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苦难辉煌的句子

形容苦难辉煌的句子

时间:2018-06-01 00:45

苦难辉煌好句欣赏

答:苦难辉煌好句1、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

这就是民族脊梁。

谨以此书献给过去、今天、未来成为民族脊梁的人们。

他们历尽苦难,我们获得辉煌。

2、历史的奥妙,在于它可以包含无穷无尽的假设;历史的冷峻,又在于它总把假设永远置于假设。

3、历史不论多么精彩纷呈、惊心动魄,一旦活动于其中的那些鲜活的生命逐渐消失,也就逐渐变成了书架上一排又一排的故纸。

4、量变堆积历史,质变分割历史。

人们能够轻松觉出每日每时不息不止的量变,却不易觉出行将到来或已经来到的质变。

5、历史命运蜕变为个人命运,众生便只有在周易八卦面前诚惶诚恐。

6、领导力的形成依赖三大要素,一曰恐惧,二曰利益,三曰信仰。

恐惧迫使人们服从,利益引导人们服从,信仰则产生发自内心的服从。

有苦难言的句子

从历史思考未来  ——读《苦难辉煌》  百年沧桑,历瞬。

当历史的脚缓踏入第21个世纪的那一刻,也许每个人的思绪中都会出现一个问题,20世纪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当20世纪的中国历史画卷在心头徐徐展开时,这是一幅怎样让人潸然泪下、又激荡壮阔的画面:迎接20世纪的是不是欢声笑语,而是八国联军炮击国门的轰隆声,是面对《辛丑条约》不屈的抗争声;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历史的车轮驶过了一次转角,却又揭开了复辟帝制、军阀混战的帷幕;第二次护法战争失败之时,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没落,却又写下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伏笔;东北易帜、北伐胜利,中国再次完成了形势上的统一,却又悄然绽放了几抹亮丽的红色;中国的内忧与外患似乎从来都是交织在一起,在国民党五次围剿、红军万里长征之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外强入侵似不期而遇、又命中注定,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让八年抗战成为永恒,也为中国一统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中华民族近50年的不屈抗争,最终汇聚成为了1949年天安门上那一道洪亮的话语——“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了”;20世纪在世界东方最激动人心的话题,前50年莫过于救国与革命,后50年则是改革开放与飞速开展,当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蓝图铺展之时,中国共产党已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第二的GDP总量和世界第一的飞速发展。

从20世纪初曾经任人凌辱的东亚弱国,到21世纪初的综合实力大国,中国的百年沧桑,浓缩了一个民族从屈辱到腾飞的全部过程,是历史一瞬,也是一刻永恒,更是历史留给世界一个耐人寻味的谜题——究竟是什么力量能够这样扭转乾坤

  假如没有国民党五次围剿,就不会有红军长征;假如没有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淬炼,没有遵义会议的召开,就不会有一个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假如没有一个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抗日统一战线,不会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会有新中国的诞生。

然而历史没有假如,历史就是历史,初看充满偶然,再看蕴含必然。

从金沙江安顺场17勇士、大渡河泸定桥22勇士忘却生死的拼杀中我们看见了这种必然;从天心圩军人大会上朱德“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铿锵话语中我们听到了这种必然;从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断中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必然。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不仅仅是一句儿时的歌词,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于历史的思索和解答。

当世界对20世纪的中国之谜追根溯源时,也会情不自禁地问一句——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这既是《苦难辉煌》的开篇之问,更是全书的核心所在。

对于这个问题,世界各方都曾给予过自己的回答:  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汪精卫认为,原因在于中国农业破产,“农村崩溃,失业人数遂以激增,而野心家因以施其操纵”。

  蒋介石则列出了五点理由:历年军阀的叛变;赤色帝国主义者(苏俄)之毒计;白色帝国主义者(英美日)之经济侵略;过去教育制度的不良;中国社会组织的松懈。

  美国作家布莱恩·克罗泽给出了自己最终的回答——运气。

  是的,历史曾给予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成长的机遇:辛亥革命的成功让中国的革命形势一浪高过一浪,第一次国共合给予中国共产党宝贵的建党和革命的经验;十月革命的胜利让共产主义由深奥的理论成为生动的现实,共产国际的成立为年幼的中国共产党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了部分经费;连年的军阀混战为中国共产党创造了重要的战略发展空间。

那么这些就是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原因吗

是,又都不是。

  “四·一二”政变让共产党人经过残酷的血腥洗礼,最终看清了“党内合作”的结局;斯大林在中国最早看好的是蒋介石而不是,苏俄和共产国际最初甚至将绝大部分援助给予了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对于共产国际的经费援助却伴随着“依赖”和“服从”;军阀割据为红军长征让出了通粤之道、打开了湘江之门,却也让红军无立足之地,苦苦寻找根据地而辗转一年之久,从长征之初的八万多人锐减至几千人。

  对于这个谜题,在1928年撰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也列出了五点理由: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民主革命影响下的工农群众基础;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国革命形势;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部分经费,但是没有送来工农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出政权,没有送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始终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才使得中国共产党不仅看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然性,更寻找到了通向胜利的路径,在民族存亡的历史转折点把握住了机遇。

这不仅是个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

当下一个历史转折点在1978年缓缓来到时,中国共产党再次显示了自身的伟大,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时代的主题从革命转向了建设、从斗争转向了发展。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什么神仙皇帝”,中国共产党就是通过自身不断的思考、实践、坚持,才一次次地创造了奇迹,真正实现了从苦难到辉煌的涅槃。

  历史在不断地发展,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问题。

从问题开始,将以肯定结束;从肯定开始,将以问题结束。

对于历史的思索,蕴含着对未来的解答。

新的世纪带给了我们太多新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站在前人创造的物质财富肩膀上,更需要站在前人创造的精神财富肩膀上。

一个世纪的硝烟已然散去,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伟大的事业依然在继续。

对于我们而言,重新追寻这段苦难的岁月,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感受肩头伟大的使命和身后厚实的精神支持,才能更好地续写未来的辉煌。

  推荐语:  《苦难辉煌》是一部在国际大背景下运用战略思维描写红军长征史的历史专著。

品读该书,不禁让我想起了《明朝那些事儿》。

同样是历史题材散文,同样是在底蕴深厚的作者引领下在历史的天空里驰骋纵横,从错综复杂的纷繁事件中抽丝剥茧,在还原历史原貌之时融入作者的解读,但《苦难辉煌》更多了一分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多了一分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思考。

在物质不断丰富、精神却逐渐贫瘠的今天,读一读这本书,回顾一下前人走过的路,我才更加清楚地感受到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承受的苦难,才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英雄前辈的伟大:他们承受苦难,我们却享受辉煌。

苦难辉煌第二章讲的是什么

有没有读后感

授人以鱼授人以渔面提供关于读后感的写作:写作方法:(1)引——围绕感点引料。

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亮明基本观点。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读”的内容不放松。

写作要点: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

“读”是“感”的基础。

如果是走马观花地读,囫囵吞枣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

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

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

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

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

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

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

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

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

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

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

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