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岛情人崖跟海神庙选一个去的话哪个比较值得去
说说去过的心得
谢谢~
各有千秋吧,还是自己去感受一下,每个人的感受不同,情人崖周围风景不错,海神庙日落不错,非要做一个选择的话,我个人选择去情人崖
谁给我说说海神的故事
更具赫希俄德等人之说是: 俄克阿诺斯(Oceanus)是环绕世界的大洋,他的妻子沧海女神泰西斯(Tethys)是水源之母。
他们三千个女儿俄克阿德斯分布在世界各地。
白昼女神赫莫拉与太空亮度神埃特尔之女 塔拉萨(Thalassa)是海面女神,她是彭透斯的妻子,她代表了波光粼粼的海面(发光的海面)。
塔拉萨与彭透斯生有海水女神哈利亚(Halia),她代表了彭透斯里面的咸水(海水)。
彭透斯的长子,涅柔斯与三千大洋神女(女神)之一的多丽斯生有些海神和50位美貌的涅瑞伊得斯,她们分别代表了海的各种象征,她们是: 海航神女 普罗托(Ploto);海统神女 欧克然忒(Eυcrante);海安神女 萨俄(Sao);海双神女 安菲特里忒(Amphitrite);海礼神女 欧多拉(Eυdora);海生神女 忒提斯(Thetis);海晏神女 伽勒涅(Galene);海绿神女 格劳刻(Glaυce);疾浪神女 库墨托厄(Cymothoe);海穴神女 斯珀俄(Spio);海疾神女 托厄(Thoe);海咸神女 哈利厄(Halia);海物神女 帕西忒亚(Pasithea);海怜神女 厄拉托(Erato);海胜神女 欧尼刻(Eυnice);海蜜神女 墨利忒(Melite);海港神女 欧利墨涅(Eυlimene);海出神女 阿高厄(Agave);海赐神女 多托(Doto);首航神女 普洛托(Proto);海运神女 斐儒萨(Pherυsa);海力神女 狄娜墨涅(Dynamene);海礁神女 涅萨亚(Nesaea);海滨神女 阿克泰亚(Actaea);海治神女 普罗托墨狄亚(Protomedea);海赠神女 多瑞斯(Doris);海阔神女 帕诺珀亚(Panopea):;海涛神女 伽拉忒亚(Galatea);海驰神女 希波托厄(Hipothoe);海俊神女 希波诺厄(Hipponoe,收浪神女 库摩多刻(Cymodoce);海浪神女 库摩(Cymo);海滩神女 厄俄涅(Ione);海盐神女 哈利墨德(Halimede);海法神女 格劳科诺墨(Glaυconome);渡海神女 蓬托波瑞亚(Pontoporea);海汇神女 勒阿戈瑞(Leagora);海聚神女 欧阿戈瑞(Evagora);海导神女 拉俄墨狄亚(Laomedia);海多神女 波吕诺厄(Polynoe);海自神女 奥托诺厄(Aυtonoe);海释神女 吕西阿那萨(Lysianassa);海羔神女 欧阿耳涅(Evarne);海沙神女 普萨玛忒(Psamathe);海劲神女 墨尼珀(Menippe);海屿神女 涅索(Neso);海妙神女 欧彭珀(Eυpompe);海律神女 忒弥斯托(Themisto);海意神女 普洛诺厄(Pronoe);海无神女 涅墨耳忒斯(Nemertes)。
海王波塞冬(Poseidon)之子海兽牧神 普洛透斯(Proteus)和海沙神女普萨玛忒(Psamathe)生有深海神女 厄多忒亚(Eidothea)。
还有其他很多很多海神,其中不乏老海神。
彭透斯、俄克阿诺斯、波塞东等没有谁取代谁的意思,波塞东虽是海王,但他的权利确实是有限的,他无法号令诸如彭透斯、陶马斯、俄克阿诺斯等等诸多古老的海神。
非要分出管理的范围的话,他彭透斯是整个大海、俄克阿诺斯是环绕宇宙的那条大洋、波塞东似乎只有地中海..... 其实也是一样的就连宙斯也无法号令希腊所有的神。
形容房屋破旧的句子
说这家的房子都墙不避瓦不挡雨了比幽暗的灯光、发黄面、简陋破旧具、漏雨的屋顶(下雨便有交响乐)、布满蛛网、落尽灰尘、屈指可数的几件摆设、空荡荡、狭窄、阴暗……为衬托.破烂的有一个词最为生动贴切,即“家徒四壁”
日照可以烧香的寺庙在哪里
烧香的地方有很多,五莲山、森林公园、蹬山、、桃花岛。
但我只推荐你去五莲山的光明寺烧香,光明寺是明代四大皇家寺院之一,就有丰富的宗教内涵及人文历史。
其他的寺庙嘛,说白了都是骗钱的,都很贵。
我做过导游的,这些比较明白,但是也只能告诉你这些
赞美美景和人的句子
解答1.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张道洽《岭梅》 2.春城无处不飞花--唐朝.韩鸿《寒食》 3.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8.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求一篇“世界遗产”的导游词
各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你们好
欢迎来到“世界遗产”之北京故宫,我是来自厦门的李导游,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细细游赏一番吧。
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地点位于北京城中心。
开始建造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也就是现在说的1406年至1420年,后来经过多个朝代的劳动人民细心修改,变的非常的富丽堂皇,但仍保持着原来的布局和规模,,是世界上保存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木构架宫殿建筑群。
最先的设计人是蔡信、阮安等,主持施工的人是蒯详、陆详等,名字里都有详哦
我们说完了北京故宫的历史和人物建造,现在该说说外观和排列顺序了吧
这座城设四个门,南门正中面是午门、北边是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四门个建有重檐庑殿顶门楼。
这座城的四个角都还布有一些结构精巧、外观秀丽的角楼。
外面的墙有10米多高呢
还有护城河宽52米,够宽的吧
长3800米,整个建筑群按南北中间的中轴线为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次有序。
听完了一以上那些,你应该对北京故宫有些了解了吧
可能你还不知道把,连皇帝的住所都是那么井井有条
文化殿,武英殿是面阔九间的但檐歇山顶建筑。
文化殿是皇帝听大臣讲书的地方,武英殿是皇帝吃饭、居住和召见大臣的地方。
后三宫、东西六宫和乾清宫和坤宁宫通直御花园。
坤宁宫和乾清宫是内廷的正殿、正寝,是皇帝、太后和皇后的正式居住场所,平均面积宽九间,为重檐庑殿顶。
前三殿是全宫最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有达8.5万平方米,是宫城的12%,后三宫则为前三殿的25%,期于宫殿依次递减,主要突出前三殿、后三宫的主要地位。
1961年定位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过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怎么样,对我李导游的介绍还满意吗
如果不满意,请多多指教,好让我步步高升啊
东海龙王十个女儿
东王属于海龙王,据说东海龙王活了一海龙王的子嗣非常的多,有九个儿子,东海龙王的九个儿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龙生九子。
那么东海龙王有几个女儿呢
据说东海龙王有十个女儿,这十个女儿也都是非常出色的。
下面我们就说说东海龙王的这女儿们的情况。
据说东海龙王曾经娶了两位夫人,一位是龙母,另一位是海神娘娘。
龙母生下了前面的八个龙女,东海龙王与海神娘娘生下了双胞胎姐妹,九龙女和十龙女。
据说东海龙王的大龙女与二龙女嫁给了天公,被封为了天妃和易妃。
据说天妃就是人们所信奉的妈祖,不仅能保佑航海捕鱼之人的平安,而且还兼有送子娘娘的职能。
在海上作业的船民与渔民中都非常的信奉天妃,据说每当出海遭遇风浪危急时,船民和渔民只要向这位神灵号呼求救,她就会派遣红灯或神鸟赶去搭救,可以让人们免于海难。
所以船民与渔民都建庙立祠,定期举行祭祀。
东海龙王的三女儿和四女儿据说后来顶替了泰山娘娘的位置。
七龙女名字是龙彩凤,为平息海龙与天龙之间的恩怨,释佛作主将七龙女许配给玄龙为妻。
八龙女,也就是八妖,极为妖艳。
心月狐与八妖关系非常好,形同姐妹。
九龙女,龙彩珠,转世之后成为了武则天、西太后。
十龙女龙彩荷即娇芳娘,后来嫁给玄龙为妾,与自己的姐姐七龙女共侍一夫。
要北京(4份)和故宫(2份)的导游词,要不同的
各位朋友,先自我介绍一下……。
今天我将带大家参观故宫博物院,现在我先为大家作个简单介绍。
故宫位于北京市城区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宫殿。
故宫又叫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1987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故宫座北朝南,开有四条门。
各位朋友,这里就是故宫的正门,叫午门,意思是正午的太阳光芒四射。
各位请看
在10米高的城墙上耸立着五座崇楼,楼顶飞檐翅起,从上面看就象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午门又称五凤楼。
它建成于公元1420年,位于端门之北,雄伟壮观。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故宫。
这里是故宫第一进院落,首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五座汉白玉石桥,它们象征五德,即仁、义、礼、智、信,是皇帝集美好的品质为一身的意思。
金水桥下是内金水河,跨过金水桥就来到了太和门广场,这里就是明代皇帝御门听政时百官待驾的地方。
好,下面请各位去参观末代皇帝溥仪举行登基大典礼的太和殿。
现在我们来到了故宫中最重要的院落--太和殿及其广场,这里就是皇家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
好
这里可以拍下远处太和殿的全景,各位可以在此留个影,过一会儿,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太和殿。
各位朋友,我们眼前的太和殿是整座紫禁城内级别最高的建筑,只有皇帝举行盛大典礼时才使用,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我国现存木结构大殿的杰出典范之作。
太和殿始建于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
后来,该叫皇极殿。
清顺治皇帝登基后,重修三大殿,并将皇极殿改为太和殿。
太和殿高35米,东西长64米,南北宽33米,面积为2377平方米。
它面阔十一间,进深5间,规模为紫禁城内大殿之最。
装饰用的彩绘为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
殿顶形式为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就连大殿正脊上的吻兽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总之处处显示“第一”,那是皇帝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思想的体现。
看完了太和殿,我们再来看中和殿。
大家请看
中和殿是皇帝在大典前等待吉时、稍事休息的地方。
下面,请大家跟我来一起参观当时的国宴厅--保和殿。
各位朋友,这座大殿是故宫前朝三大殿中的最后一座大殿,叫保和殿。
这座大殿被称为清代的国宴厅及科举考场,自乾隆皇帝以后,这里便成为每四年一次的皇家科举考场。
好啦
故宫的前三殿讲解到此结束,现在请大家参观保和殿并稍适休息,我们10分钟后集合,谢谢大家
各位,故宫整个院落分为两大部分,即“前朝”和“后寝”。
“前朝”是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东西两侧的文华殿及武英殿为主。
“后寝”是皇帝及后妃、未成年的子嗣们居住的地方,主要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为主。
现在,我介绍一下故宫的后半部分,即“后寝”。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乾清宫,这是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处理日常政事的地方。
乾清宫分为中殿、东暖阁及西暖阁三个部分。
正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临时按见大臣的地方,殿中设有皇帝宝座及御案,正中挂着一块“正大光明”匾,那是清朝皇帝的祖训,作为治国、修身、平天下的基本准则。
东、西暖阁是皇帝晚上住宿的地方。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先讲到这里,现在请各位随我去参观交泰殿。
各位请看,这座四角攒尖顶的大殿叫交泰殿,这座建筑是明清两朝皇后过生日时举行寿庆活动的地方。
在大殿后墙匾额上有“无为”二字,那里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意思是希望后代能够以德制国,施以仁政,以图国家长治久安。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紫禁城的后花园--御花园,这里是帝后们的休闲娱乐的场所。
大家可以在这座名字叫堆秀山的假山前拍照留念。
好啦,各位朋友,故宫中路的讲解到此结束。
汉字和汉文化的关系
漫谈汉字与汉文化 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
这里所涉及到的文化是作比较宽泛的理解的。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
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我们从“以汉字构形理据看汉字的文化内涵”和“以汉字形为本体看产生的文化现象”两个方面,举例性地说明汉字与汉文化的密切关系。
一、 以汉字构形理据看汉字的文化内涵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沽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汉字作为语素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在它的自身结构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我们探究汉字字形的构字理据,可以发现汉民族诸多的文化特征。
现在和钱币有关的字,像财、货、贡、贫、赈、费、赏、赠、贪、贷、赊、贿赂之类都属贝部,贝不过是一种介壳,为什么可以用它来表示钱币的含义呢
东汉许慎在《说文》里解释说:“古者货贝而宝龟,……至秦废贝行钱。
”可见中国古代曾经用贝壳当作交易的媒介物,秦以后才废贝行钱,但是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文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
查《说文》,竹部的汉字共有147个,为何如此呢
这就在于中国盛产竹子。
我国有370多种竹子,约占世界竹类的三分之一。
秦汉时的北方由于气候比现在温和,黄河以北地区还产竹。
富饶的竹源,使我国在殷商时代就跨入了竹子文明时代。
仅殷商时代诞生的竹简就延续了两千多年,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竹文化。
从远古的女娲用竹做笙簧,羿使用弓箭“射九日”神话始,我国人民种竹、爱竹、用竹盛行。
汉民族的衣食住行同竹子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在汉字中留下了竹文化的鲜明印记。
汉语中表示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的汉字都从心旁(或心的变形),如:想、忘、忠、恕、怨、愁、忆、恼、悦、惮、愠、恭、慕。
这是古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观念的反映,我们的先人认为心这个器官是专管思考的,心是思维的器官。
《孟子 · 告子上》曰:“心之官则思。
”这就是明证。
鉴于先人们这种文化认识,于是在造字时,留下了一批从心旁的表示思想、感情的汉字。
现在的纸是用竹质和木皮等制造的,但是当初造字时纸字为什么从系呢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在东汉蔡伦没有发明造纸的新方法和新质料以前,中国曾经用丝絮造过纸的。
我们从“斩”字的结构看,可以证明古代有一种车裂的酷刑。
《说文》云:“斩从车斤,斩法车裂也。
”清人段玉裁注:“此说从车之意。
盖古用车裂,后人乃法车裂之意而用铁钺,故字亦从车,斤者铁钺之类也。
”显然,古代这种“蛮性的遗留”,今人也不必为之讳言的。
杨成能先生在《由文字学上推得之先民文化遗迹》一文中认为,从《说文》中“见从某部字之多少,即可见某物于先民文化之关系密切与否。
观从土之字一百三十,从金之字一百九十五,则可推知金属与先民文化之关系视土为繁。
又观从马之字凡百十有五,从牛之字凡四十有五,则可见马属与先民文化之关系,较牛为重。
”这种比较,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另外,我们从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中,也可看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
新字的出现和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科学各方面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从“金”旁的字,两周以后才大量出现,“铁”字不见于两周金文,所以从“金”的字的大量出现,只有在青铜器高度发达以后才有可能。
而“铁”字也只有在能够生产“铁”的条件下才能够创造出来。
再如从竹的“箴”到金属的“针”(繁体字左为“金”,右为“咸”),也有一个从竹针发展到金属制针的历史过程。
就是到了现当代,由于化学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发现了若干新的化学元素,为此,表示新的化学元素的新造汉字共计有56个,如:氧、氯、氟、氖、碳等。
在《说文》里有不少从“马”、从“牛”、从“羊”的字,有关于性别的,有关于年龄的,有关于形状的,有关于颜色的,有关于动作品性的,不一而足。
如:公马叫“骘”(zhì),红黄色的马叫“骍”(xīng), 长髦牛叫“犛”(máo),被阉过的羊叫“羯”(jié),等等。
这些字也只有在畜牧业高度发展后才能出现。
同样,随着由畜牧业为主的社会过渡到农业为主的社会,上述这些“字”所代表的事物并未消失,可代表它们的“字”都逐渐消亡了,有的干脆成了“死字”。
张世禄先生的《文字上之古代社会观》,就试图用文字来证明“人类社会之演进,大都由渔猎而畜牧,由畜牧而耕稼”的。
总之,汉字中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古代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民族风情等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极好史料。
二、 以汉字形为本体看产生的文化现象 汉字产生以后,以汉字形为本体出现了许多汉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列举如下: 1、对偶和对联 对偶就是连用一对长度相等、结构相同、语义相关的语句,使表达均匀对称的一种修辞格。
汉语的书写形式汉字是方块字,每个音节写在纸上占有的空间也相同。
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中所特有的,是最具有汉民族特色的一种修辞手段,它深深植根于汉文化之中。
像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都要求用严格的对偶句,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古典小说各章回的标题,多采用对偶,精炼地概括本回的中心,如“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水浒传》)、“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红楼梦》)。
对联是对偶中的一种特殊格式,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过年过节贴对联,已成为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春联、婚联、挽联、店联、楹联,就是一部大书,各有千秋佳作。
这里仅以对联广告为例说说。
广告运用对联这种形式,也有很长历史。
据说号称清代第一大才子的纪晓岚是个对对子的高手,他为大栅栏一家剃头店写了一副门联:“虽然毫发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上世纪30年代有一种“三星白兰地”的酒一直销路不畅,结果厂主想出一个绝招,在报上公开为一副上联征求下联,上联是“五月黄梅天”,应征者多如潮涌,当然最匹配的下联是“三星白兰地”。
依靠这副对联,“三星白兰地”名声大振,生意兴隆。
上海的“宽鼎皮装”也专门征集过对联广告语,中选的是:“宽让三分利,鼎新一品装”。
其他广告对联如:“与时空同在,似日月常辉”(雷达表)、“少一份噪声,多一份宁静”(双鹿牌冰箱)、“百货百态百问不烦,千客千意千拿不厌”(百货店)、“安全来自长期警惕,事故源于瞬间麻痹”(交通安全公益广告)、“以平常心接纳人生万种风情,用大眼光饱览全球时代女性”(《女性大世界》杂志)。
2、析字、借字和联边 析字就是把一个汉字拆成几个能表意的有一定独立性的字的一种修辞格。
如: “对
找他
今天我章世昭豁出来跟‘工人阶级’掰了
”工会主席不跟他俩“掰”。
掰
--手分手
才不呢
工会主席紧紧地、友好之至地跟他俩握手,(梁晓声《预碎》) 这里的“掰”字被拆成“手”“分”“手”,就是一种析字。
汉字单音的,音同音近现象较为严重,口语中常容易混淆,所以汉人的姓往往有一个析字的代称,如“十八子李”“弓长张”“立早章”“口天吴”“古月胡”等。
再像为了表意含蓄,将“分”析为“八刀”(“打八刀”指解除婚约)、将“老鸨”的“鸨”析为“七十鸟”、将“谢”析为“言身寸”等。
其他再如析字对:“一明分日月,五岳各丘山”,“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析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
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
永言咏黄鹤,志士心未已。
”(南宋刘一止《山中作拆字语寄江子我郎中》,“咏”的异体字是左“言”右“永”。
) 借字就是借用某个字的形体来代替许多描绘文字的一种修辞格。
如: 她走到一张桌子前,从一个大药瓶下取出一个折成“又”字的条子,看了一下上面写的名字,惊讶地问我:“您姓‘再’
还有姓‘再’的吗
”(刘心武《银锭观山》) 这里借汉字“又”形容条子被折成的样子,就是一种借字。
其他再如:借汉字“大”字形容某人睡觉的特别姿势(“把粗短的身躯摆成个‘大’字”);借汉字“品”字形容作战的阵势(“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借汉字“川”字形容眉心之间的肌肉(“眉心之间的肌肉,拧成一个‘川’字”);借汉字“吕”字形容接吻(“只做了一个‘吕’字”);等等。
联边就是特意选用若干个偏旁相同的字让它们串联起来造成气势的一种修辞格。
如: 1945年冬,李德全(冯玉祥将军的夫人)为昆明“一二 · 一”惨案中被反动派杀害的女学生,书赠了一副对仗工整的挽联,对蒋介石策动内战阴谋公开抗议,对反动派杀害学生无比愤慨。
联语是: 魑魅魍魉残余,知法网有漏; 琴瑟琵琶坑烬,问民权何存
(转摘自《文摘报》总64期) 这里上联用了4个“鬼”字旁的字,下联用了4个“王”字旁的字,理直气壮,义正辞严。
这就是联边。
其他再如马车店对联:“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迟速游逍遥。
”上下联连用14个“走之”旁的字,表示车来人往,充分反映行业特点,颇具匠心。
还如旧时“海神庙”对联:“浩海汪洋波涛涌溪河注满,雷霆霹雳霭云雾零雨雱霏。
”上联选用11个“三点水”旁的字,下联选用11个“雨”字头的字(“云”的繁体字是上“雨”下“云”),突出了“水”和“雨”,以此表现海神,颇具气势。
据说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有一次路过福州府,看望新科状元、闽侯洪塘人翁正春。
谈笑中,叶向高说:“老夫今晚恐怕进不得西门了。
” 翁正春知他今晚要在此留宿,便道:“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见话中用的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便对道:“客官寓宦宫,富室宽宏。
”这样的联边对偶,的确雅趣横生。
3、字谜和隐语 谜语是种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游戏,字谜是谜语的一个门类,是用字做谜底的谜语。
如以下几则字谜: 拿不出手 (谜底是“合”) 你我各一半 (谜底是“伐”) 主见差一点 (谜底是“现”) 木字多一撇 (谜底是“移”) 多一点能吃,少一点有用 (谜底是“术”) 还有一则较长的字谜是这样的: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里相思一撇消。
它的谜底一共是十个字,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隐语是流行于某一社会集团内部,对外保密的话语。
如买卖人中对数字的代称有:一(旦底)、二(空工)、三(横川)、四(侧目)、五(缺丑)、六(断大)、七(虎底)、八(分头)、九(未丸)、十(田心),等。
又如《后汉书 · 五行志(一)》中有童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这里“千里草”是“董”的析字,“十日卜”为“卓”的析字,意指“董卓即亡”,但鉴于权势,不敢明说,故用此法表达,既是析字,又是隐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字谜和隐语大多是依附汉字形体而构成的。
4、回文诗和宝塔诗 回文诗是一种可以倒读或反复回旋地阅读的诗体。
如南朝齐王融《后园作回文诗》: 正读: 斜峰绕径曲,丛石带连山。
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
倒读: 蝉鸣隐密树,鸟戏拂余花。
山连带石丛,曲径绕峰斜。
不论是正读,还是倒读,都是一首清新隽永的小诗。
再如宋代李禺夫妻互忆回文诗: 正读是夫思妻: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倒读是妻思夫: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宝塔诗,顾名思义,形似宝塔。
如唐代白居易写过这样一首宝塔诗: 诗 绮美,镶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也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王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胡适《追想胡明复》一文中,也引到两首宝塔诗: 那时候我正开始作白话诗,常同一班朋友讨论文学的问题。
明复有一天忽然寄了两首打油诗来,不但是白话的,竟是土白的。
……第二首是一首“宝塔诗”: 痴
适之
勿读书
香烟一支
单做白话诗
说时快,做时迟
一 做 就 是 三 小 时
我也答他一首“宝塔诗”: 咦
希奇
胡格里, 覅我做诗
这话不须提。
我做诗快得希, 从来不用三小时, 提起笔何用费心思, 笔尖儿嗤嗤嗤嗤地飞, 也不管宝塔诗有几层儿
这种朋友游戏的乐处,可怜如今都成了永不回来的陈迹了
我们从回文诗、宝塔诗来看,它们都牢牢依附于汉字方块字特殊表意特点或形体结构才得以成立的,而且大多属于文字游戏性质。
另外,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通过点画运动来表现一定情感、意蕴的艺术。
篆刻是我国具有艺术价值的印章镌刻,它由古代印章多用篆书入印而得名。
这两个特殊的艺术门类,也都是依赖于汉字而产生的,当是不言而喻的。
这里再补充一点,通过汉字形体也形成了一部分词语进入汉语词汇之中,词如:井田制、人字形、国字脸、之字形、金字塔、田字格;成语如:十字街头、止戈为武、利旁倚刀、乌焉成马、鲁鱼帝虎、亥豕相望(前三个都是在借字或析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后三个都形容文字错讹多,前提是汉字中存在着形近字);歇后语如:自大加一点--臭、王字少一横--有点土、王奶奶和玉奶奶--差一点;谚语如:田养猪,猪养田、人欺地,地欺人;等。
综前所述,我们不难对汉字与汉文化的密切关系,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
正鉴于它们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汉字文化学应运而生。
这个新兴学科的任务之一就是“探讨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也就是从汉字入手研究中国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汉字”(何九盈等主编《中国汉字文化大观 · 前言》)。
我们相信,在一代学人的努力下,汉字与汉文化问题的研究,一定会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注:本文中所引材料,主要来自下列文献: 《汉字文化学》,何九盈,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语文出版社,1989年9月版; 《修辞手法与广告语言》,倪宝元,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广告语创作透视》,邵敬敏,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1月版; 《巧体 ? 怪体 ? 杂体--诗词曲》,白焕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