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君子光明正大的句子

形容君子光明正大的句子

时间:2017-10-25 03:45

用来形容有君子风度的成语有哪些

1、 光明【拼音】: guāng míng lěi luò【解释】: 磊落:心地光明坦白。

胸怀坦白,正明。

【出处】: 书·右勒载记下》:“大丈夫行事,当礌(磊)落落,如日月皎然。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四:“譬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不是好人。

”2、堂堂正正【拼音】: táng táng zhèng zhèng【解释】: 堂堂:盛大的样子;正正:整齐的样子。

原形容强大整齐的样子,现也形容光明正大。

也形容身材威武,仪表出众。

【出处】: 《孙子·军争》:“无要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3、力挽狂澜【拼音】: lì wǎn kuáng lán【解释】: 挽:挽回;狂澜:猛烈的大波浪。

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4、彬彬有礼【拼音】:bīn bīn yǒu lǐ【解释】:彬彬:原为文采与质朴兼备貌。

形容文雅而有礼貌。

【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83回:“唤出他两个儿子,兄先弟后,彬彬有礼。

” 5、温文尔雅【拼音】:wēn wén ěr yǎ【解释】: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

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尔雅:文雅。

【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陈锡九》:“太守愕然曰:‘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

形容一个人正气的成语

铁面、守正、大公无私、光明正大、正直无私铁面无私白话释义:形容严明,不讲私面。

朝代:清作者:无名氏出处:《说呼全传》:“偏偏那个包文正同他也是一般的;朝廷十分信服;果然他是铁面无私。

”二、守正不阿白话释义: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

朝代:东汉作者:班固出处:《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

”翻译:君子独立公正,不屈从众邪恶三、大公无私白话释义:完全为人民群众利益着想,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朝代:清作者:龚自珍出处:《龚定庵集·论私》:“且今之大公无私者

”翻译:到今天还有完全为人民群众利益着想,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人

四、光明正大白话释义: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

也说正大光明。

朝代:宋作者:朱熹出处:《朱子语类·易九》:“圣人所说的话;光明正大;须是先理会光明正大的纲领条目。

”翻译:圣人所说的话之所以光明正大;必须是先理会襟怀坦白,行为正派的纲领条目。

”五、正私白话释义:为人做事很正直,没有任何私心。

朝代:春秋作者:左丘明出处:《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

”翻译:神灵,是聪明正直而且专一的,依照人民的意愿行事。

描写田园风光的成语100个

《大学》中的经典句子 1学之道,在明,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道:宗旨,纲领。

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

德:德行。

亲:更新。

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

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

定,心志的定向。

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齐:管理。

修:修养。

正:端正。

致:推极,获取。

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

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

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

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

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

由此再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3.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译文】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赏析】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

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

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

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修辞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阐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4.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止:达到。

敬:恭敬。

慈:慈爱。

信:信义,诚信。

【译文】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爱;与国民交往,就要达到诚信。

【赏析】《大学》在首章就阐述了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强调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知识,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修养品德,建立自己理想的道德人格。

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为仁行善之途上前进。

所以至善之地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儿子的孝、父亲的慈,国民之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远不止息。

要想“止于至善”,就需要发挥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会有较好的成效。

5.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毋:不要。

恶:前一个厌恶,后一个污浊。

好:前一个喜欢,后一个美丽。

【译文】所说的证实自己的诚意,就是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奇异的臭味,如同喜欢美好的色彩,这叫做自我满足。

【赏析】这段话主要是对诚意的含义论述。

《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说:“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

”即对事物能明白其理,以达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对于道理无所不明,可是,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守仁,明白事理并不一定能切实依理而行,唯意念诚实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为善去恶。

这也是修身、正心的前提。

所以说,让意念真实而无妄地依理而发,如同厌恶污秽的臭味,如同喜爱美好的色彩,不虚伪,不自欺,每个人应当以此自勉。

6.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润:润泽,润饰。

广:宽平。

胖:安舒。

【译文】有钱的人能够光彩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人,会修养他的身心,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所以君子一定要证实自己的诚意。

【赏析】作为君子,一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自己,使意念真实无妄。

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现在各种言行上,而意念真诚又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表现。

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内心毫无愧疚,自然心胸坦然开朗,身体舒适健壮全归于诚意的结果。

7.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贤:前一个贤是尊敬,后一个,所尊敬的贤人。

亲:前一个亲近,后一个所亲近的亲族。

乐:前一个以此为乐,享受之义,后一个喜乐,快乐。

利:前一个以此为利益,得到之义,后一个利益。

【译文】后代君子尊敬所应尊敬的贤人,亲近所应亲近的亲族,普通一般人享受所得到快乐,利用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终生不忘记前代圣王。

【赏析】这句话是对此之前半部分总结,前部分论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人民敬仰,不能忘怀。

形容更新民风的效果,以证明明德的作用,所以后世有德之贤士,有感先王德行的宏大,自然敬而仰之。

后代君子继承前王的宏德基业,自然怀念感激,百姓享受安居乐业的快乐,所以才终生不忘前代圣王。

说理充分,证明了“止于至善”的巨大作用。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一章。

不恕:不能推己及人。

喻:使人明了,使人接受。

【译文】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赏析】要治国,先齐家;不修身,不可以齐家。

从修身到齐家,再到治理国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一家之长修身与否,是家人的榜样,国君的修身,同样对人民起着表率作用,治国者的举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

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务求言行一致,凡是推行的礼乐政令,自己能身体力行,并能慈爱人民,体贴民心,考虑养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

人民才会心悦诚服接接受其礼义教化、信守政令法制,才能要求别人。

所以对君子而言,自己具备道德修养否则会适得其反。

9.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二章。

上:国君。

老老:第一个老指敬重,后一个老指老人。

长长:第一个长指尊重,第二个长指长辈。

弟:悌,孝悌。

恤:怜惜,救助。

孤:没有父亲。

倍:即背,违背,背弃。

【译文】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是国君敬重老人,人民就会崇尚孝道;国君尊敬长者,人民就会崇尚恭顺;国君怜抚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弃。

【赏析】言传不如身教。

齐家的关键是修身,身修才能教育家人。

治国之道除了教化之外,还需政令,但毕竟以教化为本。

这段话就是强调国君在治国中的表率作用。

只要在上者有敬老尊长、怜恤孤苦的行为,则人民自会兴起孝、慈、不背之志。

这只不过是能推己及人,人心比,都一理而已。

为人君者若能洁身自好,修养仁德,实行仁政,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保有天下。

这就是国君有道,不令自行,治国之道便是此理。

10.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四章。

道:言说之意,指治国的道理。

【译文】就是说得到人民的心,就能得到整个国家;丧失民众的心,就会丧失整个国家。

【赏析】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

这句话所阐述的道理和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出一辙。

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

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

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

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11.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注释】先自《大学》第十四章。

【译文】财富积聚了,民众就会离散,财富分散了,民众就会集聚。

【赏析】治理国家,财用之源来自人民的辛勤劳动。

国君若能从爱民出发,节约用度,使人民能生活充裕,以达到爱民、善民、富民的目的,人民自然而然会人心归向,辛勤耕作,贡献国家。

如果国君只求自己聚敛财物,满足奢侈荒淫的享乐,那么,所属臣下就会争财逐利,中饱私囊,造成内乱四起。

既然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当然不会努力耕作,导致人心涣散,人人见利轻义,上下都会陷于祸乱,最后招致国家败亡。

所以,《大学》强调为上者要修养道德,公正无私,廉洁自律,与民同乐,拥有了人民,才是真正的拥有财富。

12.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六章。

拂:违反的意思。

菑:古“灾”字。

逮:及至。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赏析】荀子在《哀公》中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以舟水比喻君王与百姓的关系,把君比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载舟达到彼岸,亦可将舟掀翻沉没。

可谓精辟至极。

所以说:若为君者为一己的私欲,他的好恶有悖人民的好恶,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必将是引祸至身,自取灭亡。

由此可见,为君者要亲贤臣,远小人,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便做,以民为本,此可谓为治国之道。

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获得民心。

13.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六章。

君子:指为君上者。

道:修已治人之术。

忠信:尽已之心而不违物。

骄恭:骄横放纵。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采用忠诚信义来争得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赏析】在儒家的德政思想中,立信于民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即为君上者讲信用,人民就会以实情相告。

为上者做到言出即行,表里如一,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人民,得到人民的信服,就会得到民心,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政权也因此而得到巩固。

所以说,治国的大原则就是必须忠诚守信来争取人民的拥戴,骄横放纵,奢侈荒淫就会失去民心,危害国家。

14.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七章。

道:规律。

生:生产。

食之者:坐食俸禄不干活的人。

为:创造。

疾:迅速。

舒;舒缓。

财:物资货财。

恒:时常,长久。

【译文】增殖财富有个大原则,就是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就会使财富长久充足了。

【赏析】这段看似论述蓄积财富的道理。

实则以蓄积财富的普遍规律说明治国之理和修养个人仁德。

在上者有仁德修养,能谨慎持守,不受私欲诱惑,推己及人,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戴而保有土地,拥有土地,人民又乐于耕作,不言而喻,财物必然富足。

加之为君上者能知人善任,摒弃只会坐食俸禄、不会办事的鄙薄小人。

这样,有贤德的人大公无私,能造福人民,创造财富迅速,用度节约,财富就会蓄积国库。

当然,为了财富于道德廉耻而不顾,那便是不义之财,不义之财来得容易,失得快。

我要20个好句,并写出理由,要短

1、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

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唐?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

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

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宋?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

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  蹊(xī):小路。

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

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5、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没有宁静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诸葛亮认为,修身治学应该首先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6、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相互切磋,那么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7、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一》)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8、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唐朝?杜荀鹤《泾溪》)  告诫人们,一帆风顺时,不要自满疏忽,而要小心谨慎。

沉沦:指沉船、溺人。

  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坏事即使很小也绝不要干,好事即使细微也一定要做。

  1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  对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错即改,无错自勉。

对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也应采取这种态度。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辛勤操劳,艰苦奋斗,足以成就大业;贪图安逸,放纵享乐,则必遭亡身之祸。

  12、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  说话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断彻底,这是做人的准则和美德。

  1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何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秦?李斯《谏逐客书》)  让:拒绝,舍弃。

就:成就。

原喻指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

也可喻指博学多闻,才有更深的造诣。

  1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梅花不如雪花白,雪花则不如梅花香。

现可用以形容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1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以:与,交付。

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

岂能因为有祸患而逃避,有幸福就争抢呢

诗句表现了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怀。

  16、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汉乐府古辞《君子行》)  在瓜田里不要弯身提鞋(免得别人误认为是摘瓜)。

在李树下不要举手正帽(免得别人误认为偷李子)。

比喻在容易被人怀疑的地方要谨慎,注意检点规范自己的行为。

  1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

小人,指道德低劣的人。

这两句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1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  景行(háng):大路。

止:语助词,无义。

两句的原意是:遇到高山就尽情仰望,遇到大路就顺利通行。

后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以“景行”比喻行为光明正大。

句意为: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1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  擎(qíng):往上托,举。

擎雨盖,指荷叶,因它像撑开的雨伞。

两句的意思是: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

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

  20、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郑思肖《画菊》)  宁愿在枝头含着芳香死去,也不为凛冽的北风所吹落。

诗人借菊咏怀,抒发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求《大学》的全文和译文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一章明明德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二章新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三章止于至善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

论语中的子路的人物性格

在孔子弟子中, 我对颜渊 子贡 子路等人性情的印象都用”光明正大”四字来形容.只是三人材质不同,悟性各有高低. 三人中, 颜渊悟性材质最高,子贡次之,子路最下,但子路最让老砍感动,恐怕也是老砍天性中有和子路物物相应的东西吧! 印象最深的还是: 子路少孔子九岁,性情粗率直接,好勇力. 子路穿粗衣和富家子弟走在一起不会自卑 曾一副愤青打扮去凌暴孔子,孔子设礼诱子路。

子路后儒服(孔校的校服),提着小礼物,请门人引见,为孔子弟子(子路从礼开始见孔子,也因为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子路是孔子中最直率,在孔子面前有啥说啥,也是最死心塌地跟随老师的弟子。

关于礼: 我不知大家怎样理解“孔子设礼诱子路”这句话,其实孔子之礼和今天之礼实不能等同。

蔺相如也是设礼服廉颇,诸葛亮也是设礼降孟获。

论语曰:礼必以仁义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

礼是形式,通过礼体现出来的仁义才是内涵。

子路不是服礼,而是服礼中之仁义。

孔子的礼有形而上的东西.也有形而下的妙用.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

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

既哭,进使者而问故。

使者曰:“醢之矣。

”遂命覆醢。

---《礼记》 孔子以亲师的身份(所以要在中庭.) 为子路操办丧事(所以夫子对前来吊丧的人要回拜) 孔子想知道子路怎么死的.使者回答:被剁成肉酱了 孔子听完,命人把家中的剁肉倒掉,不吃了. 孔子对子路的命运做过两次预测.,一次见论语先进.意在警戒子路. 但子路还是难逃厄运.悲夫! 子路遇见孔子这样的大善知识,恐怕是子路的福分.子路没有抽象思辩的天赋.这不怪他, 在抽象思辩方面,连子贡都欠缺..这可以从他们和夫子问答中体现的教条主义程度来估量.太执着夫子的教诲,反而忽视其中的奥义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和他们讲的都是形下的具体表现. 只有颜渊能由此攀沿,践行,了悟夫子奥义.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子路这样的材质,如果不遇到夫子,也许会成为蛊惑仔,土霸王.但是,和夫子的相遇,改变了子路一生 作者:老砍 回复日期:2004-10-26 10:13:13 “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史记》 翻译:自从子路做我的学生,就很少听到恶言了. 因为子路,从此没有人敢对孔子口出恶言.否则有可能招来子路一顿猛揍.子路生猛如斯. 由此也反陈出孔子在收子路前,孔子及其门徒默默承受着很大的社会舆论的压力. 子路有着明显的性格缺点.在粗鄙方面,项羽也可与之一比. 当代美国的拳王泰森也类似.因为明显的性格缺点,在军事或者政治斗争中,很容易被对手利用,把对方击夸. 孔子知道子路这样做其实很笨,简直象未开化的蛮人,因此警戒子路: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 后来孔子闻卫乱,孔子哀叹,子路一去,不可能再回来.果如夫子所言. 但是老砍说,子路具备光明正大的性情.乃是因为,他的心灵其实比一般的人剔透. 只不过,子路有福气,遇上了能降伏他的大善知识.从此,在生命的道路上,随夫子,夫子弟子,证习生命的绚丽和华彩! 作者:老砍 回复日期:2004-10-26 17:33:10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 “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文字,容易把真实的苦难洗刷得干干净净,也容易把真实的苦难放大10倍. 看见一块牛肉干巴,通常留恋于味道,而忘记想象来自一头什么样的牛。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

十个字的描述如同一块失去生命的干巴

有多少人会想到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日子

《圣经》中摩西劈开海水寻找流奶和蜜之地的故事涉及到人群因为困顿、苦难而对目标产生绝望,对摩西产生怀疑。

于是骚乱发生。

世间所有骚乱的根源是心。

摩西借助神力劈开海水,平息了骚乱。

其实是平息了心的骚乱,表象的骚乱自然平息。

我们可以中西对比:孔子其实也平息了骚乱,但是以无声无息的方式。

而且孔子借助的是“他自己”的智慧和德行。

在这“寻找流奶和蜜之地”过程中,圣经把所有的荣耀归于上帝和摩西,随众的表现采用集体描述,致使我们无法知道除摩西外某些个体的智慧和英雄行为。

但先秦散留下来的历史资料不同,所记载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无论这些记载如何描述,它关注的都是一些基本的儒学问题.通过动乱的现世、尘世,直接或者间接地留下了答案。

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也是“寻找流奶和蜜之地”的过程。

两者区别处在于:一个内求,一个外求。

一个是摩西个体求证,一个是孔子和弟子集体求证(稍后以孔子家语中的一个故事来诠释) 在这个过程中孔子如中流低柱,也如香象截流。

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诠释,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一次集体求证之路,孔子采用了那种可以接驳千年之后的禅宗当下体悟棒喝法。

例如,在本例子中,孔子以直逼方式,“小人穷斯滥“用语锐利。

让子路看见了自己的”小“,睹见了生命至高无上的绚丽和尊贵。

老砍估计: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话也是在这样的危景中所言。

后来,孔子回忆过往困顿岁月,由衷感念弟子们: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 作者:老砍 回复日期:2004-10-27 11:07:22 孔子和弟子困于陈蔡之间.断粮七天.子贡设法搞到一石米. (为什么派子贡出马

因为子贡有货货经济头脑和说服别人能力,去和村民告籴东西,不是去打砸抢,所以轮不到子路出马.) 颜回和子路在一破屋下生火做饭(不知史家考证出跟从孔子的队伍在数十人之间

),有块肮脏的东西掉到锅里,颜回就把他挑出来吃了.吃的时候,被子贡偶看见.于是去见孔子说:“仁人廉士会因为环境而改变节操吗

孔子回答:如果可改,那么还叫仁人廉士吗

子贡于是继续问:颜回是不会改节的仁人吗

孔子回答:是的

(从这个故事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欣赏子贡诱蛇出洞的辩论技巧.等孔子说出答案来,他才告诉孔子真相.这对孔子真是个挑战) 孔子的反应是什么呢

孔子回答:我考察并相信颜回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即使你这样说,我也不会怀疑他.其中应该有什么原因

你别说了,我会问他的(看来夫子也很急) 于是孔子把颜回叫来说,我梦到先贤了,难道是启佑我吗

你做好了饭就把它送进来,我准备用饭来祭奠先人。

(这是礼,祭奠先人之饭,人不可先吃.现还有这样的风俗.孔子问得也比较巧妙) 颜回回答:刚才有块脏东西掉到饭中,不管它吧

会脏了饭,丢掉它吧

本来米就少,很可惜.于是我就把他吃了.要祭,晚了吧

.孔子回答:要是我,也会这样做的

于是转身对弟子说: 我知道颜回之仁,不是今天才知道. (论语中有对弟子道听途说的批评,恐怕当时的子贡会明白这点的.) 这回,孔子弟子算真的服了. 论语里孔子对他相当客气和尊敬.快要达到模糊师生关系的地步.我对颜回一直有种混沌的印象.默而识之,心量广大和自恰. 本来孔子周游列国,讨论的应该是什么政治目标啦,如何突破重围,杀出生天的”重大问题.”想不到讨论的却是这些东西.所以,老砍有一百个理由说孔子周游列国这一段是集体求证的修行之路. 在这条道路上,弟子们因孔子指示,让仁义礼智得到生动和深刻的自证.和孔子共同见证了生命的澎湃博大和崇高. 这样的例子,实证了孔子学问是心物混一的学问,是知行合一的学问.是修身和平天下同时具足的学问. 即便按照佛教的认识,修身和平天下之法也是同时具足的,不可分的

同时提出一个问题:儒学也影响了佛教.否则大乘佛教和禅宗那种见机授法的方式怎么会在中土发扬光大呢

就算一颗植物,没肥力,还不是长得青黄不接,萎靡不振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