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夜景很好像仙宫的句子

形容夜景很好像仙宫的句子

时间:2019-03-25 22:05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共用了多少韵

这是一首描写梦游天姥山的诗,杂用四、五、六、七言句,句法错落有致。

转韵至十二次之多。

或两句一韵,或三句一韵,或四句一韵,或五句一韵。

韵法亦变化多端,或逐句押韵,或隔句押韵。

这是李白的典型作品。

因为全诗以七言句为主,故一般选本 都编入七言古诗或七言歌行类。

诗题据《河岳英灵集》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近代版本都已省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前者说明是“别东鲁诸公”,可知是在离开齐鲁,正要南游淮泗的时期所作。

当时听到有人夸赞越中(今浙东)天姥山风景之奇,因而中心向往,居然梦到天姥山去游览了一番,醒来就写出了这首诗,并且把它作为向东鲁几位朋友的告别辞。

诗的内容是“梦游天姥山”,诗的作用是“留别”。

要了解这首诗,必须把它的内容和作用联系起来;为什么作者要把一首记梦诗作为告别辞

这首诗与告别朋友的思想感情有什 么关系

因为韵法与思想程序有参差,这首诗不宜按韵法来分段。

现在我们按思想程序把它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开头四韵十句,这是全诗的引言。

第二段从“湖月照我影”到“失向来之烟霞”共五韵二十八句。

这是全诗的主体,描写整个梦境,直到梦醒。

以下是第三段,二韵七句,叙述梦游之后的感想,总结了这个梦,作为向东鲁朋友告别的话。

李白在好几首诗中,向往于蓬莱仙界,希望炼成金丹,吞服之后,飘然成仙,跨鹤骑鹿,远离人世,遨游于神仙洞府。

但在这首诗中,一开头就否定了瀛洲仙岛的存在。

他说:航海客人谈到瀛洲仙岛,都说是在渺茫的烟波之中,实在是难以找得到的地方。

可是,越人谈起天姥山,尽管它是隐现于云霓明灭之中,却是有可能看见的。

这四句是全诗的引言,说明作此诗的最初动机。

“瀛洲”只是用来作为陪衬,但却无意中说出了作者对炼丹修仙的真正认识。

“信难求”这个“信”字用得十分坚决,根本否定了海外仙山的存在,也从而否定了求仙的可能性。

然则,李白的一切游仙诗,可知都不是出于他的本心。

连同其他一切歌咏酒和女人的诗,都是他的浪漫主义的外衣。

杜甫怀念李白的诗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不见》)已把李白当时的情况告诉我们了。

他是“佯狂”,假装疯疯癫癫。

他这种伪装行为,在杜甫看来,是很可哀怜的。

因为杜甫知道他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下面更明白说出“世人皆欲杀”,这也不是一般的夸张写法。

可以想见,当时一定有许多人憎恶或妒忌李白,或者是李白得罪了不少人,而杜甫呢,他是李白的朋友,他对李白的行为即使不很赞同, 但对李白的天才却是佩服的,所以他说“吾意独怜才”。

第三韵四句是概括越人所说天姥山的高峻。

它高过五岳,掩蔽赤城。

赤城是天台山的别名。

天台山已经很高了,对着天姥山,却好像向东南倾倒的样子。

四万八千丈,当然是艺术夸张,珠穆朗玛峰也只有八千八百四十多公尺高,因为听了越人的宣传,我就想去看看。

谁知当夜就在梦中飞渡镜湖(在今绍兴),再东南行,到达了天姥山。

“吴越”在此句中,用的是复词偏义,主要是“梦越”,为了凑成一句七言诗,加了一个 “吴”字。

3hj.cnL\\\\*R%l3|.l? `E N1p,T 第二段,全诗的主体,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所见所遇。

文辞光怪离奇,显然是继承了楚辞的艺术传统。

作者告诉我们:他飞过镜湖,到了剡溪(今嵊县),看到了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游宿过的地方。

湖泊里有渌波荡漾,山林中有猿啼清哀。

他也仿效谢灵运,脚下趿着为游山而特制的木屐,登上了高山①,迷。

从此一路过去,到了天姥山。

走在半峰上,就看到海中日出,又听到天鸡的啼声。

经过了许多崎岖曲折的山路之后,正在迷途之间,天色忽已暝暮。

这时听到的是像熊咆龙吟的瀑布之声,看到的是雨云和烟水。

这种深山幽谷中的夜景,别说旅客为之惊心动魄,就是林木和峰峦,也要觉得战栗。

这时候,忽然又遇到了奇迹,崖壁上的石门开了。

其中别有一个天地,别有一群人物。

他看到许多霓裳风马的“云之君”和鸾凤驾车、虎豹奏乐的“仙之人”,不觉吓了一跳, 蓦然醒来,只看到自己的枕席;而刚才所见的一切云山景物都消失了。

①谢灵运游山,把他的木屐改装了一下,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当时称为谢公屐。

“云之君”是神,“仙之人”是仙人,合起来就是神仙。

李白爱好修道求仙,为什 么遇到这许多神仙,非但并不高兴,反而惊慌起来呢

这一惊慌,使他的游兴大受打击, 在惊醒之后,便勾引起深深的感慨,甚至长叹起来。

于是接下去产生了第三段。

就全篇诗意来看,第三段才是真正的主体,因为作者把主题思想放在这一段里。

但是在这第三段的七句中,我们可以找到两个概念。

一个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意思是说:人世间一切快乐的事都像做了一个美梦,一下子像水一般流失了。

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

另一个概念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个不为权贵所屈的诗人,从趋炎附势的社会中脱逃出来以后的誓言,它反映一种积极的世界观,一种反抗精神。

这两种思想显然是不同路,甚至是相反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们写在一起。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到底哪一个是作者 的主题呢

当然,从来没有一个读者只看见作者这一个思想而无视于另一个思想。

但在二者的轻重之间,或说因果之间,看法稍有不同,就可能从这首诗得到不同的体会。

作《唐诗 解》的唐汝询是偏重于前一种思想的。

他说: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

……于是魂魄动而惊起,乃叹曰:“此枕席间岂复有向来之烟霞哉

”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

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

皆如流水之不返矣。

我今别君而去,未知何时可还。

且放白鹿于山间,归而乘之以遍访 名山,安能屈身权贵,使不得豁我之襟怀乎

这样讲法,就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消极的世界观而不屑阿附权贵,因为这也是一种 虚幻的事情。

诗中所谓“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二句所 表现的梦境空虚。

作《诗比兴笺》的陈沆提出了另一种解释。

他偏重在后一种思想: 此篇即屈子《远游》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之旨也。

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 “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这样讲法,情况就不同了。

它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使他来不及有所作为,就被排挤出来。

他回忆在宫廷中的生活,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

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

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

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灵, 宁可从此骑鹿游山,决不再低眉折腰去讨好权贵们了。

我同意陈沆的讲法。

把第二段诗句仔细体会一下,可知作者所要表达的不是梦境的虚幻,而是梦境的可怕。

游天姥山是一个可怕的梦;在皇帝宫中做翰林供奉,也是一个可怕的梦。

如果说作者主题是描写梦境的虚幻,那又与“摧眉”句有什么关系

依照唐汝询的讲法,这第二段的创作方法是单纯的赋,依照陈沆的讲法,却是“赋而比也”。

陈沆引用李白另一首诗《梁甫吟》来作旁证,确实也看得出这两首诗的描写方法及意境都有相似之处。

李白有许多留别诗,屡次流露出他被放逐的愤慨。

把这些诗联系起来看,更可以肯定游天姥山是游皇宫的比喻。

有一首《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的五言古诗,就紧接编在《梦游天姥山》之后。

曹与鲁是邻境,前诗留别东鲁诸公,后诗留别曹南群官,可知是作于同一时期。

这首诗开头说自己早年修道求仙,后来碰上运气,供奉内廷。

有过一些建议,很少被采用,只得辞官回家。

下文说:“仙宫两无从,人间久摧藏。

”这是明白地说学道做官都失败了,只落得在民间没落和流浪。

《梦游天姥山》开头二句是说求仙“无从”,其次二句是说进宫或有希望。

此下描写天姥山景色一大段, 实质是描写宫廷。

结论是宫廷里也“无从”存身。

“仙宫两无从”这一句可以说就是《梦游天姥山》的主题。

赏月佳句

苍翠的群山重重叠叠,宛如海上起伏的波涛,汹涌澎湃,雄伟壮丽.2.朦胧的远山,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就像是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边.3.山有雄壮的风采,山也有朴素的品格。

山豪迈,山也俊秀。

奇险是山,逶迤是山,平坦是山,突兀是山,温柔是山,呼啸是山。

山,时而鬼斧神工,时而又平淡无奇。

山的性格是刚强的,不惧怕任何压力,但平素却显得和蔼慈祥,文质彬彬,英俊而柔情。

因为有山,流水乃为之改道,因为有山,城市才缘依环绕。

大山以浑厚坦荡容纳万世汇聚百川。

4.人在山顶,你会觉得山再巍峨,人也能把它征服,而此时的山正默默无闻地向你展示,不远处它的伙伴比它更壮观。

人在山谷,常会感叹山高不可攀,而此时的山却悄然无声向你披露,很多人正从它的峰头悠然而下。

5.山虽无言,然非无声。

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是它地裂般的怒吼;那潺潺而流的小溪,是它优美的琴声倾诉;那汩汩而涌的泉水,是它靓丽的歌喉展示;那怒吼的松涛,是山对肆虐狂风之抗议;那清脆的滴嗒,是山对流逝岁月之记录。

6.挺拔天地,粲然四季,垂范千古,启迪万物。

这是山给予我的厚重酬报。

我对于门前的山,仿佛读懂了李白与敬亭山,产生了“相看两不厌”的情感。

7.山是一部辞典,年轻时读它薄,年长时读它厚。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让人类读了千万年而永远读之不完。

山依然那样虚怀若谷,山总是乐于把丰富的宝藏奉献给热爱它的人们。

搜寻世上所有的形容词不足以涵括山的睿智。

8.山最朴素的品质是石头,而石头从不代表山,山是它身上所有存在的总和。

山的身体潜藏无数的财富,金银铜铁,锡铝镍铬,鲜花美玉,矿泉温泉,钻石石墨,木材草药,珍禽异兽,只要你善于发掘,决不会宝山空回。

即使普通如石头,也有许许多多的品格。

山身上还有人类至今尚未发现的资源。

珍贵出于山,平凡出于山,山的身上凝聚着人类物质和精神的丰厚成果。

9.大地何其广袤,而山其实更壮阔。

山的面积是陆地的三倍。

山虽然以石为怀,却从不嫌弃泥土,始终与泥土相依相伴。

山虽然雄奇伟岸,却甘愿把泥土表露在自体周围。

人们赞叹山之伟大,而山却把泥土捧在自己的峰巅。

山因为有泥土,孕育了坚贞不渝的青松,青松以其苍翠葱茏描绘着大山永远不老的情怀。

山正因为有泥土为伴,方衬出挺拔茂盛英姿勃发青春常在。

高分寻找关于中秋的现代诗

1.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水调歌头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永遇乐 苏轼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于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5太常引 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6木兰花慢 辛弃疾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

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关于佳节的诗句

1.有关除夕的诗句:《除夜》【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2.有关春节的诗句:《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3.有关元宵节的诗句:《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喜欢邓丽君的进来

原名:邓丽筠 英文名:Teresa Teng 日文名:テレサ·テン 昵称:丽君、小邓 称号:天才歌手、学生情人、永远的邓丽君 性格:亲切、诚实、天真、坚强 语言:国语、粤语、闽南话、山东话、英语、日语、法语、马来西亚语等 生日:1953年1月29日 周四 壬辰年腊月十五日 星座:水瓶 血型:O 属相:龙 身高:1.67 体重:47 形体:826091 优点:腿形修长 烦恼:担心发胖 职业:歌手 签约公司:宇宙、丽风、宝丽多、宝丽金、Taurus(金牛宫) 出道年代:1967年 9月·台湾 1974年 3月·日本 籍贯:河北大名 出生地:台湾云林 家庭成员:父母和兄弟 喜欢颜色:紫色、桃色 喜欢跳舞:DISCO 喜欢运动:网球 喜欢服装:网球装,牛仔服 喜欢香水:青草香型 喜欢饰物:项链、戒指 喜欢珠宝:钻石 喜欢玩具:洋娃娃 喜欢收藏:自己的新闻剪报 最贴身首饰:左手的玉镯 喜欢动物:小松鼠(小动物)海豚(大动物) 喜欢花卉:玫瑰花 爱好趣味:听音乐 休闲方式:一个人冲杯茶听音乐 喜欢书籍:日瓦戈医生 最大愿望:念书 儿时理想:当护士 慈善关怀:老人和儿童 喜欢蔬菜:空心菜 拿手菜肴:炒空心菜 喜欢口味:辣的食物 喜欢食物:猪脚 喜欢饮料:香吉士 最苦的食物:苦瓜 最甜的食物:羊羹 喜欢建筑:小木屋 喜欢城市:香港、金门 最难忘风景:槟城 最难忘演出:马来西亚 最喜欢旅馆:印尼、新加坡旅馆 最喜欢地区:新加坡、金门 最难忘的事:第一次上台视群星会忘词 流泪唱的歌:再见,我的爱人 喜欢的老师:初中级任老师 最信任的人:爸妈 最难忘的人:小学同学 撒娇的对象:哥哥 生气的对象:经理人 喜欢电影:乱世佳人 喜欢影星:劳伯瑞福 喜欢歌星:戴安娜罗丝 最欣赏歌星:凤飞飞 最崇拜人物:南丁格尔 最羡慕美人:西施、林黛玉 最怕的人:蛮横无理的人 最怕的歌:肉麻的歌 最怕动物:老虎、蛇 最怕电影:恐怖片 最怕食物:鳗鱼 最怕衣服:没有 最怕问题:问年龄 最头痛的事:背书 最喜欢打听:男歌迷的年龄及婚否 最喜欢手势:V字手势 最长来信:十五页 最短写信:六十个字 初恋年龄:八岁或七岁 最初赚钱:十二岁 最大财富:十亿个掌声 永远的怀恋 1953年1月29日出生于台湾省褒忠乡田洋村。

1958年至屏东市仙宫戏院附近学芭蕾舞。

1963年参加中华电台黄梅调歌曲比赛以《访英台》获得冠军。

1964年代表学校参加全县国语朗读比赛,获得第一名。

1966年参加金马奖唱片公司歌唱比赛,以《采红菱》夺得冠军。

1967年自金陵女中休学加盟宇宙唱片公司,九月推出第一张唱片,正式以歌唱为职业。

1969年演出第一部电影《谢谢总经理》。

演唱中视开播首档连续剧《晶晶》主题曲及主持视《每日一星》节目。

应新加坡总统夫人邀请首度出国赴约做慈善义演。

1970年获白花油义卖“慈善皇后”荣誉。

随“凯声综艺团”到香港表演。

在港拍电影《歌迷小姐》。

1973与日本“宝丽多”机构签约赴日发展。

到香港演唱于“香港歌剧院”、“汉宫”及“珠城”,后前赴越南演唱。

1974年以《空港》一曲当选1974年最佳新人歌星赏。

1977年成为“香港第一届金唱片颁奖礼”一位金唱片得主。

1978年个人大碟《邓丽君GREATESTHITS》及《岛国之情歌-第三集》同时获香港第三届金唱片奖。

于日本 以《东京夜景》获得“正顽张中赏”。

1979年“香港第四届金唱片颁奖礼”上,同时有三张大碟获白金唱片奖,另有两张大碟获金唱片奖。

赴美 进修日文、英文、生物及数学,四月首次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演唱会。

1980年荣获台湾金钟奖“最佳女歌星奖”。

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洛杉矶音乐中心登台。

邓丽君身在美国, 然而其歌声却响遍 神州大地,大江南北的民众为邓丽君歌声而醉倒。

在香港推出第一张粤语大碟--《势不两立》,瞬即达到白金唱片数字。

第四度踏足“利舞台”,举行一连七场个人演唱会。

十月返台于国父纪念馆义唱,门票收入全数捐作自强爱国基金。

年底赴东南亚作巡回表演。

1981年台新闻局颁发“爱国艺人”奖座,与李季准主持金钟奖典礼。

在香港利舞台创下个人演唱会场次最多记录六月于台湾义演,“台视”播出长达一百二十分钟《君在前哨》特别节目。

参加“香港第五届金唱片颁奖礼”,她所灌五张个人大碟同时获白金唱片,勇破历届金唱片记录。

1982年于香港举办个人演唱会,推出《邓丽君演唱会》双唱片,面世即双双成为白金唱片。

1983年赴拉斯维加斯“凯撒皇宫”演唱,是首位在此签约演唱的华籍女歌手。

当年“十大杰出女青年”。

推出广东大碟《漫步人生路》,唱至街知巷闻。

1984年在东南亚各地举办十五周年巡回演唱会。

重返日本推出《偿还》专辑,立即打入日本唱片流行榜,停留榜内接近一年, 刷新日本乐坛历史记录。

邓丽君也因此获得无数奖项,其中包括“年度有线大赏”、“最受欢迎歌曲赏”, 更被提名角逐“日本唱片大赏”之“最优秀歌唱赏”。

其卓越成就,为中华民族添上一抹缤纷艳丽的光彩。

1985年在日本凭借新歌《爱人》连续十四周蝉联日本广播“点唱流行榜”冠军,并再夺“有线放送大赏”, 同时在日本乐坛创下两项历史记录。

《爱人》一曲不费吹灰之力便入选日本“第36回红白歌合战”。

首次参与电视剧演出《爱人》一曲更成为该剧主题曲。

八月返台与张菲主持“反盗录、反仿冒”义演晚会。

十二月在日本NHK大会堂举行演唱会。

1986年主持台视春节特别节目“与君同乐”。

单曲《任时光从身边流逝》蝉联日本年度有线电视大赏。

再度以大热门姿态顺利入选日本“第37回红白歌合战”。

1987年继续穿梭于香港、台湾、美加及法国等地,但已处于半退休状态,除参与慈善演出外,甚少于公众场合露面。

赴纽约参加“国际公益金”义演。

出席日本“第38回红白歌合战”。

1988年名作词家慎芝女士过逝专程返台吊唁。

1989年香港“亚洲电视”于农历年初二晚直播烟花汇演,邓丽君应邀出席,并演唱一曲《漫步人生路》。

1990年应邀出席“无线电视”直播之慈善节目,作表演嘉宾。

1991年赴港为“爱心献华东”赈灾筹款,作慈善表演嘉宾。

1992年推出《难忘的TERESATENG》专集。

1993年三月赴港作“亚洲电视”TALKSHOW“龙门阵”嘉宾。

1994年参加华视庆祝黄埔军校建校七十周年所举办的“永远的黄埔”晚会,为最后一次在台湾之公开演出。

于日本推出《夜来香》唱片。

1995五月八日因气喘病发猝逝泰国清迈,享年四十二岁,五月二十八日在国人及全球华人目送之下长眠金宝山“筠园”。

她的一生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