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头两边有白头发文言文怎样形容
两鬓斑白或 头满苍鬓如霜
头发乱心情不好的文言文句子
头发乱心情不好发乱心情不好发乱心绪不佳
形容两个是发小感情比较好的文言文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 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 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 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 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 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 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20 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 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 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
谁有大约100句文言文的省略句例子?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字串3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如: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鸿门宴》 (二)省略谓语 如: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舞剑(为乐)。
《鸿门宴》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三)省略宾语 如:①项伯乃也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鸿门宴》 ②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作,不敢与(之)较。
《聊斋志异》 (四)省略介词 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尔。
《赤壁之战》 ②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其言。
《聊斋志异》 (一)主语省略 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不能作主语,当需要第三人称作主语时,或重复前句名词,或干脆省略,所以古汉语中主语省略就比较多。
1、承前省。
如: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是承前主省主。
译为: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是承前宾省主。
译为:永州的野外出产怪蛇,(蛇)身黑色的底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
2、蒙后省。
如: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蒙后主省主。
译为:(您)估计我到了咱们军营中,您再进去。
3、对话省。
如: 蔺相如固止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是对话环境,对话的主语都省略了,甚至连对话内容里的主语也省略了。
译为:蔺相如坚决制止住他们,(蔺相如)说:“你们比一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
”(舍人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
” (二)谓语省略 一般情况下,谓语省略较少,但古汉语时有所见。
译时一般要补出。
1、承前省。
如: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承前谓省谓。
译为:陈胜封自己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
2、蒙后省。
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蒙后谓省谓。
译为: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3、对话省。
如: 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孙膑》)对话环境中省略谓语“将”。
译为:齐威王想拜孙膑为主将,孙膑推辞说:“我是受过膑刑的人,不能(担任主将)。
” (三)宾语省略 1、动词的宾语的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一般都是承前省,省略的往往都是多次“之”。
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叶公好龙》)承前宾省宾。
译为:叶公看见它,连忙躲开(它)逃走。
如果动词后已有介宾短语作补语,它的宾语(代词)也往往省略。
如: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译为: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追(他)到檐下。
否定句中,代词作的宾语也常省略。
如:扬州城下,进退不由()。
(《〈指南录〉后序》)译为:在扬州城下,进退不由(自己)。
2、介词的宾语的省略 介词“以”“与”“为”等之后的代词宾语常常被省略。
(“于”后的不省。
)如: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孙膑》)译为:齐国的使者把(他)当作奇才,秘密的用车子载着,同(他)一起到齐国。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给(赵王)敲了一下缶。
(四)兼语省略 在兼语句中,使令动词“使”“令”等后的代词兼语常常省略。
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译为: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就派(他)到边境去带兵打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译为:就邀请(渔人)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来招待他。
(五)介词省略 现代汉语的介词一般不省略,但古汉语的“以”“于”在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时,常被省略,如果同时有宾语,更易于被省略。
1、介词“于”的省略。
如: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于咸阳”作“聚”的补语,同时有宾语“之”,因此,介词“于”省略。
译为:收没天下的武器,把这些武器集中(到)咸阳。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现在我到了,大王(在)偏殿接见我。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译为:屈原来到江滨,披散着头发(在)湖边,一边走着一边吟诗。
2、介词“以”的省略。
如: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战国策燕策》)译为: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它,何况是活马呢
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促织》)译为:又(用)鸡试验斗蟋蟀,果真像成名说的。
(六)分句的省略 古汉语中,有时也出现分句省略的情况,要通过上下文来分辨,翻译时要补出来。
如: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捕蛇者说》)译为:吓得乱叫乱嚷的,(不仅是人),即使是猪狗也不得安宁呀。
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译为:项伯杀了一个人,(按律当斩),我救活了他。
一、省略主语 1.承前省略 例1: (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无奈何也。
(《扁鹊见蔡桓公》) 今译:病在肌肤,是针炙能够治疗的;病在肠胃,是火剂汤能够治疗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辖的,当医生的就没有办法了。
例2:大叔完聚,(大叔)缮甲兵,(大叔)具卒乘,(大叔)将袭郑。
(《郑伯克段于鄢》) 2.蒙后省略 (项王)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王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史记·项羽本记》 3.对话省略 例1.(此)忠之属也,(公)可以一战,(公)战则(我)请从。
例2.(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 二、省略谓语 例1.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
(《<论语>十则》) 例2.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三、省略宾语 ①投(之)以骨。
(《狼》) 今译:把骨头扔给(狼)。
②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 今译:你和他一起来。
四、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 今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
非常紧急 求60个最短的文言文句子 (注意 是句子)带翻译 最好是初中的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2、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3、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衣物食品使人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5、覆盖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
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
7、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8、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到佳节更加思念亲人。
9、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活板》) ——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就非常快了。
10、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种地为生。
11、父母者,人之本也。
(《屈原列传》)——父母是人的根本。
12、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蜀地的边邑有两个僧人。
1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1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 ——收取天下的兵器,把它们聚集到咸阳。
15、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不给,又担心秦国军队来攻打。
16、君之病在肠胃。
(《扁鹊见蔡桓公》) ——您的病在肠胃之中。
17、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 ——君子只担心自己无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18、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如果我不做这个差使,早就困苦不堪了。
19、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揠苗助长》) ——今天我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20、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按照情理去办。
21、于是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
2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有的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江陵。
2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过去曾经很熟悉。
24、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竟然连寡妇和弱小的小孩子都尚且不如。
2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长他的才干。
26、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 ——天帝被他真诚的心意所感动,便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27、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确实知道自己(长得)不如徐公漂亮。
28、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 ——如果能这样,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就可以中兴了。
29、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随在后面。
30、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 ——由小山包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31、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活板》) ——毕升死去之后,那些印版被我的侄子们得到。
3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为政》)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
33、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捕蛇者说》) ——招募能捕到这种毒蛇的人,(用捕到的蛇)顶他应交的租税。
34、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陈涉世家》) ——你们这些人遇到大雨阻隔,全都错过了期限,错过期限就会被判处杀头的罪。
35、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木兰辞》) ——面对窗户梳理头发,照着镜子在额头贴上花黄。
3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今天将要远离了,面对表章落泪,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了。
37、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采草药》) ——按照古法采草药,多在二月和八月,这很不恰当。
38、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中山狼传》) ——有一只狼站在路中间,像人一样直立着嚎叫。
39、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40、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41、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咏田家》) ——医治完了眼前的创伤,却挖掉了心上的肉。
42、此言得之。
(《六国论》) ——这句话说对了。
4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你替我把他叫进来,我应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44、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宁可相信所量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5、内立法度,务耕织。
(《过秦论》) ——对内设立法令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6、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春风吹不过玉门关。
47、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南逢李龟年》) ——在崔九的堂前也有几次听到你的乐曲。
48、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估计我到了军中,你再进去。
49、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
50、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可是走过柳树茂密,山花鲜艳的地方,意外的又看到一个村庄。
5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渔人对这件事十分惊奇,再继续往前走,想要穷尽那桃花林。
52、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53、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谋攻》) ——不了解对方,却了解自己,胜败(的几率)各占一半。
5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打瞌睡,原来是为了诱敌。
5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捕蛇者说》) ——一年之中冒死亡的危险只有两次而已。
56、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技艺怎么(精湛)到了这种地步啊
57、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打胜了这一仗后,庄公问这次取胜的原因。
58、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天时不如地利》) ——巩固国防不必靠山河的险要。
5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 ——你的思想这样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程度。
60、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三次到我的草房之中看望我。
如何用文言文形容一个人丑
貌甚寝。
大铁椎传中的原句。
看下面我用横线隔开的位置。
原文: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北平陈小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
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
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
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
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
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
”言讫不见。
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
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
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
吾去矣
”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 贼,夺其物,故仇我。
久居,祸且及汝。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客曰:“止
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 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为请客。
客不得已,与偕行。
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
客驰下,吹觱篥数声。
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 人。
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
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
忽闻客大呼曰:“吾 去矣。
”尘滚滚东向驰去。
后遂不复至。
译文或注释: 大铁椎,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北平的陈子灿赴河南探望哥哥,在宋将军家遇见过他。
宋将军,是怀庆府青 华镇人,擅长武术,周围七个省中喜好从事武术的人都来向他拜师学艺,人们因为他魁伟健壮,都叫他“宋将军”。
宋将军的弟子高信之也是怀庆府人,力气很大, 擅长射术,比陈子灿大七岁,小时候他俩是同学,所以曾经陪陈子灿去拜访过宋将军。
当时,座席上有一位食量极大的客人,——————————————相貌非常丑陋————————————————————,右腋下夹着一把大铁椎,重达四五十斤,不管是喝酒吃 饭,还是拱手行礼,片刻也不离身。
锤把上的铁链折叠环绕着,就象铁锁上的链子,拉开它约有一丈多长。
他很少跟别人说话,说话象湖南湖北一带的口音,问他的 家乡和姓名,他都不回答。
后来,陈子灿、高信之等人和大铁椎一起睡觉,半夜间,大铁椎说道:“我走了
”说完他就不见踪影了。
陈 子灿看到窗户和门都紧闭着,惊奇地问高信之。
高信之说:“这位客人刚来时,没戴帽子没穿袜子,用蓝布包着头,白布缠着脚,除了一把大铁椎以外,什么东西都 没拿,可是他腰带里裹有好多银子。
我和宋将军都不敢问他。
”陈子灿睡觉后再醒来时,大铁椎却在炕上打着鼾声熟睡着。
有一天,大铁椎辞别宋将军时说道:“当初我就听说你的名声很大,把你当作英豪,然而你的武艺全都不顶 用。
我走了
”宋将军极力挽留他,大铁椎才说:“我屡次搏击杀死拦路抢劫的强盗,夺走他们的东西,所以他们把我当作仇敌。
如果长久地居住在这里,祸患恐怕 将要牵连到你。
今天半夜,强盗正约定我在一个地方决斗。
”宋将军听此欣喜地说:“我骑战马带弓箭来为你助战。
”大铁椎说:“别去
强盗武艺高强且人多势 众,我想要保护你,就不能痛痛快快地搏击厮杀了。
”宋将军本来就自以为了不起,并且想看看大铁椎的所作所为,便极力请求大铁椎允许他一同前去。
大铁椎无可 奈何,只得让宋将军一起前行。
将要到决斗的场所,大铁椎送宋将军登上空旷的土堡,说道:“只准观看战斗,小心谨慎不能出声,千万别使强盗知道啊
” 这时晨鸡叫了,月亮隐落,星光照着空旷的原野,只能看到百步以内的人。
大铁椎急奔下土堡,吹响几声觱 篥。
不一会儿,二十多个骑着马的强盗从四面八方聚拢来,背着弓箭,步行跟从的强盗有一百来人。
一个强盗提着刀突然直冲向大铁椎,大铁椎大吼一声,挥动铁 椎,那强盗应声跌落马下,马脑袋被打碎了。
众强盗向前团团包围大铁椎,大铁椎奋力举起铁椎左右迎击,强盗们人仰马翻。
大铁椎一连杀死了三十来个强盗。
宋将 军吓得不敢喘气儿,看着他们厮杀,两条腿直哆嗦,几乎要从土堡上掉下来。
忽然听到大铁椎大吼道:“我走了
”随后在滚滚尘烟中向东奔驰而去。
从此以后大铁 椎就再也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