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时的泰山石刻,刻的是什么内容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
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
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220首被中国中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收录。
请问李斯为秦始皇立的功德碑的碑文有几块,分别内容是什么,在哪里作的。
感谢。
二十八年(前219),东巡,登临峄山,并在山上立下第一块记功碑,碑文由丞相以小篆撰写,史称秦峄山碑 共222字:“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兵不复起,灾害灭除。
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公元前219年东巡泰山时所刻的,共144字;为所书的小篆。
今琅琊台最珍贵的文物是秦朝刻石,刻石496字,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宇内的功绩,碑文出臼之手。
只找到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八十日带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同心死义,留大明三江山。
江阴人民,81日守城,义兵死难者6.7万人,清兵损兵折将7.5万人。
江阴人民立“忠邦峰”,怀念保邦死难者。
状元姚文田于1799年为江阴题“忠义之邦”四个大字。
道光年间摹作南门门额,光前裕后。
帝国主义者最怕中国人民讲忠义。
1937年冬,日本侵略军炮击,毁去“义之”二字。
1947年换蒋中正书“忠义之邦”石刻,后毁。
现将姚文田“忠邦”二字刻于忠邦峰后面的忠邦亭内。
清军占领南京,捉弘光帝以后,派出使者招抚南直隶各府县。
绝大多数地方都慑于满清淫威,纳土投降。
其间,只有杨文骢带领一支军队闯入苏州,把满清伪政府派来招抚苏淞地区的黄家鼎等处斩。
但是,杨文骢却没有把当地绅民组织起来据城固守,而是乘清军来到之前主动放弃该地,退往浙江。
江南各地的绅民迫于剃发令,群情激奋,纷纷自发举兵抗清。
首先高举义旗的是——江阴县。
在弘光政权迅速瓦解的大变动中,江阴县的明朝知县林之骥解印去职,伪清政府委派的知县方亨上任后遵照清廷法令张贴布告叫百姓剃发。
闰六月初一日,生员许用等人在孔庙明伦堂集会,一致决定:“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也。
”正在这时,常州府发来严令剃发的文书,其中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话。
方亨叫书吏把府文写成布告张贴,书吏写到这句话时,义愤填膺,把笔扔到地上说:“就死也罢
”消息很快传遍全城,立刻鼎沸起来。
方亨见士民不从,秘密报告常州府请上司派兵“多杀树威”。
这封密信被义民搜获,于是在初二日把方亨等逮捕,推典史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旗号,自称江阴义民正式反清。
陈明遇虽然胸怀忠肝义胆,却感到自己缺乏军事组织才能,在他推荐下江阴士民把乡居的原任典史(弘光时调升广东英德县主簿,未赴任)阎应元迎接入城担负守城重任。
阎应元入城后立即把全城的户口分别丁壮老幼详加调查,挑选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民兵,会合乡兵二十余万人分班上城,每个城垛十名,按时换班。
由武举人王公略守东门,汪把总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应元自任守北门。
他和陈明遇兼负昼夜巡查四门的责任。
对城中过往行人严加盘诘,肃清内奸。
为了解决军械粮饷供应,阎应元同绅民商议后,委任擅长理财人士负责把城内公私所藏物资分类征集,统一分配使用。
在阎应元的领导下,很快就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方面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江阴百姓抗清的消息传开以后,清常州知府宗灏派兵丁三百人赶来镇压,闰六月初五日被江阴义民歼灭于秦望山下。
清军统帅多铎见江阴蕞尔小城竟敢于抗命,派降将刘良佐领兵来攻。
刘良佐部兵数万自闰六月下旬包围江阴县城,屡攻不利,一再派使者用弓箭射书信入城招降,甚至亲自来到城下现身说法,要阎应元投降。
应元在城头痛斥良佐的背叛明朝,说:“有降将军,无降典史
”刘良佐无言可对。
多铎先派恭顺王孔有德“率所部兵协攻”,接着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带领满洲兵携红衣大炮前往攻城。
博洛来到江阴城下,认为刘良佐曾任明朝伯爵,手握重兵,却连一个江阴县城也攻不下来,打了他一顿板子。
刘良佐惭恨不已,督促部下拚命攻城。
阎应元、陈明遇鼓励城乡义勇扼守危城,多次派徽商程璧等人出城联络各地义师来援,却始终没有得到江浙救兵。
坚持到八月二十一日,清军集中大炮轰击城东北角,城墙崩塌,清军蜂拥而上,江阴失守。
陈明遇巷战而死,阎应元负伤后投湖,被清军从水中拖出,不屈遇害。
清军屠城至二十三日午后才“出榜安民”,城内百姓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
而八十多日抗清中,江阴城内外军民共亡六万余人,而清兵亦付出了损失了近八万人的惨重代价。
阎应元在临死前的一副对联阐述了这场抗清战斗的意思:“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 江阴士民的奋勇抗战,在两个多月里顶住了数万清军的围攻;城破以后,还拚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
《江阴城守后纪》的作者总结道:“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
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
独陈、阎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
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
”在福州继统的隆武皇帝听说泾县和江阴百姓的坚贞不屈,深为感动,说:“吾家子孙即遇此二县之人,虽三尺童子亦当怜而敬之。
”江阴战役,满清“七王”、“翼王”、“十王”都死于城下,参加攻城的还有后来晋封为亲王的博洛(伪端重亲王)和尼堪(伪敬谨亲王)、伪恭顺王孔有德。
在江南各地望风披靡之时,阎应元、陈明遇以微末下吏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竟然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实在是南明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