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名胜古迹的句子
在丹霞地貌的山峰中间夹着一条羊肠小道。
那石阶小道像一架云梯,从天空中斜插而下。
又窄又陡的石头台阶,只能容得下两个人走过去。
我们顺着台阶先到东面,那儿有许许多多鹅卵形的小山丘,小山丘色彩斑斓,仿佛是画家有意画下的彩虹桥似的,各个山丘大小不同,色彩层层也不相同。
远远的便看见,长城犹如一条长龙,盘卧在山陵上。
爬上长城,看着人群来来往往,我心中便产生一种好奇心,从高出往下看会是什么样呢
于是我便随着人群一起向上涌去。
一路上我遇见了许多外国友人,想必他们也是久闻长城的大名,想来看看长城是怎样的壮观,宏伟.过了一会,我看见一个小房子似的堡垒,原来那就是烽火台,敌人来时,用来点狼烟的,这不仅使我想起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由山门入内,一弯清水环山一周。
拾级而上,胜迹遗踪目不暇接。
虎丘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传说故事。
前后山景物,现存的千人石、剑池、白莲池、云岩寺塔、双井桥等名胜古迹即达50多处。
无论春晓、夏日、秋月、冬雪、烟雨、夕阳,游览各有雅趣,无所不宜。
云岩寺塔又名虎丘塔,是虎丘的标志,塔顶已向北偏东倾斜,千年古塔,倾斜不倒是我国著名的斜塔。
虎丘山中,境界开阔,气象万千。
有一平坦大石,可容千人,故名千人坐。
世界历史古迹(10)个
长城雅典埃斯特拉罕吴哥窟兵马俑
成语填空什么的历史古迹
应接不暇 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
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水明山秀 形容风景优美。
同“水秀山明”。
引人入胜 引人进入佳境。
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谢谢采纳
中国历史古迹
曲阜与邹城1.孔庙孔府孔林2.颜庙颜林3.寿丘少昊陵4.周公庙5.九龙山崖墓群6。
孟子故里 河北遵化清东陵西安秦始皇兵马佣南京明孝陵咸阳唐朝古墓群北京明十三陵沈阳的请三菱。
。
。
。
描写名胜古迹的句子有哪些
There are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with a long history.
求一篇参观历史文物古迹的报告
保护文物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 (1)不可过度开发,文物遗迹所承受的参观能力是一定的,超过了这个能力,文物肯定会有所损毁,这种损毁可能是微小的,、不易察觉的,但等到你发现它的时候,恐怕已失去了补救的可能。
(2)在维修扩建文物古迹时,应保持它的原汁原貌,不可轻易加入现代的元素,最好是能做到“修旧如旧”,雷锋塔前修了自动扶梯,我个人觉得就破毁了整个雷锋塔址的味道,修建者当初也许是好意,但结果令人不敢苟同。
(3)保护文物不是仅靠政府的力量就能解决的事,要靠每一个人的保护意识,当我们漫步在白堤、苏堤,饱览西湖美景时,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行为,比如吐痰,乱扔东西都会破毁我们身边好不容易保护下来的文物古迹。
因此,提高全民意识是关键。
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
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会越来越少。
所以文物十分珍贵,我们也应该爱护文物。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
文物有这样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由人类创造,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二是成为历史的遗存,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按照国际上的一般惯例,文物是指一百年以前制作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
在中国古代文物中,有大量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
各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尽管有文献记载的描述,但是因为缺乏具体的形象,人们不可能真切地了解其历史特征。
只有文物,才能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艺术形式生动地展示出来。
在中国古代文物中,有大量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
各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尽管有文献记载的描述,但是因为缺乏具体的形象,人们不可能真切地了解其历史特征。
只有文物,才能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艺术形式生动地展示出来。
通过对文物的鉴赏,不仅可以体味文物本身的艺术价值,还可以联想到文物制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和时代精神。
鲁迅有一篇《看镜有感》,写到自己在鉴赏古镜时的感想,其中“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等认识,都体现出十分透彻的历史眼光。
他由一件文物而涉及历史,涉及时代风格的变迁,涉及近代化,涉及国民性,进行了十分深刻的文化分析。
不过,他说“海马葡萄镜”是“汉代的镜子”,却是一种误会。
现在考古学者已经明确知道,这种镜是唐代制作。
“海马葡萄镜”又称“海兽葡萄镜”,也有“禽兽葡萄镜”、“天马葡萄镜”和“瑞兽葡萄镜”等称呼。
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成为人们自立和进取的精神支柱。
文物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长期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倾向、意识风格、生活习俗等。
因此,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文物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
另外,文物又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
也就是说,文物不仅是各个国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的文化财富。
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为的和自然的破坏和损坏文物的因素显著增长,文物保护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4年6月发起了历时6个月的保护文物古迹的国际运动,要求各成员国充实和改进保护文物的技术和法制措施,同时要求各成员国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使文物的价值观念家喻户晓。
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
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78年11月,第20届会议又通过了《关于保护可移动文化财产的建议》。
中国原本就有保护文物的传统。
秦始皇曾经派千人打捞沉没在泗水的周鼎。
汉武帝得到出土的铜鼎,将年号改为“元鼎”。
据《宋书?五行志》记载,西晋的武库中收藏有孔子穿过的鞋子和汉高帝斩白蛇剑。
《吕氏春秋?节丧》中写道,对于盗墓行为,要“以严威重罪禁之”。
《淮南子?论》说,当时法律有“发墓者诛”的条文。
唐代法律包括制裁盗墓行为的内容,《唐律疏议》卷一九有关于对“发冢”者处以刑罚的明确规定。
明代法律还规定,不论是国有土地还是私有土地,凡地下发掘得到的古物,限期上缴国家,否则予以惩处。
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文物都是十分珍贵的,我们应该保护文物,保护中华上下五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
历史古迹调查报告
蚌埠地区名胜古迹调查报告 摘 要 蚌埠——淮河流域的一颗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许多古代的英雄曾在此留下足迹,许多美丽的故事曾传遍淮河两岸。
可如今,英雄的足迹几尽磨灭,美丽的故事已被人遗忘。
作为淮河儿女,我们有必要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有责任宣传它,并使之重新焕发光彩,为蚌埠的腾飞作出贡献。
关键词 蚌埠 历史文化 一、调查目的: 众所周知,蚌埠作为淮河流域的一颗明珠,地属中原腹地,也是联结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的枢纽,交通十分便利。
蚌埠虽是个新兴城市,但这块土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蚌埠市的中学生,为了更好的了解故乡悠久的历史、文化,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它,并让她为蚌埠的腾飞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开展了本项调查。
二、调查方法: 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我们不但查阅了大量资料,而且做了实地考察。
研究初期,我们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掌握了一部分资料,对蚌埠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蚌埠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几处古迹——禹王宫、卞和洞、白乳泉、汤和墓、 明中都皇城和 明皇陵 ,做了更深入的实地考察。
三、调查研究过程: ⒈ 第一阶段(2001 年10 月): 在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
如:《中国文化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学》、《安徽风光 皖北风光》。
通过网络查寻。
相关网址:历史博物馆(http :\\\/\\\/ )。
通过查阅,初步掌握了蚌埠地区历史文化起源和发展的有关情况,为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提供了线索。
⒉ 第二阶段(2001 年11 月——2002 年2 月): 实地考察蚌埠地区历史文化遗迹,以验证所查资料的真实性,了解这些古迹的现状。
重点考察对象: ① 禹王宫(蚌埠与怀远交界处的涂山上) ② 白乳泉、卞和洞(怀远荆山上) ③ 汤和墓(蚌埠东郊龙子湖畔) ④ 明中都皇城、明皇陵(凤阳县境内) ⒊ 第三阶段(2002 年2 月): 筛选、整理资料、图片,总结成果,撰写论文,反复修改,打印成文。
四、初步研究成果: 蚌埠是淮河流域的一个新兴城市。
最初是一个小渔村,因盛产河蚌而得名。
古书有云,此地乃早期祖先“採珠之地,繁衍生息之壤”,直到清末,才演变为凤阳县西北边陲的一个小镇。
短短一百多年,如今,蚌埠已发展成为安徽中部的重要城市,成为祖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默默地做着贡献。
蚌埠城市的历史虽然不长,可这一地区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上至中国历史上原始社会末期的大禹,下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在此地留下过足迹,并在此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朱元璋坎坷的经历,创业的艰难;…… 我们怀着对历史的崇敬,摸着历史的脉搏,开始了调查。
⒈ 禹王宫 禹王宫地处蚌埠与怀远交界处,位于涂山之上,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造福百姓的丰功伟绩所建。
涂山海拔337.2米,隔淮河与荆山相峙,相传为夏禹娶涂山氏女和会诸侯之地,也是夏朝第一代帝王启的诞生地。
涂山古称涂山氏国,并留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传说涂、荆二山原为一体,大禹治水时,劈山引水,疏通淮河,形成峡谷,并使之分离,今二山间尚有断梅谷遗迹。
涂山顶建有禹王庙,始建年代不晚于唐代。
庙有禹王殿、启母殿。
两侧厢房陈列历代修建的碑刻。
庭内有一株古银杏树,曾被雷火击伤,树中长出两株桃树,蔚为奇观,人称“树中树”,有诗赞曰:“山外有山都如画,树中生树不知年”。
庙西南有一石矗立,极目远眺,宛如妇人正襟危坐,人称启母石,又称望夫石。
相传大禹治水,终年奔波在外,其妻涂山氏女(启母)登山望夫,朝思暮想,化而为石。
山上还有圣泉、灵泉、聚仙台、卧仙石等景点。
山下有禹会村、防风冢等遗址。
历代文人曹丕、柳宗元、苏轼、苏辙、欧阳修、黄庭坚、梅尧臣、宋濂等都曾到此游览,留下大量诗文。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纪念夏禹诞辰,当地均举行盛大庙会,延续至今。
⒉卞和洞 卞和洞又名抱璞岩、抱玉岩,位于怀远县荆山东北麓。
相传为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献玉归隐之处,唐代诗人李白有“抱玉入楚国,风疑古所闻。
良宝终风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咏其事。
石洞由巨岩覆盖,天然巧成。
洞内宽阔如屋,可容数十人。
岩壁刻有“青螺石帐”四字。
夏日暑气不侵,冬季温暖如春。
古人有“白璧连城无双产,古洞青螺有旧题”诗句。
洞口有亭,匾题“抱璞岩”,建于明万历年间。
⒊白乳泉 白乳泉又名白龟泉,位于怀远县城南荆山北麓,因传说泉内有白龟而得名。
宋元祐年间,苏东坡偕子出游至此,见泉水浓白似乳,四时不竭,水满杯而不溢,颇为奇特,誉为“天下第七泉”并留下“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龟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的诗句,后人遂改名白乳泉。
经水质分析,泉水富含矿物质,表面张力大,故能满出杯口而不溢。
泉左侧有望淮楼,匾额为郭沫若手书,楼内四壁镶挂历代名流书写的楹联。
泉右侧有双烈祠,为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怀远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
祠侧有亭,名为半山亭。
白乳泉现已辟为“乳泉公园”,成为蚌埠地区主要名胜之一。
⒋ 汤和墓 汤和(1326 ~1395)是明朝开国名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
幼与朱元璋为同乡好友。
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后以功授千户。
后应朱元璋之请,出巡山东、浙江沿海备倭,筑卫所城59处,征兵民5.8万余戍守,倭寇不敢轻犯。
二十一年,还居中都(今安徽凤阳)新第,将所得赏赐分送故交。
晚年益加恭慎,终年70岁。
汤和墓位于龙子湖畔,地处曹山之上,坐北朝南。
墓前有陵道,道旁立有石马、石羊若干,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陵道尽头立一祠堂。
祠堂内供有汤和灵位,下通汤和墓地宫。
地宫石门前卧有墓志铭和汤和将印碑刻。
石门内即主墓室,正中为汤和灵柩。
若干小型人物石刻位于灵柩四周。
主室旁有一侧室,陪葬一童女。
墓内原有大量陪葬物品,后因墓室被盗,文物大量流失,但仍存有部分有价值的文物,如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全国仅存三件的明青花陶瓷花瓶。
墓室因年代久远和盗墓破坏而塌陷,后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
⒌ 明中都皇城 明中都皇城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西北凤凰山之南,这里三山相连,向阳高亢,淮水萦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朱元璋决定在他的发祥地临濠(今凤阳)建中都。
中都皇城具有我国宫廷建筑的基本格局和形制。
城有三道:外城是中都城,城围25公里;第二道砖城为皇城,城围7.5公里;内城为紫禁城,城围3公里,四周设午门、玄武、东华、西华四门。
主要建筑有正殿——奉天殿,其左右各建楼台。
交泰殿、奉先殿、柔信殿、春和殿、文渊殿等散布其间,此外皇城内还有太庙、太社、大都督府、御史台等皇家建筑,整个建筑成为后来北京故宫的蓝本,后历经沧桑,殿宇宫阙尽毁。
现仅存残破的午门和西华门一段城墙。
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⒍明皇陵 明皇陵,位于凤阳县西南7公里的太平乡,距明中都城西南5公里,明皇陵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父母及三个哥哥、三个嫂子、两个侄子的坟墓。
皇陵陵势若岗阜,列以石人石兽,气势雄伟。
主要建筑有皇城、砖城、土城三道,内有正殿、金门、碑亭、华表、石人石兽36对,神路,宫厅等建筑。
现仅存墓冢、华表、《皇陵碑》等。
虽残缺断裂,仍巍然屹立。
特别是神道两侧的石雕群像,神态各异,栩栩如 生。
皇陵石刻是明代皇家陵寝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刻工最好的石雕艺术珍品。
《皇陵碑》系朱元璋御撰,是研究朱元璋的重要史料。
皇陵石刻与明中都皇城一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收获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们对家乡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
从夏朝之前的禹王宫到明朝开国皇帝的中都城,从春秋时楚国的卞和隐居之处到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白乳泉,都是很有价值的人文景观。
面对着我们拍摄的一张张照片,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的历史再添光彩
同时,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⒈有些部门对古迹的保护不够。
有的古迹虽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却管理不善。
如:凤阳明中都城遗址出土的文物损坏严重,甚至遗失。
有的古迹甚至无人管理,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只有无奈地任凭雨打风吹去。
如:汤和墓孤零零地“废弃”在龙子湖畔,上层墓室破损严重,墓前碑文已完全消失,游客已根本无法了解有关汤和的经历。
⒉政府对古迹的宣传和开发利用不够。
由于有关部门的疏忽,古迹年久失修,破坏严重,游客数量越来越少。
我们在市内进行了小范围的调查,令人吃惊的是很多人竟不知道还有这些文化遗迹。
由此可见,政府对这些古迹的宣传、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投入资金太少。
这不仅会直接导致游客减少,旅游业衰落,甚至会使一些古迹彻底消失,我们的子孙后代很可能再也见不到它们了。
这是多么大的遗憾
将来如何向后人交代
鉴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蚌埠地区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提高它的知名度;并加大资金、人力的投入,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古迹进行保护、修整;还应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开发利用这些文化遗产,使它重新焕发光彩,为蚌埠的经济腾飞做出贡献。
六、备注: 由于本次活动时间紧迫,我们只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更深入的研究有望在本学期完成。
在此,我们对为我们的研究活动提供帮助的刘建尧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