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急急:大家快帮帮我,要写古诗词啊啊啊啊
通感艺术的运用作为诗歌创作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一种以满足审美需要和追求审美价值为目的的审美创造活动。
它的审美创造力,就在于诗人在情感的追光作用下,沟通各种感觉渠道,将以艺术直觉捕捉到的生活表象熔炼成新颖生动的多感性的审美意象,从而扩大诗的表现范围,开掘诗的思索广度,创造诗歌艺术所独具的美学价值,并且在引起读者审美再创造上能够充分利用读者的艺术感受潜力,将其引向诗情画意的更高境界。
所谓通感,是由一种感觉引发,并超越了这种感觉的局限,从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这种感觉的相互挪移,感官的交相为用,是人们共有的一种高级的感受事物的能力。
人们常常利用这种超感性的能力,创造生动的语言去形象地反映事物。
对此,钱钟书先生曾举例说:“花红得发‘热’,山绿得发‘冷’;光度和音量忽然有了体积——‘瘦’,颜色和香气忽然有了声息——‘闹’;鸟声竟熏了‘香’,风声竟染了‘绿’;白云‘学’流水声,绿荫‘生’寂静感;日色与风共‘香’,月光有簌可‘听’;燕语和‘剪’一样‘明利’,鸟语如‘丸’可以抛落。
五官的感觉简直是有无相通,彼此相生。
”①诸如此类运用通感所创造的多感性语言,显示出不同于一般感知逻辑关系的新奇性,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又都合乎于审美规律,闪烁着审美创造的光彩。
在诗歌的审美创造中,通感更被广泛地运用于审美意象的构成。
诗人凭借着通感的审美经验,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有意地将接纳感官错综地挪移转换,从而创造出具有多感性的新奇意象,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的美的魅力。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诗的通感艺术。
诗歌通感艺术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荷马。
在荷马史诗中写有这样的诗句:“树上的知了泼泻下来百合花似的声音。
”在这一诗句中,把属于听觉的知了的“声音”转化成“百合花”这一视觉形象,在听觉与视觉这两个感觉领域同时刺激欣赏者的感应力,扩大了欣赏者对审美客体的感受范围。
法国后期浪漫主义诗人波特莱尔也曾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倡过通感艺术的运用。
他在1840年创作的十四行诗《交感》中,以“象儿童肉体一样喷香,象笛音一样甜蜜”的具体描写,实践了他所主张的大自然中“味色、音感应相通”的通感理论。
在我国优秀的古典诗歌中,亦有相当多的通感诗句出现。
李贺《蝴蝶飞》中的“杨花扑帐春云热”,由“春云”这一视觉形象引起了“热”的触觉感受;贾岛《客思》中的“促织声尖尖似针”,将属于听觉的“促织声”转换成了视觉形象的“针”;苏轼《夜行观星》中的“小星闹若沸”,以听觉上的“闹若沸”描绘了属于视觉形象的“小星”;严遂成《满城道中》里的“风随柳转声皆绿”,用视觉上的“绿”来形容听觉上的春风吹拂的无色之“声”。
这些运用通感构成的绝妙诗句,体现着诗人对现实的美所形成的独特感受,亦渗透着诗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随着诗歌艺术的不断演化和近代心理学研究的发展,通感艺术越来越多地被诗人们用于新诗的审美创造之中。
艾青在《吹号者》中是这样创造初升太阳的形象的:“而当太阳以hōng@①响的光彩/辉煌了整个天穹的时候……”诗人以视听挪移的通感手法,竟赋予太阳的“光彩”以“hōng@①响”的声音,看似无理,但在无理之中却创造了符合情感逻辑的美的意境,不仅描绘出太阳跳出地平线时的辉煌,且突现了诗人从心底流露出的震惊感。
臧克家在《春鸟》中对歌声的描绘也成功地运用了通感手段:“歌声/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
属于听觉艺术的“歌声”,本是缺乏具体形象感的音响,而诗人却将其转化为属于视觉范畴的星星,且能“听”出“灿烂”来。
在此,感觉的相互挪移,不仅刺激着人的听觉神经,而且使人的视觉神经也同时活跃起来,赋予“歌声”以最大的可感系数,形象地表现了“歌声”的音色美。
再如刘湛秋在《我穿过淡蓝色的夜晚》中写的“每条胡同都伸开温暖的臂膀”(着重号为本文作者所加。
下同),王小妮在《印象二首》中写的“我的黑发随着风在飘,随着风在唱”,舒婷在《四月的黄昏》中写的“四月的黄昏里,流曳着一组绿色的旋律”,杨炼在《长江,诉说吧》中写的“爱情,浸湿在萤火般的呜咽里”,等等,都是在诗人通感的审美经验中实现了多种感觉的交融贯通,使欣赏者从多感性的意象中获得了立体化的审美感。
从诗歌的审美创造来看,通感艺术有助于表现诗人对现实的美所形成的丰富而独特的感受,从而创造出新颖别致的审美意象,酿出具有特殊魅力的诗的韵味。
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一“闹”字就把杏花盛开的无声的姿态和色彩转化成波动的声音;王维《过青溪水》中的“色静深松里”,以听觉上的“静”来描写视觉上的清深的水色;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中的“寒磬满空林”,以触觉上的“寒”来描写听觉上的清远的磬声;陆机《拟西北有高楼》中的“哀响馥若兰”,将听觉上的哀婉朱声转换为嗅觉上的“馥”。
诸如此类的通感句,无不表现出诗人对事物的新颖而细腻的感受,把描写客观景物和抒发主观情感在通感心理的基础上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赋予所创造的审美意象以耐人深品的无穷韵味。
对于通感艺术在诗的审美创造中的特殊功能,钱钟书先生在《通感》②一文中,曾将白居易的《琵琶行》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作比,进行过精辟的阐述。
他说,在《琵琶行》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句中,白居易把琵琶声比作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虽写得娓娓动人,但仍是由声到声,从听觉联系到听觉,并未产生感觉的移借;而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中,则把琴声描写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将本来诉诸听觉的无形的琴声,转化为可睹可辨的随风飞扬的“浮云”和“柳絮”,使人听声类形,从听觉里获得视觉形象的感受,增强了艺术的审美韵味。
这种韵味,是诗人抓住了通感这一心理形式,运用比喻手法在读者心中形成的艺术感应。
类似《听颖师弹琴》这种借助通感而获得成功的古代诗篇,还有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它们都是通过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使听觉在惟妙惟肖的形象之中通于视觉,从而将读者引入“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形状如此”③的绝妙境界。
在当代新诗的审美创造中,通感艺术的特殊功能更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当代诗人们从自己的创造实践中越来越感到,诗中的审美意象只能单纯地刺激人的一种感官,其艺术感染力是低功能的,而通感则具有升华性的艺术力量,能在刺激人的多种感官时体现出更大的艺术功能。
同时,意象的通感现象也有助于揭示当代客观世界各种各样具有复杂微妙联系的内在关系,更宜于表现当代社会人们难以直接诉诸理性语言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所以,在当代诗歌的审美创造中,诗人们常以其对性质、色彩、声音、气味等不同范畴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的特殊发现为基础,形成通感的描写,使多种感觉在相互沟通中所形成的审美意象产生出特殊的韵味,且给人以异常的新奇之感。
请看青年诗人李钢在《蓝水兵》中写下的第一节诗:“蓝水兵/你的嗓音纯得发蓝,你的呐喊/带有好多小锯齿/你要把什么锯下来带走/你深深地呼吸/吸进那么多透明的空气/莫非要去冲淡蓝蓝的咸咸的海风。
”(着重号为本文作者所加)诗人于诗的节首,通过听觉向视觉的挪动,创造了发蓝的嗓音这一奇特的形象;于节末,又将视觉、味觉、触觉加以沟通,使无形的海风化作了蓝色而带有咸味的多感性形象。
这样,诗人借助于蓝色的浪漫渲染,便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以蓝色为底色的水兵海上生活全景图,唤起读者无限的审美联想,且增强了水兵形象的鲜明性。
在这节诗中,正是由于节首与节末的两个通感诗句的出现,才使诗中以蓝色的审美特征所酿成的诗之象趣及象之神韵,得到了有力的强化,从而构成了整节诗以色彩描写为主的整体美。
再从诗歌的审美欣赏来看,诗的通感艺术的运用,不仅扩大了欣赏者对艺术形象的感受范围,而且有助于欣赏者从不同感觉的联系中加深对艺术形象的美学价值的理解。
首先,诗歌借助于通感作用,可以积极推动欣赏者的审美再创造,把欣赏者从一种美的境界带入另一种美的境界,而这两种境界的融合,便使欣赏者获得更强烈的美感愉快。
欣赏者对于诗的鉴赏,首先是感觉的活动,感官接受艺术形象的刺激,并引起美感,然后便会在想象的作用下进入审美再创造的境界。
所以,诗中的艺术形象必须具有强烈的审美魅力,才能使欣赏者在产生审美意识的同时,进入审美再创造的高层次。
而诗中运用通感所创造的多感性艺术形象,就具有这种唤起欣赏者审美意识从而推动欣赏者审美再创造的艺术魅力。
通感艺术提供给欣赏者的审美观照对象,是能够同时刺激欣赏者多种感官的奇妙意象,可使欣赏者从现实的感觉与想象中的另一种感觉的沟通中,去再造形象的美,并从中获得艺术的无穷韵味。
例如高适在《塞上听吹笛》中写道:“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山关
”在明月当空的草原之夜,有人吹起《梅花落》的曲子,那阵阵悠扬的笛声,竟化成了落满关山的朵朵梅花。
在这里,诗人把听觉美的特征表现为与之相通的视觉美的特征,创造了梅花飘洒似的笛声这一通感形象。
它同时刺激欣赏者的视、听感官,使欣赏者在由笛声的听觉之美引出梅花的视觉之美的想象中,唤起审美再创造,眼前即会展现出笛声吹开朵朵梅花的边塞月夜的奇丽景色,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提供的意象世界的美。
由此还可看出,听觉形象的笛声转化为视觉形象的梅花,不但没有掩盖或歪曲原来的听觉感受,相反却使它的审美特征得到了更加鲜明而富有韵味的展现,从而加深了欣赏者对于原听觉形象的艺术美的领悟。
另外,诗歌借助于通感作用,还有助于使艺术形象被感受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统一起来,扩大了欣赏者对艺术形象感受的范围。
仅有单一感觉的诗中之象,在反映现实和给予欣赏者的感受方面总是具有一定的局限的。
视觉形象不能表现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不能直接诉诸于听觉;而听觉形象也不能反映在空间上存在的物体,不能直接诉诸视觉。
但是,在反映现实和感受方式上受到一定局限的各种单一的感觉形象,在诗中却可以借助于通感艺术来克服这种局限。
因为在通感的作用下,人的各种感觉可以彼此沟通,以这种心理现象为基础而产生的通感形象,所表现的不是有限时空中有限感觉的美,而是突破了有限时空而呈现于无限时空的美。
它使每一种感觉都能够将该种感觉所不能直接表现的其他感觉间接地表现出来,将诗中直接的感觉形象与间接的感觉形象相互交融,于是艺术形象被感受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便由此得到了统一。
例如臧克家于《春鸟》中写下的“歌声/象煞黑天上的星星”、晓雪在《歌声》中写下的“歌声象一片音乐的湖”等通感诗句,不仅可使歌声这一直接的感觉形象给予欣赏者以听觉的感受,而且也可间接地给予欣赏者以歌声所不能直接表现的视觉感受,使欣赏者不仅听到了动人的歌声,而且也看到了融于歌声中的星星在闪动,湖水在荡漾。
在这里,由于通感艺术的运用,才使歌声这一直接感觉形象在反映现实和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受方面的局限得以突破,在欣赏者听觉与视觉的共同作用下,丰富了形象感受的内容。
由此也可看出,诗中通感艺术的巧妙运用,确能收到高尔基所说的那种艺术效果:“你一面读,一面想象色彩、气味、声音、感觉,——非常鲜明地想象这一切,在一首诗里体味许多活的形象。
”④ 在诗歌的审美创造中,运用通感来形成具有多感性的新奇的审美意象,是艺术的心理思维规律的表现。
心理学认为,人类有机体分析器系统是相互联系的,大脑皮层中诸多的感觉神经兴奋点是相互作用的。
当某一客观刺激物作用于某一分析器从而触动某一兴奋点时,由于兴奋强度和兴奋区域的关系,也可能引起其他相关联的兴奋点的兴奋,形成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联觉现象,即所谓的通感。
《列子·汤问》中曾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
”钟子期由听到的伯牙的琴声,竟引起了与此相关联的视觉感受,产生了高山、江水的视觉形象,这就是大脑皮层不同神经兴奋点取得暂时联系的心理现象。
这种感觉之间彼此沟通的心理现象,可以出现在一切正常人的身上,因为产生通感的生理机制和主客观条件,对一切正常人来说都是存在的。
但这种普遍地出现在人的生活经验中的通感,大都是自发的,还不能成为艺术的审美创造的手段。
被应用于诗歌审美创造中的通感,应是一种超越自发而成为高度自觉的心理活动,体现着艺术的心理思维规律。
也就是说,诗人在运用通感时,必须在“有意注意”的作用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创造性思维,来达到多种感觉的相互沟通。
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诗歌通感艺术形成的重要的心理元素,而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就是创作主体的想象的驰骋和感情的注入。
想象是各种感觉挪移转变的桥liáng@②,诗中具有通感效果的审美意象的生成,皆是诗人能动地发挥想象力的结果。
康德在《判断力批评》中说:“审美意象,就是想象力所形成的那种表象。
”这种想象力,是创作主体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对客体进行加工与组合的思维能力,它运用于通感艺术中便可突破一般的逻辑心理规律,使现实的感觉与想象的感觉沟通起来,创造出多感性的审美意象。
例如在严遂成的“风随柳转声皆绿”⑤这一通感诗句中,诗人必须自觉地运用创造性思维,把属于听觉的无形的风声先想象成为有形体,才能获得被柳染“绿”的视觉感受,从而组合成绿色的“声”这一新奇的审美意象。
由此可见,如果不是以诗人自觉发挥的创造性想象为中介,就不能产生不同感官之间的相互转换与融合,当然也就难以形成具有通感特征的审美意象。
在通感艺术的运用中,创作主体感情的移注,更是一种高度自觉的心理活动,突出地体现着艺术的思维规律。
从审美创造的心理活动来看,诗中通感效果的形成需要诗人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但美感意识中的感知与想象总是受诗人主观情感的制约的,客观事物往往会因诗人主观情感的移注而改变固有的特质,产生感觉印象上的转换,形成多感性的意象。
也就是说,诗人心理上的移情作用,是产生通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李瑛在《谒托马斯·曼墓》中写下的诗句:“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钟声”被“打湿”,从听觉对象上竟产生了触觉感受,对此如以理智去审视显然是不通的,但却符合诗人情感逻辑的发展。
诗句中听觉与触觉的联通,是因诗人哀情的渗透而产生的一种想象性的串连。
站在托马斯·曼墓前的诗人,胸中弥漫着的是沉痛的悲哀之情,所以感到那连绵的雨水就如心中的泪水,那低鸣的钟声也象浸湿在泪水之中诉说着哀情。
“打湿”了的“钟声”这一触觉与听觉相互交融的意象的创造,实是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外射到外物上的结果。
诗歌创作的实践说明,通感效应在审美创造中的形成,是诗人主观世界活动的结果。
如果不是以诗人的审美意识为主导,不通过诗人主观能动性的创造这一思维心理过程,就不会创造出形象而新奇的多感性审美意象。
需要提及的是,我们虽然强调诗歌通感效果的形成必须充分发挥诗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排除主观随意性。
因为在通感艺术的运用上,感觉的挪移必须建立在具有某种共通性的基础上,并非任凭想象将几种感觉随意转换就能创造多感性的意象。
在诗的通感反应中,当一种感觉转化为另一种感觉时,二者总是在美感或情绪色彩上具有相通之处。
所以诗人在运用通感艺术时,总要考虑几种感觉不似中的某种相似,使一种感觉转化为美学上与之相通的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另一种感觉。
覃子豪在《追求》中曾写下这样的通感诗句:“大海中的落日/悲壮得象英雄的感叹。
”在这里,视中之物的“落日”发出了“感叹”这种听中之音。
视觉与听觉在此所以能够进行挪移的基础,是“落日”与“感叹”都具有“感伤”这一共同性的因素,使视听的转换具备了有情可循的合理性。
如果忽略了几种感觉不似中间的相似这一共通性,一味地滥用通感,便会使通感走向随意主观的形式主义的道路上去,这显然是不足取的 六)在妙用通感中开拓新天地 如“那一刻,风睡浪眠,四周是那样安静,鸟的声音传过来,是那样的清晰可闻,那样的清丽动听,就像是被环抱着它们的水洗濯过一样。
此刻,我的注视,全部是嫩绿的”。
声与形的通感共振,将美好的境界推向了极致。
通感思维可使写作的表达比平常多几个通道,又如: “月光下,那低头思故乡的离愁,已被古老的潮水年复一年的打磨得光滑如许了,在湖边浅水里静泊成一叶沉思的小舟。
” 通感思维可使语言表达比平常多了异彩灵光,如: “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
”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名句
参考百度文库:(1)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种客观实在是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土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 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6、“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③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7、“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①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8、“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9、“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模式,如逻辑格式等。
10、“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11、“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启膀上。
” 解析:牛顿的这句话表明了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
1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了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13、“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了实践锻炼和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
1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①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来指导实践的进程;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③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15、“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这句话里的“基础”指的就是实践。
16、“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 解析:黑格尔的这句话说明了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
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丰富的经验积累能加深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17、“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说明了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
这句话体现了非理性因素的动力作用。
18、“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意志对人的认识的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这句话体现了非理性因素的动力作用。
19、“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
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
”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非理性因素的诱导作用。
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的极可贵的品质。
20、“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21、“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
” 解析:这种命题的是错误的,因为它否定真理的客观性。
又如,“有用即真理”、“被社会公认的就是真理。
”等都是主观真理论。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22、“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
”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实践是检验价值评价结果的标准。
23、“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24、“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2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了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6、“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
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
在现实社会中,每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的民族那里都有自己的特殊表现形式。
27、“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形态更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曲折前进是历史的普遍规律。
28、“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体现了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①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②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③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以及革命阶级本身;④革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9、“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30、“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 解析:马克思的这话说明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
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他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
31、“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
” 解析: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温•古尔德纳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32、“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了: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②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③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33、“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宗教观念仍然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34、“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这表明任何一个时代的真理既有确定性、绝对性、又有不确定性、相对性,因此对一定时代来说不可能的事情对以后的时代来说往往就是可能的,因此真理需要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35、“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 解析: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36、“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 解析:这句话表明:①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②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37、“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 解析:黑格尔的这句话体现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统一的关系。
38、“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 解析:这句话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希腊、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典型句子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水是万 物的始基”、“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等。
39、“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
怎样才能找到古诗词赏析的选择题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
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
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
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
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
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
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
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
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 方。
提问\\\/此诗作者在什麽心镜下写成的? A.闻笛思乡 B.赏景 C.玩物 D.忧国 选A
若她涉世未深,就带她看尽世间繁华什么意思
后面一句话若她涉世未深,就看尽世间 若她心已沧桑,就带她坐木马 如果一个女生很单纯 就带她去看看美好的东西 如果一个经历了很多沧桑的女孩 就要给她平平淡淡安静的生活
听听那冷雨:赏析
1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赏析】:通过雨声的感觉,借冷雨,运用比喻,形象生动的将中国历尽磨难的心酸阐述出来。
2杏花。
春雨。
江南。
明确:独词成句,强调突出,引人注意,引人思考。
作者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家国之思,赤子之情。
3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明确:将雨描绘成糅合了听觉、触觉、嗅觉、视觉、味觉的一种全方位的感性的存在。
作者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和倾慕之情。
4、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明确:“凄凉”寂寞冷落,“凄清”清冷凄凉,“凄楚”凄凉悲惨,“凄迷”悲伤怅惘。
写出了景物凄凉而模糊的状态,是感情的递进,凄迷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
5、“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明确:比喻、拟人化的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别致,有弹性,有想象的空间。
将朴实的事物写得具体形象可感,写出了雨天的情趣。
6、 句式长短相间,错综灵活。
短句如“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
舔舔吧,那冷雨”,犹如阵雨的前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