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什么建设
建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于十一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依泽东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
但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
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一系列重要观点。
主要包括: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等。
党中央许多领导人都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有过重要贡献。
如,刘少奇、周恩来、陈云、、朱德、邓子恢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的一些思想和主张在当时和以后都有重大意义。
即使在“文革”期间,仍然提出了一些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
如“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永不称霸的思想等。
哪次会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只是确定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代替以阶级斗争为纲,确定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思想. 在十二届上把改革开放一系列政策定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明确提出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什么样的道路
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是围绕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来建构和展开的。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和提炼出来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
\ 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我们党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扫清了思想障碍,为回答其他重大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基础和理论前提;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总体布局等;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我们党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我们党丰富和升华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这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来展开,形成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这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都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这就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这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面和主要领域,彼此密切联系、相互促进,这就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对这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探索和回答是不断深化、永无止境的,这就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一个发展的、开放的体系,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 问题是创新的源泉\ 创新起源于问题。
正确地提出问题,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出发点;科学地探索和回答问题,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关键所在。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懈探索,根据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及时提出事关大局、事关长久的重大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从而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这其中有许多规律性的认识需要我们认真领会和把握。
\ 提出问题需要解放思想,探索和回答问题也需要解放思想。
客观事物和人类社会实践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所面临的情况和问题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的思想观念也必须随之变化,这就要求不断解放思想。
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面临的问题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突破旧的条条框框,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了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面向未来,我们应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探索和回答这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 问题从实践中来,探索和回答问题也应着眼于指导和推动实践。
30多年来,我们党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指导和推动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
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形成理论;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等等,都是我们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和回答时代课题,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用理论创新成果指导新的实践的生动体现。
\ 探索和回答问题没有终点,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没有止境。
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也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必然不断涌现,这为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断探索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取得新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执笔:颜晓峰 杨永利 孙 伟)
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设道路。
2.必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它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它把“改变世界”、使“世界革命化”视为根本任务,它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不断发展的哲学。
马克思把生产力视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
这样一来,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有着要摒弃一切脱离实际的主观和唯心的任何成分的要求。
任何脱离实际的成分都不会在这样的社会主义中找到生存的空间。
第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绝非贫穷、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
第三,科学社会主义以人民为物质实现的力量源泉,以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者。
第四,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形成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第五,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完善的社会,而绝非一成不变的。
第六,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追求民主与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