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爱情安杰哥哥嫂子结局怎么了
父母爱情第45集剧情介绍晚上江亚菲打电话联系亲友筹办父亲过生日的事情,王海洋来到江亚菲身边,感概万分谈起江德福与安杰相遇相知的婚姻生活。
为了织出一件毛衣当成生日礼物送给江德福,安杰坐在沙发上织毛衣一织就是深夜,江德福劝说无果之下只得回房睡觉,一觉睡醒江德福扭头往身边一看,安杰依然没有回房休息。
江德福担心安杰的身体情况,赶紧起床来到客厅,安杰已经睡去多时,江德福来到沙发旁边拍了安杰一下,安杰毫无反应靠在沙发上一动不动,显然已经昏迷多时。
江德福见安杰发生意外,心中一紧赶紧拔打急救电话,救护车开到江家将安杰送到了医院里面。
江德福担心安杰的情况,每天留在病房什么地方也不去,江卫东从部队回来探视母亲,得知父亲因为母亲的事情几天不洗澡,心中虽然非常焦急但也无可奈何。
在医生的精心护理下,安杰在一天晚上醒了过来,坐在床边的江亚菲见母亲安杰苏醒,欣喜之下唤醒在一张床铺睡觉的父亲江德福,江德福得知安杰苏醒立即从床上下来走到安杰身边查看情况,第二天江德福向安杰透露八一建军节来临,安杰意识到了江德福当天要过生日,由于身体依然没有康复,安杰只得留在医院让子女们庆祝江德福的生日。
江家子女相继赠送生日礼物给江德福,大儿子江卫国送了一本江德福从军一生的档案资料册,江德福翻看自己一生的从军记录甚是感概,除了档案资料册,江德福还得到了一件军衣。
祖孙三代齐聚江家渡过了一场热闹喜庆的生日。
不久之后,安杰健康健康回到了江家,江德福与安杰刚刚坐到餐桌旁边休息,江亚菲从屋外走了进来,手中捧着一个纸盒,面色神秘声称送生日礼物给江德福,江德福狐疑之下拆开纸盒定睛一看,原来盒子里面放着的物品是一张光盘。
江亚菲将光盘放到影碟机中运行,片刻过后,一阵嘹亮的军号从音箱中传了出来。
听着熟悉的军号,江德福眼睛一亮与安杰站了起来,竖起耳朵仔细聆听,熟悉的军号嘹亮有力回荡在江家客厅,江德福听出了其中一段军号代表出操。
与激动的江德福相比,安杰镇静自若站在一边,脸上升起幸福的神色,静静的聆听音箱中传出来的军号声音。
不知不觉间,回荡在客厅的军号带着两人回到了过去。
(大结局)
帮忙写一下
都不对,应该是木叶木叶,是苗、瑶、侗、彝、壮、布依、黎、土家、僳僳、阿昌、白、傣、水、哈尼、仡佬、仫佬、毛南、满、蒙古、藏、汉等族单簧气鸣乐器。
苗语称黑不龙、促戈脑。
侗语称巴眉、 嘎不洛。
彝语称斯切、斯切嫫。
壮语称拜美。
广泛流行于黔、川、滇、湘、鄂、 桂、闽、海南、内蒙古和东北各地。
在我国中南、西南清澈的江河两岸,在云、贵高原的山间小路上,经常可以听到一阵阵高亢、悠扬的乐声,这是聪颖的少数民族人民,利用一种叶面光滑、具有韧性的椭圆形树叶,通过各种吹奏技巧而发出的清脆、明亮的乐音,就像是多才多艺的山歌手在欢乐地歌唱。
木叶,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乐器,深受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人民的喜爱。
树叶虽小,音色优美 ,音乐动人,独具风采。
【起源】关于吹木叶的起源,在黔东南的苗家村寨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有个苗族青年小伙叫姜兄九,有个姑娘叫戛兄九,他们的家被一座高山阻隔着,终年不得相见。
有一次,他们“游方”(即男女青年用对歌来谈情说爱)时一见钟情。
没过多久姑娘就到姜兄九家来了,可是小伙的母亲对姑娘不中意,总想叫她走。
为了能挽留姑娘,姜兄九就装病卧床不起,姑娘也就一直留在身边服侍。
戛兄九不知是计,服侍三载不见病愈,便提起包袱怏怏离去。
姜兄九紧追出门,顺手摘下门前的花椒树叶,放在嘴边吹吐真情。
优美而恳切的木叶声飞过田野、山岗,飘到半山坡上,姑娘闻声而返,小伙的母亲见姑娘这样一片深情,再也不赶她走了。
他们结成美满姻缘,从此,他们一家过上和睦幸福的生活。
在布依族民间流传着一首古老的情歌:高山木叶起堆堆,可惜阿哥不会吹,哪时吹得木叶叫 ,只用木叶不用媒。
【传说】传说孤儿丹叶,勤劳而纯朴,以打柴卖草为生,年到25岁还未娶妻。
一天,他在打柴归途上歇息,见到一种叫关门柴的叶子翻卷合拢起来,经微风一吹,竟然发出悠扬的“呜呜” 音响,他随手摘下一片试着一吹,叶子也发出清脆的乐声。
此后,他每天上山砍柴,都要摘几片叶子吹,一连吹了三七二十一天,吹奏技巧熟练了,他能把自己苦难的生活和悲欢的心 情,用二十一种喜怒哀乐的曲调表达出来。
谁知这优美动听的乐曲,竟拨动了天上七仙女的 心弦,她不顾天上的清规戒律,毅然下凡来和丹叶“浪哨”(布依语为谈情说爱之意)。
丹叶 在南龙山上,七仙女在北凤坡上,互相用木叶声传送着一首首浪哨歌,你吹来一首,我回答 你一首,两个越吹往一起走得越近,当丹叶走到两山中间时,只见七仙女像山茶花一样羞答 答地等在那里,手上还拿着一片不老不嫩的叶子。
他们成了亲,过着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
从那时起,布依族就兴吹木叶,青年男女就用木叶声传递爱慕之情,很早就产生了这 首“只 用木叶不用媒”的情歌。
类似布依族这样的传说,在僳僳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中也很流行,直 到今天,他们仍有吹叶邀情的风俗。
【发展】木叶,是最简单、最古老的乐器。
原始社会狩猎时代,曾用以拟声捕猎禽鸟,后来逐渐转化为以声代乐、以音伴唱的乐器了。
几千年来,吹木叶盛传不衰,但见于史籍较晚。
到了唐代, 吹木叶更为盛行,在皇室宫廷乐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正式用于“十部乐”的“清乐”中。
《旧唐书·音乐志》称吹木叶为“啸叶”。
并记述宫廷音乐“叶二歌二”。
表明在乐队中有 歌唱者二人、吹叶伴奏者二人。
唐代历任岭南节度使的杜?,精于研究吹叶,他在《通典》 (卷一一四)中说:“衔叶而啸,其声清震,桔柚(叶)尤善;或云卷芦叶为之,如笳首也。
” 《 新唐书·音乐志》更明确记载演奏宴会时有“吹叶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乐队在演奏像《 景云河清歌》和《霓裳羽衣曲》等重要乐曲时,也一定要有吹叶。
这时的木叶,已身价倍增 ,受到隆重礼遇。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杨柳枝词八首》(六)中形象地写道:“苏家小女 (六朝歌妓苏小小)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
”唐代诗 人郎士元,在《闻吹杨叶者二首》诗中描绘得更加淋漓尽致:“妙吹杨叶动悲笳,胡马迎风 起恨赊。
若是雁门寒月夜,此时应卷尽惊沙”。
“天生一艺更无伦,寥亮幽音妙入神。
吹向别离攀折处,当应合有断肠人。
”可见,那时人们就津津乐道木叶吹奏技艺之高、音乐感人魅力之大了。
晚唐之时,洛阳有位名叫柳枝的歌女,年方17岁,就已擅长吹叶音乐,她在管弦的伴奏之下,可奏“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使听者无不荡气回肠,为之震撼。
在唐代的文献中,也记载着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吹奏木叶的文字,在当时的南诏地区(今云南大理),青年男女恋爱时就常以叶声表达爱慕之情。
唐代樊绰的《蛮书》中有:“俗法,处子孀妇,出入不禁。
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卢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 呼召。
”在四川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二十四幅乐舞浮雕中,其中就有一幅是乐师口含 木叶吹奏的图像,他席地盘脚,正襟端坐,右手两指岔开扶叶,左手中还持一串树叶备用, 表情逼真,栩栩如生。
以上所述完全证明,早在1000多年前,木叶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 且是唐代、前蜀宫廷乐队中的常用乐器。
【乐器的选择】吹木叶,要选择优良的树种,通常采用桔、柚、杨、枫、冬青等无毒的树叶,叶片的结构匀称,正、背两面都应平整光滑,以柔韧适度、不老不嫩的叶子为佳。
太嫩的叶子软,不易发音;老的叶子硬,音色不柔美。
叶子的大小对吹奏也有很大关系,过大或太小的叶子既不便吹奏,发音也不集中。
一般使用的叶片,以叶长5.5厘米、中间叶宽2.2厘米左右的比较适宜。
叶子不耐吹用,一片叶子吹几次就会发软破烂,不能再用,所以 吹奏时奏者需有多片树叶备用。
【演奏方式】演奏时,要先把叶片上粘附的灰尘轻拭干净,将叶片正面横贴于嘴唇,用右手(或左手)食指 、中指稍微岔开,轻轻贴住叶片背面,拇指反向托住叶片下缘,使食指、中指按住的叶片上 缘稍稍高于下唇。
运用适当气流吹动叶边,使叶片振动发音。
木叶就是簧片,口腔犹如共鸣 箱,双手也可帮助起共鸣作用,通过嘴劲、口形、舌尖的控制,手指绷紧或放松叶片等各种 技巧,改变叶片的振动频率,可吹奏出高低、强弱 不同的音响,音域达十一二度。
若要使它发出不同的音色,就需要运用不同的吹奏方式, 通常是按住叶子的下半片,用气吹其上半片,还有一手按住叶片,另一手轻轻拍打,像吹口琴那样,发出来的音响既有共鸣,又能产生波浪音;而技巧比较高的是将叶片夹于唇间,不用手扶即能吹奏,像吹竹笛那样,随着曲调的高低,送出急缓有别的气流,吹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技巧特别高超的演奏者更使人叹服,能够一口同时吹响两片木叶,不用手指帮助,同样可以奏出动人的曲调。
木叶吹奏高低音时,需运用不同的气量,唇部也随之忽松忽紧,控制气流的送出。
吹木叶不能随意断气、断音,特别讲究曲调圆滑流畅、婉转悠扬。
木叶的音色和小唢呐相似,清脆明亮、悦耳动听、近似人声,俗话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而这小小的一片树叶,却可与人声媲美,就像人声歌唱一样,并且具有山乡风味。
它可以独奏、合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有着十分丰富的表现力,演奏的乐曲大都选自人们所喜闻乐唱的民歌曲调。
在湖南等地,还用木叶为戏曲伴奏。
在白族、傣族,木叶还用 于白剧、傣剧音乐中。
【各族演奏习俗】苗族的黑不龙,是黔、滇、湘、桂等省、区的苗族人民喜爱的吹奏乐器,多使用桔叶、 柚叶和冬青叶吹奏。
靠近江河地区的苗家人,还有使用大鱼鳞片吹奏的,既耐用又发音响亮。
吹木叶特别受到苗族青年的青睐,它与爱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们常说:吹木叶可以获得爱情,木叶声是幸福的先声。
有一首苗族民歌这样唱道:“一首木叶一首歌,两首木叶翻山坡,三首木叶翻岔口,阿妹何时得见哥?”在苗族地区,每当月朗风清之际,就会从寨边飘出娓娓动听的木叶声,这是青年小伙子在邀请姑娘出来“游方”,姑娘也能根据木叶吹出的曲调,辨别出自己的情侣。
所以在苗族的民歌中,有“吹木叶要趁叶子青 ,谈恋爱要趁年纪轻”等诸如此类的词句。
在苗家,老人和女性是不吹木叶的,只有年轻的小伙子才是吹木叶的能手。
直到今天,每当青年男女举行“游方”、“摇马郎”、“采花山”等社交、恋爱活动时,悠扬的木叶声此起彼伏。
在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苗族小伙子用黑不龙吹的独奏曲《情调》,旋律柔美、明快,吐音纯净、清晰,滑音抒情、自然,具有苗寨 独特风格。
在广西瑶族爱用榕树叶、龙眼叶、橄榄叶和荔枝叶吹奏。
瑶族有着古老的风俗,每年 春节至春耕前,家家备宴畅饮,串寨互贺,小伙子和姑娘则吹奏木叶、翩翩起舞。
在一年一 度的“浪平”歌会上,到处响起悠扬委婉、优美动听的木叶声。
聚居在黔、桂、湘三省区的侗族人民,巴眉多用樟树、白腊树等质地稍硬、韧性较好的嫩叶子,发音明亮、悠扬。
一般多在白天于户外吹奏,如山上劳动、路上行走时常常吹奏自娱。
除独奏外,也常为侗歌伴奏。
侗族的青年,常用木叶吹奏情歌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一带流行的《玩山歌》,唱时就用木叶伴奏帮腔,它从“初相会”到“阿辛尝 ”,中间包括“相思”、“情深”、“白话”、“分离”等歌调,是专门用以传情达意的。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贵州省三穗县一带聚居的黔、湘边境附近的侗族男女青年,都要到景色秀丽的圣德山赶山、对歌,县文化馆还组织吹木叶比赛,优胜者常常成为姑娘的意中人。
彝族的斯切是川、滇、黔等省彝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一般选用万年青叶或梧桐叶吹奏。
四川省凉山彝族称木叶为叶笛,在大凉山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大雁姑娘》,生动地叙述了聪明伶俐的锅庄娃子,吹得一手好叶笛,引来了大雁姑娘结成佳侣的故事。
云南省泸西 县的彝族青年,用斯切吹奏的《爬山调》格外动听。
贵州省彝族地区常用木叶为民歌伴 奏,称伴奏的二声部民歌为“倒扣”,伴奏的三声部民歌称作“三倒扣”。
壮族的拜美,是壮家人最喜爱、流传最广的乐器,多选用榕树、龙眼、荔枝、橄榄等较 为柔软、富有韧性的树叶吹奏。
聚居于桂、滇等省、区的壮族人民,常在劳动休息、赶集串寨和对歌赛会等场合中吹木叶,是生活中离不开的乐器,不论在山野林间,还是上、下工的路上,随时都可听到木叶吹奏的《山歌调》,正如一首山歌所唱:“太阳出来红彤彤,扛起锄头去做工,今年增产多几成,吹起木叶庆年丰。
”云南省壮乡有首民歌这样唱道:“壮家本爱吹木叶,祖孙一辈传一辈,旧时一吹苦水流,如今一吹心头醉。
”壮族青年小伙子到歌墟对歌时,常用木叶向姑娘 倾吐衷肠。
云南省泸西县的壮家小伙子,特别爱吹《山歌调》。
布依族的青年也喜欢用木叶传情,姑娘们常在晚饭以后,穿戴整齐等待心上人的到来,有一 首《浪哨歌》中这样唱道:“堂屋点灯屋角明,屋后传来木叶声,木叶好比拨灯棍,晚上来拨妹的心。
”在湘西土家族流传着这样一首情歌:“吹声木叶唱声歌,木叶掉 下九江河,千里听见木叶叫,万里听见郎唱歌。
”吹木叶在白族中流传极为普遍,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的白族人民,常用竹叶、柳叶、栗叶和梨叶吹奏。
民间艺人技艺高超,吹奏方法多样,其中鹤庆县农民盲艺人张树先,他一人常操梆笛和木叶两件乐器吹奏,忽而笛声嘹亮,忽而叶声悠扬,表现了青年男女欢乐对歌的情景, 乐曲有《梅花调》等。
水族人民喜爱吹叶,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和云南省富源县最为流行,是青年男女社交活 动和恋爱生活中的密友良伴,他们用木叶传情、表达心声,常吹奏的乐曲有《情调》等。
聚居于我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族、蒙古族人民,更是擅长吹奏木叶。
北宋李?等辑《太平御览》(卷五八一)中有:“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
”特别是在青年男女之间, 木 叶则为他们架起了一座通向幸福的鹊桥。
在蒙古族,人们常两人一起用木叶吹奏山歌,有时也用笛子为木叶伴奏。
可见,木叶与各民族青年的爱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近代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木叶艺术得到不断发展,诗人们对木叶吹奏更有着细致、生动的描绘。
钟黔宁在《木叶》中写道:“摘下鲜嫩的碧绿碧绿的叶片,紧紧地贴在厚实的唇边。
它涌出如此奇妙的音响,带着苗山乡土的气息飞旋……仿佛苗家的整个生命和爱情,都注入了你的筋脉之间。
”张新泉在《木叶声声》中,则详细地谈到了木叶的妙用:“… …‘谈’打猎,‘谈’春播……送客下山不喊‘慢走’,青青的树叶贴在口,送你一山翠绿,半崖山花,木叶声,浓似酒。
夜里约会不怕‘迷向’,地点‘写’在树叶上,一声低来一声高,心上路,多明亮。
”萧华将军也曾撰文提到木叶吹奏这种艺术形式,并给予极高的评价:“像傣族的吹树叶等,都是优美动听的乐器,它们都为祖国的艺术增添了色彩。
”80年代以来,吹木叶又重新步入音乐艺术的殿堂,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并为电影配乐。
贵阳市花溪的布依族木叶手罗道中,技巧娴熟,音色优美,他用平吹与超吹 的技巧,可奏出近三个八度的音域,他吹木叶与管弦乐队协奏的木叶独奏曲《茨藜红》,已灌制成密纹唱片,受到音乐爱好者的欢迎。
在故事影片《血与火的洗礼》中,有一首富有福建特色的抒情歌曲《苦歌》,它是由北京市职工艺术团常学贤用木叶伴奏的。
此外,《从奴隶到将军》、《黑面人》等电影音乐中,也运用了吹木叶。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团赵 怀礼,通过反复实践,将软硬适中的塑料薄膜剪成适当大小的叶片形状用于吹奏,收到十分理想的效果,发音灵敏,强弱层次分明,音域达三个八度,演奏技巧有单吐、双吐、花舌、滑音、颤音等,可吹奏出难度较高的乐曲,使木叶音乐艺术得到了进一 步发展。
征演讲稿:《学习独臂英雄丁晓兵,做好国门卫士》,1100字左右
生命本身并不特别,是价值赋予它灵气与色彩。
而生命的价值是由每个人自己创造的,任何人都作不得假,只有依靠自我的执著与努力,才能为生命挥洒绚丽。
”———引自影片《泰坦尼克号》丁晓兵,一位独臂英雄,20年前他用左手向军旗敬礼曾经感动过中国;丁晓兵,一名党员干部,20年后他用一条胳膊拥抱生活再一次感动共和国。
他充满传奇色彩的军旅生涯牞深刻地诠释了生与死、苦与乐、权与利、情与爱、美与丑等一个个人生重大课题。
他永葆本色的鲜明党性,真实地回答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
“从没人逼着我这样去做,我只是觉得人活着要对社会有贡献,只有不断地奉献自己,才能踏实地享受生活。
你不要干了一点事就惦记着报酬,甚至觉得自己吃了亏。
”———选自丁晓兵日记出生在安徽合肥的丁晓兵,祖孙三代当过兵、打过仗。
1983年他穿上军装步入军营,第二年就开赴南疆参加了重要军事行动。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丁晓兵出色完成了20多次侦察任务,直到当兵刚满周年的那天,执行“抓舌头”任务时一枚手雷砸在他和俘虏身上。
他当时想都没想抓起手雷往外扔,结果一出手就空中爆炸。
醒来发现俘虏想跑,猛扑上去想按他脖子,却突然发现右手不听使唤。
再一看炸断的手臂只剩张皮吊在那儿晃荡,鲜血往外直喷,露出来的骨头一端插在泥土里。
回撤的路上树杈钩人,行动十分不便,浑身是血的丁晓兵咬住衣角,掏出匕首把胳膊割断别在腰带上,翻山越岭4小时见到接应的战友时,他一头栽倒在地上。
血压没了,心跳停止,在场的人都以为他牺牲了,谁料这位新战士竟奇迹般地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永远失去了右臂。
当时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他的事迹,这一年他入党、提干、立了一等功,并获得为他特设的第101枚“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社会各界邀请函和鲜花一起向他涌来,他成了众人瞩目的英雄。
丁晓兵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600多场,数千封来信充满对英雄的赞美之词。
然而一封署名南京航空学院教师王民的信,却触动了功臣的心灵。
信中说,“我认为你成为英雄,只是过了第一关,你是否真心英雄,我不愿轻信,假如10年、20年后仍有事迹从你身上出现,这英雄的称呼你才当之无愧。
”像丁晓兵这样的英雄,应该有一定的生活待遇,享享清福。
可当领导找他谈话时,丁晓兵却出人意外地提出参加学习、继续从军两点请求。
1986年,组织上破格保送小丁到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深造,毕业时学院曾劝他留校或推荐他去部队机关工作,老家也空出副厅级位置请他走马上任,可丁晓兵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抉择,凸现出一个男人、军人、共产党人的高尚风范。
1988年,丁晓兵放弃了鲜花铺就的大道,毅然来到驻锡8720部队最艰苦、最基层的一个连队当上了指导员,这一年他23岁。
“我非常喜欢枇杷树,因为它生命力非常顽强,只要你随便往土里一扔,枇杷果就会生根、开花、结果。
我觉得做人也应该这样。
只要你热爱生活,阳光就会给你破土而出的温暖和力量。
”———选自丁晓兵演讲稿丁晓兵所在的八连是有着几十年光荣传统的尖子连队,独臂硬汉凭着那股子不服输的精神,硬是从新的起跑线上闯过道道难关。
连里紧急集合,丁晓兵手、脚、嘴并用捆背包,倒数第一拖了后腿。
通讯员劝他不要为难自己,并动手帮他,丁晓兵“生气”了:“你帮我这次,能帮我一辈子吗
”团里手榴弹考核,全连就丁晓兵一人不及格。
他掉下一句话,“我一定在这个地方把这个脸捡回来。
”一个月后,团里组织第二次模拟考核,丁晓兵结果一出手58米,并从此在军事考核中再也没给连队拉过分,八连不仅荣获集体一等功,还被集团军树为“基础建设样板连”。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尖子连队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故。
一直认为自己没有干不好的事、带不好的兵的硬汉子牞开始担心能不能继续留在部队再穿这身军装。
是啊,英雄不是神,更不是孤岛,背靠着党的培养与战友的信任。
部队首长考虑到丁晓兵今后的发展,决定给这位战斗英雄、残疾军人一个锻炼的机会。
丁晓兵当团政治处宣传干事,先后有100多篇作品在全国各大媒体发表;到落后的二营担任教导员,第二年就带出了新典型。
1997年丁晓兵走上团政治处主任岗位,从琢磨退伍兵丢弃笔记等细节中,他反思出思想工作经验105条在军中推广。
在丹阳湖施工中,他一条胳膊没法挖泥,抬土方在雪地里踏行;在寿县大堤上,他扔掉假肢扛沙包,空袖管在夜雨中飘荡……“什么是党员,这就是共产党员
”深受感动的官兵们从他身上看到了先进代表的熠熠风采。
英雄在平凡的日子里选择艰苦、选择清贫、选择责任、选择挑战,永葆人民功臣这一荣誉的圣洁,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展示了与时俱进的新时期军人形象。
这么多年来,他一步没拉地从基层干到团里,经常担任急难险重任务,他个人和他所带的连队、团队捧回的各种奖杯、奖状、奖牌、奖章有288个之多。
2002年12月丁晓兵擢升为团政委,20年后的今天,他用左手又摘取了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称号,再一次成为中央新闻媒体的“聚焦对象”。
丁晓兵左手写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没有人逼着我到基层来,既然来了就得干出个样子来。
别人两只手能干的事,我一只手也必须出色完成。
党员干部如同‘挑夫’,一头担着党的重托,一头载着群众的希望。
”“我愿做一竿翠竹,有骨有节,顶天立地,虽然难为栋梁,也能撑起一片天空。
我愿做一朵红梅,不邀春,不媚俗,一生傲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选自丁晓兵《竹梅题画诗》从小听过丁晓兵《信念之火》那场报告的留美女学生匡雪婷,2003年回到母校问起“丁晓兵还在讲奉献吗
”上世纪90年代曾在头版头条位置突出报道过这位英雄的无锡日报,去年“八一”建军节与丁晓兵所在的部队喜结共建对子,我当场问过丁晓兵对20多年前的壮举至今是否后悔
”这位从战火中走过来的英雄,经历时代环境的变迁,面对不断变化的生活,对人生准则自有自己的理解与追求。
他常说,“一个真正的军人应该平时忘我,战时忘死。
”当年在昆明空军医院照料他的护士,现在是爱人的陶婉珠知道,丁晓兵最爱去烈士陵园感受心灵洗礼,家里最珍惜的物品是战场上带回来的吊床,平时最拿手的特长是绘画、书法,心中最恪守的信条是:不怕别人说无情,不怕别人说没用,不怕别人说没钱。
一家房地产商盛情邀请,如果答应出席开盘仪式,优惠提供一套住宅;一位私营业主上门恳求,只要派个把士兵替企业站岗,外快酬金6位数;丁晓兵曾经有过困惑,但从未牺牲荣誉,更不肯丢失精神阵地。
弟弟丁文新下岗生活困难,想找当官的哥哥揽个送菜活儿被他推掉,可部下与爱人分居两地,他却利用“名人效应”四处帮军嫂寻工作。
战士患上白血病,丁晓兵不光自己掏钱,还动员指战员捐款。
临别时牞退伍兵脱下军装磕头洒泪。
他救助过的两位老太,一个苦苦寻觅恩人2年多,一位说要把他像片挂在自家大堂上。
“虽不能像花一样明艳,还可以像树一样长青。
”20多年来,丁晓兵面对鲜花和荣誉,面对伤残与现实,面对优待与诱惑,不但没有贬值、变质,相反增值、升华,续写共产党员永不褪色的传奇故事,给世人留下人生启迪。
谁能帮我找一篇关于丁晓兵的演讲稿
“生命本身并不特别,是价值赋予它灵气与色彩。
而生命的价值是由每个人自己创造的,任何人都作不得假,只有依靠自我的执著与努力,才能为生命挥洒绚丽。
”———引自影片《泰坦尼克号》丁晓兵,一位独臂英雄,20年前他用左手向军旗敬礼曾经感动过中国;丁晓兵,一名党员干部,20年后他用一条胳膊拥抱生活再一次感动共和国。
他充满传奇色彩的军旅生涯牞深刻地诠释了生与死、苦与乐、权与利、情与爱、美与丑等一个个人生重大课题。
他永葆本色的鲜明党性,真实地回答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
“从没人逼着我这样去做,我只是觉得人活着要对社会有贡献,只有不断地奉献自己,才能踏实地享受生活。
你不要干了一点事就惦记着报酬,甚至觉得自己吃了亏。
”———选自丁晓兵日记出生在安徽合肥的丁晓兵,祖孙三代当过兵、打过仗。
1983年他穿上军装步入军营,第二年就开赴南疆参加了重要军事行动。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丁晓兵出色完成了20多次侦察任务,直到当兵刚满周年的那天,执行“抓舌头”任务时一枚手雷砸在他和俘虏身上。
他当时想都没想抓起手雷往外扔,结果一出手就空中爆炸。
醒来发现俘虏想跑,猛扑上去想按他脖子,却突然发现右手不听使唤。
再一看炸断的手臂只剩张皮吊在那儿晃荡,鲜血往外直喷,露出来的骨头一端插在泥土里。
回撤的路上树杈钩人,行动十分不便,浑身是血的丁晓兵咬住衣角,掏出匕首把胳膊割断别在腰带上,翻山越岭4小时见到接应的战友时,他一头栽倒在地上。
血压没了,心跳停止,在场的人都以为他牺牲了,谁料这位新战士竟奇迹般地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永远失去了右臂。
当时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他的事迹,这一年他入党、提干、立了一等功,并获得为他特设的第101枚“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社会各界邀请函和鲜花一起向他涌来,他成了众人瞩目的英雄。
丁晓兵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600多场,数千封来信充满对英雄的赞美之词。
然而一封署名南京航空学院教师王民的信,却触动了功臣的心灵。
信中说,“我认为你成为英雄,只是过了第一关,你是否真心英雄,我不愿轻信,假如10年、20年后仍有事迹从你身上出现,这英雄的称呼你才当之无愧。
”像丁晓兵这样的英雄,应该有一定的生活待遇,享享清福。
可当领导找他谈话时,丁晓兵却出人意外地提出参加学习、继续从军两点请求。
1986年,组织上破格保送小丁到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深造,毕业时学院曾劝他留校或推荐他去部队机关工作,老家也空出副厅级位置请他走马上任,可丁晓兵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抉择,凸现出一个男人、军人、共产党人的高尚风范。
1988年,丁晓兵放弃了鲜花铺就的大道,毅然来到驻锡8720部队最艰苦、最基层的一个连队当上了指导员,这一年他23岁。
“我非常喜欢枇杷树,因为它生命力非常顽强,只要你随便往土里一扔,枇杷果就会生根、开花、结果。
我觉得做人也应该这样。
只要你热爱生活,阳光就会给你破土而出的温暖和力量。
”———选自丁晓兵演讲稿丁晓兵所在的八连是有着几十年光荣传统的尖子连队,独臂硬汉凭着那股子不服输的精神,硬是从新的起跑线上闯过道道难关。
连里紧急集合,丁晓兵手、脚、嘴并用捆背包,倒数第一拖了后腿。
通讯员劝他不要为难自己,并动手帮他,丁晓兵“生气”了:“你帮我这次,能帮我一辈子吗
”团里手榴弹考核,全连就丁晓兵一人不及格。
他掉下一句话,“我一定在这个地方把这个脸捡回来。
”一个月后,团里组织第二次模拟考核,丁晓兵结果一出手58米,并从此在军事考核中再也没给连队拉过分,八连不仅荣获集体一等功,还被集团军树为“基础建设样板连”。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尖子连队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故。
一直认为自己没有干不好的事、带不好的兵的硬汉子牞开始担心能不能继续留在部队再穿这身军装。
是啊,英雄不是神,更不是孤岛,背靠着党的培养与战友的信任。
部队首长考虑到丁晓兵今后的发展,决定给这位战斗英雄、残疾军人一个锻炼的机会。
丁晓兵当团政治处宣传干事,先后有100多篇作品在全国各大媒体发表;到落后的二营担任教导员,第二年就带出了新典型。
1997年丁晓兵走上团政治处主任岗位,从琢磨退伍兵丢弃笔记等细节中,他反思出思想工作经验105条在军中推广。
在丹阳湖施工中,他一条胳膊没法挖泥,抬土方在雪地里踏行;在寿县大堤上,他扔掉假肢扛沙包,空袖管在夜雨中飘荡……“什么是党员,这就是共产党员
”深受感动的官兵们从他身上看到了先进代表的熠熠风采。
英雄在平凡的日子里选择艰苦、选择清贫、选择责任、选择挑战,永葆人民功臣这一荣誉的圣洁,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展示了与时俱进的新时期军人形象。
这么多年来,他一步没拉地从基层干到团里,经常担任急难险重任务,他个人和他所带的连队、团队捧回的各种奖杯、奖状、奖牌、奖章有288个之多。
2002年12月丁晓兵擢升为团政委,20年后的今天,他用左手又摘取了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称号,再一次成为中央新闻媒体的“聚焦对象”。
丁晓兵左手写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没有人逼着我到基层来,既然来了就得干出个样子来。
别人两只手能干的事,我一只手也必须出色完成。
党员干部如同‘挑夫’,一头担着党的重托,一头载着群众的希望。
”“我愿做一竿翠竹,有骨有节,顶天立地,虽然难为栋梁,也能撑起一片天空。
我愿做一朵红梅,不邀春,不媚俗,一生傲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选自丁晓兵《竹梅题画诗》从小听过丁晓兵《信念之火》那场报告的留美女学生匡雪婷,2003年回到母校问起“丁晓兵还在讲奉献吗
”上世纪90年代曾在头版头条位置突出报道过这位英雄的无锡日报,去年“八一”建军节与丁晓兵所在的部队喜结共建对子,我当场问过丁晓兵对20多年前的壮举至今是否后悔
”这位从战火中走过来的英雄,经历时代环境的变迁,面对不断变化的生活,对人生准则自有自己的理解与追求。
他常说,“一个真正的军人应该平时忘我,战时忘死。
”当年在昆明空军医院照料他的护士,现在是爱人的陶婉珠知道,丁晓兵最爱去烈士陵园感受心灵洗礼,家里最珍惜的物品是战场上带回来的吊床,平时最拿手的特长是绘画、书法,心中最恪守的信条是:不怕别人说无情,不怕别人说没用,不怕别人说没钱。
一家房地产商盛情邀请,如果答应出席开盘仪式,优惠提供一套住宅;一位私营业主上门恳求,只要派个把士兵替企业站岗,外快酬金6位数;丁晓兵曾经有过困惑,但从未牺牲荣誉,更不肯丢失精神阵地。
弟弟丁文新下岗生活困难,想找当官的哥哥揽个送菜活儿被他推掉,可部下与爱人分居两地,他却利用“名人效应”四处帮军嫂寻工作。
战士患上白血病,丁晓兵不光自己掏钱,还动员指战员捐款。
临别时牞退伍兵脱下军装磕头洒泪。
他救助过的两位老太,一个苦苦寻觅恩人2年多,一位说要把他像片挂在自家大堂上。
“虽不能像花一样明艳,还可以像树一样长青。
”20多年来,丁晓兵面对鲜花和荣誉,面对伤残与现实,面对优待与诱惑,不但没有贬值、变质,相反增值、升华,续写共产党员永不褪色的传奇故事,给世人留下人生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