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朋友圈优雅地晒书,别人怎么知道你努力
实际上也不完全是这样的情况。
都是在于自己的,不断努力。
所以不要纠结这个问题,即使这样做,也只是表面现象。
一个在朋友圈里喜欢晒书法的人是什么心里
证明他勤奋坚持练习有了小小成功,
朋友圈中使用手机 的调研报告怎么写
开微信朋友圈,就是看晒人生,的晒各种豪华度假游、奢侈品,房表甚至二奶;爱晒各种美食,从早茶一直晒到夜宵,仿佛这一天除了吃没干别的;学霸晒书袋子,各种拗口理论、高深学说、砖头厚的外文书,明知别人看不懂,也要一本本拍下来;年轻爸妈晒宝贝,各种吃饭拉屎、吐奶卖萌、穿衣睡觉的育儿小事皆不放过,自己再长得怎么歪瓜裂枣,也不惧毒舌大胆放图问你宝贝可爱否;热恋族每天晒连体恩爱图、减肥族每日必上磅秤照、跑步族天天发图晒路线、吐槽族拉黑老板再骂娘、鸡汤族搜刮网帖求安慰……朋友圈出现各种吃货族、自拍族、爱心族、养生族、鸡汤族、母婴族、谣言族、求赞族、不转死妈族,百花齐放、层出不穷
“晒”俨然成为朋友圈的生态规则,不晒,你刷朋友圈图什么
为了报复朋友圈“晒命族”,甚至有媒体专门采访心理学家,解读“晒”心态,结论是爱晒的都有心理问题——空虚焦虑,而看不得别人晒的也有病——“红眼病”。
更有甚者大呼受不了,发誓要退出朋友圈,但最后还是免不了每日默默潜水,看着别人拼命晒。
现代社会,人人忙碌,再好的朋友,丢在人海里要经常见面吃饭、电话短信,一对一联系都是个费劲吃力的活,但是人们还是需要朋友,这就是朋友圈存在的价值。
以个体为原点辐射整个圈子,发一条文图信息,所有圈内的人都能收到,只字片语之间,建立联系,或求得安慰赞美、或被调侃玩笑、或得到建议观点,成本低收效好,很多一面之交不怎么熟的朋友也能点赞赠言,顿时觉得自己人缘不错,舒缓孤独焦虑,所以人们都爱朋友圈,每次在朋友圈发出文图,晒只是一种方式,目的是获得回应,你也可以解读为:“我寂寞了,想与你分享。
”现实世界解决寂寞问题成本有多高现代人都知道,而孤独寂寞长期集聚就是焦虑抑郁的节奏,朋友圈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生活的平台,你有没有发现,在朋友圈交流比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得多,面对陌生人也可以说说理想神交万里;面对讨厌的人说几句赞美的话也不会全身起鸡皮,朋友圈大大降低了人们交朋友的心理门槛,而在朋友圈晒生活,也让不少人孤独空虚的人生找到回应和共鸣,刷刷存在感,原来自己人缘也不差。
所以,既然在朋友圈混,不妨多晒晒,也不妨多点赞,晒是让更多朋友为自己加油,看别人晒一方面满足“窥私欲”。
另一方面也要调整心态,别人的生活精彩,别光害红眼病,也可以当成自己上进的动力。
当然,个别高风亮节的朋友不妨多晒晒自己的倒霉事,这才是朋友圈的正能量
在晒书,想发一条说说,请问一下文字怎么配,谢谢
可以分享美景,分享快乐~ 可以分享经验,做知识的传播者。
比如,像我们热心网友在这儿答疑解惑,就是这样~ 人有点兴趣爱好,生活学习工作才不会单调无聊。
对一件事能做到执迷,那也并非坏事。
清风不识字
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清风不识字!乱翻书? 这首的前两句~~只是后人加的~~~ 作者原著的只有句~~~只不过当时被诬陷谋反~~后人才给这首诗加了前两句~~清前期顺、康、雍、乾四朝文字狱最酷烈,首先想到的是那两句著名的贾祸之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记得中学历史课本里就引证过,但这到底是谁的诗呢
略加翻检,发现说法颇多。
一种说法是:这是翰林院庶吉士徐骏(字冠卿)的诗。
徐骏的父亲徐乾学曾任康熙朝刑部尚书,又有另一重身份,即顾炎武的外甥。
雍正八年,仇家揭发徐骏诗文集内有“清风不识字,何得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诗句,并且还将“陛下”写成“狴下”,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于是照大不敬律斩立决。
《清稗类钞》则记载,雍正微服出游,在一家书店里翻阅书籍,当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有个书生见状顺口高吟:“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
”雍正“旋下诏杀之”。
另有记载称,这是车鼎丰的诗句。
鼎丰与弟鼎贲小饮,干杯后把酒杯翻转,见杯底有“成化年造”字样,于是吟道“大明天下今重见”,鼎贲接口说“且把壶儿搁一边”。
雍正认为“壶”、“胡”同音,“壶儿”就是“胡儿”,车氏兄弟因此问斩。
据史,车氏兄弟实际上是因曾静、吕留良案而牵连被杀的。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这两句出自徐述夔《一柱楼编年诗》。
传闻徐幼负才名,自认为是状元的料,后来却科举不利,满腹牢骚。
他所建一柱楼挂紫牡丹图,题诗曰:“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
”夏天晒书,风吹书页,愤然道:“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见酒杯底儿上有万历年号,便说:“复杯又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搁半边。
”晚上听到老鼠啮咬衣服,恨得直骂:“毁我衣冠皆鼠辈,捣尔巢穴在明朝。
”这些言行被举报之后,乾隆大怒,下令将已死的徐及其子怀祖剖棺戮尸,孙子、校编诗集者被处斩,江苏藩司等一批官员被革职。
又查出沈德潜曾替徐作传,称赞其品行文章,并且“夺朱非正色”两句正是沈诗《咏黑牡丹》中的句子,于是已经死掉的沈德潜也跟着倒了大霉。
《东华录》所载乾隆四十三年十月上谕是官方记录,给徐述夔定“大逆不道之罪”时所引用的却是另外两句:“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
”上谕认为,这明显是借“朝夕”的“朝”来指代“朝代”的“朝”,而且不说“到清都”,偏说“去清都”,不是流露出反清复明之意了么
在诗文里说说“明月”、“清风”就招来如此大祸,唐宋一干诗人词人要庆幸自己早生了几百年。
自然,乾隆绝不会有闲功夫找一个江南老书生的诗文集来翻,正如宋公明江州题反诗,必得有个黄文炳来揭发。
那么,这个黄文炳是谁呢
《东华录》乾隆上谕说得很清楚:“徐述夔所作逆词,若非刘墉据实陈奏,几至漏网。
”没错,这个刘墉,正是被“戏说”为一代名相的刘罗锅。
有个让人不太笑得出来的笑话说,朱可夫元帅从斯大林办公室出来后怒气冲冲地嘟囔:“小胡子魔鬼
”贝利亚马上报告,斯大林把朱可夫叫回来问:“您说的小胡子魔鬼是谁
”“当然是希特勒了
”朱可夫回答,于是斯大林转头问:“那么,贝利亚同志,您指的又是谁呢
”乾隆也许该问问刘墉:你怎么知道徐述夔诗里的“明朝(zhao)”是指“明朝(chao)”,而“去”是“去掉”的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