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时间过的快,小孩长大,我们老了的句子有什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xiá),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yí)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
问今是何世,乃,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余(yú)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以捕鱼为业的人。
(有一天)他沿着溪流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它的树。
(这里的)花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而纷乱。
他(对桃花林的景色)十分诧异。
继续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出现一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看到(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船,从洞口进入。
起初,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一排排整齐的屋舍,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村落间)互相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而快乐。
( 那里的人)见了渔人,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便有人)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他听到的事都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慨叹惋。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
(临别时)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与外面的人说啊。
” (渔人)出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以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标记。
到了郡城下(武陵郡城),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南阳的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
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桃花源)。
还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而结束寻找)。
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探求(桃花源)了。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前行,走。
远近:偏义副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其它的。
:花草新鲜美丽,芳:花 ;鲜美:新鲜,美丽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形容词的,“以……为异”,对……惊异、诧异。
(词类活用) 复:又,再。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词类活用) 欲:想要。
穷:原指处境困难。
同“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尽:消失(词类活用) 便:于是,就。
得:出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舍弃。
初:起初,刚开始。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才:刚好;通:,使……通过。
复:又,再。
行:行走。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然,……的样子。
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
平:平坦。
旷:开阔。
舍:房屋。
俨(yǎn)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交通,交错相通互 相 通达。
(“交通”一说 互相交错。
)()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种作:指代耕种劳作的人。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有更好的翻译: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一直与世隔绝) 黄发垂髫(tīao):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
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
(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于是。
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同“俱”,详细、详尽。
(通假字)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同“邀”,邀请。
(通假字) 咸:副词,都,全。
问讯:询问打探(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率:率领。
妻子:()古义:指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邑人:同乡的人,乡邻。
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 复:再,又。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遂:于是。
间隔:隔绝。
今:现在。
乃(乃的乃):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 为:给。
具言:详细地说。
(具:同“俱”,详细,详尽。
)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
(闻:知道,听说) 叹惋:感叹,惋惜。
余:其余的。
延至:邀请到。
延,邀请。
至:到 停:停留。
辞:辞别。
去:离开。
语:对……说,告诉。
不足:不值得。
(古今异义) 为:介词,向、对。
既:已经。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
扶:沿着、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
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词类活用) 及:到达。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诣(yì):晋谒,拜见。
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即:便。
遣:派遣。
: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
寻,寻找。
向,先前。
志,标记。
遂:最终。
复:再。
得:找到。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隐士。
也:表判断。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 计划,打算。
(词类活用) 未:没有。
果:实现。
寻:不久。
终:死亡。
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津:本义渡口。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
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桃花源记的所有成语
1、世外桃源成音:shì wài táo yuán成语解释:借种空想的脱离现争的美好世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
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成语出处:清 孔尚任《桃花扇》:“且喜已到松凤阁,这是俺的世外桃源。
”2、豁然开朗成语拼音:huò rán kāi lǎng成语解释: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
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
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
成语出处:晋 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3、怡然自乐成语拼音:yí rán zì lè成语解释:怡然:喜悦的样子。
形容高兴而满足。
成语出处:晋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4、无人问津成语拼音:wú rén wèn jīn成语解释:津: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比喻无人过问。
成语出处:晋 陶潜《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人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 5、落英缤纷成语拼音:luò yīng bīn fēn成语解释:落:凋落;英:花;缤纷:繁多杂乱。
花瓣凋落;纷纷飞扬的样子。
形容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致。
成语出处: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佛经里说人间八苦 :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悔,求不得,放不下。
初二语文知识点大全:文言文重点总结(上学期) 21、桃花源记 1、基础知识 l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文章知识:( 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 l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 ]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 [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 [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 [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 [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
[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 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l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 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
6.表明渔人进入桃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 豁然开朗 。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9、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0、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11、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12、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7、 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l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
“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爱莲说 l 基础知识 l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周元公集 》。
作者 周敦颐 ,字茂叔, 北宋哲学 家。
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文言词语 l 【常规词语】 【蕃( fán)】多。
【独】仅。
【盛】大规模。
【予】我。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植】立。
【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隐逸】隐居的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鲜】少。
【宜】应当。
【众】多。
l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
【枝】张枝节。
【亭亭】耸立的样子。
l 【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
(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l 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 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 等方面,表达作者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 陶渊明 。
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 众(蕃) 。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 莲 自况,表现了他 洁身自好 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 趋炎附势、追求富贵 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 洁身自好 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 不愿隐逸 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 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本文采用了 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16.用原文语句回答。
1)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全文的中心句是: 花之君子者也。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17.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8.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本文用 菊花 和 牡丹 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 正衬 ,牡丹属于 反衬。
19、本文所用的修辞有: 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 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 象征、衬托。
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l 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
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
(自圆其说既可。
)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
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
”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
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
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
(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 蒲公英花。
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
(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 菊花。
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
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
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22陋室铭 l 基础知识 l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
世称刘宾客。
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l 文言词语 【名】有名,著名。
【灵】灵异。
【斯】这。
【德馨( xīn)】品德高尚。
馨,香气。
【鸿儒(rú)】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素,朴素,不加装饰。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案,文书,案卷。
牍,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l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 惟吾德馨(德馨) 。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 名 ”、“ 灵 ”的性质。
《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3.文章的点题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4.文章是从 居室环境 、 交往人物 、 日常生活 三方面表明陋室的 景色之雅 、 交往之雅 、 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 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 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 鸿儒 。
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 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 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 不受世俗羁绊 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用孔子的话有 以君子自居 之意,说明 “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 高洁傲岸 的节操和 安贫乐道 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 托物言志 的写法。
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 陋室 ,引出主旨。
“ 德馨 ”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 品德高尚 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 德馨 。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 陋室不陋。
l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2.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略) 26、三峡 l 基本知识 l 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l 文言词语 【通假字】 [阙]通“缺”, 中断。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自] 1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 2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属] 1 属引凄异(连续) 2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词类活用】 ①乘 奔 御风 [飞奔的马] ②素 湍 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 清 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
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
亭,正当。
[夜分]半夜。
[荣]茂盛。
[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
良,很。
[属(zhǔ)引]连续不断。
属,连续。
引,延长。
【其他词语】 [嶂(zhà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xī)]日光。
这里指太阳。
[襄(xiāng)]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
[回]回旋。
[巘(yǎn)]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漱(shù)]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zhuǎn)]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
l 理解探究 l 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 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的景色,激发人们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 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 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 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 先写山,后写水 ,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写水则 分不同季节 分别着墨。
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 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 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l 结构提纲 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 分特点:( 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
(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 l 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3)写夏水的句子: 1 写水势凶险的句子: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2 写水流湍急的句子: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 l 问题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
5、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6、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
写法:侧面描写。
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8、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
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9、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
10、“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1、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
听觉。
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12、“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
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百度知道提醒:字数超出最大允许值,请删减
)抱歉,只能到此结束。
形容老年人的句子,词语,外貌等
呼兰河传》有感 逛,在书架推荐的书目中,看见了一本我熟悉的书,那是萧《呼兰河传》,书的封面是土黄色的,加了很多精美的画片。
而我家中藏有的这本书的封面是黑色的,只有一张作者的小照,忧郁的眼晴看着前方。
初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年龄还小,对于书中表达的深层次的悲哀无所体会,只觉得作者描绘的童年生涯是格外的生动有趣。
慢慢长大,再次阅读萧红的时候,却从她那字里行间读出了淡然的忧伤。
《呼河兰传》由几节故事组成,看似这些故事是零 是零落的,形不成完整的线索,但文章始终带着细腻的抒情。
她用一种很散淡的语言来描写荒凉,“我家是荒凉的。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种笔调就像有人给她写的传记中说到的那样:这个人的手臂里有内伤,伤到了骨骼,那骨骼就是给扁鹊看,也已经变色。
但是她倒背着双手。
她到门外面去,她说天凉,说风大,说橡树的红色叶子落了满地。
萧红的一生是很不幸的,虽然她被鲁迅认为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但她柔弱多病的身躯几乎承受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全部屈辱和苦难:社会的、民族的和性别的;精神的和肉体的。
她在临终时的留言:“我一生最大的痛苦与不幸,都因为我是个女人。
”令人心酸。
印像中萧红总是在路上漂泊,在战火纷飞中从中国最北方的城市到中国最南方的城市, 她总是在行走,而在行走的路上,过往的、留下的,皆又是最寂寞的风景。
《呼兰河传》写作的时间跨度很大,在“七 七”抗战爆发时开始酝酿,“八•一三”上海抗战失败后开始动笔写作,直到1940年12月才在香港完成。
而这个时期几乎是萧红一生不幸的缩影,她在疾病中还因战乱颠沛流离;在感情是中深泥淖。
她虽被开除出“祖籍”,故乡也早沦于敌手,但人总是会有一种思返的心理,尤其在对前路深感茫然的时候,这样的想法愈发的强烈。
从《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深地感觉到当时的萧红是孤独、寂寞的。
她曾对老朋友白朗这样说:“未来的远景已摆在我的面前,我将孤寂、忧郁以终生
”她渴望着从现实的重负中解脱,而这种解脱恰恰是难以做到的,于是,她便想留守着一方童稚年代的美丽的土地,幻想着远离喧嚣的宁静。
但是,作者小时候对于荒凉的记忆像是深深的烙印,存于她的思想中。
所以整部小说的基调是深沉的、哀婉的。
印像最深的那一段是她写的跳大神: “跳到了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
送神回山的鼓,个个都打得漂亮。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起来彷徨。
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途的人在夜里拆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
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
又好像是在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人世间,再多的繁花胜景,终了也难以逃脱最后的凄凉。
很平淡的一些句子,却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悲哀。
那里的人们似乎都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
一年四季,春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地过着。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
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吞;走不动了,就瘫着。
”“病,人吃五粮,谁不生病呢
”死了,哭一场,埋了之后,活着的仍旧过日子。
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小说描绘的日子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缩影,过去是怎么来的,未来又会怎么样,生或死,都是自然的规律,该发生的事就那么平静而自然地发生了,有什么是不该发生的事呢
人们麻木地生活着,一天又是一天。
我不知道,作者笔下后园的小倭瓜是不是还在年复一年地开着小黄花,但我却知道,岁月可以流逝,人会变老,而有些记忆却永远都不会走远。
于是我开始向往,向往着去那片黑土地上走一走,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时空的流转,也许,在现在与未来的道路上,我们永远都知道,风景向远方。
《呼兰河传》读后感 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在和呼兰河城一样安静的家中细细读完的。
”吁”了一口气,远望的目光中多了一份遐思,也多了一份怅惘。
那个后花园,萧红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地重复着的荒凉的后花园,不知是否是陪伴她童年的真实的天地;那些蜂儿蝶儿蛐蛐儿,是否仍在不知疲倦地舞着唱着。
这七分的真实三分的飘渺,在萧红的心中,该是用什么样的彩丝带编织成的裂帛。
那些蘸着她的脏手印的大个馒头,那只被罩着眼睛拉磨的毛驴,无不象陈年的米酒,发酵着她久远而凄凉的回忆。
她的回忆是寂寞而凄凉的。
我能想象她在大门前写作时,一定时时停下笔来,望着眼前的一棵..大榆树发呆,思绪早已飞过树间的叶子,飞往辛酸的童年。
童年里,有跳大绳时人们的热闹的欢呼,有观河灯时壮观的场面,有人们对掉进泥坑子的猪的嬉笑怒骂,还有人们对”李永春药店”的你称我道。
惟独没有一个贴心的伙伴,没有。
眼泪不觉就掉下来了,稿纸上顿时湿了一大片。
伙伴,稍稍称职一点儿的是祖父,这后花园里唯一开放芬芳花朵的玫瑰,唯一结出甜美果实的樱桃树,给了童年的她以全世界的温情与爱,也给了她幼稚的心灵以美丽善良的憧憬,虽然她长大以后经常不懂得别人的快乐。
那个在我脑海中回旋多次的老祖父,我一直未能幻想出他的模样,因为我也从来没有见过我的爷爷。
但想来他应有着长长的胡须,可以让我任意编织花样的胡须。
温情,这带着远古回忆色彩的词眼儿,仅在祖父出场的时刻到来。
其他的一切,仿佛都发生在这个世界,却都在我的世界之外。
呼兰河城里的人大抵是这些:在”黑夜”中担心地活着又自尊心极强的有二伯;尖刻无聊心眼儿小的老厨子;还有勤恳忠厚爱妻小的冯歪嘴子,唯一出场的女主人公是率真开朗却被活活烫死的团圆媳妇。
呼兰河的女人们害怕男人,不平等的地位昭示了不平等的命运。
小城仿佛一个封闭广阔的世界,生活并不单调,可怕的是重复。
那几个粉墨登场的主角定是萧红精心挑选的。
他们身上重叠着无数呼兰河人的影象。
他们并没有太坏的心思,纵使是讥笑嘲讽,也只为打发这简单而冗长的时光。
春夏秋冬寒暑往,生老病死平常事。
他们的生活就象在山中自然开落的花儿,生命并不是象烟丝一样节节燃烧着那样漫长,而难测的命运则象无情地吹落了烟蒂上的烟灰。
活着是小城里的人的唯一的生活目标,而没有其他的想望,就连想看看城那边是什么的想法有没有。
因而人们活在了自己的目光里,但很满足。
没有人的瞳孔里有哪怕一丝的好奇的火焰,没有人的脑海中有怀疑询问的念头,为此我感到深深的悲凉。
萧红用一种平静的笔调来呈现一个平静的世界,用自然的口吻讲述着小城自然的生活,难道错了吗
我们总认为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理应有着它思想的深度,平铺直叙的故事一定是欺骗了我们。
但我没有觉得这种笔调和口吻不好。
试想,当一个中年人推开往事的栅栏,用一个不太更事却又初涉人间冷暖的孩童的眼光,再一次经历那令人心颤的寂寞的童年时,平静自然的下面,是一股多么深沉汹涌的潮流。
静水流深。
萧红的内心有几人能真正理会。
以前读《呼兰河传》总是读得很快,也许是被她浅显流畅的文字所吸引,被后花园里的景象所打动,但这次读,几次欲放下书来,想喘口气。
我时常感到那丰富多彩热闹非凡的集会活动背后的凄凉,在自由自在的乐土的后花园里有个萦绕着的梦魇。
萧红在用文字祭奠着记忆里唯一温情的百草园,随着祖父的阖然而逝而被尘封。
心门永远关闭。
她永远不会懂得别人为何欢乐,因为她从来没有真正欢乐过。
我难以想象这样的童年这样的回忆会给萧红多大的伤痕,虽然这已被事实证明。
我唯愿想象的是萧红在大榆树下举起笔行文时,眼里是否有一丝浅浅的微笑,或一抹浅浅的泪。
往事仍然清晰,人物却已远去。
物是人非,这人世间最大的沉痛。
无疑的,小城里的人多是善良的,他们自生自灭的活着也流露出生命原发状态时的坚忍和乐观。
他们顺着天生的命运的小河飘摇着,不知也不问去向何方。
萧红是怜惜他们的,又含着长长的叹息。
这不断重复着的简单的轮回,正是那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他们单薄的生命的羽翼不知道蝴蝶双翅的斑驳,他们自然流淌的生活之流没想到大风扬起浪花时的绚丽。
”变”,哪怕是最微妙的,该如何才能流入人们的心田,让生活多一点闪烁不安,让生命因这生活而跃动鲜活厚实起来。
我的眉和萧红一起皱了起来。
萧红将小城,将童年哽在喉头,是那仅有的一丝悠远的温情给了她下咽的勇气。
一个辛酸的童年,将在每夜和星星一同升起,在枕上绣满了泪花。
但是埋满心房一角的温暖,是否足以支撑整个生命走过艰辛悲苦的人生
对此,我感到深深的不自信。
一丝温情告诉了她要奔跑到爱的尽头,但她一次又一次地被荆棘刺伤手和脚,又一次次地想忆起童年,那微弱的却又是全世界的温情。
手中的流沙日益地少了,童年的蜂儿蝶儿也远了。
祖父永远的走了,我的爱坠落了。
短暂的童年,却仿佛走过了一生的路。
只因为最能让我会心微笑的人不再重来。
生命象受了伤害的雨燕,再也不能在烟雨朦胧的江南疾驰而过;生命就象孤单的幼雏,跋涉过千山万水后,栖息在苇畔的一丛墓冢前。
因为不能忘却,所以永远记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