬亦皆不食”。
同治《九江府志》亦载:“牢长数丈,尚存”。
据义门乡人说,上世纪60年代因修水库,折断犬槽垫基坝底。
26、德安常乐里原遵祖训同居合爨延续世代一十八, 义居太平乡今奉圣旨分庄析烟迁赴州郡七十二。
编者按:此联由南宋进士陈文龙撰。
义门分家时,以十五代作阄参分,然其对义门长房长孙十八、十九代已相继出生,故联云“一十八”。
27、义聚三千九百口世间第一,庄分七十二州郡天下无双。
编者按:以上两联为分庄碑联,此联是谢景初在《分庄复旨回文》中的一骈句。
宋嘉祐七年七月初三,时任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奉旨率官临门监护析庄,至次年三月始按御赐“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十二字,同另“先迁成,升仁悦,大通琉”九字相应取名分庄,首分一百零八庄,此谓大庄,阄迁七十二州郡。
后又分一百八十三庄,此谓小庄(亦称小宗,待考),但取名时只能用御赐十二字,而不能用后九字。
这就是宋仁宗诗“庄上分庄岁月长”的由来。
清光绪吏部主事陈三立在撰修《义门陈氏宗谱》时亦撰联:“颍水溯真源二千年积善累基文范至今光史籍,江州缅遗迹百八庄同宗别派义门螽古衍家传”。
也点到一百零八庄。
28、远有元钦近有文伟以世继世义风激于闾里, 前有太丘后有伯宣以代绳代儒业传于世家。
编者按:此联由广西钦州陈帮彦提供。
元钦,即陈衮,南唐文渊殿大学士,字元钦。
文伟,即陈兢,南唐入仕,至宋不起,字文伟。
29、人无殊志室无私财厨无异爨,义之至也, 犬亦同牢一犬不至诸犬不食,义之感耶
编者按:《南唐书》载:“江州陈氏,家族七百口,每日设广席,长幼以次坐而共食。
畜犬百余,共一牢食,一犬不至,诸犬为之不食”。
30、三十七娇婴争妍除夕陈氏又添梁栋, 一十八朝官显荣升元义门更增光辉
编者按:此联原载陕西洛南绍义堂《义门陈氏宗谱》。
乾化二年(912)腊月三十日除夕,陈昉(家长)买黄忠辅之田,长三千八百步。
当晚,诸房产男三十七,后同榜登第,仕宦显荣,遂名其田为“公婆丘”。
南唐升元年间,义门陈氏有十八人在朝为官,十八朝官俱葬东佳书院坂。
31、室无私财方能三千九百口同居义聚荣称义门一语, 厨无异爨遂使四百八十年共济睦族誉满海内四遐。
编者按:义门陈氏合族同居,人口最多时达三千九百余口。
从义门始祖陈叔明封宜都王时算起至义门分庄,历时四百八十余年。
32、门以义称溯先人行由义路教由义方遂启无双门祚, 家因良著望后裔出为良臣处为良士方承第一家声。
编者按:此联由宋江州助教陈蕴撰。
33、天书屡降叠见太室之祥,玉牒新颁何止尧门之瑞。
编者按:此联是宋江州助教陈旭撰,见陈旭《谢恩表》。
天书,指帝赐御书一百零四卷。
玉牒,指宋太宗《赐陈旭诰敕一道》,特授将士郎,守江州助教。
34、学仙学禅出尘之妙事,拜将拜相处世之荣名。
编者按:此联为得胜楼联,由宋太常寺卿陈荣先所撰,见各地《义门陈氏宗谱》。
35、八文龙同登进士第簪缨符符重光秘监先志, 九才子齐擢中宏科词章灿灿俨然著作遗风。
编者按:此联由宋秘书省正字陈策所撰。
八文龙,指义门陈逊、陈俨、陈度、陈渐、陈泳、陈岳、陈续、陈延年,皆胸罗书史腹饱典坟,时称八文龙。
九才子,指陈乔、陈省、陈象、陈诰、陈策、陈碧、陈位、陈念、陈延芝,皆词赋敏捷挥笔万言,时称义门九才子。
秘监,指陈京,秘书少监。
著作,指陈伯宣,著作郎。
36、东汉蔡邕刊铭垂歌颍川文范,北宋胡旦撰碑仰颂江州义风。
编者按:此联为义碑联,由宋朝散大夫陈贻所撰。
蔡邕,东汉文学家,曾撰写《汉太丘陈实庙碑铭》。
文范,指陈实。
胡旦,北宋兵部尚书,制诰总裁,曾撰写《义门记》。
江州义风,指江州义门陈的崇高风尚。
37、贷粟赈饥乃救荒之政惟济德义之族,旌门功善为治世之策谨褒真良之家。
编者按:此联为义仓联。
由宋江州知州康戬所撰。
贷粟,即从国仓里把粮食借给民家。
据《宋史?陈兢传》载:“淳化元年(990),知州康戬上言:陈兢家常苦不足,诏本州每岁贷粟三千石”。
38、独食赐梨合族品味悟公意,同啖御鸽满门欣尝知天恩。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馈食堂联,由内侍裴愈所撰。
天,指宋太宗。
公,指陈兢。
据光绪《江西通志》载:淳化四年(993),宣陈兢入朝,赐一御鸽。
兢持归,碎鸽,和醍酒一壶,合门三千余口共尝其味。
裴愈目睹此景,回朝复奏曰:“陈氏一门咸知天恩加厚矣”。
帝深赏之,曰:“诚哉,义门也”。
宋太宗复试之,又赐一梨,而兢一人食,众深思乃大悟:“永不分离(梨)”。
39、缨襦之同袭堂前架上衣无主,饮膳之同味厅内席中馔有情。
编者按:此联由宋右直言陈佑所撰。
据《武邑太君夏夫人墓志》载:“是时,陈氏族大于九江且十世矣,衣襦之同袭,饮膳之同味,长幼聚居已数千口”。
40、迎百贤延千隽育才于院可谓义门义天下,聚千卷藏万轴储书于楼敢称东佳佳宇中。
编者按:此联为东佳书院院门联,由宋中书舍人徐锴所撰。
据《湘山野录》载:“江州陈氏别墅建家塾,聚书,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
又据徐锴《陈氏书堂记》载:“陈衮于居之左二十里,曰东佳,因胜据奇,是卜筑为书楼,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置田二十顷,以为游学者之资”。
41、三公知新竟忘岁耋龄茂,百子求学更争年少风华。
编者按:此联曾作东佳书院楼联,由宋靖州通判章谷所撰。
三公,指陈谦、陈诱、陈范。
李昉诗有“三公老且病,无暇访山居”句。
徐锴《东佳书院记》载:“如谦与诱、范诸公虽大耋之年尚受知新之学”。
42、东佳院内藏书楼萦紫崖水,西舒阁中洗砚池连白石岩。
编者按:此联见章谷缺题残篇,为寄咏舒曾用对联。
东佳院,即东佳书院,在今江西德安爱民岩前桂村。
藏书楼,东佳书院一建筑,称东佳书楼,内三层:下为文范堂,中为百科书斋,上为御书阁。
紫崖水,即紫崖泉,源出东佳山紫岩。
西舒阁,即寄咏舒,为一阁楼式建筑,专门接待文人墨客。
白石岩与紫崖相近,皆为东佳山一崮。
43、朝夕勤笃克歧克疑矢志出类拔萃,夙夜匪懈破书破典负愿耀祖光宗。
编者按:此联由宋咸宁令陈恭撰。
据《东佳书院记》载:“子弟之克歧克疑负出类拔萃之资者,有不夙夜匪懈者哉
” 44、良家子思愤激穷日究习嫌昶短,义门裔期陶铸彻霄研读恋卷长。
编者按:此联由宋殿中丞陈瑞卿撰,曾作集贤院联。
45、文之以诗书为承著作之遗训,固之以礼乐因袭秘监之累功。
编者按:此联由宋秘书省正字陈道祥撰,台北陈仕宜提供。
著作,指陈伯宣,唐为著作佐郎。
秘监,指陈京,唐为秘书少监。
46、风流东佳捧蕴藉经典视若越世至宝,匍匐西舒至纷华盛丽指为过眼飞霞。
编者按:此联曾作义门别墅寄咏舒之联,由宋徐州教授陈师道撰。
47、慕东佳之名求焉斯至道犹江海,追义门之誉仰遂即来院若岳麓。
编者按:此联由宋东佳教授陈倜撰。
徐锴《陈氏书堂记》载:“四方游学者自是宦成而名立者益有之,于戏文,如菽粟,求焉斯至,道犹江海”。
48、五马拜高士之风名香下榻,八龙迭太邱之后史卜聚星。
编者按:此联为衮公亭联,由宋奉训大夫陈锡撰。
五马,指陈珪(兵部侍郎)、陈璹(刑部尚书)、陈让(衙前兵马使)、陈谦(管驿使)、陈玞(都督兵马司),时称“五马”。
八龙,指义门八文龙。
太邱、聚星,指陈实。
49、欢洽慈帏簪缨三枝频频交晖被化日,喜阅孝幛桑榆一萼微微含笑向暖风。
编者按:此联为三孝堂联,由宋枢密使夏竦撰。
三枝,指三孝子。
一萼,指王夫人。
50、国为楚并衍避户牖新辟业,功被汉忌考隐瑕丘再展图。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祠堂联,由宋知舞阳县事陈密撰。
衍,即陈衍,周代陈国末代国君陈闵公越之子。
楚灭陈,杀闵,其子衍避难户牖(今河南原阳县户牖乡)。
考,即陈考,陈与京之子。
与京仕汉为员外郎,曾诛贵族。
与京故,贵族复仇,考避难瑕丘。
51、揭竿宰肉千古风流人物亡秦兴汉,吞日擎天一代英明帝主辅梁定陈。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祠堂联,由宋内侍给事中陈衍撰。
揭竿宰肉,指陈胜,因秦暴政,揭竿而起,称大楚,推翻秦王朝。
吞日擎天,指陈霸先,曾作梦吞日,醒后,肚子还热乎乎的,后辅梁帝、灭侯景、诛王僧辨,梁帝自逊别宫,遂立陈朝,三十三年故。
52、一使矫制斩单于灭郅支英雄威风振中外,六出奇计佐高祖诛诸吕丞相智慧著古今。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祠堂联,由宋进士陈范撰。
一使矫制,指陈汤。
汉时,郅支单于扰乱边陲,汤受命出使矫制,灭单于及王以下一千五百余人,遂赐爵关内侯。
郅支,汉边境小诸侯国。
六出奇计,指陈平,仕汉高祖,初为都尉,旋升员外郎,凡六出奇计,诛诸吕,官至丞相。
53、原遵先祖训十五世同居肇自开元辛未,今承天子命三百庄分爨始于嘉祐壬寅。
编者按:此联为分庄碑联,由宋进士陈知柏撰。
开元辛未,指唐开元十九年(731),陈旺建庄义门。
天子,指宋仁宗。
嘉祐壬寅,指宋嘉祐七年(1062),义门奉旨分庄。
54、允矣在天之灵一神两化,格于有庙之典万载千秋。
编者按:此联为太平宫陈仙真君祠联,由明进士王允撰。
庐山太平宫曾建陈仙真君祠,崇祀陈伯宣。
55、三千门内同居第,五百年来再造家。
编者按:此联为齐集里义门陈氏先祠一门联。
56、一脉相承敢附太丘之后,九源不泯复还遗址之隅。
编者按:此联曾为先祠二门联,由明左副都御使劳堪撰。
57、远自胡公三千载明德相承木本居然一人苗裔应同江汉广永, 近传陈氏十二朝宗烟望重春秋俨若九代门栏曾此庐岳高巍。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陈氏先祠联,由明吏部侍郎文德翼撰。
胡公,指妫满,为周代陈国君主,陈氏得姓始祖。
58、我来日边过九江至于敷浅源凭吊遗址思祖德, 舜有天下富四海不如宗庙飧瞻言盛世见家传。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陈氏先祠联,由明进士陈继泰撰,此联是步陈泰“文孙今自日边来”而作。
敷浅源是江西德安博阳河上游一支流,与永泰源汇合,形成博阳河。
义门故址正在汇合之中,故借敷浅源指义门故址。
59、唐颂真良世第,宋旌大义名家。
编者按:此联引用朱熹诗句,曾为九江德星堂联。
60、唐世优恤荣先第,宋代旌封重义家。
编者按:此联见九江德星堂《义门陈氏宗谱》。
61、义著鸾章承帝泽,门容驷马绍宗功。
62、义笃宗丈每感霜露思祖德,门高阀阅当崇孝友振家声。
63、义炳日星九重早荷皇恩渥,门族孝友万古长留义字香。
64、富不忘贫贵不践贱宜守格言传勃海,尚义则崇尚利则穷须知遗训著江州。
编者按:以上四联为天津彝陵颍川堂联。
65、义气入朝庭千古流传家道盛,门庭启后裔九州同赞子孙贤。
编者按:此联为湖北黄梅遵义堂联。
66、义旌南唐庄分庐阜家声远,星聚东汉郡属颍川世泽长。
67、颍川郡启后承先千百载,义门陈繁子衍孙亿万秋。
68、六代欢聚举杯步咏义门旌诗旧辙,百贤萃会援翰续编大成宗谱新卷。
编者按:以上三联见黄梅旌义堂《义门陈氏宗谱》。
大成宗谱,指明代由陈谦主持的九江、瑞昌、星子、都昌、宿松、黄梅、广济、阳新、安义、永修等地合修的《义门陈氏宗谱》。
69、受领永丰迁赴吉安继钟乾坤之气,思念常乐重归德化续翠山海之英。
编者按:此联为九江城门九里垅陈家老屋“三孝堂”存联。
义门分庄,陈继钟受领永丰庄。
常乐,即义门故居。
70、先祖分庄恋义居离义居迁赴各路州郡,后裔寻根思故里集故里定居同邑乡村。
71、门以义称笃义笃诚笃遵良家贻训,家因良著敦睦敦实敦荷义门遗风。
编者按:以上二联为德安笃义堂联。
72、开宗自虞舜唐旌义门几历千秋瓜瓞连绵遗后世, 受姓由周武宋表良家流传万代子孙繁衍乐今朝。
编者按:此联为江西星子定冈堂联。
虞舜,即舜帝,舜禅位于禹,禹封舜子裔均于虞,后改封于商,商汤灭夏,继封舜裔,周武王复以舜裔妫满封于陈,子孙以国为姓,故陈氏追宗源于虞舜。
73、同爨超三百年胜迹长垂为江州增益光彩,合家近四千口文风鼎盛瞻义门续扬祖功。
编者按:此联为福建福鼎义门祠联,由陈海亮撰。
74、义气凛千秋忠孝传家天地久,门风高万载衣冠奕世古今同。
编者按:此联为安徽宿松义门祠联。
75、家崇孝悌九重天上旌书贵,门敦雍睦千古人间义字香。
76、廉清颍川数世同居怨尤不宿,义著江州一堂共聚亲逊可风。
77、代传孝悌累叶同居历年已几乎五百,世绍簪缨历朝共爨聚族实逾乎三千。
编者按:以上三联为湖南平江义门祠联,原载《对联杂志》。
78、义字为百世之传由汉历唐宋恩荣旌孝旌忠赫赫芳名辉前代, 理学居群儒之首自祖及子孙作述注书注礼挺挺英标启后昆。
79、如宋仁住其人一肩永荷先儒绪,有汉仲弓之德百冀应来太史占。
编者按:以上二联为江西都昌经归书院联,由清进士陈继泰撰。
仁住,即陈浩,字仁住,元代理学家,因研究经书,写了很多著作,经史的传播归功于他,人称经归先生。
仲弓,即陈实,字仲弓。
80、功继虞庭光唐宋,德铭江州辉义门。
编者按:此联为江西都昌陈继铭祠联。
继铭,陈继铭,宋时出任左仆射,义门分庄其为都昌庄。
81、义族瓜瓞绵绵流芳百世,门风浩气荡荡源远千秋。
编者按:此联曾为江西瑞昌陈伯宣墓联,由台湾知名人士陈绍虞撰。
82、义气凛千秋忠孝传家天地久,门风高万载衣冠奕世古今同。
编者按:此联为安徽宿松义门祠联。
83、宛丘世派福荫旌门累累金枝茂丛山,颍川宗源德泽义居汩汩玉叶溢钱塘。
编者按:此联为重庆合川钱塘义门大夫堂祠联,由宗谱主编陈世涛撰。
宛丘,在今河南淮阳,是周代陈国都城,陈氏发源地,因一丘出于平原,形似碗,故名。
旌门,指义门。
文德翼《江州义门陈氏宗谱序》载:“宋元以来,吾乡所遗碑碣,凡是陈氏子孙题撰者,不称官爵,称旌门陈某”。
丛山,山名,在江西泰和(今吉安)。
义门分庄,先祖陈延矩分迁江西高安,其后世析居椒坊里,宋末元初,为避匪乱,迁居泰和丛山村,元末明初,避朱元璋害,迁居湖南东安。
清初湖广填川,又迁居重庆合川钱塘。
以上对联可选择“天下第一、天下无双、江州奕世、德星永著、义门世泽、义韵千秋、义笃纲常、义门流芳”作横批。
《陈氏秋容轩》年代: 明 作者: 高启西郊莽迢递,川树凝烟景。
雨过落红蕖,斜阳半江冷。
蝉鸣山欲暗,雁去天逾永。
孤客对萧条,应知镜中影。
孩子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孔子家语·致思》) 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
”(《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
言毕凌空而去。
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
”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
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
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
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
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
”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
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
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21.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他官至司空。
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
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
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
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
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
红楼梦第二回中,贾雨村说的这些人都是谁
室内与室外的温差一般是三到五摄氏度。
室外温度是大气状态下的自然温度,室内温度是人工制造或封闭下的温度,两者的数量差就是室内外温差。
一段时间之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为这一段时间内的温差。
如:某市一段时间内,最高温度为18℃,最低温为-2℃,则它的温差为20℃。
一般来说内陆地区日夜温差较大,日夜温差较小,这是较于水的比热容比泥土的大的缘故。
国民党现任各级军官
党原陆军上将许历农胡三余中将 国民党炮兵司令史泽波中将 国民党第十九军军长马法五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军军长陈长捷中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周毓英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一师师长王靖国中将 国民党第十兵团总司令赵承绶中将 国民党第七集团军总司令梁培璜中将 国民党第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孙楚中将 国民党第十五兵团司令官牟中珩中将 国民党第十战区副司令杜聿明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副总司令李仙洲中将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宋希濂中将 国民党华中剿匪总部副总司令范汉杰中将 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汤尧中将 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黄维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韩浚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三军军长罗历戎中将 国民党第三军军长廖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六师师长陈金城中将 国民党第九十六军军长王耀武中将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康泽中将 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文强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曹天戈中将 国民党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兼第八军军长林伟俦中将 国民党第六十二军军长兼天津防守副司令向凤武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一军军长邱行湘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零六师师长郑庭笈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九军军长廖耀湘中将 国民党第九兵团司令官黄正诚中将 国民党第一师第一旅旅长杜建时中将 国民党北宁线护路司令兼天津市市长宋瑞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长马励武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六师师长卢浚泉中将 国民党第六兵团司令官武庭麟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十五师师长喻英奇中将 国民党粤桂东剿匪指挥部司令兼三一二师师长张淦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司令官陈林达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五军军长霍守义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十二军军长区寿年中将 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官李涛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六军军长张岚峰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保安第三纵队司令孙殿英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四路军总司令郝鹏举中将 国民党鲁南绥靖区司令兼第四十二路军总司令孙渡中将 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张绩武中将 国民党津浦路护路司令部司令官王景宋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莫得洪中将 国民党湘桂黔护路司令部司令官段霖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七师师长钟彬中将 国民党第十四兵团司令官熊新民中将 国民党第一兵团副司令官兼第七十一军军长赵锡田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三师师长陈颐鼎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师师长曾扩情中将 国民党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邱维达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四军军长王雷震中将 国民党第三十五军副军长萧以觉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副司令官吴绍周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兼第八十五军军长侯吉晖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刘嘉树中将 国民党第十七兵团司令官王韵琴中将 国民党第十一兵团参谋长周振强中将 国民党浙西师管区司令官杨光钰中将 国民党第三军副军长方靖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九军军长王凌云中将 国民党河南第一路挺进军总指挥郭一予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办公室主任刘镇湘中将 国民党第六十四军军长王秉钺中将 国民党第五十一军军长陈士章中将 国民党第二十五军军长黄淑中将 国民党第九军军长米文和中将 国民党第一八一师师长理明亚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五师副师长王继祥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八十三师副师长盛永兴中将 国民党第九十三军军长胡临聪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一军军长杨宏光中将 国民党第六兵团副司令官王泽浚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四军军长张义纯中将 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兼皖南行署主任李以劻中将 国民党第五军副军长兼独立第五师师长张鸿文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八军军长兼滇桂边区绥靖司令部副司令李益智中将 国民党第五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师长高建白中将 国民党第二十四军军官总队总队长王靖宇中将 国民党西康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官袁鸿逵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高参孔庆桂中将 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官杨安铭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部员徐钟端中将 国民党川鄂边区绥靖公署高参李九思中将 国民党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官庄村夫中将 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绥靖总司令部总司令宋清轩中将 国民党晋陕边区挺进纵队司令汪宪中将 国民党豫鄂皖边区自卫军司令王绪镒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部新兵纵队司令胡靖安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设计委员杨文泉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二师师长聂松溪中将 国民党山东省保安副司令郭天辛少将 国民党第19军68师师长杨文彩少将 国民党第19军暂编37师师长王震少将 国民党第30军30师师长李旭东少将 国民党第40军参谋长韩世儒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1师副师长李献中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1师参谋长李琰少将 国民党第73军副军长周剑秋少将 国民党第73军参谋长李纪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30旅旅长李昆岗少将 国民党第1军167师师长罗哲东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0师副师长韩尹明少将 国民党第42集团军参谋长李铁民少将 国民党第42集团军1师师长于泽霖少将 国民党第49军105师师长刘润川少将 国民党第53军116师师长唐保黄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51师师长李用章少将 国民党第3军副军长兼7师师长杨天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姚北辰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郭惠苍少将 国民党第92军21师师长刘英少将 国民党第3军32师师长路可贞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3师副师长李英才少将 国民党第5兵团参谋长谢代蒸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5军195师师长留光天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5军43师师长胡晋生少将 国民党第52军25师师长郑明新少将 国民党第52军副军长兼195师师长周由之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7师31旅旅长刘振世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9军参谋长李奇亨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7师副师长李友尚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96军参谋长兼整编45师参谋长万壑涛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96军副参谋长徐其昌少将 国民党第61军66师师长隰可庄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9军副参谋长萧本元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8师师长杨维翰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8师参谋长李资深少将 国民党交警第8总队总队长游凌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66师参谋长沈澄年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5师师长林曦祥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5师副师长王檄暅少将 国民党第34军73师师长沈瑞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军长曹近谦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参谋长罗辛理少将 国民党第2绥靖区参谋长晏子风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师长唐孟恪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副师长胡景瑗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213旅旅长奇玉山少将 国民党伊克昭盟警备司令龙矫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3师副师长王世高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20师师长万又麟少将 国民党第17军48师师长李子法少将 国民党第34军暂编44师师长郑继周少将 国民党第34军暂编45师师长贺奎少将 国民党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副主任兼冀热辽边区副司令黄炳寰少将 国民党联勤总部第10兵站总监殷开本少将 国民党第93军参谋长李文昭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参谋长黄文徽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88师师长邹玉桢少将 国民党第49军105师师长景阳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18师师长李长雄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22师师长黄建镛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暂编54师师长余辉庭少将 国民党第99军参谋长顾心衡少将 国民党第28军副军长杨焜少将 国民党第9兵团参谋长兼新3军副军长文小山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副军长兼30师师长陈时杰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参谋长李定陆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3军参谋长许颖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3军14师师长杨温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50师师长张羽仙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6军169师师长罗莘莍少将 国民党第52军195师师长罗英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6军22师师长张麟阁少将 国民党东北剿总新编骑兵司令部参谋长李嵩少将 国民党第60军暂编52师师长董汝桂少将 国民党第4绥靖区参谋长杨自立少将 国民党第44军162师师长宋健人少将 国民党第63军参谋长武之棻少将 国民党第25军参谋长雷秀民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52师师长张泽深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86师师长黎天荣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52师代理师长杜辅廷少将 国民党第107军参谋长杨萌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副军长崔广森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参谋长盛超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63师师长韦德少将 国民党第64军副军长袁庆荣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军长李日基少将 国民党第76军军长高宪岗少将 国民党第76军参谋长魏翱少将 国民党第7兵团参谋长杨伯涛少将 国民党第18军军长刘德溥少将 国民党第49军副军长陶修少将 国民党第25军参谋长陈文瑞少将 国民党第63军代理参谋长彭定一少将 国民党东北守备第1总队总队长汪匣峰少将 国民党第47军军长李家英少将 国民党第47军副军长陈玲少将 国民党第47军125师师长张光汉少将 国民党第47军127师师长陈远湘少将 国民党第41军副军长郝勤福少将 国民党第104军参谋长张惠源少将 国民党第104军258师师长王宪章少将 国民党新编骑兵第4师师长覃道善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军长张文心少将 国民党第85军副军长、代理军长王岳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副军长吴庭玺少将 国民党第18军参谋长夏建勋少将 国民党第10军114师师长杨维垣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副军长冯梓少将 国民党第35军101师师长田士吉少将 国民党第35军参谋长贾璜少将 国民党第11兵团参谋长成于念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参谋长靳书科少将 国民党察哈尔保安副司令兼张家口警备司令、城防司令李思温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210师师长韩天春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251师师长郭跻堂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259师师长王元直少将 国民党第18军副军长兼11师师长王昌奎少将 国民党第74军副军长兼58师师长周穆深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参谋长梁岱少将 国民党第14军参谋长尹钟岳少将 国民党第18军118师师长温汉民少将 国民党第35军269师师长王屏南少将 国民党第2兵团新编44师师长吴宗远少将 国民党第14军85师代理师长许长林少将 国民党第77军副军长黄炎少将 国民党第71军87师师长贾宣宗少将 国民党第43军暂编39师师长周开成少将 国民党第8军军长李荩萱少将 国民党第9军军长萧超伍少将 国民党第9军副军长兼166师师长顾隆筠少将 国民党第9军参谋长杨绪钊少将 国民党第8军170师师长王青云少将 国民党第9军253师师长郭吉谦少将 国民党第5军副军长、代理军长司元恺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军长于一凡少将 国民党第12军副军长兼112师师长刘顺佳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副军长龚时英少将 国民党第70军32师师长李宝善少将 国民党第77军37师师长吴家钰少将 国民党第64军156师师长陈芝芳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180师师长秋宗鼎少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副司令范玉书少将 国民党第86军副军长王治熙少将 国民党第94军43师师长饶启尧少将 国民党第94军43师师长李学正少将 国民党第62军67师师长陈植少将 国民党第62军151师师长杨朝纶少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第184师师长罗先之少将 国民党第86军284师师长柴玉峰少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第326师师长李汉萍少将 国民党第2兵团参谋长文文修少将 国民党第12兵团代理参谋长袁剑飞少将 国民党第8军参谋长黄铁民少将 国民党徐州剿总前指总务处长周朗少将 国民党第5军200师师长孙玉田少将 国民党第107军261师师长刘化南少将 国民党第101军272师师长褚静亚少将 国民党第76军副军长兼20师师长于厚之少将 国民党第76军24师师长戴戎光少将 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兼江防司令赵世铃少将 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参谋长孙福麟少将 国民党第15兵团副司令官许鸿林少将 国民党山西省保安司令温怀光少将 国民党第10兵团副司令官兼19军军长娄福生少将 国民党第10兵团参谋长侯远村少将 国民党第10兵团参谋长崔杰少将 国民党第15兵团参谋长韩步洲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军长高倬之少将 国民党第34军军长朱泰安少将 国民党第20军副军长兼134师师长贾毓之少将 国民党第43军副军长兼迫击炮师师长郭政毅少将 国民党山西军管区司令樊明渊少将 国民党山西宪兵司令仵德厚少将 国民党第30军27师师长李树荣少将 国民党第61军66师师长郭弘仁少将 国民党第61军69师师长张忠少将 国民党第33军71师师长祁国朝少将 国民党第43军73师师长阎俊贤少将 国民党第33军暂编46师师长王永寿少将 国民党第43军暂编49师师长韩文彬少将 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机械化兵团司令罗贤达少将 国民党第66军军长李西开少将 国民党第28军80师师长郭奉先少将 国民党第47军暂编2师师长李子亮少将 国民党第4军副军长陈亲民少将 国民党第20军副军长李介立少将 国民党第20军134师师长李慎言少将 国民党第99军268师师长吴中坚少将 国民党第46军174师师长徐继泰少将 国民党第123军334师师长曾纪瑞少将 国民党第106军副军长向建白少将 国民党第51军参谋长陈志平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31师师长何同堂少将 国民党第6兵团参谋长陈腾骧少将 国民党第6兵团副参谋长任培生少将国民党第25军副军长谷允怀少将 国民党第74军216师师长马英少将 国民党骑兵第8师师长徐建中少将 国民党国防部青年救国军浙皖边区纵队副司令黄镇中少将 国民党江西第8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豫章山区绥靖区司令官张星伯少将 国民党第68军参谋长屈芷馨少将 国民党闽南暂编纵队副参谋长凌云上少将 国民党第7军副军长邓达之少将 国民党第7军参谋长张瑞生少将 国民党第7军171师师长刘月鉴少将 国民党第7军172师师长李祖霖少将 国民党第48军176师师长张绍勋少将 国民党第122军军长谢淑周少将 国民党第122军217师师长李益智少将 国民党第55军74师师长李成忠少将 国民党第53军36师师长黄梁少将 国民党第79军199师师长黄鼎勋少将 国民党第122军245师师长冯新齐少将 国民党第15军169师师长潘汉达少将 国民党第103军347师师长李致中少将 国民党第11兵团参谋长陈开荣少将 国民党第125军军长王光伦少将 国民党第125军182师师长陈绍恒少将 国民党第125军362师师长艾绍衍少将 国民党独立第367师师长杨文斋少将 国民党第125军新编3师师长余跃龙少将 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部员李映少将 国民党第48军175师师长吴涛少将 国民党第71军87师师长倪寿昌少将 国民党第71军88师师长陶珩江少将 国民党第48军参谋长郭文灿少将 国民党第99军副军长伍国光少将 国民党第97军参谋长李本一少将 国民党第3兵团副司令官兼7军军长敖明权少将 国民党第36军副军长卫光华少将 国民党第36军28师师长黄希河少将 国民党第36军165师师长周彬少将 国民党第17军参谋长何汉西少将 国民党第65军160师师长陈鞠旅少将 国民党第18兵团副司令官任树芬少将 国民党第27军47师师长冯龙少将 国民党第57军军长颜仁毅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7军军长沈开樾少将 国民党第3军副军长尹剑铭少将 国民党第57军副军长郭永镳少将 国民党第63军副军长邓宏义少将 国民党第3军参谋长方原少将 国民党第119军参谋长樊玉书少将 国民党第90军53师师长刘昆阳少将 国民党第7军224师师长李宏达少将 国民党第62军军长伍重严少将 国民党第124军副军长李德生少将 国民党第127军副军长王学臣少将 国民党第234师师长孙铁英少将 国民党第36军165师代理师长杨也可少将 国民党第8军参谋长叶植楠少将 国民党第26军副军长刘忍波少将 国民党第17兵团参谋长刘庸之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参谋长沈策少将 国民党西南军政副长官公署副参谋长周士冕少将 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政治部主任朱光祖少将 国民党第1军1师师长刘孟廉少将 国民党第27军军长彭诚少将 国民党第19兵团司令官夏炯少将 国民党川陕甘绥靖区第1路指挥官周静吾少将 国民党川鄂边区绥靖公署高参杨创奇少将 国民党第48军军长陈振东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副军长鲍志鸿少将 国民党第71军副军长杨团一少将 国民党第84军副军长罗祖良少将 国民党第6兵团第4处处长孟恒昌少将 国民党第8兵团第3处处长傅立贤少将 国民党第124军参谋长唐连少将 国民党第4军90师师长黄志坚少将 国民党第64军159师师长李贯一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32军教导3师师长陶子贞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3师代理师长徐以智少将 国民党南京中央训练团团员熊笑三少将 国民党第5军军长张世光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军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