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十五的唯美意境句子
元宵节唯美意境诗句1、闹元宵,轰天锣鼓敲。
烟花美,民俗实堪骄。
琴瑟伴歌舞,佳人腰。
万疆安泰日,户户醉酕醄。
——东方骏《庆元宵》 2、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姜白石《诗曰》 3、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唐寅《元宵》 4、灯转华夏千年过,些小佳节继开来。
香车宝马今何在?喜庆中原亿众安。
——残简春秋《元宵有感》 5、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
——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 6、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
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
——东方骏《鹧鸪天·庆元宵》 7、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李梦阳《汴京元夕》 8、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
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刘克庄《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9、五光十色花千树,姹紫嫣红不夜天。
艳艳灯笼高高挂,唯求福祉百万年。
——飒然《元宵》 10、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佚名《折桂令·元宵》 11、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 12、花市无尘,朱门如绣。
娇云瑞雾笼星斗。
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
——毛滂《踏莎行·元夕》 13、年到元宵灯火燃,龙腾狮舞夜难眠。
满帘花影月三五,一碗汤圆情万千。
——雪花飘舞《元宵夜思儿》 14、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5、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
靺鞨余红,琉璃剩碧,待嘱花归缓缓。
——纳兰性德《台城路·上元》 16、玉润珠圆春韵浓,听吟犹睹远方容。
汤团蜜饯甜心里,网下难逢网上逢。
——江雪涛《元宵情》 17、元宵佳节月儿圆,全家团聚过大年。
半醉半醒逛街市,偕妻携子游乐园。
千树霓虹流光转,万家灯火照无眠。
爆竹声声除旧祟,银花朵朵接财源。
鱼龙狂舞阑珊处,儿童蹦跳笑声甜。
——秦渝《元宵夜》 18、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元好问《京都元夕》 19、雨点稀疏掩月明,无妨今夜尽欢情。
阑珊意散烟花闪,豪放心收爆竹鸣。
鼓击锣敲迎福景,龙腾狮舞伴春声。
万家灯火元宵闹,一碗汤圆瑞气盈。
——杨璐《雨夜元宵》 20、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丘逢甲《元夕无月》 21、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王守仁《元夕》 22、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符曾《上元竹枝词》 23、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
龙溪笑语连天际,凤垸欢歌满埠头。
华夏巍巍萦紫气,尧乡荡荡灿红楼。
良辰美景多宏愿,圆月昭昭照九州。
——伯永《壬辰元宵夜咏》 24、明月一轮虚画屏,春寒催雨下空庭。
江南过尽无人识,留得梅花试眼青。
——荒漠之旅《元宵无月》 25、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着词声。
——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26、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唐顺之《元夕影永冰灯》 27、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
影蛾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
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
——纳兰性德《清平乐·上元月蚀》 28、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9、风缓月圆夜,炮竹连宿宵。
不为去岁人,只作佳人告。
岁岁复年年,何向寄柳梢。
年年复岁岁,却报黄昏早。
董郎犹有时,百鸟筑鹊桥。
叹将杜宇心,泠风自知晓。
——古堡长烟《元宵夜》 30、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正月十五是我的生日!我该怎么对大家说祝福语
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是我国民间非常隆重、热闹的娱乐型盛大节日。
元宵节有很多习俗的,如吃元宵、观灯、走百病、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祭门、祭户等活动。
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正月十五都有送灯。
正月十五,给故去的亲人送灯的习俗据说是从明朝开始的。
朱元璋当皇帝后,在元宵节这天去找他母亲的坟,但没有找到。
于是他在每个坟前点了一盏灯,然后不停地磕头,哪个坟前的灯没有灭,哪个就是他母亲的坟。
为了纪念朱元璋,弘扬孝道,于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百姓们都给故去的亲人送灯。
每年正月十五的团圆饭都在三点半前结束。
团圆饭那么早结束的原因有两个:有这样一种说法,“吃完十五饭,去把庄稼活干。
”意思是十五的饭一吃,意味着年也就过完了,该下地干活或是上班了。
还有个原因是,吃完十五团圆饭后,要去给故去的亲人送灯。
所以,记得小时侯大人们提前把锯末子、蜡烛、鞭炮、纸钱之类的祭奠品准备好,吃了团圆饭后,天一落黑就去坟地送灯,祭奠亲人。
正月十五送灯的来历
东北正月十五习俗-- 因为东北主要到东北的历史不是很久,所以东北的习俗都带有一些外来或是中原习俗在其中,又有流失,又相互融合,聚居于不同地区的人口的习俗也是不一样的。
在东北来说是一个比较流行的祭祖习俗。
流行在黑龙江一带的信仰习俗。
在时,都做,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
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碗里倒满,就算做成了。
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磨房等处,送到大门旁、大路口。
然后要把这面灯送到墓地,放在已故亲人的每个坟头上。
时,以谁先点燃为吉利。
往坟地送灯的人,点灯时必须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别人的火柴点灯,认为祖先看不见光明。
点灯时要边点点说:正月十五来送灯,送金灯、送银灯、送铁灯,有儿坟前一片明,无儿坟前黑洞洞。
有心来偷灯,偷个大铁灯,背也背不动,天冷地滑闹个抑歪蹬,大布衫烧个大窟窿。
晚上,因为送灯,所以路口、野外坟地一片通明。
这种习俗在黑龙江乃至整个东北的广大农村都还存在。
流行于辽东,辽南一带,就是大连,丹东,营口等地区,也有送灯的习俗,不过就没有那么古老,亲手捏面灯了,而现在大多采用红色的蜡烛来代替原来的面灯,油灯了,红色蜡烛表示喜庆,天刚刚黑的时候,家里的男人带着灯,纸到自家的祖宗的坟头前,给先辈烧纸,在茔门口点燃蜡烛,即为送灯,然后在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点一支灯,女人在家里给家里灶台,猪羊圈,井口,粮仓旁,牲口圈都要点上灯,而且在屋内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以示一家平安,至于送灯的意义不同的地方传说也不一样,有一说是:送灯是给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灯是要老祖宗回家过灯节能找到,当然送灯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够保佑自己家族能够人丁兴旺,后代千万。
不过由于蜡烛,面灯,油灯都是明火,容易引起火灾,所以现在东北很多地区送灯都改为电子灯,以大连德盛源工艺所做的电子灯为代表,以为电源,以发光二极管为发光体,以环保,卫生的特点得到了各级消防部门及各基层政府支持,促使电子的大力引导和推广,而且电子灯避免了不被风吹灭的问题,这种电子灯笼在辽南一带很受欢迎,古老的民俗在新技术的引领下得到了更好延续和发扬。
或许现在找不到我们轻时或是祖辈那种坐在炕头看母亲捏面灯的场景,不过我们对祖宗的敬崇不变,对先辈的尊重没变。
我五十岁生日怎样发朋友圈
在自己生日这天,感谢父母,老公,儿女
是真的么
正月十五出生的女孩命不好
我们这边正好相反,男孩初一,女孩十五生的好我就是十五出生的,一切都不错哦LZ别瞎想了
中国人舞龙灯有什么寓意
传说唐代年大旱,错雨,淹死了长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征监王,后龙王阴魄不散,夜夜扰闹皇宫,吓坏了唐王李世民,于是向群臣问计,众臣认为应超度龙王,于是民间乃有元宵节耍龙灯之习.龙灯一般由竹木,彩纸,布等扎成,节数为单数,长达数丈,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能燃烛的称布龙,舞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随于其后,整条龙在乐声中沿着规定的路线和队列奔跑.龙就象活了一样,民间以此气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汉族传统舞蹈。
舞龙和舞狮,在古时是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
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舞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民俗活动。
舞龙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
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
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舞龙灯,作为引导。
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舞龙是个大节日,舞到任何一处都会受到招待。
舞龙的队伍有时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这叫“龙换酒”。
等到舞龙完毕,就将首尾烧掉,龙身送回庙内。
龙也就很自然的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
龙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