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话是古旧的”中的“它”指代什么
“古旧”的含义是什么
@《我的记忆》 戴望舒
诗进入第三节,转为写记忆到来时的情态。
它“胆小”,它怕“人们的喧嚣”,它是人们孤寂的朋友,所以在寂寥时,“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实际在说自己的内心的脆弱,残酷的现实使作者产生了厌世、逃避的想法,它以很低的声音和碎琐的话语,与诗人作不肯休止的谈心。
“它的声音很低微”是说记忆对自己的慰籍效果甚微,但却比没有好的多了,正因为如此,才有“它的话却很长,很长” ,在连绵不绝的时空中,记忆成了作者唯一可靠的避风港。
这一节末尾的五行诗,更具体地透露了这“记忆”的内涵:“它的话是古旧的,老讲着同样的故事,它的音调是和谐的,老唱着同样的曲子,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声音,它的声音是没有气力的,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叹息。
”这是在讲回忆的内容,由于经常的回忆,所以“它的话是故旧的,老讲着同样的故事” ,作者这样不厌其烦的回忆,一方面在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另一方面也是从回忆中攫取生命的力量,克服现实中的种种困难,这也正映衬了“它的音调是和谐的” 。
回忆中并不全是美好甜蜜的事情,其中也充斥着酸涩和苦闷,“眼泪、叹息”道出了作者的苦衷,但因为虚幻的回忆,作者并不拒绝回忆这些回忆中的痛苦,相反,正是回忆中有了这些痛苦成分,自己的回忆才显得完整。
古老的故事和同样和谐而古老的歌曲,这些意象,很容易唤起人们对爱情的联想,把这联想与“爱娇的少女的声音”、“眼泪”、“叹息”放在一起来读,这“眼泪” ,这“叹息”当然是记忆中来造访的“少女”的,但又何尝不是在记忆中度日的诗人心境的外射呢
如何用自己的话描写戴望舒的<雨巷>的意境
写好
印象中是那个撑着油纸伞可哪闲逛首诗吧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
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
我认为不能这样看。
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
“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
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
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一句话概括戴望舒《在天晴了的时候》的大体意思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
初恋 1928年,戴望舒忧郁而强烈的感情世界里,深深地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
时年18岁的施绛平活泼可爱,与戴望舒忧郁的性格形成强烈的对比。
戴望舒当时寄居在上海施蛰存处,虽与施绛平日日相见,但他对爱情羞于启口,借诗表白,而施绛平偏偏笑而不答。
戴望舒身材高大但面部黝黑,面容不雅,使施绛平不悦。
对施绛平一往情深的戴望舒遭到冷遇后,他最终以跳楼相挟,施绛平勉强答应。
戴望舒兴奋之际,赶紧要父母从杭州赶到上海,向施的父母提亲。
施绛平父母起初是不同意这桩婚姻的,现在迫于这种情状,并在施蛰存的努力下,也勉强同意。
1931年春夏之际,戴望舒与施绛平举行订婚仪式,声势很大。
但施绛平提出了条件:戴望舒出国留学取得学业回来有稳定的收入后,方可完婚。
这时,戴望舒又一次陷入感情的低谷。
因为他太爱施绛平,面对施绛平提出的条件,他只有义无反顾。
1932年10月8日,戴望舒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兑现爱情的预约,他乘坐达特安号邮船离沪赴法留学。
在法国的3年中,戴望舒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由于自费留学的资金不够,他只得靠译稿来挣钱。
1933年8月,戴望舒终耐不住贫困,他写信告诉父亲准备回国。
父亲焦急中连忙写信告知施蛰存,施蛰存迅速电告戴望舒,请他慎重考虑回国一事。
接着为其筹款寄去,又电告他不要回国。
戴望舒的旅法好友罗大冈曾在文章里记载:戴望舒手上的钱花光了,生活发生问题,于是他向里昂中法大学申请接济。
而戴望舒在这样的环境里并没有好好学习,只不过把此当作生活的保障而已,尤其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传闻,戴望舒就更不去上课了。
1935年4月,戴望舒被中法大学开除回国。
一种说法是说他因为在中法大学住了两年半,毫无成绩。
另一种说法是他在西班牙旅游期间参加西班牙进步群众反法西斯示威游行。
直到走时,他才把这个消息千诉罗大冈。
上车时,只有罗大冈一人为他送行,学校没有给他途中的零用钱,只有一张火车票,从马赛至上海,是一张四等舱的船票,而其他学生是三等舱,四等舱夜间连被子都没有,晚上冷得只得蜷着身子来回翻滚。
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一个不相信的传闻终于得到证实,施绛平已确实恋上她原本就喜欢的那个人,戴望舒愤怒之下当众打了施绛平一记耳光,长达8年的恋爱终于结束。
与穆丽娟共结并蒂莲 沉浸在失恋伤痛中的戴望舒,当时住在刘呐鸥的江湾公园的公寓,与穆时英一家挨得很近,为了抚慰 戴望舒与穆丽娟戴望舒爱情的伤口,穆时英将自己的妹妹穆丽娟介绍给戴望舒。
小他12岁的穆丽娟的清纯、秀丽一下就迷住了戴望舒,使他很快从感情的困厄中挣脱出来,并于第二年结婚。
但1938年5月,戴望舒全家由上海乘船到香港后,两人间的感情逐渐有了分歧,他们常常因一点小事而大动干戈。
据穆丽娟忆起当年生活时说:他对我没有什么感情,他的感情给施绛平了。
1940年冬,穆丽娟回到上海决定离婚,戴望舒得知消息后,便 戴望舒与第一任妻子穆丽娟给穆丽娟发出绝命书:从我们有理由必须结婚的那一天起,我就预见这个婚姻会给我们带来没完的烦恼。
但是我一直在想,或许你将来会爱我的。
现在幻想毁灭了,我选择了死,离婚的要求我拒绝,因为朵朵(大女儿戴咏素)已经5岁了,我们不能让孩子苦恼,因此我用死来解决我们间的问题,它和离婚一样,使你得到解放? 尽管这封绝命书写得如此伤感,还是未能动摇穆丽娟离婚的决心。
戴望舒只好在离婚协议上签字,根据协议,戴咏素归戴望舒抚养。
第二次婚姻 1942年,戴望舒与同在大同图书印务局的抄写员杨静相识,并很快进入热恋。
尽管杨静的父母竭力反 戴望舒、杨静及子女对,但杨静是个充满个性的女孩,她冲破种种阻力,毅然与大她21岁的戴望舒结了婚。
杨静从小长在香港,娇小美丽,活泼好动,结婚时才16岁,由于彼此性格和年龄的差异,加之婚前缺乏深入了解,婚后不久便出现了感情上的裂痕,常常因生活上的琐事吵架。
1948年末,杨静爱上了一位姓蔡的青年,并向戴望舒提出离婚,戴望舒做了种种努力都未能奏效,两人各带一个女儿,戴咏树归杨静,戴咏絮归戴望舒。
望舒之死 到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胜利的消息频传。
曾经蒙受附日冤枉的戴望舒决定回到北方。
这时,卞之琳从英国回国,路过香港,戴望舒决定与他结伴而行,他对挽留的朋友说:我不想再在香港呆下去了,一定要到北方去。
就是死也要死得光荣一点。
到北京不久,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负责法文科工作,对于这项工作,他十分欣慰,曾向新闻出版总署的负责人胡乔木表示,决心改变过去的生活和创作方向。
而这时,他的哮喘病已严重到上楼都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
为了更好地工作,他听从医生建议动了手术,但病情并未好转,由于惦记《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法文翻译,他提前出院,并给自己打麻黄素针,在家治疗。
1950年2月28日上午,他照例自己打麻黄素针,为了能早点治好,他加大剂量,注射后不久,心脏跳动剧烈,扑在床上就昏迷过去,等送到医院,已经停止了呼吸。
命运多舛的戴望舒一直在曲折中行走,当曙光照耀他时又过早离世。
卞之琳在悼念文章中说:望舒的忽然逝世最令我觉得悼惜的是:他在旧社会未能把他的才能好好施展。
现在正要为新社会大大施展他的才能,却忽然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