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寺庙的诗词
古代文人雅士喜欢游览古迹中包括寺庙,写下了很多关于寺庙的诗词:1、《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 余钟磬音。
3、 寺庙颂鸣钟香鼎绕红尘,朝拜谁来觉了因。
出入庙堂逢恶鬼,刮来膏血奉诸神。
3、云 怨 词 (清。
陈维崧)春山云幅和,山前春水,朝来齐绿。
指点前村古寺...4、花祭腾:庙宇 避世不须山,门今倍忙。
佛祖如有意,游人宿佛堂。
5、朝中措——陆游 冬冬傩鼓饯流年,烛焰动金船。
彩燕难寻前梦,酥花空点春妍。
文园谢病,兰成久旅,回首凄然。
明月梅山笛夜,和风禹庙莺天。
6、《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7、蝶恋花---陆游 禹庙兰亭今古路。
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
冉冉年华留不住。
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
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8、 《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李白 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
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
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
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
叠嶂隔遥海,当轩写归流。
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
9、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0、《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11、《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王维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12、《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3、《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14、《北岳庙》 贾岛 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
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
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
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
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
15、《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6、《题杭州孤山寺》---张祜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芜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17、《题杭州灵隐寺》 --- 张祜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
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五更楼下月,十里郭中烟。
后塔耸亭后,前山横阁前。
溪沙涵水静,涧石点苔鲜。
好是呼猿久,西岩深响连。
留题灵隐寺方丈 苏轼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
乔木百丈苍髯须,扰扰下笔柳与蒲。
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
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
18、《题润州金山寺》 唐 张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
19、《望悬空寺 》-- 汪承爵 刻石成香地,凭虚结构工。
梵宫依碧献,栈阁俯丹枫。
涛壮磁窑雨,僧寒谷口风。
跻攀真不易,遥望意无穷。
20、《过悬空寺》 明 郑洛石壁何年结梵宫,悬崖细路小径通。
山川缭绕苍寞外,殿宇参差碧落中。
残月淡烟窥色相,疏风幽籁动禅空。
停车欲向山僧问,安得山僧是远公。
21、《登悬空寺》 明 郑洛 昨过招提故不登,重寻兰若问山僧。
峰头青鸟来还否,洞口白云去未曾。
谁结丹梯高万丈,我闻佛法演三乘。
凭虚顿悟心无住,好歩禅关最上层。
22、《登悬空寺》 明 刘遵宪 谁开石壁礼金仙,缥缥层楼结构难。
清梵漫疑云外度,香台真向雾中看。
山连太岳千秋壮,客到孤峰五月夜。
为问远师曾沽酒,好邀明月共盘桓。
23、《题悬空寺》 明 吴礼嘉 飞阁丹霞上,白云几度封。
萝悬千洞月,风落半空钟。
树杪流清梵,檐前宿老龙。
慧光千万丈,日夕满恒宗。
24、《游悬空寺》 清 邓克劭 石屏千仞立,古寺半空悬。
净土绝尘境,岑楼缀远天。
一湾岩畔月,半壁画中禅。
俯视行人小,飘然意欲仙。
25、《枫桥寺》俞桂 湖水相连月照天,雁声嘹呖搅人眠。
昔年曾到枫桥宿,石岸傍边系小船。
26、《赋得寒山寺送别》--高启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
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
渔村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
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
27、《夜宿山寺》--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开朗豁达的诗句
1、醉卧沙场君莫笑,征战几人回。
2、自是不归归便五湖烟景有谁争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春朝。
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5、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
6、意志坚如铁,度量大似海。
7、以责人之心责已,以恕已之心恕人。
8、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9、以春风待人,以寒风自待。
10、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1、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12、一自移家人紫烟, 深林住久遂忘年。
13、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尤能化碧涛。
14、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15、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6、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7、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18、学会遗忘犹可贵,珍惜拥有不轻弃。
19、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2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2、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23、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24、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5、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26、天子呼来不上传,自称臣是酒中仙。
2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8、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29、世间万物皆有因,豁达坦然最风情。
30、圣人贵宽,而世人贱众。
31、山中莫道无供给, 明月清风不用钱。
32、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3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35、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
36、忍一时风平浪静,退1步海阔天空。
37、人生能有几回搏,搏掉性命又如何
38、人间故多难,感慨称不须深。
39、人非尧舜,谁能尽善。
40、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1、且莫沦()为贪恋奴,赤诚真心才重要。
4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3、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44、莫以庸俗心,阻我凌云志。
4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4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4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8、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49、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50、宽而栗,严而温。
51、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52、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5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54、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55、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
56、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7、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5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6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62、关公放了曹丞相,丈夫要有容人量。
63、恭则不侮,宽则得众。
64、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
65、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66、刀锋入骨不得不战,背水争雄不胜则亡。
6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8、待人要丰,自奉要薄;责已要厚,责人要薄。
69、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
70、大气大势大手笔,大仁大义大风范。
71、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
72、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73、沉舟侧畔千帆过,枯树前头万木春。
7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7、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78、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79、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80、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8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避天下寒士俱欢颜。
8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眼前就有好风景600字
眼前的风景——银狮好久没有出去玩了,这次同学“鹏”的到来,正好给了这一机会。
俗话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所以与其说是我陪她,倒不如说是她陪我。
那天,一大早我和鹏在厂门口搭乘汽车,很快来到了石榴园,下车后,我们手牵手漫步而入,边说边走,一种惬意浮上心头。
我们沿路而上,路两旁的坡上,石榴树一株挨着一株,树上不见了通红的石榴,但见金黄的溜尖的榴叶儿立于满树满枝,亦不失榴树风采。
不知不觉中,我们俩已走了很长的路,来到了青檀寺前。
也许是我们来得早,或是步入了十一月,青檀寺中游人已不多,格外的清净,时有鸟鸣更加深了寺的寂静,进入寺内一坛碧水映入眼帘,这水虽无流处,然而底下水草依然清晰可见,那清清的水绿,不禁让人有些神往,若不是季节的不允,陶醉于这一弘的清波,禁不住会走入水中,与之相拥。
岸边那高大的枫树,一些叶子已开始落地,但树上依然翠绿满装,这一春秋的付出,就等着一场霜儿来为它评价。
寺内山坡上,不光是松树,也零星散布着几棵枣树,秋风吹来,金黄的枣叶儿纷纷落下,由于阳光的煦暖照射,让人不觉苍凉,我想这正是秋的色彩,是寒冬来临前的精心储备,更是丰收后的又一轮回。
轻轻踏进寺院内,来到释迦牟尼佛像前,闭目静思一会儿,杂念全无,内心一片安然,心灵仿佛接受洗礼一般,犹如寺前那一弘清波,不该有的东西已荡然无存。
世间事,本无烦琐,全是自己无端生出。
爬上七层新建的报国塔,一层有一层的风景,在下层可以一览寺中全景;在中层看到满山的松树,感觉山是山,树是树,我是我,山与树皆不动,静静的矗立于大自然中,动的只有我一个;在顶层,山风吹来,塔上铃声阵阵,此起彼伏是又一境界,任凭山风猛烈地吹着面颊,遥望着周围的一切,心中波澜起伏,山在动,树也在动,山与树都是那么的可亲可敬。
大地母亲正张开双臂,将我揽入了怀抱,她用那宽容的心包容了我的一切,让我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我沉醉于其中真想把这一刻永远留住。
走下报国塔,我们又爬上一山坡,捡一块大石,坐与其上,懒懒的晒着阳光,促膝交谈,这一天便很快过去。
我向同学说,这一天好感谢你,弄得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是应该谢她,是她给了我一种心情让我发现了风景。
久居枣庄,常感慨没时间外出游览风景,然今突有感悟:其实风景就在眼前,而我只是缺乏了览风景的心情,从而忽略了真正的风景。
我想任何的事情都是这样的,包括工作,包括生活,我们如以一种好的心情去面对它们,眼下应该全是风景
关于拜佛的句子有哪些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对于有信仰的人来讲,神灵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俗语说“三尺头上有神灵”,所以他们会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不做损人利己之事。
无神论者则无法感受到神灵的存在,因此即使作出了伤天害理的丑事也无所顾忌,只要没被人发现,他就难有悔过之心。
没有信仰自由的民族是非常可怕的,那样的民族绝不会有真正的和睦。
。
。
。
曾经去过一个县城的城隍庙,看到了庙檐下挂着一个大算盘,意思是说神灵总有一天要与人算他的善恶之帐。
那里的横匾写着:“你又来了”。
两柱有一副对联是:“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读过之后心灵深处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此语道破了天机,它告诉世间的芸芸众生:“天理昭昭,因果不爽。
” 它出自《增广贤文》中的一句话,告诫人们善良的人虽然可能会被人欺负,但是善有善报,最终他会有好报的。
恶人恶政普通的民众可能会惧怕他,但是因果报应总有一天会清算他的恶,恶行定会有恶报。
冥冥之中自有公道。
其实对于恶人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怕他,不论是真怕,还是忍让他,在人群里他可以胡作非为、为非作歹,但是,天理不会容他,他总有遭受恶报的那一天。
还有一些心恶之人,表面上没有具体的体现,而心里却恶念不断,表面上嘻嘻哈哈,满腹的蛇蝎心肠,骗得过人,同样骗不过天理。
善良的人有时被当成是软弱的人,常常受到他人的欺负、愿意吃亏的人有时受到嘲笑、忍让的人被认为懦弱,但是时间一久,人们不难发现,善良的人就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与帮助,也能博得大多数人的尊重。
在神的眼目中,只有善良的人才是最高尚的人。
善良的人可能被他人欺负,但天理必佑之。
善良的人心胸坦荡,没有私心杂念,不会欺天瞒地,也不会耍阴谋诡计,面对被人欺负时经常一笑了之,不会挂记在心,身心清净,心情愉快,因此也就生活在幸福之中。
邪恶的人却正好相反,它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罪恶的阴影之中。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提心吊胆的人生与内心坦荡的人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天理报应,丝毫不差,明白此理的人就能洞察天机,就能成为真正的智者,善心常在的人就是人世间的得道之士啊! 宇宙是那样地浩瀚,生命是如此的庞杂,不同的生命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时间也是那样地恒久和多样。
人的空间也是宇宙无穷层次中的一层,当今人真正生命的来处都很高。
所以佛有慈悲,要下世讲因果,告诉人什么是善恶
什么是正邪
什么是好坏
生命的来处是那里
将来的归宿在何处
天堂与地狱、正信与修炼等等,就看人心如何动
作为因果来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天理,是宇宙的法则。
但人世间又是一个迷的空间,人的一生有好事、高兴事,也有坏事、烦心事,当然人活的也很辛苦,要努力劳作才能温饱富裕,而且人还活在情中,不是有人仰天长问“情为何物”吗
再加上人出生后所受到的教育和人生经验,给人造成了功名富贵可以通过奋斗获得,爱恨情仇也可以率性而为。
其实人生的功名富贵是由人以前的所积下的“德”和“业”为根基决定的,并不是按照人的学历、本事来安排在世上的位置的(信不信由你)。
有好事时老天不会告诉,这是上辈子做的什么好事带来的善报;受到别人欺负时也不会告诉,你以前也给别人造成了同样的麻烦(来要债的要多了,下回又被要债,佛教中讲人就是在业力轮报中过活)。
这样人就以为是偶然,在人际间、利益上会有各种权谋心机的考量,真切地体现出一个人的心性境界。
当然了,人有为善也有作恶的时候,有忍耐也有发泄等等诸多作为。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生就这样过去了,既还了一些业债、积下一些福分,也造下新的恩怨业因。
当跨过那道死生之门,下一段的生命历程就有开始了。
根据业因的不同,有重新为人继续恩怨情仇的,也有业大转生成其他形式的,很多的去处啊
天道的作用微妙玄通无比啊
作恶多的人必然善心少,是因为作恶时所产生的业力会覆盖在人的心灵上,它会影响人的心智,让人遇事从恶的角度考量与行为,难以相信宗教、信仰,别人对自己不好就加倍的回击,恶业越积累越多,最后导致这个生命被销毁,其实这就是惩罚呀
为善的或者说被别人欺侮而忍耐的人,他的恶业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转化,同时会得到一种物质叫“德”,它同样覆盖在人的心灵上。
德多的人心思清明,肯吃苦,也能忍耐,做事顺利幸福,对于宗教信仰、修炼超脱之事也比较相信,听闻佛法后可能有吃苦实修的信念,机缘成熟,还真的能跳出轮回,回归真正的家园,难道这不是对善心、善行的奖励吗
只不过,这一切的发生是在一个洪大的时间和空间中,讲求现实的世人不容易相信罢了。
跳出来不在一时一事上看得失,就会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认知。
另外一种洪大的认识:像国家、朝代、政党这些组织,也是一种意志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有生命的,当然它的生命形式不体现在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触及的空间。
这种生命同样要受因果报应规律的制约,这是天理
大家可以证诸典籍史册,可有万年的江山
不是就这样一朝一代的演了下来吗
那个想万世为王的秦始皇不就二世亡国了吗
为善者国祚绵长,为恶者短寿癫狂
古训“倾巢之下无有完卵”岂是空言
每个“细胞”作为它的“机体”中的一员,总是和这个它发生着一定的联系。
当这个“机体”要亡的时候,其中的“细胞”不也受牵连而同样死去吗
有这么个东西,四处宣扬无神论迫害正信,毁坏寺院道观,砸烂道统承传,颠三倒四撒尽弥天谎言,冤死无数生灵,造业无穷啊
它会不会死
要不要亡
难道因果报应的天理会对它网开一面
念动天地知,得失一念间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借写景抒发隐逸之情的诗句是
以动衬静,隐村山寺的宁静气氛的诗句是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①借写景抒发隐逸之情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②以动衬静,隐村山寺的宁静气氛的诗句是: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和尚常常说的话
不知名氏,来历不详的布袋和尚,自称“契此”,他是五代明州奉化人(或说四明人)。
笑口常开,蹙额大腹,经常佯狂疯颠,出语不定,就地而卧,随遇而安。
他给人欢喜快活、逍遥自在、大肚能容的深刻印象。
手持禅杖,肩荷布袋,所有供身资具通通放在囊袋中。
一生奇事不胜枚举,高兴就卧在雪里,雪也不沾身;能够预卜吉凶和气候,天晴时,穿着高齿木屐,跑到桥上,竖膝而卧,雨天则穿上湿草鞋,在路上急急行走,表示天快下雨,每一次都很灵验,被认为是一大奇人。
有一首偈说: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便是形容布袋和尚逍遥放旷,无拘无束的一生。
布袋和尚随缘度众,处处显示禅机。
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记载,一次,有一位禅僧走在布袋和尚前面,和尚从该僧背后摸了一下,禅师回头,和尚就说:“给我一文钱。
” 禅师回答:“道得出,便给你一文钱。
”和尚立刻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又有白鹿和尚问他:“如何是布袋
”他即刻放下布袋。
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之事
”他则背着布袋走了。
有一次,布袋和尚在站在街上,有一位禅僧问他:“请问和尚在这里做什么
” 他回答:“我等一个人。
” 禅师看了看说:“来了
来了
” 他说:“你不是这个人。
” 禅师问:“谁是这个人
” 和尚就说:“你给我一文钱。
”随后,布袋和尚唱颂道: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
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不强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锦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梁贞明三年(九一七),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磐石上,将入灭前,说了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说完安然坐化。
至此,众人才知道行履疯颠的布袋和尚,原来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不久,有人在别州看见和尚仍背着布袋到处走,于是世人竞相描绘他的图像供奉在家中。
据说,他的全身舍利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岳林寺大殿的东堂上。
今天,一走到寺院,在山门前就可看见笑意盈盈的弥勒菩萨,好像欢迎每一位上山的信徒或游客。
以下的诗偈,最能说明菩萨的满腔欢喜: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间难忍之事; 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布袋和尚,在日本也是家喻户晓的和尚,是人们常常听说的都每个人由衷、尽兴、强烈笑的著名和尚。
他的整个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笑,那就是他的信息,他的信条,他的经典。
在日本,没有谁像布袋和尚那样被人在记忆中如此地尊敬。
人们与这位在每一间屋子里陈设的布袋和尚塑像面前,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如此深刻笑的痕迹,他的笑驻留在每个听见笑声的人的心中,他的笑扣动了他的本性,他的笑更创造出了一种人类的共鸣。
布袋,是独一无二的。
在整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可以被他的笑所滋养,每个人的心灵被可以被他的笑所净化,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笑容间感受到纯真的幸福。
他的笑深不可知,却是人们心底鸣响的欢乐音乐。
《插秧歌》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善似青松恶似花 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 只见青松不见花 面上无嗔是供养 口里无嗔出妙香 心中无嗔无价宝 不断不灭是真常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在世时我沉沦 佛灭度后我出生 忏悔此生多业障 不见如来金色身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底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千锤百炼出深山 烈火焚烧莫等闲 粉身碎骨都无怨 留得青白在人间 三十三天天外天 九霄云外有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坚 南无阿弥陀佛
布袋和尚种田 “布袋和尚”俗名张契此,号长汀子,奉化大桥镇长汀村人, 生于后梁乱世,矢志出家,常背一布袋出游四方,性豪放喜结 善缘。
契此圆寂时端坐在一块盘石上,说偈语道:“弥勒真弥勒, 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言讫,溘然而逝。
人 们这才悟到,原来这位胖大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
以后人们便 按照他的模样塑成了中国式的大肚弥勒佛,供奉在天王殿中,千 百年来取代了佛教中正统的弥勒佛而名扬四海。
关于他的传说颇 多,部分与济公传说相类。
布袋和尚种田 五代后梁时,一个冬天,天刚亮,奉化长汀有个张重天的, 扣好来勒村前江里撑竹排打夜鱼归家,一抬头,看见大桥岳林寺 那边漂来块薄冰,冰上坐着个七八岁男小孩,滴水打冻的大冷天, 身上只系个兰肚兜,脸上还笑眯眯的,头皮圆圆,肚皮圆圆,小 手小腿全是胖呼呼圆鼓鼓的,圆屁股下还垫着只青布袋,张重天 没儿子,见到后心里喜欢得勿得了,就把他拾回家里,收为义子, 取名契此,号长汀子。
转眼十年,小契此成了小后生。
相貌也交关有趣,光额壳,凸 肚皮,茶盘脸,大嘴巴,见人笑哈哈。
加上其心地善良,为人勤快, 喜欢帮忙人,村里人都欢喜他,给他起了个绰号“欢喜和尚”。
这年春插,隔壁张三要种田,请契此帮忙,契此一口答应;同 一天,李四,赵五、王六统统想赶季节种田,来请契此相帮,契此 也一一应承。
几天后关秧门,种田人老规矩,都要请相帮过的吃一 顿酬谢酬谢,哪晓得到了契此家,四邻八舍边争边拉,都说契此那天 是相帮他家种田,弄得契此蛮为难,只好偷偷避走拉倒。
契此喜欢搭 别人开玩笑。
有一日,其自家一人种一丘、田,隔丘四个后生在种一 丘田,契此讲:”你们四人种二亩,我一人种二亩,看谁先种落。
”四 个后生勿服气,心想,论种田,阿拉四人在长汀数得上扁担搁勒额角 头—一头跳的了,难道会比勿上你一个“欢喜和尚”?就马上答应比个高 低。
四个后生咬咬牙,勿直腰,勿歇气;勿揩汗,两手像车水,种勒 飞快。
契此一看,勿对,弄勿好要败阵。
马上隔田塍甩过去一只破草 鞋,草鞋一落水田,化作一条大鲤鱼,游到第一个后生脚边,后生丢 掉秧把,动手捉鲤鱼,鲤鱼一跳,落到第二个后生面前,还溅了他一 身泥浆,第二个后生又丢秧捉鱼,大鲤鱼三跳四跳满丘跳,四后生追 来赶去满田捉;直到天黑,二亩田还有一大半没种落,看契此的那丘, 已经齐齐刷刷插上稻苗。
契此将最后几束秧插上,笑勒唱起了山歌: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道),后退原来是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