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烟台焖子的作文400字
名吃典故 相传一百多年前,有门氏两兄弟来烟台晒粉条,有一次刚将粉胚作好,遇上了连阴天,粉条晒不成,粉胚要酸坏,情急之下,门氏兄弟将乡亲们请来用油煎粉胚,加蒜拌着吃,吃后异口同声说好吃,有风味。
于是便帮门氏兄弟支锅立灶煎粉胚卖,人们都说好吃,但问此食品叫什么名,谁也说不出。
其中一智者认为此品是门氏兄弟所创,又用油煎焖,就脱口而出叫“焖子”。
发展历程 上世纪80年代,烟台街上有很多简陋的焖子小摊。
经营者只要备上一灶一锅,几张矮桌长凳,就会招来一堆食客。
生意常常是极好,不知不觉,棚子外就排起了长队。
然而摊主不慌不忙,将切好的凝胶似的粉块,一一摊放到油光锃亮的平底锅里,反复翻煎,直到颤颤悠悠的粉块四面都焦黄了,才用小铲轻轻铲到小碟子里,浇上稀稀的麻汁酱,蒜泥,虾油。
如此这般,一碟鲜香四溢,五味相调的焖子,就送到食客手上 了。
大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烟台焖子开始登堂入室,寻常街巷间的焖子摊很少见了。
进入大酒店的焖子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内容,价格高低则取决于搭配的海鲜。
2001年第3界“中华名小吃”评选。
“三鲜焖子”为烟台带来了荣誉。
食客回味 还记得小时候,满街都有焖子摊儿,几张简陋的桌子,几个破旧的板凳儿,一口黑漆的大锅就构成了简单的特色焖子小吃摊。
虽然是这样简陋简单,但是只要你打这摊儿前这么一过,嘿嘿,馋人的香气深深诱住你的鼻子,侵入你的肚子,自然间就停下脚步来上一碟儿,即使客满无座站着吃,那也是一个惬意呀。
编辑本段河北定州焖子简介 定州焖子 定州俗称:焖子、猪肉焖子、肉灌肠。
它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它由精选的瘦猪肉和定州特制的山药粉面灌制而成 ,不肥不腻,香味浓郁。
做法 精选的瘦肉加些许肥肉,和山药粉和一起,用肉汤熬制,然后蒸熟。
焖子形状:像香肠,但是比香肠粗得多,大约像小腿那么粗。
长度大约是30厘米到40厘米。
一根大概是10斤左右。
颜色:略粉红。
吃法 1凉:切片拌上葱花,酱油(或醋)少许,香油少许。
2 蒸: 放上葱花,清蒸10分钟,这样挺好吃的。
3 炒: 可以跟大葱一起爆炒。
4炖:可以和白菜、粉条、土豆、黄豆牙....一起炖着吃,相当的好吃,定州一大特色
保存方法 最适宜冷藏,不要冷冻。
编辑本段河南禹州焖子 焖子是河南许昌市禹州市的一种风味小吃。
由当地生产的特殊红薯制作成半成品粉条压制而成。
好嫂子制作工艺: 选料提粉→配料打芡→加矾和面→沸水漏条→模压成型→真空包装→蒸馏灭菌。
焖子(15张) 红薯焖子是当地的特产。
识别禹州焖子: 墨绿色,一面有明显的粉条纹线,表面色泽基本一致,无白斑。
禹州焖子,口感劲道,入口滑嫩,后味香。
因为是红薯做的当然具备红薯的营养价值: 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B、C、E以及钾、铁、铜、硒、钙等10余种微量元素和亚油酸等,营养价值很高,被营养学家们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
这些物质能保持血管弹性,对防治老年习惯性便秘十分有效。
遗憾的是,人们大都以为吃红薯会使人发胖而不敢食用。
其实恰恰相反,吃红薯不仅不会发胖,相反能够减肥、健美、防止亚健康、通便排毒。
每100克鲜红薯仅含0.2克脂肪,产生99千卡热能,大概为大米1\\\/3,是很好的低脂肪、低热能食品,同时又能有效地阻止糖类变为脂肪,有利于减肥、健美。
红薯含有大量膳食纤维,在肠道内无法被消化吸收,能刺激肠道,增强蠕动,通便排毒,尤其对老年性便秘有较好的疗效。
吃红薯时要注意一定要蒸熟煮透。
食用红薯不宜过量,中医诊断中的湿阻脾胃、气滞食积者应慎食。
焖子是可烧,可炖,可煮,可煎,可炸,还可凉拌。
最适合与肉食搭配,又以回锅焖子,凉拌焖子最好吃
当然凉拌最好要到当地吃刚出炉的热焖子
目前,禹县焖子已流水线大规模生产,进入千家万户
炒焖子在当地比较出名的焖子品牌,有《盛田焖子》《好嫂子焖子》《老禹县焖子》等
编辑本段辽宁大连焖子 另外在辽宁大连也有焖子,是用地瓜淀粉熬制出来的,结成块后,掰成小块,然后用油煎 大连焖子成两面成硬皮. 调和酱油,芝麻酱,掂碎的大蒜香油,味精. 之后浇到焖子上,非常的美味
焖子几乎与大连这座城市是同时诞生的,山东人闯关东,在大连周边地区广种高产的地瓜,由地瓜加工成淀粉,除了做粉条粉皮以外,就是掺上水,揉成团,像切豆腐那样切成许多啤酒瓶子盖那么大的方块,放在平底的油锅上煎烙,做出的焖子,外焦内嫩,盛在碗里,加进佐料,很合大连人的口味。
焖子属于精细食品,雅俗共赏,最喜欢光顾的是女人和小孩。
现在吃焖子基本上都用方便筷子夹,而多年前,人们还是用自己“窝”的铁丝去叉,叉起来的焖子和夹起来的焖子吃起来味道就是不一样。
编辑本段辽宁丹东焖子 焖子也是丹东的地方特色,原料是淀粉,用特殊的方法制成象凉粉一样的东西,切成二、三厘米见方的小块,呈半透明状,把这些小块在平底煎锅里煎熟,稍微有点焦,再淋上酱油、醋、麻油、香油、芝麻酱等调料,撒上葱末、蒜末等调味品 ……一盘香喷喷、热乎乎的焖子就做成了,1.5元一盘,好吃不贵(注意,一定要煎的时间长一点,芝麻酱、辣酱要多放 ) 。
编辑本段行唐焖子简介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的所有人,都知道这种食品,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吃过焖子。
行唐肉香焖子( 行唐肉香焖子)制作过程: 精选的瘦肉加些许肥肉,和山药粉和一起,用老汤熬制,然后蒸熟。
颜色:略粉红。
值得一提的是:老家的猪肉都是现杀,都不注水,绝对新鲜,山药粉都是田地里种的,纯绿色,无污染。
而老家的水,是纯地下水,味甘甜,可直接引用。
焖子形状:象香肠大小,长度大约是宽5厘米长25厘米.总之,是1斤多一点一根的。
行唐荞面焖子吃法 (最直接的办法 打开就可以食用) 1 蒸。
放上葱花,香油,清蒸10分钟,这样挺好吃的。
也可以什么都不放,吃原汁原味。
2 炒。
可以根菜一起炒。
别炒糊了就好吃。
3煎。
蘸上蒜汁,味道好极了(强力推荐) ( 行唐荞面焖子) 4 微波。
焖子切片装盘,淋上少许花生油或豆油,3分钟.这比较适合懒人。
煎着吃你会感觉到这是人间美味。
由于焖子是肉制成,所以,很省油,山药粉煎后酥脆,里面肉香,色香味具全。
猪血焖子怎么做
材料红薯淀粉:150克; 水:700克; 植物油:少许; 食盐:4克; 芝麻酱:2汤匙; 蒜泥:2茶匙; 生抽:1汤匙; 醋:适量; 香油:适量; 虾油:适量; 焖子的做法1将红薯淀粉和盐混合,分次添加水,搅拌均匀2倒入锅中,开小火加热,并不断搅拌3至整个淀粉糊都凝胶并呈透明状,关火4碗底抹油防粘,然后把淀粉糊倒入,抹平,放凉后盖上保鲜膜,收入冰箱冷藏凝固5芝麻酱用水一点点懈开成酱汁,蒜泥加一点点凉开水、盐、生抽、醋、香油和虾油混合调成汁儿6取出凝固好的焖子,切成大小适中的方块7锅中加入很少的植物油,下入切块的焖子,摊开后用小火慢慢煎,煎至四面变色后盛出8淋上调味汁儿和麻汁儿,搅拌均匀即可使用
驴肉焖子做法
原料:面粉1000g,葱末250g,色拉油250g,精盐适量,咸猪板油丁150g,味精适量制法:1、将咸猪板油丁与葱末、味精拌匀。
2、取面粉100g加入50g色拉油,擦成干油酥,另取面粉100g,加入100g色拉油,5g精盐和成稀油酥。
3、其余面粉放入缸内,加入沸水500g,烫成雪花面,再加入凉水约200g,揉成软面团,反复揉搓上劲。
4、案板抹上色拉油,将面团的一半置于案板上用手掌揿成长方形,将一半干油酥均匀地涂在上面,卷成长条,摘成10只面剂,将面剂逐只按扁按平,右手提起面皮的一端,将面皮摔掼成长条(长30厘米,宽6厘米,整齐地排列在案板上。
然后取稀油酥面的一半,均匀地抹在10张面皮上,再将葱末、板油丁馅的一半均匀涂在上端从上端将面皮提起包住馅心,卷成圆筒状再竖起来,按成圆饼形状即成葱油火烧的生坯。
5、将圆形平板铁锅放在火上烤热,刷上色拉油,将火烧生坯放在上面烙,边烙边将圆饼面积揿大(约至12厘米直径)转移圆饼位置,待饼底出现黄色斑时,翻身烙另一面,并刷一遍色拉油。
6、当另一面也出现黄色斑时,即可将火烧依次顺序排放在平板铁锅下面炉壁旁,利用炉内的高温把火烧烘烤成熟。
驴肉焖子的做法,驴肉焖子怎么做好吃,驴肉焖子的家常
材料驴肉200克 猪肉100克 胡萝卜一根,洋葱半个、土鸡蛋一个盐一茶勺、料酒两茶勺、姜粉一小勺、鸡精一小勺、生抽一大勺、耗油一大勺十三香粉一小勺 清水半碗做法1胡萝卜切丝然后再切成成小丁2圆葱也切成丁。
3把驴肉馅和猪肉馅混合均匀。
4打一个鸡蛋,加入十三香粉,姜粉,料酒,盐,鸡精大力搅拌均匀。
5放入生抽耗油6放入半碗水大力顺一个方向搅拌7放一勺香油,适量的豆油,搅拌混合。
8倒入胡萝卜丁搅拌均匀。
最后要包 时候放入圆葱丁
有关平利美食的作文
平利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寓“平安吉利”之意,女娲娘娘曾在此炼石补天、抟土造人。
境内山川相间,平畴沃野,森林茂密,气候温润,优美的生态自然景观与秦楚地域文化、湖广移民文化相得益彰,是一方宜居宜业的宝地。
就美食来讲,因其植物种类纷繁,动物食材多样,人口南北交汇,在漫长的历史文明更迭交替中,衍生出了丰富的平利味道。
平利饮食文化历史悠久。
早在七千年前,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并在长期的劳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境内发现的兴隆寨村吊蓬沟、西河魏家坝和田家湾等多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以及新石器时期石凿、石斧、石棒、彩陶片等劳动、生活用具,就是鲜活的历史见证。
据《廪君巴山豆》记:“炎黄战争时期,廪君巴氏钻空隙迁到大巴山北坡的小巴山(海拔1549米,在今平利县境),山上有种野生豆结角很繁,廪君叫巴氏族人烧荒山撒豆子,从山顶滚石头将山坡土打破皮,秋后豆子大丰收,补充了巴氏的食物,廪君给起名为‘巴山豆’。
”多元的民俗文化,与多样的地理风貌造就了美食发展的多样性,使得饮食进化为一种文化和礼仪的象征。
在平利,待客多以吃好为重,客人到家,邻里相见必问你吃饭没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档次也在逐步晋升。
过去稀少的晏席便有“四大(碗)六小(盘)”、“八大件”(先上6~10个凉盘,再轮流上4蒸4炒大碗或大盘)、“五马踏四营”(1炖4蒸4炒)、“海参头”、“鱿鱼头”、“墨鱼头”(均插入“八大件”),这些美食现已普及。
有的餐桌更讲求菜的花样、色泽、形状、香味,时兴甜、酸、麻、辣,罐头鲜果入席。
酒也名称繁多,可分高度、低度、饮料三大类。
乡下人待客更为丰盛、厚道,在保持“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十大碗”席面的基础上,也讲求营养和口味。
就是陌生人路过到家,也待以纸烟、香茶,诚恳留餐。
人们主张“宁穷一世,不穷一时”,“在家不行春风,出门难得春雨”。
待客何以今胜于昔
皆因“礼义出于富裕”。
平利传统宴席中的诸多美食都是就地取材,结构单一,像凉菜中的拌鱼腥草、拌落日凌、蒜泥烧青辣子、蒜泥烧茄子、蒜泥砸嫩花椒、红豆腐干、白豆腐干、神仙豆腐;炒菜中的酸菜豆角米、洋芋干炒腊肉、干竹笋炒腊肉、渣辣子、半边菜、水芹菜、蕨菜、薇菜、野油菜、刺头儿、红薯杆、萝卜叶、豌豆尖、南瓜苗等;炖菜中的清炖蘑菇鸡当归炖乌鸡、山药炖鸡、苦菜炖腊排骨;蒸菜中的粉蒸肉、什锦蒸盆、蒸条子肉、蒸肘子、粉蒸鸡、焖子、澄沙肘子、腐乳肘子、甜酒糟肉、清蒸鸡蛋卷。
这些菜做起来简单,品尝起来却是味道十足,让人在感受到敦实厚重的人文气息,领略到农耕饮食文化精萃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劳作一天的先民与家人围坐,品尝这些五味杂陈时,那种莫大的满足和温馨。
也正是这些美食,成为古时节日婚嫁聚会上联络情感、增进友谊的纽带。
人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划拳猜令、吆五喝六,在热烈的氛围中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图画。
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让平利积淀了博大精深的美食元素,像平利广袤的富硒土地,含蓄、低调,默默地支撑着子孙万代在传承中积累,在积累中创造,在制作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美食最终花样翻新,匠心独运。
派生出了炒、爆、烹、炸、煎、贴、烧、焖、煨、烩、炖等几十种做法;在味道上,也兼具甜、酸、苦、辣、咸等风味。
如今的平利正结合地方食材特色和饮食文化,以绿色为品牌,研究开发新菜品,将富含农作物、富硒蔬菜、富硒肉类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陕西名菜”。
如夹沙肉、三相佛手肚、女娲茶韵、什锦蒸盆子、清蒸大酥、八宝饭、以及结合平利气候特点,开发挖掘的平利春、夏、秋、冬四季宴,这当是平利的资本,也是平利的价值。
在平利众多美食中,小吃也是博采众长、别具一格,荟萃传统和自家体系,集色、香、味、形于一身,像桐叶浆粑馍、苦荞核桃包、洋糖饺子、米面糕(也称碗儿糕)、油糍儿、糯米油糍儿、洋芋粉拌鸡蛋摊皮、油糕、洋芋点心、燕麦炒面以及腊猪肉干……林林总总,数不胜数。
平利美食,无论是天然菜肴,还是风味小吃,都会让人在留恋岁月与乡村风情的记忆中神情顿爽、胃口大开。
让人不禁想永远驻足在平利的青山绿水中,尽情地吸着纯氧般的空气,品着自然馈赠的美食,一任心扉慢慢地荡起乡愁的涟漪,脑海静静地升腾神仙般的快慰。
手和脚冻了怎么才能快点好
时常保持清洁,勤保持洗手洗脚~然后注意保暖,洗完手,手上抹点护手霜,这样已经冻了的手也很快会好的,我小时候也经常长冻疮,主要原因还是不干净的缘故!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