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羊排诱人的句子

形容羊排诱人的句子

时间:2020-08-03 23:35

描写烤羊肉串的色香味形味形的句子

羊肉色泽酱红,麻辣鲜香、油亮,不腻不膻,外酥里嫩,肉质鲜美,别具风味。

色泽焦黄油亮,味道微辣中带着鲜香,不腻不膻,肉嫩可口。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

天山景物记  作者:碧 野 文体:散文  碧野(1916—),广东大埔人,作家。

有报告文学集《北方的原野》,短篇小说集《流落》,长篇小说《阳光灿烂照天山》,散文集《在哈萨克牧场》、《月亮湖》等。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不断的山峦,像孔雀正在开屏,艳丽迷人。

  天山不仅给人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而且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

它有丰饶的水草,有绿发似的森林。

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它像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又像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

人们会同时用两种甜密的感情交织着去爱它,既像婴儿喜爱母亲的怀抱,又像男子依偎自己的恋人。

  如果你愿意,我陪你进天山去看一看。

  雪峰·溪流·森林  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这时最理想是骑马上天山。

新疆北部的伊犁和南部的焉耆都出产良马,不论伊犁的哈萨克马或者焉耆的蒙古马,骑上它爬山就像走平川,又快又稳。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远远地被撇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蓝天衬着高矗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

那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可是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却有鱼儿在跳跃。

当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坐在马鞍上,就可以俯视那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添上了无限生机。

  再往里走,天山越来显得越优美,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在这林海深处,连鸟雀也少飞来,只偶然能听到远处的几声鸟鸣。

这时,如果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遮去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耀着你烟头的红火光。

从偶然发现的一棵两棵烧焦的枯树看来,这里也许来过辛勤的猎人,在午夜中他们生火宿过营,烤过猎获的野味。

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

  如果说进到天山这里还像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

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嫩脂似的感觉。

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这密密层层成丈高的野花,朵儿赛八寸的玛瑙盘,瓣儿赛巴掌大。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微伸手就可以满怀捧到你最心爱的大鲜花。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迷人的夏季牧场  就在雪的群峰的围绕中,一片奇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

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

千里牧场上长着一色青翠的酥油草,清清的溪水齐着两岸的草丛在漫流。

草原是这样无边的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

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在闪烁着白光。

  当你尽情策马在这千里草原上驰骋的时候,处处都可以看见千百成群肥壮的羊群、马群和牛群。

它们吃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毛色格外发亮,好像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

特别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红羊、在太阳下就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

  有的时候,风从牧群中间送过来银铃似的叮当声,那是哈萨克牧女们坠满衣角的银饰在风中击响。

牧女们骑着骏马,优美的身姿映衬在蓝天、雪山和绿草之间,显得十分动人。

她们欢笑着跟着嬉逐的马群驰骋,而每当停下来,就骑马轻轻地挥动着牧鞭歌唱她们的爱情。

  这雪峰、绿林、繁花围绕着的天山千里牧场,虽然给人一种低平的感觉,但位置却在海拔两三千米以上。

每当一片乌云飞来,云脚总是扫着草原,洒下阵雨,牧群在雨云中出没,加浓了云意,很难分辨得出哪是云头哪是牧群。

而当阵雨过去,雨洗后的草原就变得更加清新碧绿,远看像块巨大的蓝宝石,近看缀满草尖上的水珠,却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

  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周围的雪峰被落日映红,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

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褪,银灰色的暮霭笼罩草原的时候,你就可以看见无数点点的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

  你用不着客气,任何一个蒙古包都是你的温暖的家,只要你朝火光的地方走去,不论走进哪一家蒙古包,好客的哈萨克牧民都会像对待亲兄弟似的热情地接待你。

渴了你可以先喝一盆马奶,饿了有烤羊排,有酸奶疙瘩、有酥油饼,你可以一如哈萨克牧民那样豪情地狂饮大嚼。

  当家家蒙古包的吊壶三脚架下的野牛粪只剩下一堆红火烬的时候,夜风就会送来东不拉的弦音和哈萨克牧女们婉转嘹亮的歌声。

这是十家八家聚居在一处的牧民们齐集到一家比较大的蒙古包里,欢度一天最后的幸福时辰。

  过后,整个草原沉浸在夜静中。

如果这时你披上一件皮衣走出蒙古包,在月光下或者繁星下,你就可以朦胧地看见牧群在夜的草原上轻轻地游荡,夜的草原是这么宁静而安详,只有漫流的溪水声引起你对这大自然的遐思。

  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  夜牧中,草原在繁星的闪烁下或者在月光的披照中,该发生多少动人的情景,但人们却在安静的睡眠中疏忽过去了;只有当黎明来到这草原上,人们才会发现自己的马群里的马匹在一夜间忽然变多了,而当人们怀着惊喜的心情走拢去,马匹立刻就分为两群,其中一群会奔腾离你远去,那长长的鬣鬃在黎明淡青的天光下,就像许多飘曳的缎幅。

这个时候,你才知道那是一群野马。

夜间,它们混入牧群,跟牧马一块嬉戏追逐。

它们机警善跑,游走无定,几匹最膘壮的公野马领群,它们对许多牧马都熟悉,相见彼此用鼻子对闻,彼此用头亲热地磨擦,然后就合群在一起吃草、嬉逐。

黎明,当牧民们走出蒙古包,就是它们分群的一刻。

公野马总是掩护着母野马和野马驹远离人们。

当野马群远离人们站定的时候,在日出的草原上,还可以看见屹立护群的公野马的长鬣鬃,那鬣鬃一直披垂到膝下,闪着美丽的光泽。

  日出后的草原千里通明,这时最便于去发现蘑菇。

天山蘑菇又嫩又肥厚,又大又鲜甜。

这个时候你只要立马草原上了望,便可以发现一些特别翠绿的圆点子,那就是蘑菇圈。

你对着它朝直驰马前去,就很容易在这直径三四丈宽的一圈沁绿的酥油草丛里,发现像夏天夜空里的繁星似的蘑菇。

眼看着这许许多多雪白的蘑菇隐藏在碧绿的草丛中,谁都会动心。

一只手忙不过来,你自然会用双手去采,身上的口袋装不完,你自然会添上你的帽子、甚至马靴去装。

第一次采到这么多新鲜蘑菇,对一个远来的客人是一桩最快乐的事。

你把鲜蘑菇在溪水里洗净,不要油,不要盐,光是白煮来吃就有一种特别鲜甜的滋味,如果你再加上一条野羊腿,那就又鲜甜又浓香。

  天山上奇珍异品很多,我们知道水獭是生活在水滨和水里的,而天山上却生长着旱獭。

在牧场边缘的山脚下,你随处都可以看见一个个洞穴,这就是旱獭居住的地方。

从九十月大雪封山,到第二年四五月冰消雪化,旱獭要整整在它们的洞穴里冬眠半年。

只有到了夏至后,发青的酥油草才把它们养得胖墩墩,圆滚滚。

这时它们的毛色麻黄发亮,肚子拖着地面,短短的四条腿行走迟缓,正可以大量捕捉。

  另一种奇珍异品是雪莲。

如果你从山脚往上爬,超越天山雪线以上,就可以看见青凛凛的雪的寒光中挺立着一朵朵玉琢似的雪莲,这习惯于生长在奇寒环境中的雪莲,根部扎入岩隙间,汲取着雪水,承受着雪光,柔静多姿,洁白晶莹。

这生长在人迹罕到的拔海几千米雪线以上的灵花异草,据说是稀世之宝——一种很难求得的妇女良药。

  天然湖与果子沟  在天山峰峦的高处,常常出现有巨大的天然湖,就像美女晨妆时开启的明净的镜面。

湖面平静,水清见底,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影水中,把湖山天影融为晶莹的一体。

在这幽静的湖中,惟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

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

人家说山色多变,而事实上湖色也是多变,如果你站立高处了望湖面,眼前是一片爽心悦目的碧水茫茫,如果你再留意一看,接近你的视线的是鳞光闪闪,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而远处平展如镜,没有一点纤尘或者没有一根游丝的侵扰。

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界线非常分明。

传说中有这么一个湖是古代一个不幸的哈萨克少女滴下的眼泪,湖色的多变正是象征着那个古代少女的万种哀愁。

  就在这个湖边,传说中的少女的后代子孙们现在已在放牧着羊群。

湖水滋润着湖边的青草,青草喂胖了羊群,羊奶哺育着少女的后代子孙。

当然,这象征着哈萨克族不幸的湖,今天已经变为实际的幸福湖。

  山高爽朗,湖边清净,日里披满阳光,夜里缀满星辰,牧民们的蒙古包随着羊群环湖周游,他们的羊群一年年繁殖,他们恋爱、生育,他们弹琴歌唱自己幸福的生活。

  高山的雪水汇入湖中,又从像被一刀劈开的峡谷岩石间,泻落到千丈以下的山涧里去,水从悬崖上像条飞链似的泻下,即使站在几十里外的山头上  ,也能看见那飞链的白光。

如果你走到悬崖跟前,脚下就会受到一种惊心动魄的震撼。

俯视水链冲泻到深谷的涧石上,溅起密密的飞沫,在日中的阳光下,形成蒙蒙的瑰丽的彩色水雾。

就在急湍的涧流边,绿色的深谷里也散布着一顶牧民的蒙古包,像水洗的玉石那么洁白。

  如果你顺着弯弯曲曲的涧流走,沿途汇入千百泉流就逐渐形成溪流,然后沿途再汇入涧流和溪流,就形成河流奔腾出天山。

  就在这种深山野谷的溪流边,往往有着果树夹岸的野果子沟。

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每当花红果熟,正是鸟雀野兽的乐园。

这种野果子沟往往不为人们所发现。

其中有这么一条野果子沟,沟里长满野苹果,连绵五百里。

春天,五百里的苹果花开无人知,秋天,五百里成熟累累的苹果无人采。

老苹果树凋枯了,更多的新苹果树茁长起来。

多少年来,这条五百里长沟堆积了几丈厚的野苹果泥。

  现在,已经有人发现了这条野苹果沟,开始在沟里开辟猪场,用野苹果来养育成群成群的乌克兰大白猪;而且有人已经开始计划在沟里建立酿酒厂,把野苹果酿造成大量芬芳的美酒,让这大自然的珍品化成人们的血液,增进人们的健康。

  朋友,天山的丰美景物何止这些,天山绵延几千里,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湖泊,不论森林、溪流,处处都有丰饶的物品,处处都有奇丽的美景,你要我说我可真说不完,如果哪一天你有豪情去游天山,临行前别忘了通知我一声,也许我可能给你当一个不很出色的向导。

当向导在我只是一个漂亮的借口,其实我私心里也很想找个机会去重游天山。

描写新疆风景的优美段落

1. 年初三的下午,我和爸爸妈妈、阿姨、哥哥、叔叔一起在我的楼顶烧烤。

2. 烧烤节终于正式开始了,我们过去的时候,家长们已经把烧烤架支好了。

我过去时他们正在烧炭,上面冒出了滚滚浓烟,一阵风吹过,那股浓烟正向我袭来,我因为不知道,被那烟袭了个正着,害的我呛了半天

3. 凌晨一点多了,去吃了点烧烤。

点了五个五花,五个鸡心,五个韭菜,两个豆腐卷。

难得想喝杯扎啤,已经卖完,便买了冷饮。

4. 来往的人群络绎不绝,烧烤的香味袅袅缭绕,爸爸和姐姐哥哥们忙着,烤着,汗水便从额头流了下来,远远看上去,似乎很狼狈,但仔细看会发现,这种大汗淋漓的模样,却是有一种深藏在暗处而不露的美。

5. 看

为了今天能烧烤愉快,我早早的来到这里帮忙了。

看着串好的食物乖乖的躺在大盘子里,心里可兴奋了。

“啪

”一声茶壶倒地的声音。

我回头一看,黄澄澄的油已经“壮烈牺牲”了,呜———这下倒好,帮了个倒忙。

6. 焙烤的香味,飘散的炊烟,烧的乌黑的炭火,一切都让人们欲罢不能。

这就是我眼中的烧烤。

7. 吃着自己烤的土豆片,虽然味道怪怪的,但在我心里,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菜了

8. 一切准备就绪,大人们就忙乎开了。

平时不干活的爸爸,这回也大显身手了一把,你看他站在烤炉前和舅舅、马叔叔一起,一会儿加炭,一会儿给食物翻身,一会儿刷油,一会儿加调料……忙得不亦乐乎。

9. 我们找了一块湖边的空地,大家支起烧烤炉,点好火也,架起旅行桌,铺好桌布,拿出精心准备好的事物和烧烤用的工具材料。

10. 我们又浩浩荡荡的开始了,我把串好的食物放在烧考架上,按照上一次的烤法,我慢慢的烤,用心的烤,果然比上次好多了,这次不仅颜色好,里面也不错。

11. 同学们坐在一起,一边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自己亲手烤出来的食物,一边谈笑风生,个个喜逐颜开,人人欢天喜地,愉快的笑声在烧烤场地的上空回荡。

12. 我家进行了烧烤,我的亲戚都来了,特别是厂里的人,我们那里很热闹。

我们的主菜是韭菜。

13. 我和几乎和我同龄的人商量着下午怎么玩。

我们大家最后商量出去烤烧烤。

我们把玉米、茄子、白菜,都带到了屋子的后面。

14. 到了晚上,在我家烧烤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似的飞到亲戚朋友家。

到了晚上九点多钟,亲戚朋友都过来了,他们纷纷带了叉啊,串啊,好吃的东西啊……真让人垂涎欲滴

15. 我的寒假生活有滋有味,特别是大年夜的那个晚上,我和家人在老家的楼顶上烧烤的事,令我回味无穷。

16. 今天,艳阳高照,我和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一起去烧烤。

首先,我把炭放入灶里,然后生火。

最后把大大小小的报纸放在正正方方的桌子上,就能烤东西吃了

17. 吃了吃盘里的烧烤,我不禁皱眉,这不是烧烤的味道,虽然它依然有着一层层鲜红的辣椒,一滴滴晶莹的香油,一点点略带发黄的边角,还散出灰烟的味道。

18. 终于,我又吃到了久违的烧烤,那是在开学前两天,我忍不住点了一盘,悠闲的坐在位置上,闻着灰烟里浓浓的香,静候烧烤端来。

19. 记忆中的烧烤,是在自强中学门口的一个小摊上,老板娘每天晚上六点钟准时把摊位摆好,然后把炭灰搓起来,用木头把碳点着,散出点点火星,接着又把各种烤的食材摆起来,海白菜,土豆,火腿肠,牛肉。

20. 更妙的是,这个地方正好靠着碧波荡漾的太湖,走几步就能到湖边戏水,这也为我们的烧烤带来了不好便利。

21. 今天,春光明媚,正是郊游的好天气。

我们全家约了几个朋友一起去太湖边踏春烧烤。

22. 我以猝不及防的速度拿出一只鸡腿放在“坚如磐石”的铁丝网上,不时翻一下,不时蘸点甜面酱,又不时加点辣椒粉,慢慢地,芳香扑鼻。

23. 我们又烤了肉串、香肠、青菜、刀切馒头……真是应有尽有,无所不会呢

24. 烧烤活动使我们尝到了美味无比的佳肴,也使我们感受到了来自乡村的野趣

25. 我最喜欢吃虾了,看到盘中欢蹦乱跳的虾,我挑了只最大的,戳到烧烤棒上,先涂上油,然后放到炉子上。

26. 我们拿下了烧烤的东西,东西还真丰富,有鸡翅、鸡腿、虾、年糕、羊排、蘑菇、饮料,还有调料,应有尽有。

27. 开始烤肉了,我拿了几个鸡翅放到烧烤的隔离网上,随着火炭发出的热量,鸡翅慢慢发出了一点儿香味。

28. 烤啊烤,不一会,一条香喷喷的热狗就出炉了,真不错啊,自己动手加工出来的热狗格外好吃。

29. 我们边烤边吃,每个人都吃得很过瘾,把食物一扫而空。

到了下午三点左右,我们才结束了新年烧烤会。

30. 我们拿起一碗大蒜和一碗配料,又开始了我们的“顶级烧烤”。

31. 今天晚上,我和妈妈齐上阵,对爸爸软硬兼施,迫使爸爸答应了我和妈妈去吃烧烤的请求。

32. 经历了那让人急切等待的十来分钟后,一盘盘食物全部烤熟了,有洋芋,棕红的干巴,肚子里塞满香草,八角花椒的罗飞鱼,还有绿色欲滴的嫩韭菜。

33. 您选择自己喜爱的食物,等待着摊主为您烤好,摊主会照您的要求,把食物切成块和圆形穿成串。

再放在烤架上,一只手用筷子灵活来回翻动食物,一只手迅速地抹油,撒上辣椒,花椒,盐,味精等佐料。

34. 夜幕降临时,一排排小吃像变戏法似的,齐刷刷摆事出来,椅子早就围在桌周围烧烤摊散发出一种诱人的香味。

35. 小火燃烧得快半个小时了,我忽然闻到了那阵香气袭人的香味,我看了看,熟了。

我拿起我的热狗就急匆匆的吃它,可我刚咬到热狗,我就热得不敢咬,当那味道令我无法抗拒,我之后就津津有味的吃了下去。

36. 食物和调味品都准备好了之后,我就去烧烤台了。

我先把热狗放入烧烤台上面热一热,然后把调味品均匀的涂上去,有一滴花生油掉进了炭块里,火势瞬间熊熊燃烧。

37. 今天,我来到了白浪滩烧烤区,一走进烧烤区,就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美味烧烤。

忽然,一阵阵香气“潮”向我涌来,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就被那香气给诱惑了。

38. 啊

烧烤太好吃啦

特别是我们一家三口自己烧的烧烤,既正宗又美味,有机会,下次还来吃

39. 我们一家三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不一会儿,爸爸妈妈开始把菜放到烧烤架上,涂好油,啊

好香的味道

我禁不住想现在就吃,可是还没熟。

40. 我们欢叫着鱼贯而行,忽然眼前一亮: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上星星点点散放着几十架烧烤炉子,每架烤炉旁还围着几把椅子,一切静悄悄的,仿佛正等我们来大显身手呢

形容美味的词语

心脾 芳香四溢 香飘十里 珍馐美味 齿颊 肥腻 大快朵颐 食指大 色香味俱全 垂涎三尺 望眼欲穿 食指大动 玉盘珍馐 秀色可餐 饕餮大餐 凤髓龙肝 回味无穷 色味俱佳 垂涎欲滴 八珍玉食 其味无穷 肉: 肉质鲜美,色泽光亮,口感丰厚,浓油赤酱. 菜: 色泽鲜亮,清脆爽口,满口清香,唇齿留香. 点心:香糯爽滑,脆嫩可口,

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

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

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

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现共有住户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

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

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

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

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

“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

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

“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

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

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

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能养活生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江千户苗寨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

西江的苗族是以“西”氏族为主的多支苗族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后形成的统一体。

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集团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

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

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

舜帝即位后,“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

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

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

到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

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则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

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

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

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

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

“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

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

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了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目前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是由此而来。

,雷山属牂牁国与且兰国之边地,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且兰县边境,西汉时处且兰、毋敛两县之间,东汉时属毋敛县,三国属蜀国之牂牁郡辖之边地,魏晋时期属牂牁郡宾化县境,唐朝时属于罗恭县,五代至宋朝属夔州路绍庆府羁縻州,元初属“管外苗族地区”,元朝中期属湖广省播州宣慰司,明属管外苗族地区。

从秦汉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区朝廷的设置虽有涉及,但郡县制、羁縻州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极弱,甚至没有直接治理,在历史上多被称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开辟苗疆,设“新疆六厅”,置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西江属丹江卫。

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卫设置了分土司,包括黄茅岭司、鸡讲司、乌叠司,鸡讲司就位于现西江西南附近的营上村,从此西江才被列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

1914年,丹江改厅称县,西江属其辖内,1945年,丹江撤县,西江改归台江县管辖。

1944年,置雷山设置局,西江复归雷山管辖,改为西江镇。

1950年,雷山设立县人民政府,西江属于第二区公所。

1954年,建立雷山县苗族自治区,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属西江区,1959年,雷山、炉山、丹寨、麻江并入凯里大县,西江属于凯里县的雷山片。

1961年,恢复雷山县,建丹江、西江、大塘、永乐四区、44个公社,千户苗寨当时属于西江区西江镇。

1992年,撤区并乡后,千户苗寨属于西江镇管辖至今。

西江千户苗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虽然近年来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但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依然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苗寨上游的大片耕地是全寨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以及辣椒等。

西江千户苗寨已合并,根据原资料统计,各村的基本社会经济状况如下: 原羊排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345户,1308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59.94万元,1510元,其中农业收入900元,劳务收入400元,旅游收入210元。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46亩,其中水田1225亩,旱地121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12kg。

原东引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308户,1318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43.30万元,为1460元,其中农业收入810元,劳务收入470元,旅游收入180元。

现有耕地面积769亩,其中水田面积692亩,旱地77亩。

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1kg。

原南贵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235户,899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59.92万元,为1458元,其中农业收入790元,劳务收入490元,旅游收入178元。

现有耕地面积640亩,其中水田面积564亩,旱地76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71.2kg。

原平寨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397户,1495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30.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其中农业收入750元,劳务收入510元,旅游收入120元。

全寨现有耕地面积824亩,其中水田面积767亩,旱地57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66.5kg.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mm,年平均气温14~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当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沙等城市炎热难耐之时,这里却清凉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为一断层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在谷底蜿蜒穿寨而过。

谷地两侧山地并不对称,相对高度达数百米。

西南侧山高坡陡,宛若一道高大的屏风,护卫着千户苗寨千百年来宁静的田园生活;东北侧的山地则舒缓得多,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顺着地势的起伏呈现出多样的变化。

苗寨东南侧,是白水河长期侧向侵蚀塑造成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虽然不大,却是西江苗族同胞世代耕作、赖以为生的地方,盆地底部是成片的水田,北面山地已被开垦为梯田和旱地。

西江千户苗寨四周的山地上,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尤其是苗寨西南部的山坡上,尚保留着大片的乔木林。

苗寨内的也东、羊排、南桂等自然村寨内零星分布着小片的枫树林,呈现出苗族居民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相对封闭的地形条件、和谐安宁的苗寨、清澈诱人的白水河、茂盛的植被覆盖、成片的梯田景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苗岭山水田园风光,极具旅游美学和开发价值.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

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

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

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

西江吊脚楼不但造型美观实用,而且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

1、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

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西江苗族就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

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西江吊脚楼结构严谨,建筑工匠巧妙运用力学原理,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构成了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

这种建筑看似上实下虚,但牢实坚固,非常实用,在建筑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3、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形成了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

吊脚楼群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得西江吊脚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4、西江苗族将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地用于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5、西江苗族在建房时,对发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讲究和禁忌,特别是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

因此,苗族的吊脚楼不但具有较好的美学和建筑学价值,而且还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桂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

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

现在西江唯一的风雨桥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桥,是在过去风雨桥的基础上恢复重建的,由于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虽然农业依然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主导产业,但在过去十余年间,大量慕名而来的旅游者陆续前来观光,推动了西江旅游业的发展。

调查表明,除了本省游客以外,前来西江旅游的国内游客主要来自重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北京以及上海等全国各地,国外游客主要来自美国、法国、日本、英国、西班牙和比利时等。

由于旅游接待设施不够完善,目前主要以一日游游客为主,一般上午到达,下午离去。

少部分多日游的客人,主要为前来写生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和从事西江研究的专家学者。

统计表明,在过去六年间,西江千户苗寨的游客数量持续增长。

2000年至2005年0.75万人、1.2万人、2.4万人、2.15(非典)、3.5万人,2006年猛增至7.5万人,国外游客也从2000年的200人发展到2006年的3000人。

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已有苗家乐100余家,旅游商品店铺30余家,已经开发出的旅游商品主要有银饰系列、苗族服装、刺绣系列等。

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