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青花瓷的词语有哪些
高雅、雅致、典雅、幽雅、优美、精妙一、高雅 [ gāo yǎ ] 解释:高尚,不粗俗:格调~。
谈吐~。
示例:这儿的歌厅,不但格调高雅,而且经营方式别开生面,顾客不只可以欣赏高水平的演出,还可以登台献技,一展歌喉。
二、雅致 [ yǎ zhi ] 解释:(服饰、器物、房屋等)美观而不落俗套。
示例:青花玲珑瓷,玲珑剔透,幽靓雅致。
三、典雅 [ diǎn yǎ ] 解释:优美不粗俗:词句~。
风格~。
示例:这座园林融合了东方和西方建筑的诸多特点,壮观,典雅。
四、幽雅 [ yōu yǎ ] 解释:幽静而雅致:景致~。
环境~。
示例:中国传统古典文化和西式的幽雅浪漫相得益彰。
五、优美 [ yōu měi ] 解释:美好:风景~。
姿态~。
~的民间艺术。
示例:一首优美的歌,就像一股清澈的甘泉,在年轻人的心中流淌。
六、精妙 [ jīng miào ] 解释:精致巧妙:~的手工艺品。
示例:在汉代的漆画当中,留下了无数艺术家对当时马戏的精妙刻画。
《青花瓷》如何体现传统文化的特点
看这篇文章“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在泼墨山水画里,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周杰伦一首《青花瓷》风靡大江南北,词作者方文山由此也为众人所知,歌词洋溢着的浓郁中国风也让我们为之沉醉。
这首《青花瓷》的曲调温柔委婉、淡雅脱俗,以至于我脑海中浮现的全是烟雨江南的画面。
一、青花瓷中的古典意象。
青花瓷、牡丹、檀香、宣纸、釉色、仕女图、牡丹、锦鲤、临摹宋体、窑烧、绣花针、铜绿色的门环、雨打帘外芭蕉、江南小镇、泼墨山水画、汉隶等等,歌词用这些独具中国特色词汇描绘了一副十分浪漫美妙的画面,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
这些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场景或事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
1、“烟雨、惹”勾勒出的曼妙的古典文学意境。
传说宋时的汝窑专供宋皇室使用,而窑官将汝窑瓷烧制完成后,请示宋徽宗为其色定名时,徽宗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此句另有一说为五代后周柴世宗所说),此后,天青色即为汝窑瓷钦定的颜色名。
据方文山解读说“之所以用‘烟雨’,而不用‘下雨’,则纯粹是因为烟雨的意境比较美。
而我用“天青色等烟雨”此句来对仗较为白话的一句‘而我在等你’,一连用了二个‘等’字,是为来强调爱情里最无力的无奈就是‘等待’。
换个散文式的说法就是:‘那天气的变幻莫测,哪里是我们平凡人所能掌握的呢
想看到纯净被雨洗涤过的天青色,就只能耐心的等待骤雨自然的停,就如同我也只能被动而安静的等待著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的你。
’”这种意像的表达方法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美有很大关系。
“惹”字的运用也极尽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妙。
佛六祖慧能有句著名的谒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处惹尘埃”其实也可写成“何处‘沾’尘埃”,或“何处‘染’尘埃”,但因为沾与染的语意都没有“惹”来的强烈,沾与染只是一种与他物接触的用词,但“惹”字却有不请自来的招惹之意,主动性很强,比较具侵略与戏剧性。
词里一连用了三个“惹”字,字义相同,用法却不同,饶富趣味。
2、“芭蕉”雨,古词韵。
这首青花瓷里还出现“芭蕉”这个歌词里较不常出现的植物,是中国文人对“芭蕉”这款植物的莫名喜爱,情有独钟而致,就像椰子树会让人联想到台湾,棕榈树等同于热情的海滩,仙人掌的场景则理所当然在沙漠一样,想到 “芭蕉”人们就自然而然的会联想起宋词中烟雨江南里的苏州林园。
如李煜的长相思里就有“……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棵,夜长人奈何。
”其实你只要仔细观察宋词里常出现的植物,“芭蕉”出现的频率还颇高:蒋捷《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时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徐再思《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李清照《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
另外日本著名的俳句诗人松尾芭蕉,也是取芭蕉为自己的别名,这又让芭蕉这种植物增添些文人气质。
一场大雨后满园的翠绿,空气里充满湿润的水气,芭蕉叶上滚动著晶莹的雨滴,此时此景,最是诗意;还有那历经风霜风吹雨打后,依旧镶嵌在门板上只是多了些锈蚀斑驳的铜环,最富古意。
3、仕女,汉隶,泼墨五千年。
仕女图亦称“仕女画”,是以中国封建社会中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绘画。
一种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画面以仕女为主题,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
宋元时期仕女图较为罕见,这与当时花鸟画盛行有很大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是仕女画的早期发展阶段。
描绘的女子主要是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等,这类形象的原型一般来自于诗、赋等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
画家在表现这些远离现实生活、带有理想化色彩的女性时,最为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对女性外在形体的表现,张扬出其内在的精神气质。
从目前存世最早的卷轴仕女画,东晋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诗意创作的《洛神赋图》(宋人摹本)中对洛水女神的描绘,可见典型的魏晋美女瘦骨清奇,气度高古的风姿。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洛神面型椭圆,眉目清秀,体态纤丽淑婉,轻盈修长。
她没有因在洛水边与曹植巧遇而显现出欣喜欲狂的神态,也没有因与曹植离别而流露出伤感悲愤的情绪,她绐终以淡泊平和的表情面对事态的发展,从而成功地昭示出洛神超凡脱俗的高逸美,这种美与魏晋时期人们崇尚玄学、关注人的内在精神气质,追求超脱的时代特征相吻合。
纵观历史,仕女画从起源、形成到发展。
经历了二千多年漫长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为我们今天的绘画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泼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
相传唐代王洽,以墨泼纸素,脚蹴手抹,随其形状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视不见其墨污之迹(见《唐朝名画录》)。
明代李日华《竹嬾画媵》:“泼墨者用墨微妙,不见笔迹,如泼出耳。
”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墨曰泼墨,山色曰泼翠,草色曰泼绿,泼之为用,最足发画中气韵。
”后世指笔酣墨饱,或点或刷,水墨淋漓,气势磅礴,皆谓之“泼墨”。
现代亦有以彩色为主的纵笔豪放的画法称为“泼彩”。
听歌读词犹如漫游在江南周庄,烟雨氤氲,纤纤仕女,新出芭蕉,朱漆木门,绿锈铜环,好一幅令人沉醉的古典泼墨山水画
二、青花瓷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1、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具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继承性。
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其内涵也是多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含有(1)、观念文化(思想理论,传统观念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学说);(2)、历史文物(文物含器物和艺术品,如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书法、绘画);(3)、社会制度、即所谓制度文化;(4)、有关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等古代书籍。
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悠久的绵延不断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明。
2、陶瓷文化。
在世人眼中,中国的瓷文化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之一。
天下器物,多有装饰。
中国陶瓷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装饰和器物紧密联系,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风格。
在人们审美多元化的今天,作为具有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陶瓷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陶瓷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每一件陶瓷作品都由陶瓷材质、造型和装饰三个基本要素有机统一组成的整体,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文化特征。
陶瓷艺术装饰以其精美的图案、丰富的色彩、独特的工艺、精湛的制作技艺、奇特的创意以及全新的观念,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绘画形式和特有的陶瓷文化。
陶瓷艺术装饰创作过程始终贯穿了整个艺术创作的审美发生、审美创造、审美接受三大环节。
陶瓷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瓷艺术品是陶瓷文化传播使者。
陶瓷艺术装饰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陶瓷文化精神。
人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着人,优秀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以精神力量。
因此,陶瓷艺术不仅是物质产品,一种精神产品,更是一种文化产品。
3、青花瓷。
青花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和玲珑瓷)之一。
青花瓷是应用色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花面呈蓝色花纹,幽倩美观,明净素雅,呈色稳定,不易磨损,而且没有铅溶出等弊病。
清代龚自珍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元代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
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
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
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
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
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明代时,景德镇和各地民窑生产了大量青花瓷器。
图案纹饰突破了历来规范化的束缚,出现了大量的写意花鸟、人物、山水以及各种动物题材的画面,构图奇巧,线条洒脱,时而逸笔草草,自然逼真;时而率意勾勒,形神皆备。
天启、崇祯年间常见的“吹箫引凤”、“达摩面壁”、“秋江晚渡”、“枯石寒禽”、“荷花鹭鸶”等图案,有的用笔秀润,有的简劲含蓄,力求在人物、动物的个性上用心,令人遐想联翩。
明代的民间青花瓷中,还常常见到画面生动、逗人喜爱的婴戏图,如“捉迷藏”、“放风筝”、“斗蛐蛐”等,色泽雅丽,笔调奔放而优美。
在明代民间青花瓷的创作中,绘瓷艺人还常常将绘画、书法巧妙地融为一体。
象征吉祥的“福”、“禄”、“寿”、“喜”本不是绘画题材,但古代绘瓷艺人经过巧妙构思,亦将其表现在瓷器上,并使其升华为具有装饰美的形象。
如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常见用松枝组成的“福”、“寿”字图案;万历、天启年间的灵芝托“寿”,灵芝托“喜”的画面,甚至不用衬托物直接书写在瓷上的书法“寿”字,看来亦饱满、流利,给人艺术享受。
三、陶瓷文化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贡献。
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如何在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汲取养料,如何在传统和创新中寻找平衡点,不放弃任何新的发展途经正是我们这一代乃至几代人共同追求的目标。
陶瓷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民族的宝贵财富。
中国瓷器,从隋唐时期便开始向外域流传,宋、元、明、清各代,瓷器都作为重要商品行销全国,走向世界,陶瓷艺术装饰品作为商品在流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传播中国的陶瓷文化,促进了中国文化发展,所以中国素有“瓷国”之称,誉满全球。
制瓷工艺代代都有传承和创新,中国生产的各具特色的陶瓷,对满足人民的生活和审美需要,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都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闻名于世界,瓷器在其中起了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一词的英文china原意就是瓷器。
瓷器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代表着中国悠久的文明。
从瓷器的造型和装饰来看,它比较完美地体现中国文化的面貌。
陶瓷文化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的交流起到了一种互通往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它把“两岸四地”、全球的华人的心紧紧联系到一起,这也是我们同根同族的重要证明。
在提升文化竞争力今天,我们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创新,就是在保护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至殷周,下至几千年后,汉字书法、中国画、陶瓷等一直保持着中国的特色,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明,其历史的辉煌而悠久、内涵的丰富而绚丽、风格的鲜明而独特,在世界文化宝库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描写瓷器的句子有哪些
别具一格出心裁美绝伦、精妙入神、精妙绝伦一具一格 [ bié jù y gé ]【解释】:别:另外。
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出自】:清·吕留良《与施愚山书》:“咏见赠诗,风力又别具一格。
”【译文】:张咏见赠诗,风格又别具一格二、独出心裁 [ dú chū xīn cái ]【解释】: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
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出自】:明·李贽《水浒全书发凡》:“今别出心裁,不依旧样,或特标于目外,或叠采于回中。
”【译文】:现在别出心裁,不依照旧模式,有的特标在眼睛之外,有的叠采在回中。
三、精美绝伦 [ jīng měi jué lún ]【解释】:绝伦:没有比得上的。
精致美妙,无与伦比。
【出自】: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新安晚出,精妙绝伦。
”【译文】:新年的晚上挂出来,精致美妙,无与伦比。
四、精妙入神 [ jīng miào rù shén ]【解释】:精彩绝妙,出神入化。
【出自】:宋·吴曾《能改斋漫录·黄庭博鹅》:“埽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译文】:扫除素写《道经》,精彩绝妙,出神入化。
五、精妙绝伦 [ jīng miào jué lún ]【解释】:精:精巧。
绝伦:无与伦比。
精巧美妙到了极点。
【出自】: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新安晚出,精妙绝伦。
”【译文】:新年的晚上挂出来,精致美妙,无与伦比。
关于“青花瓷”的古诗
从传统文化继承创新角度剖析“青花热”作者:郁虎妹 时间:2009-4-3 17:02: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摘要:北京奥运的青花系列的礼服,把人们对青花瓷宠爱推向极致。
对传统文化瑰宝的爱慕,值得欣喜,但是其推崇方式,从传统文化的量变式和质变式的继承创新角度分析,值得担忧。
下文,笔者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继承创新 量变式 质变式 青花瓷 正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一直是炎黄子孙的华夏情结,政府及学术界都很关注这个问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条例的实施可见一斑。
然而,如何继承创新却是个争论的话题。
一般意义上来说,艺术的创新是指艺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新的突破,它在艺术生命中起着变化、促进、增长、更新的作用。
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从性质上来说,可以分为量变式的创新与质变式的创新两个方面。
量变式的创新主要是指在一种艺术范围里其发展只是一些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变化。
质变式的创新则是指突破了原有艺术的性质和范围,创作出了完全新的艺术作品。
笔者认为这两者关系可以理解为形似和神似的关系。
保护、收藏、修缮、翻新、展览只是一种保存标本的方式,就像把熊猫放到保护区精心喂养以供参观是一样的,物种的苟延残喘而已,不是继承,更不是创新发展。
目前的演绎的“青花热”潮流,足以窥见我们的方式深值疑问。
青花瓷,作为中国瓷(China)中魁冠,其瓷胎骨细腻晶莹柔润,花色清新明丽幽静雅致,釉色光亮洁净白中泛青,气质典雅清新,极具中国传统墨画之神韵。
其对于中国文化的阐述,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
我们希望青花瓷作为民族的骄傲,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影响世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敬仰,并能在现代工艺、现代文明的环境下传播并创造一定的经济文化效益。
青花瓷是艺术殿堂的瑰宝,是文人艺术家手中的爱物,是收藏家的猎物,是博物馆的珍品,是东方中国的传统文化标签。
从荧屏热播赵雅芝主演的《青花》到风靡大江南北的周杰伦演唱的《青花瓷》,从奥运会水上项目的“青花瓷”系列颁奖礼服到北京地铁10号线北土城站的“青花瓷”立柱,“青花瓷”已更多地成为彰显中国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
青花瓷如飓风卷入寻常人的听觉视觉甚至触觉,掀起一股“青花热”潮流。
随着大量“中国元素”在北京奥运会上的亮相,以“青花瓷”这一闻名世界、充满中国文化元素的设计正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
以下,取几个代表性的实例来展开分析:一、量变式创新,即形的简单模仿。
1、直接对传统青花瓷产品形态的现代翻版。
下面四个例子是对传统青花瓷工艺品或日用品的直接拿来利用。
其中图一是以王步为代表的文人画风格的青花,仍属于量变式的创新。
具有青花瓷本身的大致形态,只是做了基本的形态的突破和装饰图案的创新。
2、直接借用青花瓷具象的形态纹饰进行二次创作。
以下图例依次为青花瓷地毯、扬帆青岛的广告招贴、相机制造商Lomography 合作推出Diana 青花图案相机、北京10号线的北土城站与奥运支线相交入口、座椅及手枪纹饰、DVD的包装设计、惠普的青花瓷打印机。
不禁惊叹从家具用品到电子产品、从宣传招贴到公共设施、从服装品牌到手枪纹饰,虽材料造型功能各异,但皆采用青花瓷的原本具象图案。
不可否认的是,即便你第一次或单独看到他们时是多么的振奋与欣赏,可是在此处当它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我敢说“豪无创意”反似小儿科的贴图。
让蕴含深厚文化的古典隽永高雅的青花瓷,变得象一阵流行的时尚风。
二、质变式创新,即神的提炼升华。
下图依次为:坐落在“绿色家园媒体村”的“青花瓷”ATM自动提款机、奥运礼仪服装和瓷质便筏概念设计。
脱离了传统青花瓷的造型图案,现代视觉中多了份宁静、大气与优雅,透出的仅仅是青花的经典气质,然而每个设计却又明确告诉人们自己的功能与特色,透过自身设计展示自己的魅力,而不是借助青花瓷形态。
我们不会感叹这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神的提炼,因为在传统文化分析中前辈早已对青花瓷的风格气质做了最凝练的叙述,但是我们赞赏设计师们能在理解吸收,并在现实的设计中把这些灵魂结合产品功能诉求用设计的形态视觉语言表达出来。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出生于苏州的国际建筑大师贝律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很现代,很中国,很苏州的古老的现代建筑。
他以绝妙的艺术手段用现代手法展示了苏州园林及建筑的景致小巧、移步换景、假山池沼、动静虚实等典型气质。
传承并升华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用现代清新的空气水分滋养的生长于传统文化沃土上的艺术形式,是可持续的。
结语:诚然,在青花瓷的传承创新中,只有量变式的模仿只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保存古人的文明,实属拿来主义的做法,但是我们并不能为此全盘否定之,其存在是传统文化继承的最原始最基础的方式。
质变式的创新升华,是传统文化的实质性的传承,是根植于文化土壤的民族文化史的进步,在该项实践中,可以挖掘现代人的文化潜质,从而为民族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留下至深的脚印。
所以,青花瓷艺术的真正生命力不可能在于天价的收藏更不在于时尚的简单模仿,这些浮浅而泛滥模仿的“青花热”只能是给古雅的青花瓷艺术本身蒙上污点。
青花瓷的文化的传承发展要依靠质变式的创新,用现代科学的设计思维去传达凝练的文化神韵。
参考文献:[1]熊廖.中国陶瓷美术史.紫禁城出版社,1993[2]杨永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陶瓷[M].北京:大象出版社.2004:6-7.[3]景德镇的青花瓷.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4]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