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中国古代历史亘古千年的诗词
主”一中国古文中的含义及例句。
(“民主”一词,中国古文含义与同)1、民之主宰者。
多指帝王、君主。
《书·多方》:“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 成汤 。
”《左传·文公十七年》:“ 齐君 之语偷。
臧文仲 有言曰:‘民主偷必死。
’”《文选·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
” 蔡邕 注:“民主,天子也。
”《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 昌 遂据 江夏 ,造妖言云:‘当有圣人出为民主。
’”2、指官吏。
《三国志·吴志·锺离牧传》:“仆为民主,当以法率下。
”到了近代(鸦片战争后),民主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民主用于国家形式,即成为一种国家制度,与“专制”相对立。
(同现代解释)郑观应 《盛世危言·议院》:“君主者,权偏於上;民主者,权偏於下。
”[郑观应(1842─1921)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署罗浮偫鹤山人等,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
他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
《盛世危言》 ,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重要著作,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正式出版。
该书出版对清末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具承先启后的作用,亦为1898年开始的百日维新奠下重要根基。
]“民主”一词的现代解释,指一种社会状态,其特点是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
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民本文化。
“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思想传统文化。
以民为本,古代一些重要典籍早有记载。
《诗经·大雅·抑》有这样名句:“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劝戒大臣们要自警自律,要善于治理你的人民,谨慎你的法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
《管子·霸业》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仲提出的“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孟子曰: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这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表述。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民心的向背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也制约着社会的全局,这就形成了儒家民本文化。
儒家民本文化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文化,中心思想是讲,国家的治理应以民为本。
“民本”的基本价值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重民贵民。
“敬天保民”、“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立君为民”等古训表现出对民众的重视。
《左传》从国家兴亡的高度阐述了“民”的重要性,其中曰:“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
”(二)爱民仁民。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的爱民思想。
(三)安民保民。
《尚书》中云:“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
统治者遵循民本思想的根本目的是欲通过整合“民意”,以维护、巩固和强化特定的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进而谋求特定的阶级利益和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如唐太宗云:“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表达的以人为本作为万事万物的开端,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形容中国古代建筑有特色的词语或成语
01.琼 美玉。
《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 02.琳 美玉。
青碧色的玉。
《书·禹贡》:“厥贡惟球、琳、琅玕。
” 03.球 美玉。
《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 04.瑜 美玉。
《左传·宣公十五年》:“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 05.环 圆圈形的玉器。
《左传·昭公十六年》:“ 宣子 有环,其一在郑商。
” 06.璇 美玉。
《集韵·平仙》:“璿,《说文》:美玉也。
引《春秋传》:璿弁玉缨……或作琁、璇。
” 07.璧 扁平、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
《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 08.琪 美玉。
《玉篇·玉部》:“琪,玉属。
” 09.璞 未雕琢的玉。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工理其璞而得宝焉。
” 10.瑶 亦泛指美玉。
《书·禹贡》:“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篠、簜。
” 11.碧 青绿色或青白色的玉。
《庄子·外物》:“ 苌弘 死於 蜀 ,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 12.瑰 美玉,美石。
《诗·秦风·渭阳》:“何以赠之
琼瑰玉佩。
” 13.翠 硬玉。
宋吴自牧 《梦粱录·元宵》:“甚至饮酒醺醺,倩人扶着,堕翠遗簪,难以枚举。
” 14.瑾 美玉名。
南朝宋慧琳 《龙光寺竺道生法师诔》:“如草之兰,如玉之瑾,匪曰薰雕,成此芳绚。
” 15.瑱 古人垂在冠冕两侧用以塞耳的玉坠。
《诗·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髢也。
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晳也。
” 16.琮 瑞玉。
方柱形,中有圆孔。
用为礼器、贽品、符节等。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 17.珂 白色似玉的美石。
《玉篇·玉部》:“珂,石次玉,亦码碯白如雪者。
一云螺属。
” 18.璎 似玉的美石。
《玉篇·玉部》:“璎,璎琅,石似玉也。
”2.即璎珞。
玉饰。
唐 元稹 《估客乐》诗:“鍮石打臂钏,糯米吹项璎。
” 19.瓒 质地不纯的玉。
《周礼·考工记·玉人》:“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
” 20.琛 指玉。
《宋史·乐志九》:“禕衣褒崇,琛册追荣。
” 21.珰 玉制的耳饰。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 22.璠 美玉。
晋陆云《答顾秀才》诗之五:“有斐君子,如珪如璠。
” 23.璜 状如半璧的玉。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玄璜礼北方。
” 24.珑 古人大旱求雨时所用的玉,上刻龙纹。
《说文·玉部》:“珑,祷旱玉也。
” 25.珉 似玉的美石。
《荀子·法行》:“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 26.璆 美玉。
可制磬。
亦借指磬。
《书·禹贡》:“厥贡璆铁银镂砮磬。
” 27.瑛 美玉。
《魏书·阳尼传》:“ 采钟山 之玉瑛兮,收珠泽之珂珬。
” 28.琯 玉管。
《大戴礼记·少间》:“ 西王母来献其白琯。
” 29.瓘 玉名。
《左传·昭公十七年》:“若我用瓘斝玉瓒,郑必不火。
” 30.珏 相合之二玉。
双玉。
《说文·珏部》:“珏,二玉相合为一珏。
” 31.璋 玉器名,状如半圭。
《书·顾命》:“秉璋以酢。
” 32.瑷 美玉。
《玉篇·玉部》:“瑷,美玉也。
” 33.圭 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等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
《易·益》:“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 34.琀 古代放在死者口里的玉。
《说文·玉部》:“琀,送死口中玉也。
” 35.玦 古时佩带的玉器。
环形,有缺口。
《左传·闵公二年》:“公与 石祁子 玦,与 甯庄子 矢,使守。
” 36.琦 美玉。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是以蟭螟之巢,无乘风之羽;沟浍之中,无宵朗之琦。
” 37.琬 美玉。
《书·顾命》:“弘璧、琬琰在西序。
” 38.瑒 玉名。
《广韵·平阳》:“瑒,玉名。
” 39.玢 玉名。
《玉篇·玉部》:“玢,玉名。
” 40.琥 瑞玉。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白琥礼西方。
” 41.珲 美玉。
《集韵·平魂》:“珲,美玉。
” 42.琚 佩玉。
《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 43.珺 美玉。
《改并四声篇海》:“珺,美玉也。
” 44.琨 玉石。
《书·禹贡》:“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篠簜。
” 45.璐 美玉。
《楚辞·九章·涉江》:“被明月兮佩寳璐。
” 46.玫 美玉。
一说火齐珠。
《尸子》卷下:“ 楚 人卖珠於 郑 者。
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玫瑰。
” 47.璊 赤色的玉。
《诗·王风·大车》:“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 48.珅 玉名。
《集韵》:“珅,玉名。
” 49.瑭 玉名。
多用于人名。
五代有史建瑭 、 石敬瑭。
50.玮 玉名。
《广韵·上尾》:“玮,玉名。
” 51.琰 美玉。
南朝梁简文帝 《谢敕赉善胜威胜刀启》:“冰锷含彩,雕琰表饰。
” 52.玙 美玉。
《左传·定公五年》:“ 季平子 行 东野 ,还未至,丙申,卒於 房 , 阳虎 将以璵璠敛。
”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中国古代诗词,描写建筑的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多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 墙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驾)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廊 “密锁重关掩录苔,廊深阁回此徘徊。
”() “东风袅袅泛崇光,夜色空蒙月转廊。
”() “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 窗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
”() “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无名氏) 栏杆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杜枚)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栏杆。
”(崔橹)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 庭院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欧阳修) “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
”(李清照) “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 “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元好问) “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桂花。
”(陈亮) 楼阁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李白)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李益) “绿暗红稀出风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韩琮)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辛弃疾)
中国古代有关“大与小”的诗句有哪些
一、原始社距今约400前到约公元前21世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公元前476年) 夏 (470年)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 商 (554年)(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21年) 西周(275年)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 春秋(294年)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阶段 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即春秋五霸)。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一)战国(254年) (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二)封建帝制社会 (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840年) 秦(15年) (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前206年) 西汉(209年) (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东汉(195年) (25年到220年) 三国(60年) (220年到280年) 西晋(51年) (265年到316年) 东晋(103年) (317年到420年) 南北朝(169年) (420年到589年) 隋(37年) (581年到618) 唐(289年) (618年到907年) 五代十国(53年) (907年到960年) 北宋(167年) (960年到1127年) 南宋(149年) (1127年到1276年) 元(97年) (1271年到1368年) 明(276年) (1368年到1644年) 满清(267年) (1636年到1911年) 四、 近代史 (近代史按史学家普遍定义年限为:1840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五、现代史 (1949年——) 历史年表口诀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