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每一章的批注
跪求
。
《》开篇就写得十分精彩。
它可以摘出来绝不止一篇优美的散文。
从译者标题以大体知道本章内容:一、“外祖母的出现”;二、 “父亲的去世和弟弟的降生”;三、“父亲的安葬”;四、“伏尔加河上的风光”。
《童年》的每一章都是由许多篇这样的优美散文组成的。
《童年》可以比拟为一串珍珠项链,而每一篇散文就是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
比如本章就藏着好几颗这样的珍珠。
第二章 可以分三大块,也就是三篇优美、精彩的散文。
它们可以分别标题为:“兄弟斗殴”、“凶残的外祖父”、“外祖父来病床看我”。
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祖父。
小说写外祖父毒打外孙们的凶残,令人惨不忍睹,毛骨悚然。
后来他来病床看“我”的情景,又令人觉得此老头儿的身世值得同情,他的精明令人佩服,虽然他的凶狠不能原谅,但也就多少可以理解,特别是在读了第五章他在病中教阿廖沙“我”识字和讲人生哲理以后。
第三章 分四大块,即由四篇散文或短篇小说组成。
它们也可以有明确的标题。
一、“一双金不换的手”。
伊凡是一把干活的能手,去市场购物时也会替外祖父省钱当小偷;二、“热闹的家庭舞会”,主角是伊凡和外婆;三、“雅科夫的吉他”。
他当然也是舞会的核心;四、“小茨冈的惨死”。
别号“小茨冈”的伊万是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婆的养子,从他生下来被遗弃到他的惨死,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爱。
小茨冈是个善良、勤劳、能干的小伙子,是“我”童年时最好的朋友。
他的惨死,跟自私卑鄙的兄弟两人直接有关,但根源还在于造成自私卑鄙等劣根性的社会顽症。
第四章 本章着重写外婆,写她对上帝的虔诚,对人的善良、忠厚,对丈夫的容忍、体谅;写她的聪明,能干,健谈,会跳舞,会讲童话;火灾里指挥若定,火灾后为舅母接生;她是大家庭的好主妇和顶梁柱,是“我”最贴心最亲爱的朋友。
小说中对火灾场面的描写非常精彩。
第五章 可分上、下两篇:一、外婆和外祖父各自讲述自己的苦难身世。
两人都是早年丧父的孤儿,都曾跟着母亲沿街乞讨,后来也都凭着聪明能干、吃苦耐劳而自立,最后共同挣到目前这种小康家境;二、占更多篇幅的是外祖父教“我”识字和给“我”讲述自己的人生体念和生活哲理。
他对“我”的好奇心有问必答,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透彻明了。
第六章 写大舅米哈伊尔为了争夺家产带领流氓冲击、攻打外祖父家的暴行。
这不仅深刻地揭露了这个逆子的凶恶嘴脸和丑恶行径,也客观地暴露了千千万万小市民家庭的尖锐矛盾。
在这次父子短兵相接的“战斗”中,阿廖沙“我”担任了火线侦察兵的角色,写得有声有色,相当精彩,可以推出一篇标题为“我注视街上的敌情”的优美散文。
这次“战斗”中善良的外婆由于劝架被醉酒的逆子的钢棍打到了手臂,造成了骨折。
第七章 也可以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主要写外婆和外祖父各自不同的两个上帝。
外婆的上帝慈悲为怀,赐福人类,主宰一切,洞察万物,外祖父的上帝专横跋扈,法力无边,严厉残酷,人人害怕。
这种对比通过生动的文学描写展现出来,丝毫没有概念化的说教,写得十分精彩,耐人寻味。
下篇主要写街上的所见所闻后的痛苦感受,顺便也重提留在家里的苦恼。
“我”就是在这种家庭和社会环境下生活和成长的。
上篇是写“我”的精神支柱和思想环境,下篇是写“我”家里家外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
两方面都是明显影响我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客观因素。
这显然是上、下两篇合成一章的主要理由。
第八章 也可分为上、下篇。
上篇描绘了外婆讲童话的情景、本领,还记录下来《隐士和勇士》这篇优美迷人的童话;下篇介绍了“我”的第一个知识分子朋友,一个不知真名实姓、只知外号“好事情”的“外人”和“怪人”,并且着重叙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上、下篇之间的内容通过“怪人”听外婆讲童话的场面联系起来。
小说故意用若明若暗的手法,巧妙地让读者心领神会“好事情”和外婆的某种尴尬关系。
第九章 也可以分成上、下篇。
上篇写“我的好朋友彼得大伯”;小说很重视大人讲故事对儿童的影响。
马车夫就常给“我”讲故事,虽然他的讲故事本领比外婆、外公差多了。
本章最精彩的情节是“我”与三兄弟的友谊。
下篇写“我”和 “三个小少爷”的友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对一个人“心灵面貌“和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小说如实地写了“我”对三个小少爷的好感和羡慕。
外婆支持“我”和三兄弟的友谊,但外祖父、三兄弟的父亲上校奥夫相尼科夫禁止他们交往,甚至马车夫彼得也坚决反对。
马车夫跟“我”因此发生了争吵,这次“争吵”成了联结上、下两篇的纽带。
第十章 写“我”母亲的突然回家和新产生的家庭矛盾。
一个年轻丧夫、留有幼子、任性好强的不幸女人,在多年离家之后带着痛苦回到替她抚养儿子的、孤苦年迈的父母家长住,由此带来的家庭矛盾和冲突,是不言而喻的。
尤其是她的婚姻大事,过去和现在都是父女矛盾、冲突、争吵、闹架的焦点和导火线。
小说先是详细地写了母亲和“我”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接着写了母子之间因为“背诗”而爆发的一次争吵;最后又重点写了父女之间因婚姻问题而爆发的一次大闹架,外祖父气得跪在女儿面前,接着又无故把外婆打伤。
争吵和闹架成了家常便饭;打了再好,好了再打,一家四口就是这样打发日子
第十一章 主要写母亲回来后的家庭生活,首先是母亲与一些青年男人的交往,虽然用笔不多,写法上也若明若暗,欲说又止;其次写表哥萨沙的逃学和逃跑。
表哥和“我”都是可怜的孤儿,他没有亲母,继母对他不好。
小说对他的逃学写得非常生动具体。
但本章的重点内容还是外婆给“我”讲父亲的身世和父母的婚事。
第十二章 写母亲再嫁和再嫁后的生活,写“我”的这个“伤心事件”对自己心灵造成的创伤,写这两年里外祖父的家境日益衰落、以至完全破产,搬家不断,住房和生活一次比一次差,几乎真的要上街讨饭了。
“我”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母亲再嫁的事实。
可以说,家庭矛盾主要表现在“我”和母亲之间。
也重点写了上学读书,特别写到一位热爱儿童、循循善诱的教育家。
第十三章 写外祖父与外祖母分家过日子,写“我”捡破烂为生,写“我”与几个小朋友去河边偷木板卖钱,写这些小伙伴们艰难的生活和彼此的友谊,写母亲的死,最后,写“我”不得不走向“人间”。
所有这些内容,乍看很零乱,但完全符合生活本身的逻辑,因为它们都在写这个家庭的穷苦。
《童年》的悲剧是以母亲之死这悲惨的一幕结束的。
《童年》主要的故事情节的起因,经过,结果
1、“木柴厂四周就聚了一群人佛一下子从地底出来的。
”赏析:围观的人聚集得如此神速,说明在沙皇时代,由于极端的专制统治造成了人们精神面貌的病态现象:贫穷落后,愚昧麻木,无聊透顶,却又不甘沉寂。
2、“他那半醉的脸上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赏析:被狗咬了本是件倒霉事,赫留金却这样的神气,对这种反常神态的描写是为了说明在高压政治统治下,人的精神空虚、落魄已到极点,一面在自我麻醉,一面又在寻机发泄。
对赫留金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把专制社会下的病态现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3、“‘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
’……谁在嚷
”赏析:奥楚蔑洛夫连续四句问话都是吆喝之声,且一句比一句显示出声色俱厉。
语言描写表现了他在普通小人物面前惯于小题大做,耀武扬威,咄咄逼人,骄横于世的性格特点。
4、“‘席加洛夫将军
哦
……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赏析:天气并没有变热,奥楚蔑洛夫要脱大衣有两种心理活动。
一方面被“席加洛夫将军”几个字吓得浑身冒虚汗,生怕得罪了权贵,想用“天热”为理由,以“脱大衣”为幌子,企图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与不安。
另一方面,他是在寻机转变话题,改变刚才的判词。
5、“他的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
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赏析:赫留金说这句话是想抬出当宪兵的兄弟来要挟警官奥楚蔑洛夫,抬出“法律”来为自己辩护,这是对沙皇法律的尖锐讽刺
暮光之城4剧情
颠倒阴阳犹言颠倒是非,混白。
改是成非——是:正确的,对的:的。
把正确的改成错误的。
指颠倒是非。
鹤短凫长——比喻颠倒是非,妄加评论。
黑白混淆——把黑的说成白的,将白的说成黑的。
比喻故意颠倒是非,制造混乱。
马鹿异形——用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
马鹿易形——出自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扭是为非——硬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
形容颠倒是非,强词夺理。
权移马鹿——指恃权专横跋扈,任意颠倒是非。
刓方为圆,常度未替——刓:削;常度:平时的状态;替:更换。
把方的削成圆的,但平时的状态没有改变。
比喻正常的法则不会因奸人颠倒是非而改变。
眩碧成朱——比喻颠倒是非。
以白为黑——指颠倒是非。
以黑为白——指颠倒是非。
以鹿为马——把鹿说成马。
比喻故意颠倒是非。
证龟成鳖——将乌龟说成甲鱼。
比喻蓄意歪曲,颠倒是非。
指皁为白——指混淆黑白,颠倒是非。
指皂为白——谓混淆黑白,颠倒是非。
黑白不分
人什么情况下会心里扭曲呢
1. 自卑型。
自卑型心理大于对自己不够自信或因挫折、失败而产生的们在生活、工作登过程中遇到挫折或打击,容易使人产生自卑,但一般情况下还不至于出现自卑型扭曲心理。
自卑型扭曲心理与个人的自闭性格有关。
如果遇到失败、挫折或不顺心之事,不去正确分析、总结经验,而是一味抱怨自己,自暴自弃,或怨天尤人,就容易产生自卑型扭曲心理。
有了自卑感,需要正确的分析、认识和疏导,需要主动,需要朋友的鼓励、需要调整计划。
这样做了,就不会产生自卑型扭曲心理。
2. 嫉妒型。
嫉妒型扭曲心理主要产生于主观的嫉妒。
由于出身、学习、社会分工、社会分配、社会地位、工作环境等原因,造成不平等、不公平,产生了贵贱贫富、畅达与败落的你我他,嫉妒心理油然而生,原本也是情理之中。
但过度的攀比和嫉妒就会使原本不理性的心理产生过大压力,导致扭曲心理。
正常的一句话,在扭曲的心理中被认为是讽刺,别人取得的一点成绩变成了对她\\\/他的刺激,别人的失败反而成为了他\\\/她的安慰;更有甚者,整天打听别人(包括朋友、同事)的成败,整天诅咒别人的好运,对别人的不幸总是幸灾乐祸。
3. 自以为是型。
顾名思义,这种心理的根源主要是自以为是,自诩正确。
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认为自己就是比别人强,自高自大,专横跋扈,不能理性,不能客观分析,片面、偏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目中无人。
另一种是害怕别人比自己强,故作清高,傲慢不逊,声色厉人,直至自欺欺人。
4. 自私型。
自私作为人的属性之一,有主客观之分,主观上的是计较个人得失、有私心杂念、使坏心眼、不顾情意、不讲公德;客观上的则表现为为达到个人目的,多吃多占、诬陷他人、侵吞公款、杀人越货、铤而走险。
它经常与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概念连在一起。
自私之心自古有之,也是万恶之源。
在日常生活中,自私型扭曲心理主要指主观上的自私欲。
由于自私欲望的极度膨胀,自私者一心只想着自己,一切为了自己,过多的看重钱财,从不关顾别人,只要索取,不愿付出,翻脸不认人,直至不与别人交往,没有朋友。
5. 虚荣型。
虚荣即讲求表面上的光彩和荣耀,表现为虚荣心理。
心理学认为: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的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比如,明明知道某个名人住在你们小区但跟你没有多大关系,你总是说你和她\\\/他如何熟悉,总是夸耀你和他\\\/她的关系来抬高自己;明明知道作这样的决定对自己不利,但为了面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最后,既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6. 幻想型。
幻想是指向个人所希望的未来事物的想象过程,本来没有什么问题。
但过度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会造成心理扭曲,造成脱离实际,想入非非,整天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长期以往,会患上幻想症,严重者形成心理变态。
我想问一下,形容人性格的词都有那些,如(圆滑,虚伪等)最好还能说说他们的意思
先谢了
国号来源 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表示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又称皇明,史称明朝、明代,清朝时称之为前明。
“大明”国号的来源,后世有多种说法,多数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此说后来被金庸等作家采用。
而胡阿祥等则认为此国号出自白莲教,而源头则是佛教。
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
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同时因为皇室姓朱,又称朱明。
1644年北京陷落后,南方各地拥立明朝宗室建立南明,沿用大明的国号,别称后明[1]。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折叠大明开国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蒙古统治者日益残暴黑暗,广大人民受到空前压迫,国库也日渐空虚。
1351年,元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
“治河”和“变钞”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
次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备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
不久,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 。
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年号龙凤,称小明王,以亳州为都城。
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小明王任其为左副元帅。
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的战略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之地。
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
1360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
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1363年,陈友谅败亡。
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与位于平江的东吴王张士诚相区别。
1366年小明王、刘福通被廖永忠沉于瓜步江中溺死。
1367年,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后又灭浙江的方国珍 。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称帝。
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命徐达、常遇春等将北伐,攻占大都(即北京),元顺帝北逃,彻底结束蒙古在中原的统治,中国再次回归由汉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之下。
之后朱元璋又相继消灭四川的明升和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辽东的纳哈出。
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折叠洪武之治与建文削藩 清朝康熙皇帝评价朱元璋“治隆唐宋”。
明太祖即位后采取轻徭薄赋,恢复社会的生产,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促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明太祖确立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
同时朱元璋多次派军北伐蒙古,取得多次胜利,最终在捕鱼儿海之役平定北元,消除外患。
明太祖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但也对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
而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
明太祖借此兴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清理权贵和不法功勋。
1380年明太祖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
1390年有人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关系密切,李善长因此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坐死,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此后,明太祖又借大将军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大加诛杀,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
加上空印案与郭桓案合称明初四大案。
此时除汤和、郭英与耿炳文外功臣全数被杀。
明太祖通过打击功臣、设立锦衣卫加强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手段来加强皇权。
1398年明太祖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宗。
明惠宗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
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
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准备铲除朱棣,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最后率军南下,攻占南京,史称靖难之役。
之后朱棣即位,改元永乐。
明惠宗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折叠永宣盛世 明成祖朱棣永乐时期武功昌盛,收复安南设交趾布政司,成祖又亲自率兵五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鞑靼与瓦剌。
成祖册封瓦剌三王,使与鞑靼对立,见瓦剌中兴之势,又助鞑靼讨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独大。
同时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卫所自治权。
成祖还于1406年和1422年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以维持这一地区的稳定。
成祖安抚东北女真各部,在归附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设置卫所,并派亦失哈安抚位于黑龙江下游的野人女真。
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庙街的对岸塔林设奴儿干都司,扩大明朝东疆,亦失哈并于1413年视察库页岛,宣示明朝对此地的主权。
明成祖实行积极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开始派郑和下西洋,与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来往,增长财政收入的同时将朝贡制度推向巅峰。
其舰队规模空前庞大,最远到达东非索马里地区,扩大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
文治方面,明成祖令编修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解缙率三千文人在三年时间内即告完成。
《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无删节。
1405年明成祖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平国子监等衙门。
1416年明成祖公布迁都的想法,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
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迁都。
永乐年间天下大治,并且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有学者将这段时期称为永乐盛世。
明成祖对异议者强力镇压,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
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
还恢复了明太祖时期后来被废除的锦衣卫,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
明代厂卫制度确立。
明仁宗朱高炽明成祖驾崩后,其长子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年号洪熙。
明仁宗年龄已经偏高,即位仅一年就驾崩。
其统治偏向保守固本,注重休养生息。
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停止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
明仁宗驾崩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
宣宗实行德政治国,并且先后派遣郑和、王景弘下西洋,使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仁宣之治”。
明宣宗同样擅长书画,有画作传世。
但其执政期间并非毫无弊端,由于明宣宗喜好养蟋蟀,许多官吏因此竞相拍马,被称为“促织天子”。
同时明宣宗设立内书堂教宦官读书,为明英宗时期的太监乱政埋下隐患。
折叠明中期朝政 土木之变 参见:土木之变、北京保卫战 1435年,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年号正统。
此时领导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的于谦太监王振开始干政,1442年遏制王振权势的张太皇太后去世后王振大肆揽权。
元老重臣“三杨”死后,王振专横跋扈,将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铁牌撤下,举朝称其为“翁父”,明英宗对他信任有加。
王振擅权七年,家产计有金银六十余库,其受贿程度可想而知。
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渐强盛常寇边。
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
王振耸使明英宗集结二十万京营御驾亲征。
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
回师至土木堡,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
明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史称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兵部侍郎于谦拥戴明英宗弟弟朱祁钰即位,即明代宗,年号景泰。
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决定坚守北京,整顿边防积极备战,随后南直隶、河南、山东等地勤王部队陆续赶到。
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也先安置明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
于谦率领各路明军奋勇抗击,屡次大破瓦剌军,也先率军撤退。
明朝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于谦力排众议,加紧巩固国防,拒绝求和,并于次年击退瓦剌多次侵犯。
夺门之变 参见:夺门之变、石曹之乱 1450年也先释放明英宗。
然而明代宗因为皇权问题不愿遣使迎驾,后又把明英宗困于南宫(重华宫)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不久见济病死,明代宗迟迟不肯再立朱见深为太子,俨然有夺正之态,英宗、代宗因而严重对立。
1457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联明英宗朱祁镇盟,欲拥戴明英宗复辟。
趁着明代宗重病之际发动政变。
徐有贞率军攻入紫禁城,石亨等人占领东华门,立明英宗于奉天殿,改元天顺。
他们贬明代宗为郕王,并且逮处死于谦及大学士王文,史称夺门之变。
明英宗复辟后,略有新政,废除自明太祖恢复的殉葬。
之后因内部政变流放徐有贞,因曹石之乱诛杀石亨、曹吉祥等人,任命李贤等贤臣治国。
1464年明英宗驾崩,朱见深即位,即明宪宗,年号成化。
明宪宗为于谦平反,恢复代宗帝号,时人多称快,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宛若明君之资。
琉球、哈密、暹罗、土鲁番、撒马儿罕等国纷纷入贡。
但其本人口吃内向,因此很少廷见大臣,宠爱亦妻亦母的万贵妃,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晚年好方术,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民不聊生。
明宪宗直接颁诏封官,是为传奉官,造成舞弊成风,直到明孝宗才全被裁撤。
明宪宗也是皇庄的始置者,带头鼓励兼并之风,危害不浅。
弘治中兴与武宗时期 参见:弘治中兴、武宗南巡 1487年明宪宗驾崩,其子朱祐樘继位,即明孝宗中兴明朝的弘治帝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自明英宗以来的陋习得以去除,被誉为“中兴令主”。
明孝宗先是将成化年间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免,逮捕治罪,并选贤任能以委重任。
明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
明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锦衣卫与东厂也谨慎行事,法治宽刑。
明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
明史称明孝宗为“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
1505年明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年号正德。
明武宗即位后清代野史常说他极好逸乐,导致正德年间战事频生,外有鞑靼达延汗进犯、内有叛乱和民变等重大事件。
1520年明武宗借出征江西宁王叛乱为由而南下游玩,以大将军朱寿为名前往南京,亲自俘虏已被王守仁击败的宁王。
班师回京途中,于南直隶清江浦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1521年于豹房驾崩。
因死后无子使明孝宗一脉绝嗣。
嘉靖时期 参见:大礼议、壬寅宫变、南倭北虏、世宗崇道 明武宗驾崩后,明孝宗之侄、兴献王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统,是为明世宗。
登基前后,因时任内阁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权臣引宋濮安事强令世宗皇帝尊亲生父母为皇叔父母,导致大礼议之争。
最终明世宗扫灭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朝纲。
1534年后明世宗明世宗朱厚骢即嘉靖皇帝即不视朝,但仍悉知帝国事务,事无巨细仍出于世宗决断。
明世宗信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宫中日夜祈祷。
先是将道士邵元节入京,封为真人及礼部尚书。
邵死后又大宠方士陶仲文。
1542年十月,乾清宫发生杨金英、邢翠莲等宫女十余人与宁嫔王氏趁明世宗熟睡之际企图将其勒死,史称壬寅宫变。
此事后,直至世宗驾崩前一晚,世宗迁离大内移居西内。
嘉靖一朝,国家外患不断。
北方鞑靼趁明朝衰弱而入据河套。
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进犯大同,宣大总兵仇鸾重金收买俺答,让其转向其他目标。
结果俺答转而直攻北京,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后西去,明朝军队在追击过程中战败,此为庚戌之变。
东南沿海由日本浪人与中国海盗组成的倭寇与沿海居民合作走私,先并且后袭扰山东、浙江、福建与广东等地区。
戚继光与俞大猷平定浙闽粤等地的倭寇,为隆庆开关奠定基础。
另葡萄牙人于1557年移民澳门,但及至明亡,葡萄牙人及澳门始终为广东布政司香山县管辖。
1566年明世宗驾崩,皇太子朱载垕即位,即明穆宗,年号隆庆,翌年为隆庆元年。
折叠改革与中兴 张居正明穆宗即位后启用在藩邸的老师高拱、张居正。
隆庆初年,位处执政之首的世宗旧臣徐阶策动朝官弹劾高拱,高拱辞官回乡。
高拱亦不甘示弱,一年后策动朝官弹劾徐阶。
徐阶也被迫正式退休。
朝廷的实际政务渐渐落到了张居正的手上。
隆庆末年,高拱回朝出任内阁首辅。
隆庆朝名臣名将荟萃,陆上与蒙古达成和议,史称俺答封贡;海上开放民间贸易,史称隆庆开关;因为这两项措施,明朝又重现中兴气象,史称隆庆新政。
1572年,明穆宗因中风突然驾崩,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
由于年幼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因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张居正则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
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
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
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督蓟、昌、保三镇练兵镇守长城,使边境安然。
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
同时张居正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
张居正整顿朝正,改革体制,史称万历中兴。
1577年秋,张居正父亲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忧,但张居正以为改革事业未竟,不愿丁忧。
他的政敌借此大做文章,史称夺情之争。
最后在明神宗和两太后的力挺下张居正被夺情起复,使得其改革并未被中断。
但是,这成为了他的政敌之借口。
同时张居正利用职权让亲子通过科举进入翰林院。
张居正死后被反对改革的政敌清算。
张府家属被囚禁于内,饿死十余口,生前官爵也被剥夺。
折叠日落西山 张居万历皇帝正死后初期,明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在位期间有东林党争、国本之争等重大事件,对外有朝鲜之役与萨尔浒之战。
万历一朝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
国本之争主要围绕着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
明神宗迟迟不立太子,令群臣忧心如焚。
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
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
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
明神宗于国本之争对大臣极度不满,自1587年后,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作为报复,仅处理一些重要事件。
自1588年后,早朝也经常看不到他,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
东林党源于顾宪成组办的东林书院。
东林党争起因是内阁缺人,顾宪成极力主张颇有政绩的淮扬巡抚李三才入阁,结果被反对李三才入阁的势力抹黑漫骂,东林党因此兴起,朝中其它各党便集中火力攻击东林党。
阉党专权后,东林党更受到严重打击,直到崇祯年间东林党才重新被启用。
在东北,由于深受明神宗信任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后期腐化堕落,大肆谎报军情,骗取军功封赏,军事打击目标上偏袒努尔哈赤势力,致使明末边患严重,并最终导致清朝入主中国。
由于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
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
明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转之中。
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
因此《明史》言:“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 在军事方面,以万历三大征最为功勋卓著,三战皆胜以巩固明朝边疆、守护朝鲜王朝,但也消耗了明朝国库存银。
1617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反明,两年后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略防御。
1620年,明神宗驾崩。
其长子朱常洛登基,为明光宗,明光宗仅在位一个月,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红丸,九月一日五更时猝死,时年39岁。
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明熹宗继位,改元天启。
在位期间政治更加腐败黑暗。
明熹宗早期大量启用东林党人,加剧东林党争,明熹宗因此对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贤趁机干预政治,拉拢齐楚浙党,号为阉党。
1624年后,阉党把握朝政,魏忠贤擅权跋扈,爪牙遍布全国,并大肆打击东林党,借“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为由,唆使其党羽伪造《东林党点将录》上报朝廷,1625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
大量东林党人入狱,甚至处死,天启年间的朝政混乱导致内忧外患加剧。
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王恭厂大爆炸,造成2万多人死伤。
当时东北方的后金逐步占领辽东地区。
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攻打宁远,明军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凭借坚城固守抗敌,最终击败后金军,并击伤努尔哈赤,史称“宁远大捷”。
不久后,努尔哈赤死去,其子皇太极即位。
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因霍维华之药而驾崩,信王朱由检继位,即明思宗,年号崇祯。
崇祯即位后,锐意铲除阉党改革朝政。
他下令停建生祠,逼奉圣夫人客氏移居宫外,最后押到浣衣局处死。
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于途中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明思宗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
然而崇祯用人多疑、刚愎自用、举棋不定导致局势愈加糜烂。
自杀殉国的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检1629年皇太极改采绕道长城以入侵北京,袁崇焕紧急回军与皇太极对峙于北京广渠门。
经六部九卿会审,最后杀袁崇焕,史称己巳之变。
其后皇太极多番远征蒙古,终于在六年后彻底击败林丹汗,次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五次经长城入侵明朝北直隶、山东等地区,史称清兵入塞。
当时北直隶连年灾荒疫疾,民不聊生。
辽西局势亦日益恶化,清军多次与明军作战,最后于1640年占领锦州等地,明军主力洪承畴等人投降,明朝势力退缩至山海关。
明中期之后时常发生农民起事,崇祯时期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昏庸;与后金的战争带来大量辽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夺;以及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负担。
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事,最后发展成雄踞陕西、河南的李自成与先后占领湖广、四川的张献忠。
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
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结束。
折叠南明与明郑 逼死坡“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北京沦陷后,史可法等人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弘光政权,即弘光帝,弘光帝死后,鲁王朱以海于浙江绍兴监国;而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于福建福州称帝,即隆武帝。
而两个南明政权为争夺正统地位互相攻伐。
1651年在舟山群岛沦陷后,鲁王朱以海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赴厦门依靠郑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门。
隆武帝屡议出师北伐,因得不到郑芝龙的支持而无疾而终。
1646年,清军攻占浙江与福建,鲁王逃亡海外,隆武帝于汀州逃往江西时被俘,绝食殉国,郑芝龙向清军投降,然而由于其子郑成功反清而被清廷囚禁。
朱聿键之弟朱聿鐭在广州受苏观生及顾元镜拥立,即绍武帝,于同年年底被清将李成栋攻灭。
同时间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称帝,即永历帝。
在台湾抗清的郑成功1646年永历政权获得瞿式耜、张献忠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势力以及福建郑成功势力的支持下展开反攻。
同时各地降清的原明军将领先后反正,如1648年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广西耿献忠与杨有光率部反正,一时之间南明收服华南各省。
然而于同年,清将尚可喜率军再度入侵,先后占领湖南、广东等地。
两年后,李定国、孙可望与郑成功发动第二次反攻,其中郑成功一度包围南京,但最后因内部孙可望叛变及反清势力鞭长莫及与之间的貌合神离最终导致节节败退。
1661年清军三路攻入云南,永历帝流亡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达收留。
后吴三桂攻入缅甸,莽达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后于8月12日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朱由榔侍从近卫,朱由榔最后被吴三桂所杀,南明亡。
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败后,转移到川、鄂山区进行活动,在夔州府以东地区继续抗清,称为夔东十三家军。
1662年清军开始攻打,到1664年首领李来亨被杀而亡。
郑成功在南京之战失败后退回金厦,于1661年率军攻占荷兰占据的台湾,定都东宁。
其子郑经曾参与三藩之乱,率军参与反攻失利。
1683年,康熙帝命施琅进攻明郑。
施琅大败刘国轩攻克澎湖,给台湾造成战略威胁,最终郑克塽剃发降清,明朝宁靖王朱术桂携五妃自杀殉国,最后一股抗清势力覆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