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茶道的句子
1、“真正的安静,来自于内心。
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
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鼓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茶香中,一颗心慢慢沉静下来。
关于茶的句子。
浮躁世界红尘滚滚,惟愿内心清风朗月。
2、开始入门,觉得喝茶舒服、有品味、爱屋及乌喜欢茶具;成高手,感受香、醇、韵、滑等等,看出品种、产地、制程等;后来,从茶汤看见春天、看见人生, 3、月很圆,花更香,保重身体要健康;鱼在游,鸟在叫,愿你天天哈哈笑;手中书,杯中酒,祝你好运天天有!欢乐多,忧愁少,预祝中秋节快乐! 4、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精神,花茶和肠胃,清茶滤心尘,茶之德也;乌龙大红袍,黄山素毛峰,南生铁观音,北长齐山云,东有龙井绿,西多黄镶林,茶之生也;茗品呈六色,甘味任千评,牛饮可解燥,慢品能娱情,茶之趣也。
5、人生就像一杯茶。
第一口苦,第二口涩,第三口甜。
回味一下,甘甜清香。
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甜是它的馈赠。
关于茶的句子。
6、日子,不是忍耐,就是等待。
不如以茶静心,过得从容。
奋斗,不是忍耐,就是等待。
不如以茶敬心,赢得坦荡。
爱情,不是忍耐,就是等待。
不如以茶净心,爱得真洁。
人生,不是忍耐,就是等待。
不如以茶尽心,活得纯粹。
7、人生就是在品茶中思索,在品茶中感悟,在品茶中成长。
8、佛能洗心,茶能涤性。
苦中有甜,甜中是苦,先苦后甘,人生亦如是,如饮黑茶。
生活禅,幸福茶,禅洱茯茶,一生幸福。
香道和茶道有什么关系吗
感觉好像呀两者
听,远古吹来的文艺风……山谷里,百合花静静地绽放;喧嚣中,茉莉花香轻拂发丝,喜欢那个从雨巷远处袅袅行来的优雅女子,就如这温婉的秋……谁说要钱了
我在百度知道帮网友写从不收钱的,放心。
。
接下来的就你自己写啦……
关于 日本艺妓
日本艺妓(Geisha)产生于17世纪的东京和大阪。
最初的艺妓全部是男性,他们在妓院和娱乐场所以表演舞蹈和乐器为生。
18世纪中叶,艺妓职业渐渐被女性取代,这一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
在东京等称为“芸者(げいしゃ,Geisha)”,见习阶段称“半玉”;在京都、大阪等关西地区则称为“芸妓(或写做“芸子”,皆读做げいこ,Geiko)”,见习阶段称“舞妓(或写做“舞子”,皆读做まいこ,Maiko)”。
而在明治时期以后,“芸妓(げいぎ,Geigi)”这种读法越来越普遍,成为现代标准日语读法。
日本浮世绘中的艺妓在日语中,“妓”字保留了传统汉语的用法,既可代表女性艺术表演者,亦可代表女性。
而艺妓的“妓”是指前者,因为艺妓在原则上是艺术表演者,并不从事性交易。
但在现代汉语中,多把“妓”字直觉关联到性交易方面,因此才有了“艺伎”这种以避讳为目的的现代汉语翻译写法。
日语中的“伎”是指男性表演者,如歌舞伎,所以有人主张“艺妓”才是正确的中文翻译写法,以示区别。
艺妓并非妓女。
艺妓(げいぎ,Geigi)是一种在日本从事表演艺术的女性。
除为客人服侍餐饮外,很大一部份是在宴席上以舞蹈、乐曲、乐器等表演助兴。
她们的交易是满足男人们的梦想——享乐、浪漫和占有欲。
通常与她们交易的,都是上层社会有钱有势的男人。
在昂贵的餐厅和茶舍里,谈论生意的男人们喜欢请一位艺妓相伴,为他们斟酒上菜,调节气氛,而这最少也要花费1千美元。
今天,仍有少数女性抱着浪漫的幻想以及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加入艺妓行业。
但在二战以前,绝大部分艺妓是为了生计,被迫从事这一职业的。
艺妓文化发展 日本的艺妓文化是由京都开始向外发展,而京都艺妓的起源可追溯到约17世纪的京都所在的东山。
是京都众多神社及寺庙中一个非常著名的神社,而且历史悠久。
据说那时参诣的人很多,自然附近就聚集了很多商店,形成一个商业区。
其中有许多称为“水茶屋”的店,贩卖茶、团子等点心,让日本全国各地到来的信徒有个暂时休憩的地方。
在这些店工作的女服务生称为“茶汲女”或“茶点女”。
有些茶汲女会用歌曲、舞蹈来吸引客人,也就是现代所谓的商业手法。
日子久了,这种商业手法不断推陈出新,品质也一直提高,例如三味线的演奏也加入了。
在这种良性循环下,有的水茶屋生意越来越好,规模开始扩充,商品种类也开始增加,例如酒、高级料理等都出现了。
既然茶汲女的表演是一个重要的商业手法,有些水茶屋老板便开始对旗下的茶汲女做有计划的训练,这就是艺妓文化的雏形。
从普通的水茶屋变成高级料亭,在成本的考量下,分工亦愈趋精细,与其每家店都自己供养及训练艺妓,倒不如集中培训,有需要时再请来表演,更能发挥经济效益。
所以称为“置屋”的专业培训中心及业者便应运而生。
在传统日本,把没有经过艺术培训而在酒席倒酒的女性称为“酎妇”,社会地位低微。
卖淫女子则一般固定地被称作“女郎”、“游女”,她们之中,级别最高的称“太夫”、“花魁”。
“太夫”或“花魁”不但年轻貌美,且于茶道、和歌、舞、香道等诸艺皆有不俗的造诣,服务对象只限于达官贵人,达官贵人亦以客礼待之,所以社会地位相对较高。
但是无论“女郎”、“游女”还是“太夫”、“花魁”,都是会卖身的,而艺妓的真正身份是艺人,主要工作是待客作艺。
然而因为艺妓行业的兴盛,求人益多,且为风花雪月的环境,多少不免有唯利是图的业者,所以也有艺妓的出身是因为生家需用钱、孤儿等等社会弱势的因素,而签下卖身契,或遭人口贩子贩卖的。
也许是为了早日还债赎身,也许是抗拒不了金钱诱惑,有些艺妓便开始从事性交易。
虽然传统上,这类自甘沦落的行为是会受到惩戒的,但事实上,直至战后为止,日本各地都广泛存在这种形同娼妓的卖身艺妓,而且变相专营这种生意的不肖业者亦多而有之。
尽管如此,真正一流的艺妓还是“卖艺不卖身”的。
“卖艺不卖身”并非指艺妓没有爱情生活,相反的,一流的艺妓和一般女性一样,可能会有唯一一个的爱人,称为“旦那(丈夫之意)”,甚至委身于他,而“旦那”也会提供金钱等实质援助,照料艺妓的生活所需。
辞去艺妓工作后即与爱人结为连理,共组家庭者亦不乏其人。
上的艺妓业曾相当发达,京都作为集中地区曾经艺馆林立,从艺人员多达几万人。
不过,艺妓业在二次大战后大为萧条了,只是在经济恢复后一段时间内,随着公司公关业的升温,旅游业的兴旺,艺妓又兴盛了一时,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艺妓还保留有几百人之多。
但之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公司生意减少,艺妓业再度陷入低谷,据估计,目前京都的艺妓只不过200人左右,而且陪客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可谓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一些艺馆转作他用,服饰、乐器变卖或出租,艺妓转到夜总会当招待,艺妓业的衰退已成不争事实。
传统意义上的艺妓,在过去并不被人看作下流,相反,许多家庭还以女儿能走入艺坛为荣。
因为,这不仅表明这个家庭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且有足够的资金能供女儿学艺。
这种观念在今天虽已不太多了,但艺妓在人们心目中仍是不俗的。
实际上,能当上一名艺妓也确实不易。
学艺,一般从10岁开始,要在5年时间内完成从文化、礼仪、语言、装饰、诗书、琴瑟,直到鞠躬、斟酒等课程,很是艰苦。
从16岁学成可以下海,先当“舞子”,再转为艺妓,一直可以干到30岁。
年龄再大,仍可继续干,但要降等,只能作为年轻有名的艺妓的陪衬。
至于年老后的出路,大多不甚乐观。
比较理想的是嫁个富翁,过上安稳生活,但这是极少的。
一些人利用一技之长,办个艺校或艺班,也很不错。
如果有机会能进入公司作个形象小姐,虽只是个“花瓶”,尚可一展昔日风采。
当然也有不少人落俗为佣,甚至沦落青楼,就很不幸了。
艺妓的衰落也曾促使它进行过一些改革,以适应时代要求,如聘请京都以外女人加入,改换一下面孔,在茶馆设立酒吧间吸引深夜来客等,都起色不大。
因为在现代青年男女看来,艺妓已过时了。
令日本男人最为满意的,是艺妓的谈话艺术。
无论是国际新闻,还是花边消息,她们都了如指掌。
她们懂得如何迎合男人的自尊心,善于察言观色,了解男人的情绪。
她们的工作其实很紧张,而男人们则得到了彻底地放松。
培养一名艺妓投入很大,但一旦其出山成名,要价也是很高的,特别是年轻貌美的高级艺妓身价更高,一般人员不敢问津,但巨商富贾、花花阔少、大企业大公司却不惜千金一掷。
经济繁荣时,大公司为揽生意,总要把请艺妓当成公关手段。
艺妓虽衰犹存,但风光不再,衰落是趋势,消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尚操此业的艺妓却不失信心。
她们觉得,艺妓是京都和日本的“脸面”,应该加以保留。
她们甚至周游各地,藉以提高身价。
有的人更明确地说:艺妓是京都的象征,传统的古老文化必须加以保护。
近年来,对于艺妓的衰与兴、保与弃还存在针锋相对的斗争。
日本艺伎的世界一直是神秘的。
她们的行业被称为“花柳界”。
年轻貌美的艺伎一脸粉黛,浓妆艳抹,迷倒无数风流人物。
然而,当你走进她们的世界就会发现,真正的艺伎生活却是别有一番滋味。
艺术文化现状 做“名伎”要付出艰苦努力 记者探访的位于东京都的向岛,是目前仅存的6大“花柳界”之一。
共有可以提供艺伎服务的18家料亭(即高级饭店)。
现在共有156名艺伎在这里居住和生活,年龄在18岁到80岁不等。
按照传统,艺伎必须属于某个“组合”。
然后通过“修业”也就是训练才能走向酒宴或者登台表演。
“向岛墨堤组合”既是艺伎的管理组织,也是培养训练所。
在这里,记者带着新奇又兴奋的心情参观了艺伎的训练,也进一步理解了这个“艺”字的真正含义。
“艺”字包含的内容 在入口处,记者看到排列非常整齐的“木屐”,大玻璃窗上挂满了写着艺伎名字的小木牌,让人感到这里井然有序。
走进内部则闻鼓乐阵阵,笛声悠扬。
在一个房间里,7名身穿素朴和服的女性正在翩翩起舞,组合事务局长介绍说,这是她们在接受专业的日本舞训练。
果然室内靠墙端坐着一位和服男子,不时威严地向舞者们发出命令,提醒她们要让身段柔软轻盈。
另一个房间的艺伎们则在练习演奏,有敲鼓者,有吹笛者,各个正襟危坐、十分认真。
鼓乐练习的旁边是歌谣教室,两位艺伎在练习三弦,并在老师的指点下吟唱日本歌谣。
歌声温厚婉转,抑扬顿挫传递着传统的韵律。
在这个小小的“组合”里,艺伎们只要可能,就要样样都学,直到精通。
所以,一个简单的“艺”字包含的内容却十分深远,要想精通并成为“名伎”,也许要花上她们一生时间
脸涂得白是因为过去没有电灯 在一个带有舞台的大单间,记者观看了艺伎的,也是她们在“工作”时的真实状态。
只见年龄不同的大小艺伎,化了浓妆,身穿鲜艳的和服,简直与练习的时候判若两人。
表演间隙,记者与一个叫“橘子”的年轻艺伎攀谈起来。
她才22岁,18岁进入“花柳界”,立志成为艺伎。
她说自己几乎没有休闲的时间。
早晨9点左右起床,然后就到这里进行训练,午饭后回到家中,洗澡并开始准备化妆,一般下午6点左右就要“陪客”了。
深夜2点左右才能下班,回宿舍休息。
她说艺伎不仅要歌舞乐全能,还要学会接待客人,训练说话的技巧,让客人开心。
记者问她,做艺伎有什么烦恼吗?她笑着说主要是喝酒太多,会损伤身体。
所以,要时刻服药以保护自己的肝脏。
她的很多姐妹都是这样的。
让女性更加妩媚 仔细端详橘子的妆容,虽然脸部都是白的,眼角却被点上红色,而手上则什么妆都没有。
一位年龄大些的艺伎说,那点红色没有特别意义,只是让女性更加妩媚。
一旁的舞蹈老师补充说,艺伎脸部之所以涂得非常白,是因为过去没有电灯,都是蜡烛,只有涂成那样才能使人看上去更漂亮。
至于艺伎的手没有涂白,则是为了显示艺伎的清洁,好在提供时让客人放心。
逐渐消失的文化风景 艺伎社会有着非常规范的各种戒律。
比如女人不能结婚,但是可以找个男人当“旦那(资助者)”。
为了避免竞争,一个男人只能做一个女人的“旦那”。
传说在“丙午年”出生的女性会给男人带来灾难,不宜结婚。
结果很多日本女性就因此被父母送入了花柳界,独身一生。
正因为艺伎能歌善舞,又恪守贞节,很多达官贵人都对她们爱慕有加。
现在成为一种夕阳产业 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类似的戒律已经不存在了。
由于艺伎训练严格,生活辛苦,再加上是以取悦男性为主的服务业,所以这一行业已经成为一种夕阳产业,人数越来越少。
据说现在真正称得上艺伎的人也就200多个。
京都是最大的艺伎聚集地,目前共有5条“花街”(即艺伎云集的地方)。
日本的“观光京都网”还专门推出了一种与舞伎共餐的特殊服务。
所谓舞伎就是还没有“毕业”的艺伎。
因为比艺伎年轻,所以很受欢迎,价格也十分昂贵。
在高级料亭就餐再找一名舞伎陪同的话,费用高达7500日元,服务时间是。
类似艺伎的 为了招揽游客,日本很多地区推出了类似艺伎的服务。
这些人有的是大学毕业生,也有的是高中生。
她们虽然也接受一些艺伎必备的技能训练,但是都不能称为真正的艺伎。
为了推动艺伎界的发展,京都还推出了艺伎养老金。
目的就是使这种古老的职业能有个稳妥的养老保障,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不过,这些并不能阻止艺伎业走向衰落。
如今,那种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艺伎形象,正在作为日本文化的象征,成为这个社会追求完美女性的符号。
艺妓的培养 在日本,担任艺妓的条件非常苛刻,学艺费用高昂,并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担的。
而且学艺历程艰辛,不是所有艺妓都能坚持的。
古时艺妓一般从10岁开始学艺,现在则因为《儿童福祉法》和《劳动基准法》的限制,必须中学毕业(即14、15岁左右)才可以开始学艺。
学习的内容繁多,过程十分艰苦。
其中包括文化、礼仪、语言、装饰、诗书、琴瑟,直到鞠躬、斟酒等,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严格的要求,处处体现高贵和稳重。
比如训练中有一项的内容是吃热豆腐不能发出声音,更不能碰到唇彩,可见要求之严格。
到16岁左右便可以正式担任艺妓,整个演艺历程长达5年。
初为艺妓者称为“舞妓(或舞子)”,而后才可以正式转为“艺妓”。
艺妓生涯一般到30岁完结,在30岁以后仍然继续当艺妓的话便降级,成为年轻貌美的名妓之陪衬。
艺妓中把前辈艺妓称为“姐姐(お姉さん)”。
艺妓的着装 在艺妓业从艺的女妓大多美艳柔情,服饰华丽,知书识礼,尤擅歌舞琴瑟,主业是陪客饮酒作乐。
艺妓业是表演艺术,不是卖弄色情,更不卖身。
不过,这里面包含着男欢女乐的成分,所以称之为艺妓。
艺妓雅而不俗之处,不仅在于它与妓有别,而且在于它的不滥,不相识的人很难介入,大都是熟人或名士引荐。
艺妓大多在艺馆待客,但有时也受邀到茶馆酒楼陪客作艺。
行业规定,艺妓在从业期内不得结婚,否则,必须先引退,以保持艺妓“纯洁”的形象。
艺妓的服装是十分华丽的和服,做工、质地和装饰都十分上成,因此也异常昂贵,一般在50万日元以上,有的甚至达100万日元。
京都舞妓的服装更是著名,以悬落飘逸,称为“だらりの,重量相当沈重,扎束之间需要相当大的力气,所以常常由称为“男众”的男性仆役来帮忙。
舞妓的特殊穿著与化妆舞妓及年轻的艺妓所穿之和服称为“裾引き”,从腰带到裙摆间的一段称为“褄”。
在外行走时,舞妓及年轻的艺妓一定会将左手压在这一段上面,有“卖艺不卖身”的含意。
尽管艺妓的服装被归类为和服,但事实上却与传统的和服有一定的区别。
传统的和服后领很高,通常能把妇女的脖颈遮盖得严严实实,而艺妓所穿着的和服的衣领却开得很大,并且特意向后倾斜,让艺妓的脖颈全部外露。
艺妓化妆也十分讲究,浓妆的施用有特殊的程序,用料也以传统原料为主。
最醒目的是,艺妓会用一种液状的白色颜料均匀涂满脸部、颈项,因此看起来犹如雕饰华美的人偶一般。
艺妓的演出 艺妓一般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通常人们在公开场所只能见到行色匆匆的从住地赶往茶社,或从茶社赶回住地的艺妓。
她们之间形成一个小圈子,一般人很难窥探她们的生活,从而造成了人们对他们生活的好奇和兴趣。
艺妓的收入不菲,气质超凡脱俗,但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却很差。
有顾及此,艺妓的雇主会为艺妓提供贴身保姆照顾她们的起居饮食。
出色的艺妓常常会成为达官贵人所追逐的对象,其中不乏两情相悦者。
古代的日本,结婚后的女性必须放弃艺妓的工作,直到现代这个行规才被逐渐取消,让艺妓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但大部分的女性仍然依照传统,在婚后离开艺妓的行列,而离婚后重返艺妓行业的人却不在少数,其中当代最著名的莫过于中村喜春。
艺妓出勤赴宴时,会有提著三味线琴箱的男众随侍在侧,除了为因盛装而行动不便的艺妓打点琐事之外,也负责保护艺妓,避免受到喝醉的酒客、登徒子的骚扰。
艺妓表演时所使用的道具从狭义上专指手持的表演用具,包括各类乐器、饰物;广义上应当包括妓馆、歌舞伴奏者,甚至艺妓所学习的所有知识。
因为艺妓接待客人并不限于歌舞表演,她们提供的是能为客人宴席助兴的众多活动。
艺妓表演的场所最初只限于艺馆之中,后来由于要出席达官贵人的筵席,艺妓便开始在茶馆酒楼及料亭出没。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艺妓衰落压力增加,使艺妓艺术不得不一改传统,艺妓从业者也被允许到茶馆中特设的酒吧间里待客演出。
艺妓的表演大致可分为“立方”和“地方”2种。
“立方”是指舞蹈为主的表演者,“地方”是指演唱“长呗”、“清元”等歌曲、演奏太鼓、三味线等的表演者。
因为“地方”类的表演难度较高,需要长时间训练后才能胜任,因此多由资深的艺妓担任。
而“立方”表演较为容易,所以一般由资浅的艺妓及舞妓担任。
艺妓除了上述两大项表演外,也有茶道、香道等日本传统艺术表演。
另外,艺妓都有受过说话训练,因此健谈者不少,表演之余亦会陪客人谈天说地,增加气氛。
顾客给予艺妓的演出费用称为“线香代”或“玉代”,京都一地特称“花代”。
赞美茶具的语句有哪些
道西风瘦马”出自元代马致《天净沙思。
全文:《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
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
《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
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
《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
那气又是什么呢
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
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
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
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
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
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
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
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
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
《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潮汕功夫茶来源和典故
楼主你好 【工夫茶简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精细而闻名。
所谓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时必须很“工夫”(精细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征,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
茶壶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涣散,而且也是因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消遣、享受和作为迎宾敬客的重要手段。
这一点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难理解,总怪异喝水干嘛不用大一点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据考证,工夫茶起源于宋代的茶俗,由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 致。
【工夫茶冲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国可谓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讲究选茶、用水、茶具、冲法和品味。
茶叶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洁净、甘醇,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盛茶器皿以江苏宜兴的朱砂泥制品为佳;瓷杯要选用细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手艺;品茶讲究色、香、味外,还讲究“喉底韵味”。
而饮茶程式、礼仪更是繁复。
比如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还有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工夫茶的影响】: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几乎不可缺少的必备品,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举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
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街边店铺如果看到里面摆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开的店铺了,而潮汕的学生到外地读书也往往少不了带茶具到学校冲。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区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丰顺、大埔、梅县等地。
潮州工夫茶(一) 在潮汕饮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齐名。
许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见识了潮州工夫茶的。
不管是因为口味不合而浅尝辄止,还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细呷,这一小盏酽香的热茶,总会给你留下深深的印象。
不过,饭桌上的工夫茶,并没有给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
潮州工夫茶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在于它的用器精细,冲饮程式讲究,能够将乌龙茶酽香的特色,淋漓尽致地显示出来。
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饮品。
在潮汕,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只晶莹的小瓷杯,一个白瓷盖瓯或者一柄紫砂陶壶。
在装饰豪华的客厅里,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莲缸边,配上一张小木桌,几只竹椅头,更显得雅素。
或家人闲聚,或宾客登门,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声“食茶”,一种亲切融洽的感觉,便漫上心头。
潮州工夫茶中,充满着敬爱和谐的文化精神。
潮州人的这种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工夫茶名称的来历 工夫茶的名称,至迟在清代雍正年间就已经出现在文献上。
一开始,工夫茶是武夷岩茶的一种品牌,举凡岩茶中制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
雍正十二年(1734),做过福建崇安县令的陆廷灿在他所著的《续茶经》中,引用《随见录》,就说: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
岩茶为上,洲茶次之。
岩茶北 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
两山又以所产之岩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
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刘靖的《片刻馀闲集》也谈到: 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花香, 次则名(草头名)香...... 岩茶何以名“工夫茶”
《续茶经》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说》,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并与绿茶的制作比较: 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
候其青色渐收,然后再 加炒焙。
阳羡(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 故其色纯。
独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 色。
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
既炒既焙,复 捡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 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
阳羡(山+介)片,松罗龙井,都是绿茶的名品。
阳羡茶出江苏宜兴,(山+介)片即罗(山+介)茶,出浙江长兴,属于蒸青类,制作时将采下的茶叶蒸过,碾焙而成。
松罗茶出安徽休宁,龙井茶出浙江杭州,属于炒青类,制作时先把茶叶用铁锅杀青,经反复揉炒而成。
武夷岩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它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摊、摝、炒、烘、捡几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工艺是摝。
摊就是摇青,在室内将晒过的茶叶反复摇动,茶叶就在这个过程轻微发酵,叶边带红,有香气发出。
这时,便可以入锅炒,边炒边揉,最后用焙笼烘干,就成了毛茶。
再经过捡择重焙,才成为可以销售的“熟茶”。
可见,武夷岩茶的制作,要比绿茶多好几道工序。
故尔,释超全用“心闲手敏工夫细”来形容它。
工夫茶的名称,或即由于它的制作精良而起。
工夫茶制作的精良,在光绪十二年(1886)郭柏苍所著的《闽产录异》卷一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述: 还有一种就名(草头名)柯择嫩芽,以指头入锅逐叶卷之,火候不精则 色黝而味焦,即泉漳台澎人所称工夫茶。
武夷岩茶在明代已经成为名茶,17世纪初期开始远销欧洲,深受欢迎。
清初,西洋番舶年年前来采购,岩茶供不应求,闽南茶工遂仿照岩茶工艺制作,世称“溪茶”。
曾经任过郑成功幕僚的闽人阮(曰+文)的《安溪茶歌》,就写到此事。
潮州制茶仿效岩茶工艺,大约敢在这个时候。
大约到嘉庆时,这类半发酵茶在市场上统称乌龙茶,或者仍然沿用工夫茶的旧称,以“工夫名种”为名。
清代乾隆嘉庆以来,闽台粤东的茶人在饮茶的实践中,摸索出一种能够充分显示乌龙茶类酽香特色的小壶小杯、热汤厚味的品饮形式,谓之“食工夫茶”。
于是,工夫茶也就慢慢地由茶名演变为乌龙茶的一种品饮程式的指称。
潮州工夫茶(二) 二、工夫茶品饮程式溯源 到唐代,中国人的饮茶,从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为文化上的享受。
享受饮茶的精神乐趣,也就更加注重茶的品味。
品茶过程对用茶、用器与冲饮程式的讲究,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已经有了系统的总结。
宋元以后,饮茶风俗,代有所尚,用茶、用器与冲饮程式不免要有所变化。
特别是到了明代,散条茶瀹饮成为时尚,与之相应,用器方面,茶瓯配上了盖子,成为一盏、一托、一盖三器合一的盖瓯,茶壶茶杯的配套也出现了。
于是,茶的品饮程式与唐宋相比,面貌一新。
散茶瀹饮,要求汤水温度较高,才能使茶叶的味和香充分发挥。
茶瓯加盖,就是为了有利于保温。
茶壶沏茶,即沏即饮,茶汤热而味香发,比盖瓯又更为优越。
明清两代,宜兴的紫砂茶壶,最为茶人所珍重。
而壶形则讲究小巧。
生活在明清之交的冯可宾,在所著《(山+介)茶笺》中对茶壶有一段十分有趣的议论,说: 或问茶壶毕竟宜大宜小
茶壶以小为贵。
每一客,壶一把,任自酌自饮 ,方为得趣。
何也
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茶壶小容易留香出味,原因正在便于保温。
而冯可宾似乎更注重茶人在品饮过程的》“得趣”,即文化上的享受。
实际上,明代中后期,享受品茶的精神乐趣,已经成为士大夫出身的茶人们的共同追求。
小壶冲沏的主张,在当时许多茶书中都可以读到。
例如,周高起以宜兴紫砂陶壶为题材的《阳羡名(草头名)壶系》就强调: 名(草头名)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名( 草头名)香,俾得团结氤氲,方为佳也。
俗谚云,“少食多知味”,品饮的茶汤不求多,名(草头名)壶宜小,茶杯也趋于小型化。
明万历间罗廪著《茶解》,讨论饮茶的器具,便说到茶瓯“以小为佳,不必求古”。
总之,到了明代中后期,散茶瀹饮的需要,加上茶人饮茶的目的,是追求品味过程的“得趣”,这两个原因,导致了小壶小杯、即沏即饮的品饮程式的产生。
这种程式,最初运用于散条绿茶的品饮,但是一如冯可宾《(山+介)茶笺》所说,“施于他茶,亦无不可”。
乌龙茶一般要等到新梢的顶端的幼叶已经开平,将上端二三片叶子一齐采摘,茶叶比较粗老,冲沏的时候对水温的要求更高,采用小壶小杯的程式也更加适宜。
乾隆年间,用小壶小杯冲沏武夷茶的程式盛行于闽北、闽南。
工夫茶的品饮方式实际上已经出现,只是还没有把“工夫茶”作为这种品饮程式的名称。
乾隆二十七年(1762)修纂的福建漳州《龙溪县志》最先记载了这种品饮程式,该书卷之十《风俗》篇说: 灵山寺茶,俗贵之。
近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月至,至则斗茶。
必以大彬 之壶,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琯溪之 ,盛必以竹之筐。
凡 烹名(草头名),以水为本,火候佐之。
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民泉次之,龙 腰石泉又次之,余泉又次之。
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
龙溪是漳州辖县,治所在漳州府城。
明末清初,武夷茶工多漳州人,这种茶俗的兴起,或者与此有关。
《县志》这短短一段文字,既记茶具,又论用水,可以当做“简明工夫茶经”读,当时是否将这种品茶程式称作“工夫茶”,则尚不得而知。
二十多年后,袁枚中《随园食单》“武夷茶”条中谈到他在乾隆丙午(五十一年,1786)品饮武夷茶的经过: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
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 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
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
上口不忍遽 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
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
一 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用小壶小杯冲沏武夷岩茶,嗅香试味,细吞慢嚼,姑不论砂铫泥炉、活泉响炭、松风蟹眼,个中情趣,已经和工夫茶享治之法相同,只是袁枚也还没有提到“工夫茶”这一名目而已。
更有意思的是,袁子才品尝了小杯武夷茶之后,竟然不再“嫌其浓苦如饮药”,反而“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
潮州工夫茶(三) 乾隆嘉庆之交,上述品茶方式流行到粤东,“工夫茶”也由茶名被借代而且成为这种品饮程式的名称。
最先把“工夫茶”作为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的,是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
俞蛟是浙江山阴人,乾隆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1793-1800)任广东兴宁典史,《潮嘉风月》所记载的大约是一段时间的闻见。
俞氏说: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炉形如截筒,高绝 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
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 者可受半升许。
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 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
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同视客之多寡 。
杯小而盘如满月。
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
壶、盘与 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
寻常舟中,不易得也。
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煮至 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
气味芳烈,较 嚼梅花更为清绝。
......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极佳者每斤 需白镪二枚。
这一段记载,对当时韩江六篷船上的饮茶习俗有很详细的描绘。
六篷船上所用的烹茶器具,有泥炉、瓦铛(砂铫)、宜兴紫砂陶壶、花瓷小茶杯和茶盘,还有垫茶用的棕垫、煽火用的纸扇和夹木炭用的竹夹,茶具已相当齐备。
茶叶用福建茶,尤尚武夷茶,以及投茶、冲泡、淋罐、筛茶、品呷等程式,也和今天相同。
作为品饮程式的工夫茶至迟到这个时候已经名实具存了。
不过,当时工夫茶并不只流行于潮州。
《潮嘉风月》所记六篷船主人,往来韩江上下,有的是梅州人,有的是兴宁人,并不都是潮州籍。
道光以后,闽南的工夫茶俗也仍然十分流行。
道光十二年(1832)修《夏门志》卷十五《风俗记》载: 俗好啜茶。
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深杯。
茶叶重一两,价有 贵至四五番钱者。
文火煎之,如啜酒然。
以饷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细啜之,否 则相为嗤笑。
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谟茶之讹。
彼夸此竟,遂有斗茶之举。
有其 癖者,不能自己。
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亦尝试之,殊觉闷 人。
虽无伤于雅,尚何忍以有用工夫,而弃之于无益之茶也。
施鸿保《闽杂记》也说: 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
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壶,杯极小 者名若深杯。
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
饮必细啜久咀,否则 相为嗤笑。
予在友黄玉怀明府言,下府水性寒,多饮伤人,故尚此茶,以其饮 不多而渴易解也。
《闽杂记》中多记道咸间事,此条所述,应该也在这一时间。
实际上,一直到今天,闽南人嗜工夫茶的也还不少。
况且,潮人饮茶也并非从来就采用工夫茶的品饮程式。
三、潮人饮茶的历史 潮人饮茶的历史,今天只能从文献上去寻考了。
宋代以前,潮州文献阙略,潮人饮茶与否,茫然无征。
宋代饮茶的风气很盛,建茶崛起,又有许多闽人到潮州当官,饮茶的风气自然容易濡染到潮州。
潮州市金山南麓,残留着一处宋代摩崖石刻,刻着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知州王汉的《金城山诗》,其中有“茶灶香龛平”的句子。
茶灶是烹茶煮水用的火炉,这是现在可以见到的潮州茶事的最早记录。
元丰三年到七年(1080-1084)间,苏东坡在黄州,他的好友、潮州名士吴复古送给他一些建茶。
东坡有《答吴子野》书道谢,说:“寄惠建名(草头名)数种,皆佳绝。
彼土自难得茶,更蒙辍惠,惭悚。
”吴复古所送的建茶,都绝好,可见潮州文士中,也有能品茶的。
“彼土自难得茶”是因为那时潮州不产茶,“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永乐大典》卷5343《潮州府.税课》引《三阳图志》)。
因而,那时饮茶的风气,恐怕只能在潮州文士中蔓延,而很难影响到一般百姓。
潮州工夫茶(四) 四、潮州工夫茶驰名的原因 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类的“工夫茶”,本来是在闽、台、潮汕各地都很流行的茶俗。
不过,现在许多茶人,习惯把这种品茶方式称作“潮汕工夫茶”;许多研究茶文化的著作讲到工夫茶,也经常举潮汕工夫茶做例子。
为什么潮汕地区的品茶习俗会被视为工夫茶品饮艺术的代表,而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呢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商业的推动,二是文人的润色。
清代乾隆嘉庆以后,潮汕的商业十分发达。
乾嘉之交的潮州,一如俞蛟《潮嘉风月》所载,物产珍奇,商旅辐辏,“俨然自成都会”。
工夫茶艺的传入潮州,与这种繁荣的商业活动有很大的关系。
嘉庆十三年(1808)《崇安县志》卷之一《风俗》有这样一段记载: 茶市之盛,星渚为最。
初春后,筐盈于山,担属于路。
负贩之辈,江西、 汀州及兴、泉人为多,而贸易于姑苏、厦门及粤东诸处者,亦不尽皆土著。
崇安是武夷岩茶的产地,粤东应该是指广东东部的潮梅循三州(包括今天的汕头、潮州、揭阳、梅州、汕尾数市)。
根据这条记载,嘉庆初已经有粤东商人进行茶叶贸易。
而《潮嘉风月》说六篷船中喜用武夷茶,则粤东工夫茶俗的形成,必定与这种贸易有关。
这两书的记载正可以互相印证。
到了明代,情况似乎已经很不一样。
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刊刻的《荔镜记》、万历九年(1581)刊刻的《荔枝记》和相传也是万历年间刊刻的《金花女》附刻的《苏六娘》,搬演的都是潮州本地故事。
戏文中有许多情节,写到当时潮州民间的茶事。
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荔镜记》第22出《梳妆意懒》,益春有一段潮腔唱词: 十八年前在深房,盆水茶汤是你捧。
这两段文字说明,至迟到明代中期以后,茶在潮州民间生活中,已经成为日常家居必备的饮品。
以茶待客的习俗也已经形成,有《苏六娘》中《六娘出嫁》一节,苏妈叮嘱女儿的唱词为证: 你油盐酱醋须看理,人来客往槟榔茶。
槟榔是待客的礼果,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说:“粤人最重槟榔,以为礼果,款客必先擎进。
”唱词中槟榔与茶相提并论,可见茶也用于敬客。
潮谚云:“过门是客。
”对方不论是什么身份,只要进了家门,都会有茶招待。
《荔枝记》第8出,写李婆婆到黄家说亲,黄父让家人小七接待: (公白)原来正是媒姨,老汉失接。
小七,端椅坐,计茶食。
《苏六娘》中也有类似情节。
林婆到苏家做媒,苏妈见了,连忙招呼: (末)原来正是林婆,请坐,讨茶来食。
这是请媒婆喝茶。
《荔镜记》第19出《打破宝镜》写陈三到五娘家磨镜,益春请他喝茶: (贴)人客,茶请你。
(生)只茶是乜人使你捧来
《荔枝记》第17出,这个情节写得更加具体: (春白)师父,师父钟茶待恁。
(生白)小妹,阮做工夫人,夭有茶食
(春白)阮只处见贵客来,都有茶食。
这是请做工的工匠喝茶。
可见,当时潮州民间社会茶事已经十分普及。
不过,明代潮人饮茶,烹治方法还不很讲究。
正统七年(1422)潮阳教谕周泰《治平寺》诗有“僧童煮名(草头名)烧红叶,游客题诗扫绿苔”句,就讲到烧叶烹茶。
如果说“烧红叶”是为了同“扫绿苔”对偶的修辞文字,不一定是写实,那么,嘉靖二十年(1541)前后林大软《斋居》诗“扫叶烹茶坐复行,孤吟照月又三更”所写的,就切切实实反映了明代士大夫饮茶时追求的那种野趣。
野趣是有了,但烹治之法实在还未见功夫。
清代前期,工夫茶似乎还未曾在潮州流行。
乾隆十年(1745)《普宁县志》卷十《艺文志》中,收录主纂者、县令萧麟趾的《慧花岩品泉论》,其中有品茶慧花岩的一段描写: 因就泉设茶具,依活水法烹之,松风既清,蟹眼旋起,取阳羡春芽,浮碧碗 中,味果带甘,而清冽更胜。
萧县令品茶,茶取阳羡,器用盖碗,虽然也很讲究,但毕竟不是工夫茶。
从上面引用过的《潮嘉风月》看,要到乾隆嘉庆之交,工夫茶的品饮程式才在潮州出现。
光绪十年(1884)稍前,江都张心泰来粤,有《粤游小记》,其中写到: 潮郡尤尚工夫茶,有大焙、小焙、小种、名种、奇种、乌龙等名色,大抵 色香味三者兼全。
以鼎臣制胡桃大之宜兴壶,若深制寸许之杯,用榄核炭煎汤 ,乍沸泡如蟹眼时,以之瀹名(草头名),味尤香美。
甚有酷嗜破产者。
是则光绪时品饮工夫茶在潮汕已经开始成为习尚。
潮州工夫茶(五) 从这一时期开始,潮汕民间海外贸易日益活跃。
到汕头开埠后,茶叶成为大宗贸易项目之一。
光绪十一年到十五年(1885-1890),由汕头海关出口的茶叶,每年接近1万司马担,是销往国外价值额最高的货物。
这些茶叶除了小部分潮汕自产的之外,多数是由商人们从武夷、安溪采办的。
清末经营茶业并在武夷拥有茶园和茶店的潮州商人,有汕头李湖山、潮州杨瑶珍等。
一直到抗战前,仍有很多潮汕商人在福建和台湾经营茶业。
连横《台湾通史》就说: 夫乌龙茶为台北独得风味,售之美国,销途日广。
自是以来,茶业大兴 ,岁可值银二百数十万圆。
厦汕商人之来者,设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多安 溪人,春至夏返。
民国十八年(1929)修《建瓯县志》卷二十五《实业》“乌龙茶”条也记载: 近今广潮帮来采办者,不下数十号。
市场在城内及东区之东峰屯、南区 之南雅口。
出产倍于水仙,年以数万箱计(箱有大斗及二五箱之别,二五箱 以三十斤为量,大斗倍之)。
潮商采办的茶叶,大多销往香港海外,也有部分在潮汕本地销售。
有人统计,前揭阳县解放前平均每月销售茶叶万余斤,基本上都是建茶。
茶商的经营活动无疑推动了工夫茶品饮的普及和潮汕工夫茶俗的形成。
乾嘉以来,潮汕人经商蔚为风气,海内外各大埠头,都有潮汕人的足迹。
潮汕人经营的铺户,一般都备有工夫茶待客,以广结人缘。
几多南来北往客,便因此而见识了工夫茶。
梁实秋先生在一篇回忆潮汕籍著名学者黄际遇先生的文字中写道: 我们在青岛的朋友,在酒中八仙之称,先生实其中佼佼者。
三十斤的花 雕一坛,一夕罄尽,往往尚人余兴。
随先生到其熟悉之潮州帮的贸易商号, 排闼而入,直趋后厅,可以一榻横陈,吞烟吐雾,有佼童兮,伺候茶水,小 壶小盏,真正的工夫茶。
梁先生殆因此有这样的印象: 潮汕一带的人没有不讲究喝茶的,我们享用的起码是“大红袍”、“水 仙”之类。
潮州商人的经营活动,使工夫茶艺扩散到更加广阔的地域。
而潮汕地区的品茶习俗,也因此被视为工夫茶品饮艺术的代表。
大抵一种日常生活行为的艺术化,免不了要经历一个总结和润色的过程。
从陆羽《茶经》开始,历代文士骚人留下大量的茶书、茶文和茶诗,使后人得以了解中国茶艺的灿烂和中国茶道的精博。
潮汕地区的品茶习俗被视为工夫茶品饮艺术的代表,文化人的润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上面已经介绍过,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的茶俗形成以后,有不少地方志书、文人笔记对它进行描述和总结,并名之曰“工夫茶”。
大概是由于写作体例的限制,这些描述和总结十分简略而不成系统。
第一个系统地对工夫茶俗进行总结和润色,并能够发其精蕴的,是潮籍学者翁辉东。
他有油印本《潮州茶经——工夫茶》行世,据作者自序,写作时间是1957年。
作者系统地记述的潮汕工夫茶的用茶,取水,掌火,茶具和烹治程式。
基本内容如下:1.用茶,“潮人所嗜,在产区则为武夷、安溪,在品种则为奇各、铁观音。
”2.取水,“山水为一,江水为中,井水其下”,对烹茶用水的讲究,只沿用《茶经》的说法。
3.掌火,明代茶书已有“活火”的说法,潮人煎茶,选用炭火则更加讲究。
4.罗列潮人常用茶具,对茶壶、盖瓯、茶杯的介绍最详细,其他如茶洗、茶盘、茶垫、水瓶、水钵、龙缸、砂铫、羽扇等等,也述其形制用法。
5.翁氏认为,“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所以对工夫茶的烹治程式,分治器、纳茶、候汤、冲点、刮沫、淋罐、烫杯、洒茶八事详加说明。
这篇文章将潮州工夫茶俗最基本的特色概括了。
此后40年,又出现不少介绍潮州工夫茶的著作。
伍羽的《说潮汕工夫茶》在香港《文汇报》刊登,马风的《功夫茶》收入《潮汕文化丛谈》在新加坡出版,使潮汕工夫茶名扬海外。
张华云的《潮汕工夫茶道》,陈香白的《潮汕工夫茶与儒家思想》,努力发掘潮州工夫茶的文化精神。
曾楚楠的《潮汕工夫茶刍议》,黄光武的《工夫茶与工夫茶道》,更注重对潮汕工夫茶历史的探讨。
几十年来,潮汕工夫茶俗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器具到烹治程式都删繁就简,不再是旧日状貌。
文人的总结和润色,并不能对这种生活习俗有规范和提高的作用。
但是,这些总结和润色,却使得潮汕的茶俗遐迩闻名,以至一提起工夫茶,总要举潮汕茶俗为例,对孟臣罐、若深瓯,对“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津津乐道。
先是经商业的推动,后又加文人的润色,“潮汕工夫茶”终于成为流行于闽南粤东一带的、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的品茶习俗的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