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高考志愿填报中的“大小年”是什么意思
高校招生中,存种大小年现象。
年填报某高校的人数比计划招生数高出许多直接结果是太高了当年的录取分,这就是大年。
而因为这年的录取分高,竞争非常激烈,下一年许多考生望而却步,不敢报考该校,于是参与竞争的人少,录取分相应就降下来,这就是小年。
再下一年的考生因为录取分数低,报考的考生又大大增加。
如此循环,报考人数和录取分起伏十分明显,就形成了所谓的大小年现象。
以下是我们总结的通过分析大小年来准备高考志愿。
一是录取分数陡然冲高,或较长时期在高位运行。
所谓“陡然冲高”,比如2014年湖南大学在理科重庆招生,出现小年,录取分数532分。
因为2013年湖南大学理科在重庆大学招生分数达到581分,达到了历史新高,因此2014年出现小年,旭德高考咨询抓住这个机会,推荐了接近20个重庆考生低分考上了湖南大学。
二是招生计划数的变化,在没有重大利好或利空信息的前提下,招生计划数减少,当年最低录取分就会升高;招生计划数增加,最低录取分就会降低;招生计划数大幅增加,最低录取分差就可能为0。
比如2012年东北大学在四川增加了52个招生计划,录取人数从2011年人数64分增加到2012年的116人,分数从539分下降到525分(2011年四川省控线519、2012年四川省控线518分)。
三是有关该地区、或者该校的重大利好或利空信息,利好信息。
比如2008年四川出现地震,四川的学校录取分数都大幅下降。
还有就是高校更名和首招,都会出现低分或者小年的情况。
比如2012年合肥工业大学第一年在四川招生,超一本线0分就能被录取。
总结:每个区域都有大小年学校,我们要认真分析学校每年录取分数、招生计划、招生信息变化等因数,提高学校的分数判定能力,我们在平行志愿的情况下,适当冲一些可能出现大小年的好学校,是可能的,也是有机会的。
旭德高考咨询致力于帮助考生和家长进行高考志愿的填报,详情百度搜索“旭德高考咨询”
幼师对幼儿的很短的祝福语
阴十三念,是他是他就是他少年英雄小哪吒,然后动作,宝葫芦就出现了,
高考招生大小年是啥意思
出现“大小年”的学校一般都是考生比较向往的学校,这从其每年的高考录取分中便可看得出来。
不是每所学校都会有“大小年”现象,同一所高校在某省市可能有“大小年”现象,但在另一些省市就未必有“大小年”现象。
高考招生中,存在一种所谓“大小年”的现象,就是某个或某些学校的招考人数很不稳定,起伏很大。
某一年填报该校的人数比计划招生数高出许多,直接结果是当年的录取分数线被抬得很高,这一年称之为“大年”。
由于这一年录取分高,竞争异常激烈,使下一年许多考生望而却步,不再报考该校了,带来的结果是参与竞争的人少,录取分相应就降下来,人们将其称之为“小年”。
再下一年的考生看到上一年的录取分不高,可能报考的人又多了……如此循环,报考人数和录取分数起伏十分明显,就形成了所谓的“大小年”现象。
高考大小年 是什么意思啊
(今年是大年还是小年啊)
你好,很高兴能够回答你的问题。
大小年 现象其实有点类似于市场规律。
考生填报志愿时,往往会参照高校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特别是上一年在当地的分数线。
根据考生普遍的报考心理,如果上一年某高校录取分数特别高,当年考生就会因为担心录取难度增大而改报其他学校,从而导致该校报考人数减少,分数线降低;反之,下一年的考生又会争相填报,抬高其录取分数线。
这就形成高校录取的大小年现象。
但是,大小年现象并非特别明显或者规律,它具有很强的偶然性。
如果考生能够正确把握大小年现象,找出规律,就可以再志愿填报中避开高峰(大年),寻找低谷(小年),增加被录取的几率。
使用手册:大小年只能作为志愿填报的“药引”,不可过量,否则会物极必反。
TIP 1. 高校录取过程中是否存在大小年现象,需要考生结合往年录取信息,并综合学校多方情况全面判定,地理位置、学校改名、院校升级等都会成为影响高校录取走势的因素。
而不应该道听途说,凭感觉轻易判断,而判定时,考生也最好研究高校连续3年在当地的录取走势。
TIP 2. 如果能够基本确定高校录取的大小年走势,那么考生就应该对大年和小年,确定不同的报考策略。
遭遇高校录取大年时,应该审时度势,确定自己的报考行为:即至少利用三年以上的学校录取平均分,确定学校的录取分数曲线变化,避开“大年”,找准“小年”使自己能够顺利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
TIP 3. 把握大小年现象能给考生志愿填报带来意外,但它也不是确保被录取的灵丹妙药。
很多时候运用大小年现象报考,不能收到两全其美的结果,只能是一种只能保证学校无法保证专业的“幸运”罢了,因为好的专业都在第一志愿被考分较高的考生占有了。
所以运用大小年现象报考,只能勉强进入某个学校,而专业大多只能是相对冷门的专业了,这对特别向往某所学校的考生比较适用。
TIP 4. 高校录取中的“大小年”情况,有时并非呈规律性变化,即上一年是“小年”的话,而下一年未必会出现“大年”,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有时甚至会出现连续两个“大年”或“小年”。
此外,并非每所学校都会出现大小年现象,也未必同一所高校在每个省都出现大小年现象。
尤其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牌大学,每年报考人数很多,录取分数也很高,录取中就不会出现大小年现象,即使同一所学校在不同省的录取情况不同,是否出现大小年现象,不能一概而论,考生必须至少研究三年高校录取情况才能有大致判断。
TIP 5. 大小年现象最好用来选择保底志愿,最重要的是把第一志愿的文章做好。
2005年江苏文科考生晓艳,高考573分,高出当年一本线13分。
其实早在考前晓艳和父母就决定不管成绩如何,一律只考虑省内院校,而晓艳也对南京师范大学情有独衷。
经过查询,2004年南师录取最低分575分,与当年一本线持平,而自己今年比一本线高13分,通过这样的比较,晓艳觉得自己报南师绰绰有余。
可是正当她要将南师作为第一志愿时,班主任的一席话惊醒了陶醉在喜悦中的晓艳。
“若按去年的情况以你可以报南师,但录取形势每年都不一样。
你是复读生,尽量不要去冒险,要求稳妥,能走尽量走。
”于是晓艳认真查询了南师往年的录取分数,发现学校在录取时的确存在“大小年”现象,而2004年恰好是“小年”。
于是晓艳觉得2005年肯定是“大年”,她最喜欢的法学专业近几年录取分数竟然高出一本线30~40分。
后来她将目光锁定在江南大学上。
认真查阅江南大学往年的录取分数,她惊喜地发现,江南大学2002年、2003年、2004年连续三年在江苏生的录取分数线与一本线持平。
以晓艳高出一本线13分的成绩,报考江南大学是十拿九稳的事,再说,江南大学还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了。
因此,她毫不犹豫地在第一志愿上填上了江南大学。
虽然这样,她也不敢轻视二本志愿,她选择南审,南财等作为自己的第二梯队,以防万一。
晓艳一向对法学比较感兴趣,因此专业选择没太费劲。
但为了保险,晓艳在江南大学的专业栏里是选择了“服从调剂”。
事实正如晓艳所料,自己毫无悬念地被江南大学法学专业录取。
而当年南师法学专业录取的最低分也要591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满意的话请选择采纳,这样可以为更多的网友服务,如果不满意,请继续补充;如果想要咨询更加多,请加我为问问好友,有事直接向我求助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