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说说 > 感谢侨胞捐赠口罩的朋友圈说说

感谢侨胞捐赠口罩的朋友圈说说

时间:2014-12-02 17:33

求关于故土或乡情的好段

好段:①对故乡的情感,是一种捉摸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搏遣不开的感情。

它好像很巨大,又好像很琐细。

具体得如一撮土、一滴水,又大得无从搬移,无法传递,不可替代。

它是天,它是地,它是山,它是水,它和民族.和祖先,和各人逝去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的岁月,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个人的经历镶嵌在一起,盘根错节地联在一起。

它对别人毫无意味,对自己知无比亲切:它不会让人时时挂念,却又令人终生难以忘怀。

②啊

对不起,家乡的秋,我笨拙的双手描绘不出你的美妙与神圣,但你使我震撼。

作为家乡的女儿,我在心里了解你,你打扮的花枝招展,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回报生你养你护你的家乡和父老乡亲们。

我真心感谢你,家乡的秋,你给乡亲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与希望;你给我带来了生活的勇气与自信;你让我感悟了生命的真谛,我真心感谢你

例文:思乡古人说:“水是吾乡清,月是故乡明。

”思乡是客居他乡的人对故乡的依恋。

故乡是一杯醇酒,让我沉醉一生。

每每想起故乡,总会在记忆的黄昏里飞满蜻蜓,炊烟也成了黄丝带在梦里飘摇。

鸡鸣狗吠甚至和邻里的争吵都成了一种很温馨的回忆,如一曲轻柔的音乐,伴随着淙淙的溪流声在心底流淌,让我的乡思变得如此诗意盎然。

或许是离乡太久的缘故,行走在故乡的古街深巷中,嬉戏的小孩视我为观光的游客,而我熟悉这里的一切,深巷中也有过我快乐的童年。

没有人叫喊我的名字,没有人跟我说话,这样反倒觉得自在逍遥。

若这个与我招呼,那个与我聊上几句,那激动兴奋的心情,便会惊动心中那漫游的小鱼,这是一条在故乡大街小巷惬意地游动的小鱼,这条鱼喜欢故乡的热闹,也喜欢故乡的雅静。

漫游其间,感觉故乡像一条宽阔而清凉的河,会令自己胸怀荡开无数感动的涟漪。

无论我身处何时何地,那悠悠的乡思,总让我感到轻松,温暖,因为故乡会伸出她那温情的手,为我拂去满身的风尘。

乡思如春草,在悄无声息的暗地里生长着;乡思如醇酒,在密封的瓷坛中悄无声息地暗自酝酿着;乡思如一杯不加糖的咖啡,微微地品呷中有意蕴深远的苦味;乡思如阿尔卑斯奶糖,淡淡的醇甜中是无尽的馨香,是牵挂的思量

【名言警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3.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余光中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5.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 庄  6.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贺知章  7.他乡有明月,千里寄相思。

——李 峤  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  9.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

—— 彭德怀乡情诗句:1.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2.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4.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6.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素材展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园,自己的故乡。

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谁不说自己的故土美。

在古代诗歌中我们经常品味到一股股浓烈的羁旅之愁,远离故土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让人牵肠挂肚,让人泪眼婆娑。

乡恋这种感想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激荡着游子的心。

  【精彩素材1】  爱祖恋乡  闽籍境外乡亲爱祖恋乡,乐善好施, 窗体顶端窗体底端福建省各级侨务部门认真做好华侨捐赠公益事业的管理和服务,努力为他们的捐赠义举提供帮助。

对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中作出贡献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及时给予表彰,进一步激发了境外乡亲爱家乡、爱祖籍国的热情,去年全省捐赠公益事业达六亿元,其中重点侨乡泉州市达三点九亿元。

  在2005年五月第四届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上,福建省政府举行了捐赠公益事业表彰仪式,授予捐赠福建省公益事业达亿元以上的十二位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福建省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金质奖章,会后又以卢展工省长名义给捐赠千万元以上的侨亲发出感谢信,在海外乡亲中产生热烈反响。

  【素材点拨】  三国时代“建安七子”王粲有言:“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怀念故土是人之常情,不会因贫穷或显达而变心。

闽籍境外乡亲爱祖恋乡,实则是民族的骄傲,社稷的自豪,它像一面旗子高扬于乡恋的山冈上。

  【适用话题】  “恋乡与爱国”“乡恋”“乡情”“故土情结”等。

  【精彩素材2】  一纸通行证,司令魂归乡  1985年10月22日,一代名将许世友在南京军区总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医院八病区告别了尘世,享年80岁。

  许世友要求棺葬的报告送到北京,中央领导和中央军委领导传阅,全国解放后,除了任弼时没有火葬,谁有这个胆量要求土葬

谁也做不了这个主。

最后,报告送给了,请他拍板。

     最了解许世友,他瞻前顾后,最后感到许世友毕竟是许世友,全中国只有一个,便在报告上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许世友土葬的消息并没有公开。

灵柩归故里的日期只在极少数高层人物的掌握和筹划之中,越发将许世友的葬礼搞得神秘化,人们都在暗地里猜测。

实际上,许世友将军要求土葬只不过追求一种“叶落归根”的情结,人们的一切猜测都是不得要领的。

  【素材点拨】  魂归故土,叶落归根,是很多人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最大愿望。

实际上,这种想法和观念就是一种回归故土的情结,是对家乡的一种精神回归。

谁不思念家乡,谁不想念亲人呢

许大将军的最后要求看似特殊,实则自然朴素。

  【适用话题】  “魂归故土” “叶落归根”“思乡”“特殊与朴素”等。

给远方亲人写一封信,400字

有啊! 美科学家发现:人类心脏或有思考和记忆功能 年06月27日 中新网6月27日电 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类的心脏也许有某种“思考和记忆功能”

这正是许多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突然性格大变、继承了心脏捐赠者性格的原因。

据统计,每10例接受换心手术的病人中,就有1人会出现性格改变现象。

据美国侨报报道,40岁的退休货车司机杰姆·克拉克从来都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他从不曾给妻子玛吉写过一封情书,因为他15岁就离开了学校,文法差得要命。

所以当去年的一天,杰姆突然坐到桌子前,开始给妻子写下一行行的情诗、表达细腻的情绪时,连他自己都感到了震惊。

原来,杰姆在半年前刚刚接受过心脏移植手术,他确信自己写诗的“怪癖”来自那颗移植的心脏,因为捐赠者一家都爱写诗。

美国加州心脏数学协会的专家也深信心脏并非一个“泵”那么简单,他们最近发现一种能够具有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的神经细胞的确在心脏中工作,并且组成了一个微小但却复杂的神经系统。

“心脏具有记忆”的观点目前仍未获得主流医学界的认可,但许多接受心脏移植的病人都深信,没有任何其他理论可以解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连串怪事麻烦采纳,谢谢!

图上有什么人在献爱心最短的作文

是啊

亲爱的朋友,地震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8级超强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社会各界和热心人士都非常牵挂,纷纷行动起来,踊跃捐款捐物。

他们当中有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奶奶,有抱在手里的小弟弟、小妹妹,有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还有心里装满爱心的叔叔阿姨。

在废墟上,工人叔叔们夜以继日地为你们重建家园、抢修校园而忘我劳动。

我深信,不久,你们就会重新拥有温暖的家和美丽的校园。

我班的同学们毅然表示:节衣缩食也要省出点钱出来,帮助灾区的人民顺利度过难关

虽然这次我们募捐刚刚开始,资金不多,捐赠的衣物有限,但却代表了我们真诚的心意

希望我们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用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实际行动,为灾区的父老乡亲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我们也将自己几年来存的零花钱,通过班主任寄给你们,为你们重建家园尽一份绵薄之力。

也希望你们能够早日从灾害中振作起来,积极进行生产自救和恢复工作、学习,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依靠我们自己勤劳的双手,重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灾难是无法挽回的,但是灾难无情人有情。

全世界的人们都会向你们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的人们重建家园尽一份力,奉献一片爱心。

今天我们全校师生正为你们捐钱捐物,献出我们真诚的爱心。

愿这些钱物能够早日送到灾区最严重的地区,帮助哪些极需帮助的人们。

学生献爱心 网上图片 灾区的小朋友们,我希望你们不要太难过,振作起来,勇敢面对。

虽然有些小朋友失去了家园和亲人,但她们还有一个可以依赖的大家庭——亲爱的祖国

祖国和人民时刻都在关心着你们,正为你们早日重建家园、重返校园尽力。

老师献爱心 灾区的小朋友们,虽然我们相隔数千里,但我和你们的心是紧紧连在一起的,用我的一片真情抚慰你们哪创伤的心灵吧

快快地行动起来吧

你们哪里现在虽没有了欢声笑语,这只是暂时,我想将来一定会有的。

最后祝你们早日平安幸福

海外华侨的赤子之心的故事。

400字左右

了母亲的召唤 ——陈龙一个归国华侨的平上世纪80年代,一部反侨参加祖国建设的电影《海外赤子》曾轰动一时,该片的主题歌《我爱你,中国》,更是广为流传。

在那个年代,由于新中国的建立,一大批海外华侨看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抱着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毅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他们中间大部分人也许并无分文,有的是一颗赤子之心,就像无数的溪流一头扎进大海的怀抱。

这其中,一个叫陈龙平的人就在他们中间。

  8月末一个炎热的上午,记者来到汉口航空路社区门口,一位早已年过古稀的白发老人早就在那里等候了。

穿过社区的小巷,老人指着一栋单元楼房说,这里是航空路80号,武建集团机施公司宿舍,我家就住在这里。

当年建这栋房子的时候,没有用一块砖,采用的是结构搭板工艺,全是预制构件材料,这种房子当时在武汉市也只有两栋。

  1932年,马来西亚北婆罗州三大根市斗湖镇,当时还是英属的殖民地,一个祖辈早就移民该地的华人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孩,取中文的名字叫陈龙平。

陈龙平的父亲在当地开了一家理发店,母亲也做点零活,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虽说在海外出生长大,因为华裔在当地的社圈众多,陈龙平从小受的是中式教育,六岁那年,他就在当地华人开办的新华学校上学了。

  (照片1)陈龙平的少年时期  1937年抗战爆发后,全世界的华人得此讯息纷纷声援祖国,风潮波及各地,于是新华学校组织的抗日救国儿童团里,陈龙平成为了各项活动的骨干人物,受到老师和校长的器重。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抗日救国捐赠演出上,年仅八岁的陈龙平在剧中扮演主角。

一对兄妹逃出敌人侵占的家乡,妹妹打死了日本人,哥哥抱着她慢慢站起来唱起了《松花江上》,一时间台上台下群情激愤,观众纷纷慷慨解囊,钱币直接撒到台上,成龙平深受震撼。

从此,爱国的情怀就在他的心底扎下了根。

  1942年,日军南迁,攻占南洋,北婆罗州被日军统治,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又重归为英国的殖民地。

经过了几年战乱的洗礼,陈龙平这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已经成为了英国橡胶园里的一名工人,开汽车、开推土机。

在众多的华人思想中,祖国的利益和他们息息相关,一切有关国内的战事消息和进步思想,通过华商与海外的往来,在他们中间传播。

1946年,陈龙平认识了马来西亚共产党的一个姓郑的负责人,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经常参加他们组织的一些罢工活动,抵抗资本家对劳动工人的压迫,争取人权和待遇。

  (照片2)陈龙平在英国人的橡胶园里劳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陈龙平对祖国的渴望也与日俱增。

1949年,中国解放,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对于海外华侨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虽然英属地对信息封锁的非常严格,但是在当地的华人中间,人民日报、人民画报依然在暗地里传阅。

他说:“不能让他们知道,让他们知道就会被捉去坐牢啊

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拥户中国共产党的。

”  祖国方面的消息不断传来,一批又一批的华侨华人相互带动奔赴祖国各地,作为一个年轻的中国人,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啊

  回国的路并不顺利,在英国人的领地,想要申请回国是非常困难的。

英国人的审核十分严格,就算层层审问过关,也未必能通过申请。

1952年,陈龙平已经经过了四道审问程序,最后英国人干脆单刀直入:“你回去干什么

你回去是不是打仗

”他说:“我不是回去打仗,我们祖国解放了,我回去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再一个还可以分到田地,我回去种田。

” 英国人当然不信说,“你真的会去种田吗

你不回去打仗吗

”当时朝鲜战争爆发,他们认为陈龙平是回去打仗的。

英国人气势逼人:“你回去种田,你有田地吗

”陈龙平说:“我回去了,我的国家就会给我田地。

” 又经过了近一年漫长的等待,陈龙平终于盼来了他梦寐以求的消息。

1953年12月13日,搭载华人华侨的海轮停靠在香港九龙,走过通关口岸与祖国大陆接壤的桥梁,陈龙平有生第一次目睹了祖国的面貌,母亲正热情的敞开怀抱迎接游子的归来。

他回忆着当时的情景:“这边是祖国,这边是香港啊,这边是人民解放军,这边是英国的兵呢,我们一过桥的时候,广播里面就说欢迎你们回来参加祖国建设,并播放《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曲,当时我们在船上有十几个人都掉眼泪了,多少年的期待、多少年的思念,今天终于梦想成真,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  第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陈龙平等人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中侨办将他们先送到广东台山华侨学习班学习,然后问他想做什么。

当时的陈龙平除了归国的心和报效祖国的热情,别无所求。

他说,我回到祖国,就是想做事,想做工,做什么都行。

  华侨学习班结业后,1954年,同归的大批华侨被分配到了祖国各地,陈龙平一行两百多人被接到了武汉。

他至今还清楚的记得那天,当轮船一到汉口,在粤汉码头的两边站满了欢迎的人群,敲锣打鼓,举着大幅标语“欢迎归国华侨参与祖国建设”,陈龙平又一次热泪盈眶,他说:“受到这样的关怀和热情欢迎,感到祖国真是伟大

”。

从这以后,陈龙平开始扎根武汉,成为武汉市建工局第二建筑公司的一名司机。

在一张印有“1954年归国华侨汉口一分二组全体同学留念”字样的老照片上,陈龙平风华正茂。

  (照片3)1954年分配到武汉建工局二公司的华侨合影,后排左一为陈龙平  1954年夏,武汉遭遇了建国以来长江最猛烈的洪水袭击,陈龙平的车被派上抗洪一线,那是他刚工作不久,怀着要为祖国做事的心情,不讲条件,拼了命的工作,将所有的能量扑在工作中,不分日夜奔波在抗洪抢险的路途上。

当时防汛指挥部一共就只有二十几台车,时间紧、任务重,还要克服洪水的危险。

任务犹如军令,再大的困难,再危险的地段,物资必须送达。

就这样,这位活跃在抗洪一线的小伙子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许,当得知他还是归国华侨时,人们既惊讶又佩服。

  建国初期,武汉的经济建设如火如荼。

1955年,武汉展览馆的建设中,陈龙平又经历了他工作中一次大的挑战。

那时,连接汉口和汉阳的江汉一桥还没有完全合龙,可是展览馆的建设需要大型的砧木,而当时的大型砧木厂却身在汉阳,货车根本无法抵达。

重点工程工期不能耽搁,于是最后大家想了一个冒险的办法,在尚未合龙的断桥面上搭设跳板,现场指挥车辆通过。

  陈龙平虽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可是当他的车到了江边,看着那临时搭设的活动板材和下面滚滚的江水,心里依然免不了害怕。

现场的修桥工人看到此景,也在不断的鼓励他:“不要紧,我们看着呢,指挥你过,保险没问题

”陈龙平鼓足勇气,在工人指挥下,缓缓而顺利的通过,他说,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1957年,陈龙平与在武汉工作的广东籍姑娘结婚。

由于陈龙平一心在工作中,家是他光顾最少的地方,1958年大儿子出生时,正遇妻子难产,他也无暇顾及。

记得妻子难产动手术,要家属签字,还是人事科里面的马科长,代他签的字。

  (照片4)陈龙平和他的车队  由于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陈龙平年年都被评为先进,1959年他被授予湖北省劳动模范,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4年,组织上将他由一名司机提拔为车队队长,两年后正式脱离一线进入管理层,成为车队的法人代表。

当时车队有近百台车的规模,其中包括武汉市仅有的几台二三十吨的大型吊车。

所有的任务调度、安全生产、自负盈亏,甚至包括所有职工的生活、福利、家庭琐事,陈龙平都得一一挂在心上。

他说,我要为党和人民负责,我的青春全部贡献给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我无悔当初回国外抉择。

在与陈老的交谈中,记者经常能听到他提及的一句话就是:“我没有什么要求。

”  1992年,陈龙平退休后,住在航空路80号,武建集团职工宿舍的一栋单元楼里。

这还是在单位分房子的时候他一让再让最后获得的,他说,我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了,退休工资够用,子孙都好,平日里每天上午,都会步行十来分钟到不远的中山公园锻炼身体,看人下棋唱戏,和老友聊天。

  记者起身告别时,陈老指着窗外楼下一片写字楼的草坪说:“你看,这块地方,就是当年我们车队的车库,刚才你看的那张照片,就是在这儿拍的,我那个时候,已经是队长了。

”。

  凡故事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