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月全食美的句子

形容月全食美的句子

时间:2016-04-18 02:29

描写月全食美的句子

1,冷的银光披上那妖娆的红纱,格外的,让人为之倾,炽热的心让它不再冰冷,褪去那冷清的面具。

2,阴影已遮住大半个月亮,月亮的光芒不断收敛,夜色更加浓重。

看,宇宙如此伟大的力量,像一轮滚滚圆的明月,变成了一钩弯月,挂在天幕,仿佛是一艘月亮船,载着我,载着朋友们,驶向那浩渺的宇宙,展望着人类未来的梦想。

历史的指针永远不会停留,人类的探索永无止境。

人类要向火星、月球移民,要去改造金星、水星,要征服整个太阳系,要向宇宙的深处进军……猛一抬头,发现这一弯新月,淡雅清秀,很像一弯动人的柳眉,又像一张微笑的小嘴,要诉说天空的美丽。

噢,月全食,我热爱你,更痴迷于宇宙的伟大和奇妙。

3,新月越来越小,偌大一个月亮成了一块“镜片”,“镜片”不断退缩,阴影步步靠近。

最后,只剩下一丝微光,天更黑了。

千载难逢的一次月全食,终于属于我们了。

阴影抹去了月亮的最后一缕,天穹四处一片漆黑,只有月亮周围,还保留着一点光泽。

阴影,月亮融为一体。

噢,就是这一层神秘纱,,才使广漠的宇宙跳动着科学的辉煌。

月全食,如此神秘,如此迷人。

今晚,我们相聚在一起了,你在上面,我在下面,彼此强烈的好奇与向往,使我们心心相印。

4,今晚,月全食如约而至:月球左上方渐渐变黑了,犹如传说中的贪吃的天狗吃月亮……阴影越来越大,月球象一般金黄色的桔片挂在空中。

慢慢地,整个月球已被罩入一团缥缈的黑烟,只能用望远镜才能看到。

月球顶部透出美丽的橙色光芒。

大约十分钟,月球已经全部变黑,好像被吞进一个巨大的无底洞。

月球放射出红色的光芒。

好像一个“红月仙女”。

最后,月球逐渐又变成以前的“皎皎明月”了。

就在此时,东边出现了鱼肚白,小鸟在天空中歌唱起来。

美丽的月球沉下去了,地球马上要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5,一向温柔,平静,皎洁的月亮今天变得格外妖娆,换上一身红装,明艳的映衬在夜空中,多么迷人

仔细一瞧,原来今晚她将献上“精彩”,再次让世界惊叹

希望能帮到你。

有关月全食的好词好句子都有什么

日月交食发音 rì yuè jiāo shí释义 比喻作对,相斗。

出处: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爷

怪事,怪事

只见日月交食,不曾见辘轴退皮。

”示例:俺两个半生来岂有些嫌隙,到今日却做了~。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

本人高三,超紧急

据天文专家预测,2011年6月16日凌晨我国可观11年来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月全食。

这一预测已被实际观测的结果所证实。

这句话只是解释了一个现象,在天象无大的异常时,人类可以小范围通过计算模拟,预测一些可能发生的事。

答案A成功的预测取决于人们是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句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

成功的预测取决于老天爷给面子,和人类一定的分析,总结等能力。

B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跟问题无关。

D人的预测决定客观事物的发展跟问题没关系。

逻辑错误。

C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观能动性唯一靠点谱的话。

意思是人类可以预测天体(受干扰小),而不能预测谁当选老美的总统。

写月亮作文开头怎么写超急

开头:深夜,万物都了光辉,唯有你为黑夜光芒 ——题记结尾:星空,一轮明月高悬,我应该是为了照亮游子归乡的路吧。

月,总是被人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意义.传说中,嫦娥奔月后和玉兔住在清冷的广寒宫里,吴刚日日夜夜在砍一棵桂花树;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为月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现实中,人们尽一切努力实现了登月的梦想.那美丽的月光更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宇宙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止的循环之中,月亮也在这一次次的轮回中,给人以美的享受,引发人们新的感慨……作文开头:1、月亮 今天晚上,我发现今天的月亮和平时的月亮不一样。

一会儿被乌云遮住,一会儿乌云又散开了,它们..1、月亮今天晚上,我发现今天的月亮和平时的月亮不一样。

一会儿被乌云遮住,一会儿乌云又散开了,它们像在玩捉迷藏。

真有趣

月亮还一会儿变成半圆形,一会儿变成一条线的形状。

真好玩

细看月亮的轮廓,里面像是有一座宫殿似的。

里面可能住着嫦娥姐姐和月兔。

如果,月亮旁边有星星的话,那肯定是嫦娥姐姐带着月兔在月亮旁边洒了一些星星形状的花环。

祝福地球上的人们平平安安

开开心心

2、红月亮昨天晚上,我们虽然没有在CBD等到月全食,但是我们回到家里以后,在我们的楼上看到了月全食。

我们开车回到家后,急急忙忙的回到家里拿出望远镜和照相机,又急急忙忙的跑到楼底下欣赏、拍照。

到了8:40左右时,月全食开始了,我只见那皎洁的月亮渐渐的少了一块儿。

又过了几分钟,月亮就像一个月饼被一个人啃了一口一样……到了10:20左右,月亮几乎变的没有了,只能看见月亮的一点十分微弱的光芒,整个月亮呈现出了古铜色,就在这时,爸爸用照相机“咔嚓嚓”的一声照了一张像。

海子的抒情主体是

王:海子诗歌的主体形象  如果说骆一禾的精神原型是“圣”,那么海子的精神原型就是“王”。

“王”是海子诗歌中出现频度最高的词之一。

粗略统计,“王”字在《海子诗全编》中出现500多次,“帝”字出现近百次,两者合计达600多次。

也就是说,在《海子诗全编》中隔不一页,就会出现一个“王”字或“帝”字。

这两个词某种程度上成了海子的心魔。

在骆一禾的“圣者”形象的周围,是智者、勇者、义人、俊杰、战士等亲和性形象,它们一起构成了一个精神结构相近的诗歌意象系列。

在海子这里,则是“国王”、“帝王”、“歌王”、“皇帝”、“王子”、“王后”、“王冠”、“王座”、“王位”这些以“王”和“帝”为词根的词汇,它们构成了海子诗歌心象的词汇学基础。

这一事实暴露了海子内心的秘密——对诗歌荣誉的珍爱和追逐,以及由此而来的殚精竭虑。

海子确乎是为诗歌而生,为诗歌而死。

骆一禾说,“这就是他的一门心思”。

[7]  如果我们不考虑海子诗歌学徒期间的习作,而以海子正式进入自我抒写阶段的1983年以后的诗作作为研究的起点,我们会饶有意味地发现,海子第一个以“王”为词根的词汇(“王冠”)出现在1983年写的《农耕民族》中。

在这首里,它是在否定的意义上被使用的:“在发蓝的河水里\\\/洗洗双手\\\/洗洗参加过古代战争的双手\\\/围猎已是很遥远的事\\\/不再适合\\\/我的血\\\/把我的宝剑\\\/盔甲\\\/以至王冠\\\/都埋进四周高高的山上\\\/北方马车\\\/在黄土的情意中住了下来”。

这首诗写到了一个由狩猎、战争走向农耕的文明化过程。

但海子本人后来走过的诗歌道路正好与这首诗写到的过程相反,呈现了一个反文明的“野蛮化”过程:它从农耕颂歌出发,逐步退向更原始的狩猎之歌,最终结束于对原始暴力的赞美。

在这一过程中,诗人把他曾经埋进高高山上的宝剑、盔甲、王冠统统挖了出来,已经在黄土的情意中平静下来的血也重新沸腾,暴力对人再次变得充满诱惑和魅惑,而诗人最终在一种针对自身的暴力中摧毁了自己。

写于1985年《打钟》,以二十三行的篇幅集中了海子诗歌中几对重要的对立主题,因而特别值得引起注意。

这几对主题包括:爱与死,爱与疾病,柔情与暴力,孤独与众人。

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抒情主体的自我形象:皇帝。

这个形象,毋庸讳言,正是诗人自我的一个镜像。

它可能受到张枣早年的名作《镜中》的启发。

但是,张枣《镜中》充满青春气息的唯美,在这里被一种暴力、颓废和孤寂的氛围所代替。

这个“恋爱的皇帝”形象折射了海子心灵的某些基本倾向:自恋,爱的渴望与爱的恐惧,自我神化的冲动。

这里,爱人也是敌人和对手,爱情也是火灾和战争:  我是你爱人\\\/我是你敌人的女儿\\\/我是义军的女首领\\\/对着铜镜\\\/反复梦见火焰  在海子笔下,对爱情的追求,是类似飞蛾扑火的举动:“恋爱,印满了红铜兵器的\\\/神秘山谷\\\/又有大鸟扑钟\\\/三丈三尺翅膀\\\/三丈三尺火焰”。

海子的自恋冲动,从他诗中不断自呼其名中多少可以窥见消息。

“王”的形象、“皇帝”的形象是他这一自恋心性的象征化表达,它们充斥海子各个时期的诗:  骨头之中\\\/楚国的歌声四起\\\/我是楚国的歌王(《但是水、水》)  诗集,我嘴唇吹响的村庄\\\/王的嘴唇做成的村庄(《诗集》)  我来到玫瑰花园\\\/脱下诗歌的王冠(《玫瑰花园》)  秋天深了,王在写诗(《秋》)  两半血红的月亮抱在一起\\\/那是诗人孤独的王座(《黎明和黄昏》)  盐田上坐着痴呆的我——走投无路的诗人之王(《土地》)  诗歌生涯本是受难王子乘负的马(《土地》)  我从原始的王中涌起涌现\\\/在幻象和流放中创造了伟大的诗歌(《土地》)  我像一个诗歌皇帝披挂着饥饿\\\/披挂着上帝的羊毛\\\/如魂中之魂手执火把(《土地》)  太阳中盲目的荷马\\\/土地中盲目的荷马\\\/他二人在我内心绞杀\\\/争夺王位与诗歌(《土地》)  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夜色》)  我是擦亮灯火的第一位诗歌皇帝(《太阳·诗剧》)  作为国王我不能忍受\\\/我在这遥远的路程上\\\/我自己的牺牲(《月全食》)  “王”、“国王”、“王子”和“皇帝”的意象系列在海子诗歌中贯穿始终。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推断出诗人膜拜权力的结论。

实际上,海子的“王者”形象和世俗权力无关,在海子那里,它们完全是诗歌荣誉的象征。

海子最终成为了一个“在死亡中高叫自我疯狂掠夺\\\/难以生存的走投无路的诗人之王”(《太阳·土地篇》)。

在这里,“王”的形象一方面联系着诗人基于自恋的自我夸张,另一方面又总是和海子心仪的诗歌事业分不开。

在《以梦为马》一诗中,海子说:“我选择永恒的事业\\\/我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他从古到今——‘日’——他无比辉煌无比光明\\\/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

对海子来说,诗歌就是“永恒的事业”,而且是唯一的。

如果说骆一禾认为艺术家是无名的,那么海子对艺术家之名、诗人之名不但珍视,而且极为敏感。

[8]在同一首诗中,海子虽然也有“我必将失败\\\/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的表白,似乎他也愿意像骆一禾一样,把诗歌看成无名者的事业。

然而,事实上对海子来说,诗人的事业和诗人之名是分不开的。

而且,在海子看来,诗人之名还存在界限分明的等级差别。

在海子那里,诗人、诗歌王子、诗歌之王(或诗歌皇帝),这是一条严格的等级性链条。

海子把自己看作诗歌王子中的一员,但内心里却渴望成为诗歌之王。

他说:“做地上的王者——这也是我和一切诗人的事业。

”[9]他从自己的才华,某种程度上,也是从自己预感的命运,认同他所谓的“浪漫主义诗歌王子们”。

他说:“我更珍惜的是那些没有成为王的王子。

……他们是同一个王子的不同化身、不同肉体、不同文字的呈现、不同的面目而已。

他们是同一个王子,诗歌王子,太阳王子。

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我与这些抒情主体的王子们已经融为一体”,“有时,我甚至在一刹那间,觉得雪莱和叶赛宁的某些诗是我写的”。

[10]然而,他对于成为诗歌之王还是抱着热烈的期待:“当然,还有一些终于为王的少数。

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就是。

命运为他们安排了流放,勤奋或别的命运,他们是幸运的。

我敬佩他们。

他们是伟大的峰顶,是我们这些诗歌王子角逐的王座。

对,是王座,可望而不可即。

……但丁啊,总有一天,我要像你抛开维吉尔那样抛开你的陪伴,由我心中的诗神或女神陪伴升上诗歌的天堂,但现在你仍然是王和我的老师。

……”[10](P896-897)正是由于这种诗人等级制的存在,成为诗歌之王、争夺诗歌王位的过程就演变成了一场残酷甚至惨烈的竞争和角逐:“自从人类摆脱了集体回忆的创作(如印度史诗、旧约、荷马史诗)之后,就一直由自由的个体为诗的王位而进行血的角逐。

”[10](P896)在《诗学:一份提纲》中,海子抄录了未写出的《太阳·地狱篇》的写作提纲,其中赫然有“诗歌始皇帝”的标题——他渴望成为中国的诗歌始皇帝,而这个“成为”的过程,也如秦灭六国一样血腥而酷烈。

  在海子那里,诗歌的意义有一个无限放大的趋势,它甚至覆盖了生活和生存本身,而成为唯一的实存。

在骆一禾那里,诗歌的意义根源于生活,诗歌行动的目的在于重建生活,或者创造生活的可能。

对于海子,这一关系似乎是颠倒的,诗歌成了生活意义的根源,而且它似乎总是野心勃勃地渴望取代生活。

海子也强调诗歌要成为行动(在《太阳·断头篇》中,海子甚至不断发出“行动第一”的呼吁,其后记更直名之曰“动作”),但是海子的行动也被限定在文本之内。

在海子的文本中,到处是血腥的征逐杀伐,然而这些行动却是不及物的,对现实无所触动,海子也并不想有所触动——它们仅仅是诗人的诗歌幻象。

海子的一个未完成的写作计划正透露着这样的信息:“我一直想写这么一首大型叙事诗:两大民族的代表诗人(也是王)代表各自民族以生命为代价进行诗歌竞赛,得胜的民族在歌上失败了,他的王(诗人)在竞赛中头颅落地。

失败的民族的王(诗人)胜利了——整个民族惨灭了、灭绝了,只剩他一人,或者说仅仅剩下他的诗。

”[9](P904)也就是说,生活的胜利和诗歌的胜利不可兼而有之。

而在海子看来,诗歌的胜利已经足够:只要诗歌之王的诗万世长存,哪怕整个民族因此惨遭灭绝。

  诗剧《太阳·弑》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海子的上述构思,当然情节更复杂,涉及的主题也更丰富(除了诗歌主题,它还涉及权力与阴谋、革命与背叛、爱情与友谊、青春与死亡等多对互相对立、对峙的主题),但仍然可以看作一个关于诗歌王子竞逐诗歌王位的隐喻。

剧中年老无子的巴比伦王用诗歌竞赛的方式来确立王位继承者,胜利者被选为王子,失败者人头落地,“让一个人踏着另一个的头颅走向王座\\\/用理想和诗这心中之剑互相屠杀”。

剧中的吉卜赛成了最终的胜利者,赢得了王位的继承权,然而却以兄弟的头颅为代价。

这是他赢得胜利之时的独白:“我以诗歌为武器,杀死了我的同胞兄弟。

我现在已成了王子。

(疯狂大笑)这是暴君的王子。

现在都是没头的王子。

我一定要完成无头王子的使命。

”也许,在海子看来,为诗歌的王位付出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

而这正是海子在他的生活里所行的,他把生活的全部砝码押上了诗歌的天平。

说海子的诗歌行动是不及物的,那是因为他的诗歌行动不针对外部世界,也没有改变外部生活的企图。

然而,就他自己而言,这一行动却是高度及物的,真正做到了“像自己写的那样生活”。

[11]  海子的这种诗歌形而上学,秉自尼采将艺术视为“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12]的审美人生观。

骆一禾也以此尼采的酒神精神来阐释海子的基本精神构造。

他说:“(海子)处于梵高、尼采、荷尔德林式的精神境地:原始力量核心和垂直蒸晒。

”[11](P871)写于1987年的《尼采,你使我想起悲伤的热带》,是海子向尼采致敬的诗。

在诗里,海子把自己和尼采的关系比作鱼头和鱼尾的关系:“一只陶罐上\\\/镌刻一尾鱼\\\/我住在鱼头\\\/你住在鱼尾”。

在海子看来,尼采的疯狂正是酒神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你踏上雇佣军向南进军的大道\\\/走出战俘营代价昂贵\\\/辉煌的十年疯狂之门\\\/一眼望见天堂里诗人歌唱的梨花朵朵。

”诗中的“向南进军”,显然是指由理性走向酒神式的沉醉所经之道。

海子把南方视为原始生命力的泉源所在,而把北方视为冷漠的理性的位置所在。

在海子看来,所谓“文明的生存”,不过意味着生机的衰退和活力的丧失。

在《太阳·诗剧》中,海子沿着这个向南的方向,一路来到了太阳焚烧的赤道,从一个诗人变成了一只猿,从一支歌变成了一把剑。

海子的不能酒而沉溺于酒,显然也与他对酒神精神的认同有关。

“酒”和“醉”也因此处于海子诗歌中另一重要意象系列的核心位置。

他把酒视为“血中之血”、“人类的皇后”、“内心的谷仓”。

在《太阳·你是父亲的好女儿》中,海子充满激情地描写了酒徒的拼酒、酗酒以及醉后的幻觉。

小说中的叙述者逃出牢狱,撞进了一家酒馆,又一次闻到了酒的气息。

接下来,他叙述道:“我接过一位有刀子一样眼光的人递过来的液体一饮而尽。

酒,啊那是酒。

是酒。

……我必须用一坛子一坛子酒把我这条在地牢在荒芜的山上丢失的命捡回来。

我知道。

这是我的命定之星,酒,每当我大醉或十分饥饿后,呕吐了一地,我又能在这呕吐的滋味中十分地痛饮一次,大醉一次。

我的呕吐,恢复和再生功能之胃十分完善,哪怕我全身已十分瘫了。

我仍是酒神,大风和火速运行的雨阵雷鸣之神,我更是酗神”,“在众人狂饮中我最狂。

全身抖颤像沙漠上披头散发的呓语的神,坐在一面古老又大的鼓上。

全身是火药硫黄味,羊骚马尿味,和化为青草野花的阵阵香气”。

海子大概是中国现代诗人中最深情地描绘酒和醉,并赋予其形而上意义的诗人。

他写出过最美妙的关于酒与醉的诗句。

1987年8月30日醉后早晨所书的这首《日出》,最能表现那种着魔一般的、欣喜若狂的酒神状态:  在黑暗的尽头\\\/太阳,扶着我站起来\\\/我的身体像一个亲爱的祖国,血液流遍\\\/我是一个完全幸福的人\\\/我再也不会否认\\\/我是一个完全的人我是一个无比幸福的人\\\/我全身的黑暗因太阳升起而解除\\\/我再也不会否认天堂和国家的壮丽景色\\\/和她的存在……在黑暗的尽头

  酒精的作用强化了自我的迷恋,放大了自我的幻觉。

响彻《祖国或以梦为马》中的那个高亢的声音:“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表明海子已经在幻觉中将自己与笔下的太阳合为一体。

在《太阳·诗剧》中,海子的口吻俨如神明:“我夺取了你们所有的一切。

\\\/我答应了王者们的请求。

赦免了他们的死。

\\\/我把你们全部降为子民。

\\\/我决定独自度过一生。

\\\/……\\\/你们或者尽快地成长,成为我\\\/或者隶属于我。

\\\/隶属于我的光明\\\/隶属于我的力量。

”在主体的无限膨胀中,诗人仿佛接近了尼采所描绘的人神合一状态:“此刻他觉得自己就是神,他如此欣喜若狂、居高临下地变幻,正如他梦见的众神的变幻一样。

”[12](P61)然而,这也是一个黑暗而空虚的王。

诗人自己说,“走过全部天堂和沙漠的人必是一个黑暗而空虚的王”。

其实,黑暗和空虚的原因并不在于他是否走过了全部天堂和沙漠,而在于一个唯我主义的“王”所能收获的一定只有黑暗和空虚。

因为,对一个“在这一千年里我只热爱我自己”(《西藏》)的人,王座、王位和王冠都不能有所安慰,相反,他的内心将因王座、王位和王冠而更加荒凉空虚:“作为国王我不能忍受\\\/我在这遥远的路程上\\\/我自己的牺牲”(《月全食》)。

  海子的人神一体状态是超善恶、非伦理的,与骆一禾对“歌中的善”的追求正好南辕北辙。

实际上,海子几乎从不为“善”而歌。

虽然他说过,“在所有的人中\\\/只有我粗笨\\\/善良只有我④\\\/熟悉身边的木头\\\/瓦片和一代代\\\/诚实的婚姻”(《门关户闭》),但以“善”为词根的词汇在海子诗中出现的频率很低,而且多是作为修饰性的用法出现,几乎不构成实质意义。

显然,“善”对海子缺乏吸引力。

海子也不为真实和真理而歌。

虽然他喜欢谈论真实和真理,但他的结论是真实和真理对人类根本不可能存在。

海子魂牵梦萦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美。

在《海子诗全编》不算“美”的众多同义、近义词,光以“美”为词根的词汇就出现近250处,频度之高仅次于“王”为词根的词汇。

对海子来说,流水美丽,风美丽,云美丽,阳光美丽,月光美丽,闪电美丽,火美丽,早晨的星美丽;草叶美丽,树枝美丽,果实美丽,杜鹃美丽,山楂美丽,五谷美丽,白杨树美丽,戈壁美丽,肮脏的大地美丽;灯美丽,井美丽,塔美丽,房子美丽,村庄美丽,小镇美丽,家园美丽,远方也美丽;鸽子美丽,奶牛美丽,马匹美丽,狮子美丽,豹子和老虎美丽;少女美丽,肉体美丽,骨头美丽,头发美丽,脚趾美丽,血污美丽,晨光中的情人浑身美丽,故乡打麦场上的女俘虏美丽,甚至凋零的棺木也美丽;早晨美丽,黄昏美丽,夜晚美丽,春天美丽,夏天美丽,秋天美丽,冬天也美丽;微笑美丽,飞行美丽,行走美丽,虫鸣美丽,软体动物的爬行美丽,生育美丽……在海子眼里,美丽无往而不在:美丽在春天,美丽在天上,美丽在水里,美丽在草原上……这众多的、不胜数的“美丽”,甚至让人感到海子诗歌词汇的单调,却足以证明美在海子心目中的地位。

对海子来说,一方面,美对他具有最大的吸引力,正如他自己说的:“美丽总是使我沉醉”(《跳伞塔》);另一方面,他的诗包括他的人生都是“为了美丽”(《为了美丽》)。

显然,这种“唯美”的态度与后期骆一禾认为“美观是非常无足轻重的一端”的态度也大异其趣。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