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方言大全
你啷个嫩个恁个耶,我啷个把你嫩个那个了嘛
春节矢量对联动态图片
矢量图__春节_节日素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楹柱而得名,有偶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2]民间书法高人写春联4-对联推荐视频对联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部分对联才需要押韵)。
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
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3]著名书法家李啸先生隶书对联创作视频历史渊源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4]婚庆对联源文件__PSD分层西晋时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
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现代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5]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21世纪初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主要分类折叠按用途分1、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
(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寿联)[6]3、挽联:哀悼死者用。
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4、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5、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6、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
(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
(旅店)7、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
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对联折叠按字数分1、短联(十字以内)2、中联(百字以内)3、长联(百字以上)等。
折叠按技巧分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折叠按位置分1、楹联:挂于楹柱之上,住宅、机关、庙宇、古迹等处所用。
2、门联:贴于大门之上。
3、中堂联: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
折叠按联语来源分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按艺术特点分对联叠字联:同一个字连续出现。
复字联: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顶针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嵌字联: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拆字联: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同字异音和叠韵。
谐趣联:取诙谐幽默之意。
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
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
回文联: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
最长的对联:作者是清末江津的秀才钟云舫,于清光绪三十年(西元1904年)在成都狱中为抒发愤懑而写。
书写格式对联源文件_春节_海报设计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5,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6、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基本特征1、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
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
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
两部分成双成对。
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
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
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
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
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
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2、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
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中都有工整的对偶句。
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
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3、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
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
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
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
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4、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
对联雅俗共赏,没有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
这种奇妙的合一,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
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
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
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
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
5、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
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
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
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
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
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
主要格律折叠藏字格也叫“阙如格”,联中有意识地将某些字略掉,含蓄巧妙地表达某种意思。
如: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此联的寓意: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拆字格拆字,就是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
如:上联:张长弓,骑奇马,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
下联: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即拿。
折叠叠字格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折叠复字格将一个或几个字按照某种规律,重复出现多次。
寇准与友同出游,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
无以相对。
杨大年刚好赶到,便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
众皆喝彩。
折叠回文格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据说清代北京有个“天然居”酒家。
乾隆微服出游,进店喝酒,忽而想到这副回文对,非常得意。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后又将这副对联作为上联,然而他想不出下联,让纪晓岚对,纪晓岚道: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折叠集句格用古文、诗词中的句子合成的对联。
读书破万卷(杜甫)落笔起群英(李白)折叠顶针格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对联章法章法,是篇章结构的方法。
有章法,篇章才完整、紧密、和谐,中心意思才鲜明突出;无章法,就会凌乱、松散、残缺,不成篇章,中心意思不明,甚至不知所云。
折叠又对又联对联的基本章法,是又对又联。
对,是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联,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统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
对联的基本章法,完全合乎哲学上对立统一的规律。
对联章法跟分上下片的词有相似之处,上下联内容不宜重复雷同,来回纠缠,应各有所侧重,分工合作。
上下联分工,根据所写对象而有各种情况:1.写景状物景物有空间状态、时间状态。
空间有远近、上下、前后、大小等。
时间有朝暮、昼夜、冬春、今昔等。
另有动静、声色、常变等不同状况。
就具体对象来说,有天地、陆海、山水、云林、泉石、自然物与建筑物等。
建筑物中有楼亭、房寺,植物中有桃杏、松杉等。
如此推演,关于景物对立的两面无穷无尽。
上下联可以这样分工,如一写空间状态,一写时间状态;一写远,一写近;一写声,一写色;一写泉,一写石;一写楼,一写亭;一写眼前实景,一写想像或从前的虚景。
这共同表现景物的特征。
例如九龙青山禅院联:十里松杉围古寺;百重云水绕青山。
上联写近景、静景,将自然景观与千年禅寺结合起来,显得宁静肃穆。
下联写远景、动景,四面云雾缭绕,无限空阔,水环波涌,使青山很有气势。
上下联就这样相互配合,相互映衬,使云水松杉环绕的青山禅院超凡拔俗,气象万千。
2.写入叙事上下联的分工和各自侧重点,可以一说别人,一说自己;一写事,一抒怀;一实,一虚。
同是说别人,上下联可以分别写品德与事功,或品德与才学,事功与生活,公与私,言与行,文与武,喜与恶,有与无,得与失,今与昔,生前与死后,现在与未来等。
同是写人文事,上下联可以分别诗与文,经与史,词与赋,书与画,诗文与书画,琴与棋,师授与友评等。
例如唐景崧(一说丘逢甲)撰台湾郑成功祠联:由秀才封王,撑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全联赞颂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事功,上下联仍有分工。
上联写他前一段抗清,下联写他后一段驱夷,即驱逐荷兰殖民者出台湾。
一是“撑持旧山河”,一是“开辟新世界”;一重在过去,一重在影响未来;上联赞扬他的功绩,下联提出对后辈的希望:对郑成功作了全面的肯定和颂扬。
主题是上下联的交汇点、接轨处,是上下联联接的纽带。
写作对联,如能把握主题,切合题意,上下联各有侧重,共同表达一个中心意思,也就做到了又对又联。
折叠起承转结起阴转结(合),本是诗文的章法,对于对联,有参考价值。
绝句诗每首四句,依次是起、承、转、结。
对联中的二句联,全联四句,也可以这样看。
例如朱元璋赠徐达联:破虏平蛮,(起)功贯古今名第一;(承)出将入相,(转)才兼文武世无双。
(结)全联二句的对联,自然不可能完全具备起、承、转、结,离首即尾,只有起、结。
上联起,就担负了“起、承”的双重任务;下联结,就担负了“转、结”的双重任务。
上联必须起好,下联必须结好。
中长联,半联相对完整,自有起、承、转、结。
如上边千山祖越寺联,半联四句,上联“水界辽河”是起,“山通华表”是承,“历数代毓秀钟灵”是转,“真乃东都胜迹”是结。
下联照此类推。
对于长联,尤须注意全联和半联的层次结构,注意全联和半联的起、承、转、结;否则阅读抓不住要领,写作客易芜杂凌乱。
孙髯所撰大观楼长联,情文并茂,在章法上也足堪为法。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规则折叠对仗李元明-对联-淘宝-名人字画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
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
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
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折叠平仄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断定对联的上下联,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
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
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
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
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
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
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
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折叠结构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
如:单组,四字结构:上联:知足常乐;下联:能忍自安。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
”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
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小桔灯》的练习
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此已非常身。
陶渊明《人生无根蒂》荣荣窗下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陶渊明《荣荣窗下兰》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鲍照《梅花落·中庭多杂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沈约《别范安成》依然临送渚,长望倚河津。
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林寒正下叶,晚钓欲收纶。
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闉。
——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庾信《寄王琳》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庾信《重别周尚书》歌舞送飞球,金觥碧玉筹。
管弦桃李月,帘幕凤凰楼。
一笑千场醉,浮生任白头。
——徐铉《抛球乐》细草翻惊雁,残花伴醉人。
——李商隐《离席》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李商隐《安定城楼》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温庭筠《杨柳枝》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开。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鱼玄机《赠邻女》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文人词《菩萨蛮》凋悴缘何事,青青忆旧丛。
有枝撑夜月,无叶起秋风。
暑路行人惜,寒巢宿鸟空。
倘留心不死,嘘拂待春工。
——林景熙《枯树》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张先《天仙子》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宋祁《落花》且尽红裙歌一曲,莫辞白酒饮千钟。
人生半在别离中。
——舒亶《浣溪沙》芳草如云,飞红似雨,卖花声过。
况回首、洗马塍荒,更寒食、宫人斜闭,烟雨铜驼。
提壶卢何所得酒,泥滑滑、行不得也哥哥。
伤心处,斜阳巷陌,人唱西河。
天下事,不如意十常八九,无奈何。
论兵忍事,对客称好,面皱如靴。
广武噫嘻,东陵反覆,欢乐少兮哀怨多。
休眉锁。
问朱颜去也,还更来么。
——刘辰翁《大圣乐》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
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韦庄《荷叶杯》月光飞入林前屋。
风策策,度庭竹。
夜半江城击柝声,动寒梢栖宿。
等闲老去年华促。
只有江梅伴幽独。
梦绕夷门旧家山,恨惊回难绩。
——孙道绚《滴滴金.梅》柳锁莺魂,花翻蝶梦,自知愁染潘郎。
轻衫未揽,犹将泪点偷藏。
念前事,怯流光,早春窥、酥雨池塘。
向锁凝里,梅开半面,情满徐妆。
风丝一寸柔肠,曾在歌边惹恨,烛底萦香。
芳机瑞锦,如何未织鸳鸯
人扶醉,月依墙,是当初、谁敢疏狂
把闲言语,花房夜久,各自思量。
——史达祖《夜合花·柳锁莺魂》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俢得到梅花。
——谢枋得《武夷山中》好天良夜秋如水,明灯一觉黄昏睡。
睡醒见伊么,更深梦也多。
夜天都是雪,零乱成双蝶。
闲院午阴迟,衾寒许枕知。
——俞平伯《菩萨蛮》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
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
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周恩来《春日偶成》似昨时月色贮沙汀,清清复泠泠。
叹玉尘再碾,梅魂又碎,弱水还凝。
只为梧桐一诺,思念挂窗棂。
不愿随风寄,怕比风轻。
别恨离愁总有,问蒹葭句后,所谓谁承。
看枯枫寒叶,心内几分冰。
梦逝矣、东君融却,约来年、白首续前盟。
休嗔我,诉无端事。
不是伤情。
——竹林听风《八声甘州.霜》又是一分春去也,依稀红紫窗前。
旧亭台上旧栏杆。
柳绵吹叶老,丝絮总无端。
几番风雨经行过,方知偷换流年。
薛笺欲诉却无言。
天涯云脉脉,楼外水潺潺。
——竹林听风《临江仙》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诗经.秦风.无衣》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郑风.风雨》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求凰.琴歌》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古艳歌》策我良马,被我轻裘。
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曹丕《善哉行》昔年种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恒温人亦有言,日月于征。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陶渊明《停云》莫以今时宠,宁无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闺烛无人影,罗屏有梦魂。
近来音耗绝,终日望应门。
——《簇拍相府莲》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日出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行行重行行》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
——《步出城东门》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庭中有奇树》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客从远方来》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回车驾言迈》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冉冉孤生竹》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
——《今日良宴会》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
——辛延年《羽林郎》身与心俱病,容将力共衰。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白居易《偶作寄朗之》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李益《写情》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遣悲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白居易《梦微之》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白居易《琵琶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谁复在。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辛弃疾《鹧鸪天》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黄仲则《绮怀》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王令《送春》共君此夜不须睡,未到晓钟仍是春。
——贾岛《三月晦日送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摸鱼儿》惆怅东栏一抹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东栏梨花》莫问东君诉恩怨,自来春梦不分明。
——唐寅《落花诗》江南多少闲庭馆,朱户依然锁绿苔。
——唐寅《落花诗》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王国维《蝶恋花》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吴文英《唐多令》浮生只合尊前老。
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
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舒亶《虞美人》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
然诺重,君须记。
——纳兰性德《金缕曲》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千秋岁》梦入江南烟水路, 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晏几道《蝶恋花》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贺铸《芳心苦》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携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
唯有池塘自碧。
——姜夔《淡黄柳》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赠刘十九》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欧阳修《玉楼春》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
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晏几道《卜算子》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晏几道《鹧鸪天》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陈与义《中牟道中》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白居易《别元九后咏所怀》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
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
别你登长道。
转更添烦恼。
楼外朱楼独倚阑,满目围芳草。
——施酒监《卜算子·赠乐婉杭妓》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牛希济《生查子》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
别来不寄一行书。
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
安稳锦衾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
相思休问定何如
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
——晁补之《临江仙》踏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
红颜三春树,流年一掷梭。
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苍田生白波。
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
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
——蓝采和《踏踏歌》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馀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
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徐再思《折桂令》唤起窗前尚宿醒,啼鹃催去又声声。
丹青旧誓相如札,禅棍经时杜牧情。
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
云阶月地依然在,旧逐空香百遍行。
——黄景仁《感旧》新妆竟与画图争,知在昭阳第几名。
瘦影自临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西陵芳草骑辚辚,内使传来唤踏春。
杯酒自浇苏小墓,可知妾是意中人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冯小青《绝句》岭南霜不结,风劲是霜时。
日落晚花瘦,山空流水悲。
栖鸦寻树早,冻蚁下窗迟。
季子家何在,衣单知不知。
——郑刚中《寒意》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
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李山甫《寒食二首》车遥遥,马憧憧。
君游东山东复东,安得奋飞逐西风。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月暂晦,星常明。
留明待月复,三五共盈盈。
——范成大《车遥遥篇》
思达特英语效果怎么样,一年多少钱值得
部件: 门框:门的边框,镶在墙上,支定门扇。
门扇;门的,可自关的部分。
门轴:门开关时绕着旋转的轴,现多为金属合页或铰链。
亮子:门扇上方的窗,用于采光通风。
窗: 门扇上的窗,用于透光或互视。
百叶:门扇下方,供房间通风。
配件: 把手:门的手动开关装置。
门锁:锁门防盗,有时于把手成一体。
门铃:安装在门上的铃,室内人可闻声开门。
门槛:门框下端的横木条、石条或金属条。
门牌:钉在门上、房子的号码。
猫眼:装在门上的小透镜,用于在室内观察室外来客的装置。
闭门器:门开后自动关门的装置。
固门器:门开启后,使之保持位置的装置。
门环:一种通常为装饰性的固定装置,通常由一金属板及用枢纽悬于其上的金属环组成。
旧时门的装置: 门闩:门关上后,插在门内使门推不开的滑动插销。
门鼻儿:钉在门上的金属半圆形物件,借助其他东西扣门或用来上锁。
门钹:装在门环下边像钹的东西,用来敲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