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一本小说,忘记名字了,只记住一点开头内容,好像写的是地球对宇宙发射卫星,有一个棺材向地球飞来
是《《遮天》简介 冰冷与黑暗并存的宇宙深处,九具庞大的龙尸拉着一口青铜古棺,亘古长存。
这是太空探测器在枯寂的宇宙中捕捉到的一幅极其震撼的画面。
九龙拉棺,究竟是回到了上古,还是来到了星空的彼岸
一个浩大的仙侠世界,光怪陆离,神秘无尽。
热血似火山沸腾,激情若瀚海汹涌,欲望如深渊无止境…… 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
我国首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是啥时间
《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自此,我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叫什么
普特尼克一号是人类第一造卫星,由前苏联火箭专家科罗廖夫利弹改制而成,为铝体,直径58厘米,重83.6千克,球体,有4根鞭状天线,内装有科学仪器。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升空后发射了3个星期信号,在轨道中度过3个多月,围绕地球转了1400多圈,最后坠入大气层消失。
斯普特尼克一号是航天启蒙时代的产物,是冷战时期太空竞争的标志。
斯普特尼克一号(俄语:Спутник-1,又称卫星一号,俄语名原意旅行者,或按音译史泼尼克)是第一颗进入地球轨道的人造卫星。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由于这时正值冷战,斯普特尼克1号的发射震撼了整个西方,在美国国内引发了一连串事件,如斯普特尼克危机、华尔街发生小股灾,同时亦开始了美、苏两国之间的太空竞赛。
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谁发名的
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而成。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一个庞大的科研项目,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许许多多的科研人员共同研制的。
当时共做了五颗样星,结果第一颗卫星就发射成功。
“东方红一号”(Dong Fang Hong I\\\/The East is Red 1)卫星是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的。
帮我写一篇600字的关于嫦娥2号发射的作文
“……5、4、3、2、1,点火,发射……”看到这震撼人心的场面,我激动地跳了起来。
在10月1日18时59分57秒这个特殊的时刻,中国第二颗探月卫星“嫦娥”二号在群山环抱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被轻纱般的烟雾“举”上了天空。
我细细一回想,“点火”声刚刚结束,橘红色的火焰就窜了出来,好像迫不及待像要把火箭送入天空。
在烟雾的缭绕中,火箭以惊人的速度腾空而起,上面“中国航天”几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意义盛会。
中国人民的探月梦终于在一片欢呼声中实现了
目前,嫦娥2号已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点火,19时整成功发射。
在飞行后的1533秒时,星箭分离,卫星入轨。
网上资料告诉我:嫦娥二号卫星简称嫦娥二号,也称为二号星,嫦娥二号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由长三丙火箭发射。
但是嫦娥二号卫星上搭载的CCD照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它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翔实。
“嫦娥二号”主要任务是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
你瞧,卫星在太空中多么自由呀!它时而翻滚,时而侧身,时而上升,时而下降,使得我不断为它喝彩和欢呼。
虽然这只是又一次探月。
我认为,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有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抵达月球。
因为,咱中国的发展决不比别人落后
别人能做到,我们也一定能
今晚,皓月当空,我望着那皎洁的月亮,好像看到了“嫦娥”二号的身影。
望着望着,我好像变成了一颗卫星,朝着月球飞去……
关于旁观者不一定清的例子和名言~~~`回答得好的追加100分
旁观者未必清 每一个人成功与失败的路径都有着百折不挠、跌宕崎岖的过程与结果。
我们往往太在意昨天的结果和今天的过程,我们太容易恭维和宽容成功,难以容忍或者不屑于失败。
但有时往往失败是必然,成功是偶然。
我记得有一个故事,说某某伟大的人生了一个孩子,邻居、朋友、同事、领导、下属等都去祝贺:这个孩子真聪明
这个孩子真漂亮
这个孩子长大了一定会有出息
这个孩子象父亲......实际上人的惯有的特征或内涵都驱使大家愿意这么附和甚至宽容,但只有一个人说了一句:这个孩子一定会死
是的,这是发自内心的震撼。
每一个生命都会终结。
谁也不能例外,这是自然规律。
我也曾经说过,一个企业,一个产品,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踏上了奔向死亡的征途,我们的责任和价值在于——给予它尽可能长的生命或者希望。
王育琨老师在前期出版的《强者——企业家的梦想与痴醉》一书后记中也写到:在我们这个社会,只要能够经营一个杂货铺,服务社区,解决一两个人就业,都是功德无量,何况据我观察的这些一流企业家,他们甚至把生命都献给了所钟爱的事业,值得人们尊敬,我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发自肺腑。
也许那些真正做过企业、深入过企业经脉或灵魂的人才能从内心去了解企业的千辛万苦,才做出如此客观公正的评判。
是的,很多人包括经济学家、行业专家、竞争对手和我一样,也是站在企业或者行业的边缘“指指点点”,“貌似清醒冷峻”,但实际上我们离真正进入企业和企业家的灵魂仍有着相当远的距离,我们并不真正清楚折射企业或企业家各种命运的背后曾经有着何等的辛酸、艰难甚至身不由己。
人或组织必有错,这是真理。
事实上,我们人类从来就不是精确的器械:创造力、适应性和机动性是我们的优势,而持续的警觉以及行动和记忆的精确却是我们的弱项。
连卫星发射都有失败的时候,连几百万分之一的失事概率都会让飞机顷刻坠毁,更何况做企业要被所有人理解和接受
我们极端柔韧,充满精力,富有创造性,从不完整的证据中寻找解释和意义,引导我们取得成就的创造力和精力也会制造灾难。
而解释不完整信息的自然趋向会驱使很多人以一种似是而非的方式曲解企业生存的系统行为,这种情况下,误解极难被发现,而且习以为常。
因此,公众对于企业的种种态度或价值判断就很容易衍生出不同程度的曲解或者偏误,所以必须改变我们的态度,停止谴责那些在窘迫中的人们和忍辱负重的企业生存状态,人类或企业的某些错误行为需要预测、容忍和修正。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对企业的生存和人的个体的判断标准及价值取向产生了宽容和谅解,甚至是崇敬与感恩。
当我阅读杨小洁老师对沈阳飞龙姜伟的最新采访稿件,重新审视姜伟的成功与失败的时候,当我再次翻阅去年说过的上述话语的时候,当我把杨小洁老师的文章标题改为“并不是所有的旁观者都清”的时候,内心忽然有一种悸动——它来自对姜伟对飞龙对中国企业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深思。
(文\\\/于清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