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个字的绝美诗句
小姑独处“小姑独处”,形容女子还没有出嫁,出自南朝乐府民歌《青溪小姑曲》。
“青溪小姑”,汉代末年蒋子文的三妹。
蒋子文担任秣陵尉,追击贼寇到了钟山,负伤而死;他的妹妹亦投水自尽。
孙权在钟山为蒋子文立庙纪念,这就是“蒋王庙”。
他的三妹也被祭祀为“青溪神”;青溪,水名,在钟山附近。
这就是“青溪小姑”的来历。
“青溪”是孙权定都建业之后开凿的,位于城东,大致就在今天的南京博物院附近,原名“东渠”。
我们知道,古人用“青龙”标志东方、用“朱雀”标志南方、用“白虎”标志西方、用“玄武”标志北方。
所以,“东渠”又称为“青溪”。
我们看《青溪小姑曲》:“开门白水,侧近桥梁。
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白水”指的就是“青溪”;短短四句,描述了小姑的居住环境、单身状态。
“小姑独处”后来成为一个常见的典故,形容女子单身。
澄江如练这个成语是形容长江像一条长长的白练一样延伸,出自于南朝诗人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三山”是地名,位于长江之边;“还望”是回头看的意思;“京邑”就是指当时的都城建康。
谢朓是南朝杰出的山水诗人,曾经担任过宣城太守,又被称为“谢宣城”。
谢朓在这首诗中写到:“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描绘出了黄昏之景、长江之景。
“澄江静如练”五个字,成为古往今来描写长江静态之美的最有名的句子。
唐朝诗人李白最心仪、佩服的前代诗人就是谢朓,他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这篇名作中写到:“中间小谢又清发”,“小谢”就是谢朓。
有人评价他是“一生低首谢宣城”,他一辈子都是对谢宣城俯首称臣的。
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中感叹道:“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玄晖”是谢朓的字;能够写出“澄江静如练”这种句子,不由得让人长久缅怀谢玄晖啊
三山二水“三山”,指护国山,位于南京西南,因为有三座山峰得名;二水,指白鹭洲,位于长江之中,分江面为二。
“三山二水”泛指南京的山水,出自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一生多次经过并逗留在南京。
他曾游览和歌唱过南京的紫金山、玄武湖、凤凰台、劳劳亭、长干里、板桥浦等,据粗略统计,李白写金陵的诗有近百首。
我们看他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七律。
李白因为高力士、杨贵妃进谗言而被排挤出京城长安,开始了以金陵为中心的漫游生活。
这首诗从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将作者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
最后作者极目远眺,试图从六朝的帝都放眼到当时的权力中心,亦即自己心之所向的首都长安。
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原因是“总为浮云能蔽日”,只好“长安不见使人愁”;“浮云”比喻奸臣,“日”比喻皇帝。
“三山二水”后来就指南京的山水,比如明朝吴宽《题许道宁秋山暮霭图》:“三山二水昔人句,仿佛当时登石城”。
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与南京关系密切,许多的南京老地名出现在这部作品中,“三山街”就是其中之一。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青梅竹马”,“青梅”指青涩的梅子,“竹马”指一种竹子制作的玩具坐骑;“青梅竹马”形容小男孩、小女孩两小无猜的样子,出自李白的《长干行》。
“长干”又名“长干里”,是南京古代著名的地名,遗址在今天内秦淮河以南至雨花台以北。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长干里一带已经是南京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唐代,这里更是商业繁荣、商人聚居的地方。
李白的《长干行》描写一位女子,思夫心切,愿从住地“长干”跋涉数百里远路,到“长风沙”迎接丈夫。
诗的开头回忆他们从小在一起亲昵的嬉戏:“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妾”是女子的谦称,“妾发初覆额”大概类似于现在小女孩所留的童花头,头发刚刚覆盖住额头。
“剧”是游戏的意思;“折花门前剧”符合女孩子的性别特征。
男孩子则比较调皮一些,骑着一匹“竹马”,绕着“床”笃、笃、笃地骑行,手里还玩弄着青梅。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来成为形容少男少女纯洁感情的经典典故。
干卿底事“干卿底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跟你有什么关系”
语气直冲冲的,但是它的起源却是相当风雅。
“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小王朝是定都金陵的,这就是南唐。
南唐的君臣都爱好文艺、擅长词的创作,如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其中对宋词影响最大的是冯延巳。
冯延巳有一首《谒金门》,开头写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里的“皱”字用得非常好,分寸拿捏恰到好处,成为冯延巳最有名的词句之一。
中主李璟也擅长写词,他有一首《摊破浣溪沙》,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下阕写到:“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鸡塞”,关塞名称;“笙”是一种乐器,“玉笙”是美称;“彻”是充满的意思。
女子在梦中和他心爱的男子相会,可是梦醒之后,却是细雨绵绵,丈夫远在边塞。
无奈之下,她只好吹奏“玉笙”打发时间、排遣心情,玉笙清冷的声音充斥着小楼。
南唐的君臣谈文论艺,有时更像是文人之间的交往,气氛宽松、随意。
有一次,中主李璟打趣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跟你有什么关系啊
冯延巳不卑不亢地回答:“未若陛下之‘小楼吹彻玉笙寒’。
”我这还比不上皇上您的“小楼吹彻玉笙寒”呢
君臣哈哈大笑。
后来“干卿底事”就成为“跟你有什么关系”的文雅说法。
天上人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比喻境遇完全不一样,这出自于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虽然是一位失败的皇帝,但却是一位天才的词人,前人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李易安”是指南宋词人李清照;李煜、李清照,一男一女,并称为“词中二李”。
李煜早期的词主要是写宫廷生活以及自己的爱情生活,境界不高;后来沦为北宋的阶下囚之后,他开始写亡国之痛、人生感慨,境界升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词至李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词在李煜之前,只是花前月下、酒宴之间,供歌者演唱助兴的一种工具而已;李煜则将词发展成为文人士大夫抒写怀抱的工具。
我们看他后期的代表作之一《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
“天上人间”的对比很强烈,震撼人心。
这个成语后来就用来形容巨大的落差、强烈的对比。
哪里有中考试题下载
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料下载,各省各市的考题都有。
用四句话形容很漂亮的地方,要求五个字一句,最好有唯美的感觉谢谢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有哪些5字的优美句子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
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
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字多义 1,之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他)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
(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六)课外一字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编辑本段延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这是文章的重点。
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
这一主题思想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
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
过去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我不大同意。
我以为,毋宁说它近于浪漫主义还更为确切些。
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寄以希望,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们理想化了。
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思想基础。
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可以用过去评论家的套语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虚处实写”,后一半是“实处虚写”。
齐威王从不理朝政到励精图治,终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齐国在东方的强大地位,是史实。
他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
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
但邹忌本身,是否对他作为一个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虚怀若谷,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了出来,并且敢于现身说法去规劝齐威王,则值得研究考虑。
我以为,邹忌的窥镜自视,与城北徐公比美,以及妻、妾、客等向他献媚,这种种细节都是虚构的,不是《战国策》的作者就是邹忌本人编造出来的。
它的性质与《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故事基本一样,是寓言。
所不同者,那些寓言是以童话或民间故事为题材;而邹忌则是以自己为主人公,对齐威王现身说法,使人读了更觉亲切有感染力,如此而已。
如果按照正规的文章结构,这篇作品一开头应该这样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
但果真如此写,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
照目前的这种写法,是作者故弄狡狯,把虚构的情节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俨然煞有介事。
然后在叙述以后骤接“于是入朝见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泼生动又水到渠成,这就是所谓的“虚处实写”。
这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而非历史的忠实记录。
如果我们了解《战国策》的性质,知道它并非全部历史实录而羼有不少虚构成分,就比较容易体会出这篇文章的构思,也能接受我的这个设想了。
文章的后一半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应该实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的。
但作者却把它过分夸大了。
因为齐威王的为人即使再差劲,一开始也不能全无是处,以致意见堆成山,使提出批评的人“门庭若市”。
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恶迁善,也不能一下子就达到圣贤的地步,使人们“虽欲言无可进者”。
可见这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让封建统治者意识到这样做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至于齐威王的政绩,作者并不想从正面详加描述;只要把一个统治者从谏如流的态度和方式淋漓尽致地写出,这就已经达到了塑造理想人物和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写得让人有点不相信也无妨。
这就是所谓的“实处虚写”。
这样,文章前后两段做到了虚实相生,前面似实而实虚,后面似虚而有实,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很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
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
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
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
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
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
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没有层次不行,层次太多也不行。
一般地说,总要注意到结构层次的对称美,排比作用和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作用。
本篇在这方面确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此外,这篇文章在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
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
总而言之,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
一味求变,变得无头绪可寻,不合乎我们写文章的民族传统;但如果自始至终毫无变化,也会令人乏味。
而本篇则恰到好处,既有变化,又令人有轨迹可寻。
文章的技巧,就是靠这种地方的斟酌推敲。
倘能对此加以变化运用,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再重复一次:如果有人认为邹忌真是自以为美而一天到晚总照镜子,从而悟出了大道理,那的确是太天真了
语言朴实,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是其特色之一。
这篇文章记叙了邹忌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设喻,来劝告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词藻,更没有堆砌什么形容词,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作者为了表现邹忌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使用了十分朴实的叙述和描写。
文章一开头,作者用“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十个字把邹忌的形貌作了一个简括的介绍,接下去就写他三问谁美的事实经过。
这三问,作者用了几句简洁明了的话,写出邹忌每一问时的不同心情,合情合理,真实可信。
一问其妻,是在“朝服衣冠,窥镜”之后。
夫妻之间,问一问自己与别人到底谁漂亮这一类话,原是十分自然的事。
所以这一问并无惊人之处,作者也无惊人之笔。
再问其妾之前,添上了“不自信”三个字。
这三个字添得极好,把邹忌这个人颇有些“不偏听偏信”的味道写出来了。
正由于这个“不自信”,才有了再问。
所以这再问也非常自然,作者亦写得自然。
三问其客,特别交待了“客从外来,与坐谈”。
这一交待,说明了客人与其妻、其妾的区别:妻妾朝夕与共,客者,“外来”者也。
这一交待就写出了邹忌为人论事的“认真”,进一步证明了邹忌的“不自信”。
后面写了邹忌再一次“窥镜”而思其缘故,终于大悟,并以所悟劝诫威王的情况。
按一般写法,到齐威王接受意见这里,文章是可以有几句赞美的话的。
然而作者仅仅用了威王说的一个字:“善。
”接下去,就写威王采取的行动及其效果,全用朴朴实实的记叙来表达,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
这种朴实的文风,从我们今天的情况来看,着实是可取的。
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是其特色之二。
朴实的语言,能不能做到生动形象呢
这篇短文给了我们肯定的答复。
这里试对妻、妾、客的三句答话略加剖析,来说明这个问题。
邹忌提问之后,他们分别作了回答。
他们的回答,话不多,意思也差不多,却十分合乎人物的身份特点。
他的妻子回答的是:“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他的妾回答时就没有“君美甚”这三个字,仅仅剩下了“徐公何能及君也”这半句。
而客人却换了个说法,回答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三个人的回答各不相同,作者就抓住了这些细微的区别,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妻说话较为随便,只要丈夫高兴,怎么说都可以。
妾不敢不当妻的应声虫,还要尽量少说。
而客毕竟是“外来”者,说话就较为谨慎,又要让邹忌高兴,又要不让人看出是阿谀奉承。
妻偏爱他,妾有点儿怕他,客有求于他,这样就决定了这三个人说的话总与事实偏颇;但由于三个人的地位、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这三者的偏颇又各不相同。
三答三不同,三答三个人,这不正是作者语言的魔力吗
文章剪裁巧妙,当详处以十当一,当略处以一当十,是其特色之三。
全文三百四十三个字,作者用了二百四十八个字来写邹忌三问谁美和向王进谏这么两件大事,占了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可算是写得详详细细。
从“服衣冠,窥镜,谓其妻”开始,到“复问其妾”、与客“坐谈”并“问之”、“孰视”徐公、再“窥镜”;到“暮寝而思之”,悟出道理,最后入朝进谏,一共写了邹忌的十个动作。
这一连串的动作使人觉得邹忌所以要进谏以及陈说的道理都比较可信。
此后,作者用了不足一百字的篇幅来写齐威王的反映及效果,与前相较,这一段是简略的。
然而这简略的一段之中,却仍有详略。
作者写齐威王的态度很简括,只用了一个字;接着却详详细细地写出了齐威王发布的命令的内容,不厌其烦地列出了“上赏、中赏、下赏”三等奖的评选标准,并且写出了“群臣进谏”、修明政治带来的燕、赵、韩、魏“皆朝于齐”的结果。
这一略一详,实在恰到好处。
写了后者,前面齐威王说的那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
可见这一详一略,实在是详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意指国内修明政治,不必用军事力量就可以使敌国畏服 。
“此”指的是“国内修明政治”编辑本段邹忌特点: 邹忌特点:足智多谋,能言善辩,清楚君王的心理。
手法:类比 原因:因为是对君王提出建议,所以邹忌注意言辞,并以自身经历来劝解君王。
启示:I DON’T KNOW (这个主要是表现人物,更多的感悟道理应该在[齐威王特点启示]里) 齐威王特点: 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并以行动来改变自己以前、今后的过失。
启示: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编辑本段段落大意 第一段(从头至与有求于我也):邹忌进谏的缘由。
第二段(从于是入朝至王之蔽甚矣):邹忌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设喻讽谏齐王。
第三段(从王曰至最后):齐王纳谏及纳谏的显著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