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阆中山水的句子

形容阆中山水的句子

时间:2016-09-29 01:17

求关于阆中的诗歌

首先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杜甫的阆山歌阆山歌(杜甫)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阆水歌(杜甫)嘉陵江色何所似

石黛碧玉因相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滕王亭子(杜甫)君王亭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

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

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

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阆州开元寺壁题乐天诗(元稹)忆君无计写君诗,写尽千行说与谁

题在阆州东寺壁,几时知是见君时

曲池东园十咏之一(文同)水似珠珰入,池如玉盘开。

临流惟自适,鱼鸟莫相猜题目不详(陆游)二月莺花满阆中,城南搔首立衰翁。

数茎白发愁无那,万顷苍池事已空。

陂复岂惟民食足,渠成终助霸图雄。

眼前碌碌谁知此,漫走丛祠乞岁丰。

阆中作二首(陆游)残年作客遍天涯,下马长亭便是家。

三叠凄凉渭城曲,数枝闲淡阆中花。

擘笺授管相逢晚,理鬓熏衣一笑哗。

惧是邯郸枕中梦,坠鞭不用忆京华阆中作二首(陆游)挽住征衣为濯尘,阆州斋酿绝芳醇。

莺花旧识非生客,山水曾游是古人。

遨乐无时冠巴蜀,语音渐正带咸秦。

平生剩有寻梅债,作意城南看小春仙鱼驿(李处讷)少年尝读少陵诗,寤寐城南天下稀。

锦屏山色行看远,阆苑风光与愿违。

回收玉台山下路,黄粱初熟梦成非

阆苑十景(锦屏春色)(杨瞻)古阆城南别有天,幽奇端不类人间。

风光环绕读书洞,云物遥连纟散盖山。

烂漫百花春剩去,翱翔双鹤夜邀还。

冲天松柏真摩日,我欲凌空信手攀。

阆苑十景(嘉陵秋水)(杨瞻)一曲长江南绕城,金风出动自澄清。

浪随远渚抑扬去,月到中天闪烁明。

蒲柳风前傍岸落,蛟龙水底见槎惊。

渔翁为怯烟波冷,故缆轻舟向树横。

阆苑十景(云台先风)(杨瞻)仙观崚嶒占绝顶,俯临巨壑约千寻。

森森乱柏盘山古,漠漠白云锁洞深。

丛竹出墙连碧玉,野花压草衬黄金。

兴豪长吟谷声应,惊起玄猿度远岑。

阆苑十景(颐神古洞)(杨瞻)石悬崖脚尽封苔,崖碍柴门半扇开。

万木茂时铺锦绣,半山平处寄亭台。

云辞老树飞扬去,江抱chan岩环绕来。

ps:哪个chan字找不出来,我也不知道它究竟念什么,左边是一个山,右边是一个馋的右边部分】载酒披襟寻胜赏,名花奇卉织成堆。

阆苑拾韵:白塔好似在江边,奎星提笔点状元。

锦屏坐地纯阳主,玉带浮桥接南关。

华光四壁文风显,盘龙来脉落平川。

陈母教子三学士,滕王阁里会神仙。

(子午线)

描写'山水的诗句

1、及为山水游唐白居易 《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2、半寻山水是闲游唐白居易 《思往喜今》3、昨日山水游唐白居易 《早夏游宴》4、东归山水游隋《杂曲歌辞·陆州歌第二》5、山水忆同游唐韦应物 《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6、山水途中入胜游唐刘禹锡 《奉和裴侍中将赴汉南留别座上诸公》7、惯游山水住南州唐白居易 《寄题上强山精舍寺》8、同游山水穷唐姚合 《寄陕府内兄郭冏端公》9、从来多是游山水唐贾岛 《赠僧》10、山水暂游吴唐郑谷 《送举子下第东归》11、夷陵山水称闲游唐贯休 《送薛侍郎贬峡州司马》12、必有南游山水兴唐齐己 《答无愿上人书》13、复追山水游唐戴公怀 《奉和郎中游仙山四瀑泉兼寄李吏部包秘监赵婺》14、山水曾游是故人宋陆游 《阆中作》15、却贪山水闲游宋陆游 《六言》16、聊为山水游宋王安石 《与望之至八功德水》17、山水清游从宋陈深 《慰陆子顺偶》18、山水记同游宋韩维 《送三哥守蜀》19、为兹山水游宋李廌 《谷隐饮中以采菱渡头风起策杖村西日斜为韵探》20、山水聊得游宋梅尧臣 《希深惠书言与师鲁永叔子聪几道游嵩因诵而韵》21、少游山水殊非俗宋梅尧臣 《依韵和王平甫见寄》22、且图山水游宋潘阆 《自诸暨抵剡》

形容阆中夜景的短文

在风水古城阆中,梦幻古城的大型灯光秀表展中,随着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锦屏山观景平台上看到:象征祥瑞之气的灯光从锦屏山、白塔山观景台射向古城之穴中天楼,中天楼演绎出金木水火土五行变换,中天楼直射出一束亮光,然后射向西山白虎位,白虎之象跃然于眼前,再射向朱雀、青龙、玄武,瞬间“四象”以恢宏之势显示于阆苑群山之中,印证阆山的完美格局。

“四象”之后山的景观照明开启,景观照明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烘托出阆中四周山的形、山的神、山的意,让人遐想连篇。

环山而视、魁星楼、张宪祠、八仙洞、红军纪念馆、白塔、大佛寺、扶云阁等亭台楼阁在山中若隐若现,宛如人间仙境一般。

神性的嘉陵江水由天门滕王阁蜿流而来,到地户华胥广场而出,使阆中古城水绕三方的格局完美体现。

古城沿江立面层次分明徐徐展开,阆中城市大U型轮廓把山水与古城紧密连接。

关于社会实践阆中的作文600子字

朋友,你知道阆中吗

您知道阆中古城吗

阆中市风光秀美、人文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

阆中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秦惠文王时代,阆中就设立“阆中县”,历经沧桑变化。

阆中时而设“显”,时而设“府”,时而设“道”……当改革开放的航船驶向21世纪前夕,这座古老的城市定格为“阆中市”。

阆中有浓厚的人文根源,据说“人祖”伏羲就出生在阆渝水畔。

据考证“春节老人”落下闳在阆中研制出《太初历》,中国人从此有了“新春”佳节……回眸阆中的昨天,杜甫的《阆山歌》、《阆水歌》的千古吟唱是对阆中山水的渲染,陆游的《阆州赋》是对阆中人张宪的忠烈,韩娥的代父从军更成为千古佳话……千百年来“阆中城南天下稀,阆中胜事可断肠”。

今日的阆中人正在谱写新世纪的神奇传说,还在演绎“和谐社会”的奇事华篇。

阆中有秀丽的山川。

阆中古城东边大象山高耸入云,城北盘龙山好似龙椅,城南群山朝伏拱让,城南锦屏山犹如屏风照面。

伫立阆中古城城南望。

秀丽的锦屏山,树木葱浓,鸟语花香。

众多名胜古迹掩映其间。

初春,桃李盛开, 蜂吟雀唱;仲夏,草木繁茂,苍翠欲滴;深秋,梨橙桔黄,满山飘香;寒冬,菊艳梅红,瑞雪裹装。

阆中有居民古院。

阆中古城现存的名居古院大多是唐朝元代建筑遗传下来的。

它们或高墙大院,或歇山单檐式木穿斗结构,或青灰色小青瓦,或粉墙漆柱……这些居民古院无处不透出唐元以来的风水文化和建筑特色。

细看阆中居民古院,错落有致,纵横分明,庭院勾连,厅居明显,避凶化吉,天人合一……其风水建筑理念无不融合其间。

今天的阆中古城哟,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开发”的春风中,已瞄准了“人文阆中,旅游阆中,和谐阆中”的目标,正在妆扮这明日阆中的娇艳。

阆中古城的导游词200 急~急~急.......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们今天的旅游目的地是广安,从成都出发经过了将近3个小时,大约215公里的车程,途经大英,遂宁现在我们已经进入阆中市境内了,大家听说过阆中古城吗

云南有丽江古城,山西有平遥古城,安徽有歙县古城,而咱们四川有阆中古城。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地势险要,自古就是军事重镇。

与其他古城相比,阆中又以其风水奇特见长,在飞机上俯瞰阆中,阆中城是一个优美的太极图形,使得阆中又有“中国第一风水古城”的美称。

今天小张不给大家讲阆中的“古”表现在哪些地方了,我今天就给大家讲讲阆中风水城市的美称是怎么得来的。

阆中古城是按照古代,特别是唐代天文风水学理论营建而且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城池。

风水理论是我国古代有关居住环境构成,包括城市及其它建筑选址、规划和设计的一种传统理论。

它以人为中心,天地人三者协调,以求达到“天人合一”。

阆中古城就是中国古代依照“天人合一”选址建城的典型范例。

阆中古城的选址、布局均契合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是中国传统风水中“龙、砂、水、穴意象的完美组合,所谓龙,指龙脉,即山脉,阆中古城接蟠龙山之龙脉。

“砂”指四周山形地势,阆中古城以北面的蟠龙山为镇山,以南面的的锦屏山为案山,以金耳山为朝山,四周远近起伏的诸山为砂山。

“水”即河流,有嘉陵江绕城三面,形成山环水绕、金城环抱之势。

“穴”,即基址、建筑,坐北朝南为佳。

阆中古城城址和建筑都是坐北朝南。

古城建造采用多重聚合的方法,符合传统风水理论讲究空间构成聚合的构造。

其水光山色,天造地设,构成古代风水“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的意象图案和山水城结构图式,使其形成一幅“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的水墨画。

杜甫称赞“阆中胜事可断肠,阆中城南天下稀”,使阆中有了“阆苑仙境”、“风水宝地”之美誉。

西汉至唐,阆中一直是中国古天文和风水学的主要研究之地,他孕育和诞生了伟大的天文学家落下闳。

阆中城富有灵气,恰似从天际间飘来一位人类始祖,半躺半卧在蟠龙山脚下,左右对称,错落有序的山形,正是始祖舒袖环抱的双臂,曲膝于锦屏山上。

大家请看前面那座山,那就是素有“嘉陵第一江山”美誉的锦屏山。

有人说,站在锦屏山八仙洞口看阆中古城,最能看出古城的佳妙风水和前人建城的高超构思。

杜甫写诗称赞锦屏山来游此地不知还。

朋友们,当我们站在上面看是否也会有同感呢

好了,关于阆中的话题我们就讲到这里,不知不觉,我们的旅游车已经离开了阆中,再过3小时左右,我们就将到达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同志的故乡——广安,伟大的小平同志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长大了呢

请大家稍做休息,试目以待,待会小张再和大家接着聊,谢谢

介绍一下有关阆中的风土人情

风土人情 阆中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阆中历史源远流长,从公元前314年秦惠王置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这里文化遗存灿若群星,极具开发潜质。

主要表现为: 风水文化 阆中古城三面水绕,四边山环,尽得中国传统风水理论要旨,山水城相依,自然、人文景观相融,是中国著名的“风水古城”。

三国文化 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曾镇守阆中7年之久,转战驰骋,最后魂归阆州,留下战场遗址,传说佳话无数。

天文文化 西汉落下闳创制《太初历》,发明浑天仪,举世瞩目。

东汉任氏父子,周氏祖孙三代,醉心天文,成果丰硕,辉耀一时。

―--科举文化。

清朝初年,阆中代行省会17年,四川乡试(“省试”)在此共举行四科,康熙二年才移至成都举行。

现存清代考棚,是全国仅存的两处之一,是封建社会一千多年科举制度的珍贵历史见证。

宗教文化 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很早在阆中传经布道,共生共存,繁衍出斑斓的宗教文化。

民俗文化 保存完好的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古街院、古民居朴素典雅,各种窗雕、饰物、器具精美绝伦,巴渝舞、皮影、灯戏等民俗活动让人叹为观止。

在四川省阆中市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醋城里,到醋澡堂子用醋沐浴已经成为人们招待客人、消除疲劳的又一个好去处。

来到醋澡堂里,看到的还是熟悉的大木桶和普通清水,跟人们平常洗澡似乎没有什么两样。

但醋澡堂使用的是由阆中特别推出的一种保健醋,专门用于泡澡,可以降低人的血压,治疗皮肤病,还有益于减肥。

一个大木桶装着满满一桶热水,看着紫红色的醋徐徐注入水中,闻着一丝丝酸酸的醋香,让皮肤沉浸在惬意和懒散中,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泡上10分钟后,服务员会给撒上一些玫瑰花,让人真正领略到醋香和花香混合在一起的那种难言的味道。

在四川,一向有“少盐多醋”的养生名言。

古城阆中更是有400多年生产醋的历史,这里不光生产家庭常备的食用醋,还生产火锅醋、保健醋、宴会醋、饮料醋。

醋在这儿既是调味品,也是保健品,酸酸的醋香已经在古城留下了悠久的醋文化。

[编辑本段]文化名城 阆中,因阆山四合,阆水纡曲,城在阆山、阆水之中得名。

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

夏代为梁州之域,殷商时代为巴方,周代属巴国。

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置县,除隋朝改为阆内县外,历代均名阆中。

汉代,阆中城在今城北郊一带。

其后,因江水啮城,城市逐渐南移,唐宋时稳定于今城区位置。

古代,阆中做为由秦入蜀的交通孔道和陕、甘、鄂、广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以其险要的地形,便捷的交通、丰饶的物产而成为川北经济、军事重镇和历代军政大员驻节之所、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后期,阆中城为巴国别都。

东汉建安六年(201)至民国初,先后为郡、州、府、道治地。

三国时,蜀将张飞镇守阆中七年,死葬于此。

唐代,鲁王灵夔、滕王元婴先后出镇阆中。

五代唐天成四年于阆中置保宁军,北宋时置安德军。

明弘治年间,曾封寿王于阆。

清代,川北镇总兵署设于阆中。

清顺治年间,四川临时省会设阆中十余年,四川巡抚、监察御史均驻节阆中,并在此举行了乡试四科。

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阆中转战三年,曾在县城设立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和33军军部。

抗日战争时期,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和巴山警备司令部均设于阆中。

近现代,随着宝城铁路、公路的开通,川北主要交通孔道西移,阆中遂被冷落。

八十年代以来,阆中城市建设逐渐发展。

1991年,阆中撤县建市,1992年列为全开放市,1993年被列为省直辖市,2005年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阆中建县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阆中城的历史还可追溯到公元前330年巴国迁都阆中以前。

古城阆中千百年来的经营发展,创造出绚丽、奇绝的“阆苑仙境”,积淀了丰厚、深邃的历史文化。

1984年6月,阆中被列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古城。

1986年12月,国务院批准阆中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阆中古城处于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交汇聚结处,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形成山水紧密契合的形胜之地。

古城地理位置、城市选址和建筑布局,深契传统风水理论,山、水、城融为一体,具有典型的古代城市建设风格和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

城区文物名胜众多,自然风景如诗如画。

古往今来,古城阆中以其独特的魅力,使得无数墨客骚人流连忘返,并为之折腰。

杜甫、元稹、李淳风、袁天罡、吕洞宾、司马光、苏轼、陆游、张善子、丰子恺等先后来阆旅居观光,留下不少著名诗篇和珍贵墨宝。

在八十年代初,城建部门根据“保护古城,开发新区”的原则,制定了古城保护规划。

其后,又投资对风景名胜进行修复和扩建,保护了城区一批重要文物古迹和有价值的古街道及民居,保护和恢复了城南嘉陵江沿岸的风景名胜带和城北滕王阁、巴巴寺两个风景名胜片。

政府还将乡村一批文物古迹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阆中形成了以古城为中心,城南一条带,城北两个片,城外苦干点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1987年11月,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在阆中召开,会议对阆中文化名城的价值和名城保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989年4月,国家文物局专家在北京国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交流会上,以《阆中的名城保护模式》为题发表论文,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近年来,古城的保护、改造、打造已初见成效。

现在,阆中城区还保留着主要的历史街区和传统风貌。

境内地面文物点有200余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均居四川省县级政区之首。

馆藏文物有3000余件,其中国家等级文物2000余件。

主要风景名胜区有殿宇宏伟、布局严谨、古朴典雅的张飞庙;有由唐代大佛、大象精舍、黄家亭子、状元洞、紫薇亭、将相堂、明代白塔(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被毁,原本12层,高32米,现仅余6层) 组成的东山园林;有松苍竹翠、境幽林静的伊斯兰教圣地巴巴寺;有集楼、台、亭、阁于一山,融古、雅、奇、秀于一体的“嘉陵第一江山”锦屏山公园等等。

灿烂的多元文化 一、本源文化 阆中是中华民族本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路史》注:“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得名,乃阆中渝水(即阆中嘉陵江段)之地。

”华胥是伏羲的母亲,伏羲的母亲在阆中,由是阆中与甘肃成纪、河南陈州就构成了伏羲文化的链条。

二、巴人文化 阆中在古代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巴文化。

巴国的最后一个国都定于阆中,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组成汉军前锋,助刘邦“还定三秦”。

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巴文化活化石”巴人舞以及川北灯戏、傩戏、牛灯竹马等流传于阆中民间的民俗艺术中,看到饶有特色的巴人遗风。

三、风水文化 阆中风水文化独具特色。

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的中游,其由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形成严密缰绕合护的形胜之地。

“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

”其山川形势独特,山水城融为一体。

其城市选址是按照我国古代风水学的理论为指导选择的,非常符合“地理四科”即“龙”、“砂”、“穴”、“水”的意象。

在四川省旅游局制定的旅游总体规划中,已将其列为“中国风水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

四、三国文化 阆中是三国文化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任巴西太守,驻阆中达7年之久(公元214—221),在这里他率精卒万人,打败了曹操的上将张郃带领的三万人的进攻,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胜利。

刘备伐吴前夕,他被部下范强、张达所杀,身葬于阆中,后人为其建的“桓侯祠”,今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三国蜀汉名仕周群、谯周、程畿,镇北将军黄权,镇南大将军马忠等都是阆中人。

五、科举文化 阆中科举文化底蕴深厚。

阆中在唐代出了尹枢、尹极二状元,宋代出了陈尧叟、陈尧咨二状元,是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方。

建于清代的贡院,现仍完好地坐落于阆中古城的学道街,顺治九年(1652年)全川未靖,四川临时省会设于阆中,在此举行四川省乡试四科。

据《保宁府志》、《阆中县志》列名,阆中出进士116人,举人404人,被誉为四川的状元、举人之乡。

六、天文文化 阆中是我国古代民间天文研究中心,西汉著名历算天文学家落下闳就是阆中人,他创造的《太初历》是我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完整的历法。

落下闳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

浑天说是我园古代先进的宇宙结构学说。

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在中国用了两千年。

东汉末年的周群、周舒、周巨,祖孙三代天文学家也是阆中人,他们在阆中城内自己的府院中建楼观测天象,积累了大量资料,他们给风测向定级定向,预测旱涝灾害,很有成就。

东汉的张道陵在阆中“云台山”、“文成山”的“元台”观测天象,后来“飞升”于此。

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风,二位阴阳风水学家在阆中观测天象,后来同葬于阆中的天宫院,在当地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传说。

七、宗教文化 阆中宗教文化源远流长。

自汉唐以来,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先后传入阆中,稍后,基督教、天主教又相继而来,教徒们在这里建寺庙、修教堂,构成了阆中多元文化中一道风景线。

伊斯兰教的圣地清真寺、巴巴寺,天主教遗迹天主堂,西南最大的基督教堂——阆中福音堂,以及道教的云台观、吕祖祠、八仙洞,佛教的大佛寺、观音寺、永安寺、五龙庙、圆觉寺、千佛寺、长青寺、净圣庵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一县之地,汇聚了如此多的宗教文化遗迹,全国罕见。

八、民俗文化 阆中民俗文化多姿多彩。

动人心魄的打钱棍,朴实酣畅的花灯戏、太平牛灯,风情万种的剪纸、川北皮影,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阆中傩戏,深情优美的山歌调、打夯歌,耐人寻味的川剧座唱,抑扬顿挫的茶馆评书等等,构成了民俗文化的瑰丽长廊。

九、饮食文化 阆中饮食文化远近闻名。

久负盛名的保宁醋、白糖蒸馍、张飞牛肉、保宁压酒、松花皮蛋、酸菜豆花面、锭子锅盔、酥锅盔、热凉面(牛肉凉面)、牛羊杂碎面、吊汤扯面、川北凉粉、热凉粉等充满古城民俗民风的饮食小吃,足以使人们一饱口福。

十、红色文化 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廖承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指挥下,转战阆中三年之久。

全县共有19000多人参加红军和地方武装组织,红军撤离川陕苏区时,有11000多人随队长征,其中女红军500余人。

解放后,他们有的成为共和国将军,有的在党政军部门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据统计,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阆中籍红军战士共7500多人,其中红军女战士200多人。

至今仍留有中共阆南县委旧址、阆南县苏维埃旧址、保宁镇红军石刻标语群、阆中红军纪念馆等众多红色遗迹。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