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欧阳修人品的句子

形容欧阳修人品的句子

时间:2018-03-08 12:40

欧阳修为什么最终能成为人品超群

欧阳修长得什么样

流传下来的的画像版本较多,不知哪个真实,倒是能从古人的言论中窥得一二。

北宋张耒的《明道杂志》记载有个和尚给欧阳修看相,说欧阳修是个白面书生,龅齿,即“唇不掩齿”。

欧阳修长相不雅,却有非常的雅量。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这是欧阳修的名言。

说世上有些书自己肯定还没读过,在图书出版还太发达的时代,对于自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的欧阳修来说,这应该算是比较谦逊的话。

欧阳修在做主考官的时候,读到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妙文,发现里面有一段关于尧与下属的对话,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于是找来这篇文章的作者苏轼,非常虚心地再三向这位年轻人求教。

哪知苏轼回答道:“我也没看到过,想当然尔

”历史岂能想当然

放在别的主考官身上,当时肯定有被戏耍被愚弄的恼怒,一气之下,将苏轼轰出门去也未可知,然而欧阳修欣赏苏轼的才华与坦荡,一笑置之。

爱才之心,必须要有宽广的胸襟垫底,作为北宋文坛盟主的欧阳修,提拔后进不遗余力,他举荐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尤其对于苏轼,更是袒露出一片赤诚的爱护、容纳之心。

欧阳修在《与梅圣俞书》一文中写道:“读轼书,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文人相轻,自古使然,如果欧阳修真的要压一压苏轼,苏轼出人头地怕是会走一点弯路。

欧阳修曾和儿子欧阳裴讨论诗文,谈到苏轼时,欧阳修不胜感叹:“你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世人就只会知道苏轼,再也不会称道我的诗文了

”现在看来,欧阳修是太谦虚了,事实证明,九百多年之后,今天的我们不但记得苏轼的诗文,也记得欧阳修的诗文,还有人品。

对于欧阳修的荐拔和谦虚,苏轼终生不忘,他对欧阳修的诗文评价也相当高,以致有人认为有吹捧之嫌。

苏轼这样表达对欧阳修的景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放在今天,客观来看,其实并不为过。

说一个人谦虚,还意味着他对他人的尊重。

欧阳修与尚书宋祁修《新唐书》时,朝廷让欧阳修定稿,还特别提醒欧阳修要详看宋祁所修的《列传》,能删则删,能改则改。

但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见多识广,字里行间一定有他独特的见地,所以一个字也没改。

书完成之后,在署名的问题上,按照惯例,御史建议只署欧阳修一个人的名字,因为“旧例修书,只列局内官高者一人姓名”,但欧阳修还是在 《列传》上写上了宋祁的姓名。

搞得宋祁有点受宠若惊,说:“自古文人不相让,而好相陵(凌),此事前所未闻也

”纵观二十四史,也有多人著史的情况,但在作者的署名上,能加个“等”字就不错了,比如《晋书》,署名是“房玄龄等”,《旧五代史》署名是“薛居正等”,署两位作者名姓的,《新唐书》是惟一一部。

欧阳修为人宽厚可以追溯到小时候母亲对他的教育和影响。

众所周知,欧阳修四岁丧父,是母亲以荻画地,教他写字,并教给他做人的道理。

欧阳修的父亲在世时,是一个小官吏,夜里常在烛下一边看案卷,一边叹息。

当欧阳修的母亲问丈夫为何连连叹息时,丈夫说:“这人犯了死罪,我想替他求生却又办不到。

”欧阳修的母亲说:“生路也是可以求到的吗

”丈夫说:“每一个犯人,我都尽量替他求生路,实在无法,那就证明此人该死,我与他也都无憾了!”这个故事,是欧阳修的母亲小时候讲给他听的,他一直不忘,这对他“天性仁恕”的性格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来他办案的时候尽量从宽,不是故意杀人的罪犯,都尽量放他们一条生路,并说“此吾先君之志也”。

“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欧阳修认为从政比为文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比如,有一次在河北,因为他的宽恕,就有二千人的性命免了死罪,但欧阳修始终还是更加看重文学对心灵的滋养作用,他认为,写作可以提高人的修养,使人心胸开阔。

欧阳修在清州作官时,宋祁来拜访他,说有一位高官很是仰慕欧阳修的文章,想托他来拿几篇过去看看。

欧阳修就把新写的几篇文章交给了宋祁。

后来,欧阳修担任知制诰的时候,听到那位高官极力称赞一个叫丘良孙的人的文章,欧阳修找来丘良孙的文章一看,不由大笑。

原来,丘良孙的文章正是自己送给高官的文章。

当时,为了不使丘良孙难堪,欧阳修并未点破。

只是后来此人凭这几篇文章当了官,欧阳修才向仁宗皇帝说起此事,仁宗大怒,要免掉丘良孙的官职,欧阳修还帮他说情,大概欧阳修认为他当官还算称职,不在小人之列吧。

欧阳修的雅量让人佩服,对于“文抄公”,都可以放他一马,对自己,却常较真。

晚年的欧阳修对自己平生的作品苦苦修改、精益求精,连夫人也心疼他了,说:“何必自找苦吃,难道你还怕老师批评么

”欧阳修就笑着说:“不怕老师批评,就怕后生笑话啊

”欧阳修曾写有一篇《朋党论》,说“大凡君子与君子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同利为朋”,他欣赏为人正直的范仲淹,引其为同道;他厌恶任人惟亲的奸相吕夷简,一直不放过攻击指责吕夷简的机会。

吕夷简当然也视欧阳修为眼中钉,他诬蔑欧阳修和范仲淹等人勾结朋党,离间君臣,将欧阳修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可以说,吕夷简是欧阳修的死对头,欧阳修虽然不喜欢吕夷简,却能知人任贤,对这位死对头的儿子吕公著青眼有加。

这里面有一个细节,这吕夷简有四个儿子,分别叫公绰、公弼、公著、公孺。

吕夷简想试一试谁最有气量,曾经拿出一件稀世之宝与儿子们一起玩赏,玩赏时,假装失手摔破了宝物,其余三个儿子都大惊失色,只有吕公著镇定自如。

吕夷简认定这个儿子有宰相之才,非常看重。

欧阳修当然知道吕公著在吕夷简心中的位置,换了别人,肯定会找个机会整治一下这小子,但是欧阳修在被他老爸贬官之后,还写了一篇《荐王安石吕公著札子》,赞扬他“器识深远,沉静寡言,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专门向仁宗皇帝推荐他。

欧阳修出使契丹时,契丹的首领问到中国有学问的文士时,欧阳修第一个提到的人就是吕夷简的宝贝儿子吕公著。

(二)欧阳修的尴尬这种古今罕见的雅量一直贯穿欧阳修的一生,但欧阳修绝不是和稀泥的老好人,《宋史》上评价他时说:“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从欧阳修对待吕夷简父子迥然不同的态度中,可以看到他的爱憎分明和刚直不挠,他秉公办事仗义执言,得罪了官场上许多人,自然要吃不少苦头。

欧阳修这一生,很受伤。

轰动一时的两次绯闻案件,就曾将欧阳修置于极为尴尬的境地,推向人生的最低谷。

第一件,是欧阳修与其“外甥女”的是是非非。

这个“外甥女”,不是他的亲外甥女。

欧阳修的妹妹嫁给一个叫张龟正的人,张龟正有个女儿,是前妻所生。

张龟正死后,欧阳修的妹妹带着小女孩投奔哥哥,在哥哥家中寄住过一段时间。

这个小女孩长大后,嫁给欧阳修的堂侄,和堂侄家的仆人私通,奸情暴露后,案件在开封府审理。

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张氏突然说自己未嫁时曾和欧阳修有私情。

王铚《默记》上是这样说的:“张惧罪,且图自解免,其语皆引公未嫁时事,语多丑异。

”也就是说当时张氏想减轻自己的罪行,在公堂上说了欧阳修的一些坏话,很难听。

其实张氏这样做,对她减轻罪行也并无帮助,但对欧阳修就影响大了。

在当时,这件事无异于引爆了一颗重磅炸弹,欧阳修被传讯到开封府,开封府审理数月,也没有头绪,因为原告的诉讼不明确,被告的辩词也无法验证,只好将欧阳修放了。

这事被欧阳修的政敌钱勰知道后,如获至宝,他举出欧阳修诗词中的句子,顺藤摸瓜,对号入座,弄得欧阳修极为狼狈。

欧阳修这首词叫《望江南》:江南柳,叶小未成阴。

人微丝轻那忍折,莺怜枝嫩不胜吟。

留取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

堂上簸钱堂下走,恁时相见已留心。

何况到如今。

“人为丝轻那忍折,莺怜枝嫩不胜吟”,确实给了那些不怀好意者以极大的暧昧想像空间,欧阳修虽然一再上书,说妹妹带着张氏投奔到他时,仅仅十岁(一说七岁)。

但钱勰正好拿他的诗句嘲笑他,十岁,不正是学“簸钱”的时候吗(簸钱,古时掷钱赌博的游戏)

也有人认为《望江南》不是欧阳修所作,是一个叫刘辉的人栽的赃,因欧阳修当主考官时,没有录取刘辉,使刘辉怀恨在心。

如果真是这样,欧阳修为何不对这首词作出辩解呢

看来,这首词,是欧阳修自己写的可能性很大。

这事越闹越大,欧阳修的老对头吕夷简趁机打压欧阳修,将他贬至滁州,当了“醉翁”。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这起绯闻案件,也就没有《醉翁亭记》的流传千古了。

第二件,是欧阳修与其媳有染的所谓“故事”。

按民间通常的说法,公公与儿媳妇有一腿,叫“扒灰”。

无论古今,这种关系都属不伦之恋,所以,打击敌人的一个最阴险的手段,就是玷污他的私生活。

在民间传说中,王安石、苏轼都曾对美丽的儿媳表示好感。

他们把儿媳比作琵琶,自己想在上面“弹一曲”,儿媳也风流大胆开放,作诗回应:假如公公弹一曲,肥水不流外人田。

好个“肥水不流外人田”,正在翁媳作诗传情的时候,儿子回来了,情急之中,公公只好将写在墙上或者桌上的诗仓惶抹掉。

这样荷尔蒙战胜道德的故事,既放在王安石身上,又套在苏轼身上,可见根本没有什么可信度。

当时欧阳修妻子的堂弟薛宗孺犯了事,受到弹劾,薛宗孺本来希望欧阳修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为他开脱,欧阳修却上书要求及时处理。

薛宗孺大为光火,就造谣说欧阳修与其大儿媳吴春燕有染。

由于薛宗孺与欧阳修的亲威关系,外人当然认为他的话可信度高,以为是“家丑”暴光,这种隐私谣言的传播速度当然是最快的。

当时有位御史蒋之奇,本来,欧阳修对他有推荐之恩,但此人为了变法党争中的个人利益,逮到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此事上大做文章,上书弹劾欧阳修有违人伦、道德败坏。

那时候有个很“文雅”的说法,叫“帷簿不修”。

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并不亚于前一场绯闻案,但当时不满二十岁的神宗皇帝很有主见,他是相信欧阳修的,亲自过问此事,主持公道,将诬告欧阳修的蒋之奇贬为监道州酒税。

欧阳修再有雅量,也不能忍受别人肆无忌惮对他泼脏水。

然而他从未就上述两事专门撰文辩解,也未对那些居心叵测的人进行任何报复。

他只是很受伤,并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写道:“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他的孤独和寄情山水的短暂欢乐就这么矛盾地纠缠在一起。

这两件“绯闻案”对欧阳修的打击很大,他心灰意冷,一再请求辞职,但未被允许。

这之后,不过几年时间,欧阳修就去世了。

回过头来看,对于公众人物来说,艳情绯闻的确有一种特别的杀伤力,但为何能一下子将欧阳修击跨呢

也就是说为什么会有很多人会相信欧阳修的绯闻呢

这与欧阳修平时的风流不羁有关。

欧阳修喜欢与妓女玩乐,他曾发明一种传花喝酒的游戏,就是让一位妓女拿一枝花,传给酒宴上的客人,每传到一位客人手中,这位客人就摘掉花上的一片叶子,谁摘光了这枝花的最后一片叶子,就罚谁喝酒。

客人们玩得很高兴,往往夜半尽兴才归。

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酒会上,没有了美丽妖娆的妓女,摘叶传花的游戏是不会玩得热火朝天的。

而宋朝邢居实的《拊掌录》则记载了欧阳修喝酒时另一件佚事。

有一次欧阳修与人行酒令的时候,规定每人各作两句诗,表述自己想做的事,必须达到犯罪判刑的程度。

也就是众人喝高了之后,放纵一下心中做坏事的欲望,假如让你犯罪,你会犯什么罪

有一人说:“持刀哄寡妇,下海劫人船”,有一人说:“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轮到欧阳修,他却说:“酒黏衫袖重,花压帽檐偏。

”这文诌诌的酒令让酒客们大惑不解,问他的这两句诗与犯罪行为哪点沾边,他笑着解释说:“酒喝到这种程度,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

”欧阳修不虚伪,也不回避。

人性中的“黑洞”,谁也无法避免,连“一代文宗”欧阳修,间或都有犯罪的想法,虽然,那只是刹那。

也许,这才是真实的复杂的人生。

欧阳修的为人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

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四岁丧父,家贫,他的母亲以荻画地,教他写字。

多诵古人篇章,为诗文,“下笔出人意表”。

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

景佑元年(1034)任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言事,得罪宰相被贬,欧阳修写信斥责司谏高若讷不主持正义,被降知夷陵县。

康定元年(1040)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

庆历三年(1043)任右正言、知制诰。

五年,杜衍、范促淹、韩琦、富弼等名臣相继被排挤出朝,欧阳修上疏为他们分辩,因被贬知滁州,后又改知扬州、颍州。

皇佑元年(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和宋祁等一同编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

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太子少师。

神宗熙宁五年(1072)卒于家,谥文忠。

欧阳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

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促淹等共谋革新。

晚年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想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但比较实事求是,和司马光等人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

宋初,在暂时承平的社会环境里,贵族文人集团提倡的西昆体诗赋充斥文坛,浮华纂组,并无社会意义,却曾风靡一时。

为了矫正西昆体的流弊,欧阳修大力提倡古文。

他自幼爱读韩俞文集,出仕后亲自校订韩文,刊行天下。

他在文学观点上师承韩愈,主张明道致用。

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

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提出要使“文”有光辉,“学者当师经”,师经才能用“道”来充实自己。

但他又假正了韩愈的某些偏颇。

在对“道”的解释上,他把现实中的“事”,看作是“道”的具体内容,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

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并非“有德者必有言”。

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

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

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

”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这是欧阳修对创作的基本论点。

他的主张得到了尹洙、梅尧臣、苏舜钦等人的热烈赞同。

后来,知贡举(主管考试进士)时,又鼓励考生写作质朴晓畅的古文,凡内容空洞,华而不实,或以奇诡取胜之作,概在摒黜之列。

与此同时,他又提拔、培养了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一代新进作家。

这样,他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

苏轼评其文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但欧阳修虽素慕韩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并不亦步亦趋。

他的散文深入汪出,既精炼又流畅,叙事说理,娓娓动听,抒情写景,引人入胜,寓奇于平,一新文坛面目。

他的许多政论作品,如《本论》、《原弊》、《上高司谏书》、《朋党论》等,恪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张,紧密联系当时政治斗争,指摘时弊,思想尖锐,语言明快,表现了一种匡时救世的怀抱。

他还写了不少抒情、叙事散文,也大都情景交融,摇曳多姿。

他的《释秘演诗集序》、《祭石曼卿文》、《苏氏文集序》等文,悼念亡友,追怀往事,情深意挚,极为动人;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诸作,徐徐写来,委婉曲折,言辞优美,风格清新。

总之,不论是讽世刺政、悼亡忆旧、登临游览之作,无不充分体现出他那种从容宽厚、真率自然的艺术个性。

欧阳修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

他“以文为诗”。

通俗流畅。

古体诗有的显得诗味不浓,但部分近体诗却比兴兼用,情景相生,意味隽永。

在内容上,他的诗有一部分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

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例如,在《答杨子静祈雨长句》中,描写了“军国赋敛急星火”,“然而民室常虚空”的社会现实;在《食糟民》中,揭露了官吏“日饮官酒诚可乐”。

而百姓“釜无糜粥度冬春”的不合理现象。

不过,他写这些诗的目的是很明白的:“因吟君赠广其说,为我持之告采诗。

”为的是规劝统治阶级修明政治,维护封建秩序。

另外一些诗,多是抒发诗人的生活感受,如《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写出了对大自然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 欧阳修不仅善于作诗,且时有新见,后人集录成书,称为《六一诗话》。

今人郭绍虞说:“诗话之称,固始于欧阳修,即诗话之体,亦可谓创自欧阳氏矣。

”(《宋诗话考》)欧阳修的诗话,改变了以前的论诗这作或重在吕评、或重要格例、或重在作法、或重在本事的做法,而是兼收并蓄,细加抽绎。

他在评论诗的时候,虽然不废雕琢,但主张归于自然。

他特别称许梅尧臣“意新语工”之说,正是为宋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欧阳修还在宋初的词坛上占了一席重要的位置。

他创作了很多词,内容大都与“花间”相近,写的多是男女爱恋、离情别绪一类的题材。

但格调较高,技巧娴熟,不乏艺术珍品。

例如为人们所称道的《踏莎行》,末尾两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从思妇眼中写征人,情意深远,含蓄蕴藉,给人以新颖别致的感觉。

又如《朝中措》开头两句:“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由于作者对事物体察入微,看似随意写出,却是无限传神,没有炉火纯青的工夫,是不能达到这种艺术境界的。

此外,欧阳修还打破了赋体的严格的格律形式,写了一些文赋,他的著名的《秋声赋》,与苏轼的《赤壁赋》先后媲美,千载传诵。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

除文学外,经学有独到见解,金石学有开辟之功,史学成就尤伟。

他的独生子欧阳发等曾作了一个统计,所著将近二十种,仅《四库全书》收录或存目就有十三种。

以现行《欧阳文忠公文集》和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的《文忠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为较全。

欧阳修为什么会成为人品超群的文学家

欧阳修之所以最终能成为人品超群的文学家,是因为;1母亲以身垂范,谆谆教导。

2幼年丧父,家贫艰难度日,磨练坚强的意志。

3聪慧过人,勤奋苦读。

4锲而不舍,知难而进。

画地学书中欧阳修的为人有何特点

母亲的教诲,自身的勤勉好学和天资聪明,生性刚直、见义勇为、临危不惧都是构成欧阳修最终成为人品超群文学家的重要因素.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郑氏下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

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荻杆在地上练习写字。

欧阳修幼年时天资聪颖,悟性超过常人,读过的书当即就能背诵。

等到成年时,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

在那以后,就以文章闻名天下了。

欧阳修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

他生性刚直,见义勇为,即使有陷害人的圈套在前面,都一直前往即使身受伤害都不回头。

即使多次被贬官放逐,他的志向也没有改变。

欧阳修的故事、

【生平概述】修四岁,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以地,教以识字。

欧阳修自幼酷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

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

”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

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

景佑元年(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

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

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

庆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

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

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

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皇佑元年(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

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 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

嘉佑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

嘉佑三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

五年,拜枢密副使。

次年任参知政事。

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

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

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

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

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

此年改号“六一居士”。

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

居颍州(今属安徽省)。

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卒于家,谥文忠。

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

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

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欧阳修与滁州】 欧阳修知滁,于庆历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到任,庆历八年闰正月朝廷诏徙知扬州,二月离开滁州,前后在滁州计约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

时间虽然不长,却给滁州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给滁州留下了许多建设遗迹,留下了一些不朽的诗文,留下了与滁州人的深厚感情。

诗文中,直接写滁州的,除了著名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菱溪石记》以外,还有大量的诗篇及短文。

仅描写琅琊山自然景色及名胜景点的诗,不完全统计就有30多首,如《永阳大雪》、《题滁州醉翁亭》、《琅琊山六题》等。

他留下的建设遗迹和诗文,成了滁州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留下的与滁州人的深厚感情,成为滁州人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

承继前人开发滁州 醉翁亭风景图片 如今说到滁州,人们自然会想到琅琊山,想到醉翁亭,想到欧阳修。

琅琊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都远近闻名。

琅琊山最有名的景点是醉翁亭,被誉为全国“四大名亭”之首,名扬海内外。

与醉翁亭隔山相望的丰乐亭,也是令许多探幽访古之士向往的胜迹,与醉翁亭一起被称为“姊妹亭”。

丰乐亭下的“紫薇泉”,则与醉翁亭的酿泉合称为“姊妹泉”。

这些,都是欧阳修知滁时开发、建设而遗留下来的。

正是这些建筑,加上他亲自撰写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才使滁州琅琊山的名声大震起来。

追溯琅琊山之名,应自东晋始。

东晋以前,琅琊山本无名,其主峰当地人称摩陀岭,其他都是些小山头。

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因避乱驻跸于此,后来,司马睿成了东晋元帝,借其曾在此山一住之光,才有了琅琊山这个名称。

但是,司马睿本人,乃至整个东晋时代,并未给琅琊山带来多少变化,它依然是一片沉寂的山岭。

直到唐代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在L山司兴建宝应寺(即今日之琅琊寺),琅琊山才打破历史的沉寂,开始起步向着繁荣与发展迈进;琅琊山这个名称也是这个时候才叫起来的。

而这从司马睿驻跸山间时算起来,已经经历了300多年的时间。

宝应寺的兴建,改变了琅琊山多年寂静的状况,但只是个开始,而且仅限于琅琊寺这一块,影响仍不是很大。

琅琊山真正鹊起,是在它又经历了200多年以后,北宋的著名文士欧阳修知滁开始的。

“宽简”知滁政绩斐然 欧阳修知滁的第二年夏,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发现了丰山脚下幽谷中的一眼泉水,经过实地察看,“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开始在这里进行美景胜地的建设。

他很快修好了泉眼,建好了亭子,泉取名“幽谷泉”,亭取名为“丰乐亭”,并亲自撰文作记。

同年,与丰乐亭一山之隔的醉翁亭亦建成,他取名“醉翁亭”,作《醉翁亭记》记之。

两亭的建成与《两记》的问世,迅速在全国引起轰动。

尤其是《醉翁亭记》这篇文章,以其生动的文字,精美的语言,为滁州展示了一幅风光绚丽的大自然画面;又因为文章中深邃的含义,及其所表达的怡然情怀,一时震动整个学界。

文章一出,远近争传,滁州琅琊山从此热闹起来。

此后,琅琊山、丰乐亭、醉翁亭,各景区陆续扩展,内容逐渐丰富,虽经历史沧桑,但屡废屡兴,久而不衰,终成今日之规模。

追本求源,都是欧阳修打下的基础。

欧阳修是唐代李幼卿之后开发滁州琅琊山最有力的奠基人,可以说,没有欧阳修,就没有滁州琅琊山之今日。

欧阳修在滁州时,除了开发幽谷泉,兴建丰乐亭及醉翁亭以外,还进行了其他一些建设,如在丰乐亭景区建设了醒心亭,特请曾巩作《醒心亭记》;在丰乐亭附近辟建练兵场,作训练民兵之用,以保卫地方;又维修损毁严重的滁城,使滁州之城更加坚固和壮观。

有人读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从他悠游山水、饮酒作乐的表现,以为他因受贬守滁,是处于不问政事的消沉状态,显然是不正确的。

欧阳修在滁州,对于政事实行的是“宽简”政策。

所谓宽简,顾名思义就是宽容和简化,办事遵循人情事理,不求搏取声誉,只要把事情办好就行了。

这是他一生为政的风格。

他后来曾权知开封府,前任是有名的“铁面老包”,即包拯,威严得很;而他则持以宽简,办事往往不动声色,同样把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

清朝时,有人曾将他与包拯相比较,在开封府衙东西侧各树一座牌坊,一边写着“包严”,一边写着“欧宽”。

欧阳修所写滁州的诗文,对滁州山水之美作了极其生动、实在的描绘。

如在《醉翁亭记》中写琅琊山,以“林壑尤美”、“蔚然深秀”概括,同时以简练的笔触写出了琅琊山早晚和四时的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清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他在《丰乐亭记》中则写道:“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他的许多诗,写景寄情,语言精美,读后同样令人留连。

如他在《题滁州醉翁亭》中写道:“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

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

流人岩下溪,幽泉助涓涓。

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

”真是美不胜收!因此,后人在醉翁亭不远处建了听泉亭,让人们不断体会这美好的诗意。

又如他的《琅琊山六题》,对琅琊山归云洞、琅琊溪、庶子泉等各个景点都作了生动的描绘。

虽然每首诗只有四句,但尽用了点晴之笔,字字珠玑。

他是用对滁州山水的真爱之情写作出来的。

欧阳修描写滁州及琅琊山的诗文,以其诗文的质量及其个人的人品、地位,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竞来滁州探幽访胜。

欧阳修在滁时,有的是直奔欧阳修而来;欧阳修离滁后,则以欧公之诗文以及欧公之遗迹而来。

他们在这里,不仅留下足迹,也留下墨迹,日积月累,描写琅琊山及滁州的诗文已难以计数。

1988年《琅琊山志》选录欧阳修及其以后的各代诗篇150余首(包括部分当代诗歌),依然只是全部琅琊山诗文的一部分。

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现代词汇来说,欧阳修无论从哪一方面,都给滁州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欧阳修在滁州两年多的时间,不仅给滁州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产,也与滁州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滁州这块古老的地方,与他结下了一生不解之缘。

欧阳修离开滁州之后,再也没有来过滁州,但他的心中却时刻想念着滁州。

《寄答王仲仪太尉素》:作于熙宁三年 (公元1070年)。

这年他已64岁,离开滁州22年了,依然念念不忘他在滁州的一段生活。

诗一开头便写道:“丰乐山前一醉翁,馀龄有几百忧攻。

”始终把自己和滁州联系在一起。

如今,欧阳修离开我们已经一千多年了,但他的名字仍然时刻与滁州紧紧地相连着。

没有欧阳修,就没有滁州琅琊山的响亮名声,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

醉翁亭自欧阳修知滁时建成后,历经沧桑,但屡废屡兴,数百年不败。

醉翁亭大门原有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联中的“翁”即指欧阳修。

当时制作这个大门及其对联的时间,是清光绪七年(公元 1881年),离欧阳修知滁已经800多年,人们没有忘记他。

至今日则已900多年,人们依然没有忘记他,今后也永远不会忘记他。

1998年新编《滁州市志》(原县级市)的《人物传》中,所列第一人便是欧阳修,俨然把他当作了滁州人。

[编辑本段]【欧阳修与阜阳】 位于阜阳城西北一公里新泉河两岸,西湖又称汝阴西湖、颍州西湖。

长5公里,宽1.5公里。

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沟四水汇流处。

因阜阳地北魏以后称颍州而得名,为唐、宋、明、清历代名胜。

有会老堂、清涟阁、画舫斋、湖心亭、宜远桥等十数处建筑,并有菱荷十里,杨柳盈岸,久为游人憩游胜境。

唐、宋以来,即与扬州瘦西湖、杭州西湖并称。

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欧阳修由扬州移知颍州,尤喜此湖,有诗赞曰:“菡萏香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后欧阳修终老于此。

清嘉庆后,湖面逐渐淤塞。

今存有会老堂并欧阳修石刻像等遗物。

明代《正德颍州志》载:西湖“长十里,广三里,水深莫测,广袤相齐”。

《大清一统志》云:“颍州西湖闻名天下,亭台之胜,觞咏之繁,可与杭州西湖媲美。

”颍州西湖景色之美,四时俱佳,招徕不少文人志士出守颍州,更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旅游胜地。

从宋代起有北宋词人、宰相晏殊,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苏轼、宋代中书侍郎吕公著等七大名人知颍州,为古颍州西湖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并留下了113首著名诗篇,加之71名古代和近代诗人的诗篇共259首。

其中唐宋八大家占四人,还有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

苏轼曾在诗中将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媲美,“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可见,颍州西湖在古代确为天下西湖之冠。

但后来由于黄河泛滥,西湖被泥沙填平,昔日美景,已不复存在。

今天阜阳西湖的半岛之上,还建有颍州西碑林。

此处碑林占地30余亩,共有树碑2000多块,碑林、碑亭、百米碑廊、陈列馆所兼而有之。

另有1000余块2米的石碑组成的八卦阵林,堪称国内园林之独创,尤为别具一格。

[编辑本段]【醉翁逸事】 六一由来 公集三代以来金石刻为一千卷。

在滁州时,自号醉翁。

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

(《三朝言行录》) 虚心求教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

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

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

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

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啰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

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

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对于欧阳修的评价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时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游乐,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并从侧面显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绩.时年40岁。

醉翁亭,在今安徽滁县西南七里。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

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醉翁亭记>有这样一段话: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指欧阳修)自谓也” “太守(指欧阳修)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醉翁”是欧阳修自己给自己的号称,因为他“饮少辄醉”,说明他容易醉,突出一个“醉”字。

而跟他一起喝酒的人当中,“年又最高”,欧阳修年纪最大,所以得到一个“翁”字。

而欧阳修醉的目的,又似乎是醉在迷人的山水之中。

因此,“醉翁”就这样成为欧阳修的号称了。

《宋史•苏轼传》说苏轼被录为第二名,是因为欧阳修认为那是曾巩的文章,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

如果把学生录为第一,恐朝野非议,于是录为第二名。

此说不合情理,未必当真。

如果考官不作弊,并不能确认考卷属谁。

这是文人“为尊者讳”的老毛病,替名人——“六一居士”文过饰非。

倒是上面的故事符合情理,老师为了自己的面子,让学生委屈,古今中外屡见不鲜。

但是,因为上面的对话使老师无地自容,当然也就会因此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而且这负面效应,很快就立竿见影。

皇帝想起用苏轼,给他的官也不小——政治局第一秘书,不但列席政治局会议,还专门负责起草政治局重大决策文件。

但是,时任政府行政长官的韩琦不同意。

韩琦说:“苏轼这个人啊,是个奇才,志存高远,前途无可限量。

但是现在就提拔他坐这样高的位置,恐怕大家不服气,对他个人的影响也不大好。

”皇帝想,既然这样,那就给他低一点的位置,当个机要秘书,给政治局会议做记录吧。

韩琦仍然不同意,说:“那也有问题,机要秘书与第一秘书,属于同一类,只是级别和分工不同,都能够参与政治局的活动,还是提拔太快。

应该让他在下面多多锻炼。

如是者三,皇帝只好妥协,让苏轼远离最高权利中心,到直史馆做个“清官”——清闲之官。

这就是苏轼自找的,谁让你有那么高的才干

有就不行。

你苏轼能唱出“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情壮志,又有“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山林之远则忧其君”的政治抱负。

皇帝喜欢,可同僚们不喜欢。

不但不喜欢,而且还讨厌。

所谓“是龙你得趴着,是虎你得卧着”,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所以,非得让你那个书生意气,见识见识什么叫攻于心计。

于是,苏轼第一次在官场上亮相,就败在了老谋深算的韩琦手里。

但是,你也不能由此就把韩琦打入坏人的堆里。

看《宋史•韩琦传》上的记录,韩琦还是一个不坏的宰相。

出身世家,“端重寡言,不好嬉弄。

性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而且敢于犯颜直谏,诤言谠议,“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

只是久居相位,无甚作为,也不希望别人有所作为罢了。

韩琦当年也是以第二名考取进士,算是文人当官,自然就有文人的通病——相轻。

整治苏轼,只是文人相轻的惯性手段。

这种手段,在苏轼也是有的。

苏轼自称生性急躁,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

一次,他厌恶某诗人之诗,就直说那诗“正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

” 古人有句俗语,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苏轼的书生意气能成事吗

不能

对此有更精到的解释,他曾经对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我看古人是说少了,光靠秀才,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噢……因为秀才有个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

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谁,文人相轻嘛。

” 所以说,苏轼晦气缠身,不如意事常八九,一生都在官场搏杀——宋朝的“朋党之争”中坎坷度过。

但是,苏东坡的晦气,似乎不能说是皇帝故意强加给他的,因为几任皇帝对他的印象都一直不错。

《宋史•苏轼传》对此有记录:“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 皇帝这样抬爱他,还能主动出击,整治他这样一介书生吗

当然不会。

可是,皇帝不想整治他,不等于同僚们不想整治他。

于是,才华横溢,又常常锋芒毕露的苏轼,就要在同僚手上栽跟头,倒大霉。

开始是因为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如果只是“腹议”,大概还不至于惹恼了掌权的“改革派”,但他是公开上书反对变法。

最让“改革派”难以接受的是,他公开说皇上“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这是直接指责改革派,想断了“改革派”晋升的来路。

以今天看,就是“明火执仗”地反对改革开放,攻击“坚持改革的革命领导干部”,当然为“改革派”所不容。

于是,“改革派”开始给苏轼罗织罪名——说苏氏兄弟运父灵乘船回四川原籍途中,曾滥用国家卫队,并购买家具瓷器,还可能偷运私盐,从中牟利。

甚至说他有诱奸外甥女之嫌。

所以,中央不能不派人到苏轼运灵途经之地调查,从船夫、士兵、一般干部嘴里搜集资料。

可能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此事后来不了了之。

苏轼给自己的小舅子写信说:“某与二十七娘甚安,小添寄叔并无恙……某为权率所嫉久矣。

然抢拾无获,徒劳掀搅,取笑四方耳。

不烦远忧。

” 苏轼以为雨过天晴,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了。

但是,皇上却由此对苏轼的人品产生了疑问。

尽管有司马光出面解释,但还是没有打消皇帝的疑问。

这时苏轼才知道,官场上不见血的搏杀,比战场上见血的撕杀还厉害。

你看不见,说不清,也找不到对手的来去路。

这就叫“明枪好躲,暗箭难防”。

但是,心里不设防的苏轼,也有自己的套路。

所谓“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

一看在中央机关的日子不好混,干脆主动要求下放锻炼。

于是,就坡下驴的皇帝和“改革派”,也就借此把他下放到杭州。

对宋朝官吏来说,下放锻炼,与其说是惩罚,不如说是一种奖赏。

大家不必误会,以为下放,当时叫做“贬谪”,是什么不得了的坏事情。

其实不然,那是一种悠闲自得的安逸修养。

而且自己还由此换取一个好名声——为民请命,直言抗争。

宋朝因有“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宗家法,言境宽松,所以,因“朋党之争”而上书言事,得到下放处理的干部,早已成为朝政的寻常风景。

许多人,也乐得借此到外地转一转。

这是日后的做官资本。

前面提到的“元佑党人碑”,虽然是所谓的“黑名单”,但当对手一派失利后,许多人,包括他们的子孙,都以自己或父兄的名字上了“黑名单”,引为自豪和骄傲。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