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夕夜的'除夕两个字有什么含义?
吃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围坐桌旁,团年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美味,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妈妈还告诉我说团圆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说明了红红火火;二是鱼,“鱼”和“余”是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除夕之夜的习俗有哪些?
除夕夜 ◆除夕称为过年,意为旧岁至此夜而除,明日即换新岁。
这日下午会备牲礼祀神祭祖,称为“辞年”。
◆除夕夜全家齐聚,围炉吃团圆饭,而且吃得愈晚愈好
◆吃长年菜(台湾中北部吃芥菜、南部吃菠菜),一口吞进嘴里再慢慢咀嚼,以求长命百岁。
◆水饺形似元宝,咬到暗藏铜板的人,还可以好运旺财一整年呢
◆记得在入夜前洗澡,并把衣服洗晾完成,不能湿过年
◆庙宇会在除夕夜关上大门,一到午夜十二点,钟声敲响,信徒蜂拥挤进,据说赢得头香的人,在新的一年能获得好运势
◆吃鱼,年年有余;吃韭菜,长长久久;菜头会有好采头;丸类象征团圆;年糕意味“步步高升”。
◆除夕围炉后,长辈会发送压岁钱给晚辈,祈求长命百岁;之后通宵不眠直到天明,称为“守岁”。
新加坡:农历除夕时,孩子们有守岁的习惯,直到午夜待家长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活动结束后方能就寝。
第二天清晨则起个大早,高高兴兴的从长辈那里拿“红包”(压岁钱)去看舞龙、舞狮队的沿街表演,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的盛装,带上礼品走访亲友,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一种节日的气氛。
过年时,人们爱吃油炸糯米和红糖做成的甜年糕。
另外还有一说:一、岁除驱鬼。
《后汉书.礼仪志》云:“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
讫,设桃梗,郁儡,苇,茭。
”《荆楚岁时记》曰“悬苇索于户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郁儡是指驱鬼的神人,古人把他立于门前,也就是门神。
桃符就是现在的春联,据说桃木能避邪,古人就把字写在上面。
二、守岁。
晋周处《风土记》云,“酒食相邀,谓之别岁。
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孟浩然诗中描绘“续明催昼烛,守岁接长筵”。
守岁的目的是为了接神,即迎送六甲之神。
三、祭祖。
除夕夜将祭品摆放在祖宗灵位前,饮水思源,同时祈祷先人庇佑。
四、压岁。
《清嘉录》云“长幼度岁,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这种习俗沿袭至今。
反映出要与天地抗争,但愿生命永驻的美好心愿。
五、年夜饭。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一般都以饺子为主食,反映出民以食为天,全家团圆,祈求福祉长存。
除夕夜都有哪些习俗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
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
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
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
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
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
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
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
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
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
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除夕夜的由来 除夕之夜的来历 什么是除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
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
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
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
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
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
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
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除夕夜的风俗
除 夕 夜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
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喧阗,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
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头也都还能记得。
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