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蛰这个节气有什么特征
惊蛰节气传统上为春季,第三个节气。
即视太阳 在黄道 上自黄经345°至360°(0°)的一段时间 ,每年3月5日(或6日)开始,至3月20日(或21)结束,约15天。
这时太阳直射点由 5°57′S移至赤道。
狭义上,指惊蛰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345°的时刻,即在3月5日(或6日)。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 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然而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
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
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
“惊蛰”节气后,南方暖湿气团 开始活跃,气温明显回升。
常年节气平均气温淮北地区为6~7℃,淮河 以南地区为7~8℃,比雨水节气升高3℃或以上。
该节气内黄淮地区的气温自南向北先后稳定升至5℃以上,而气温稳定升至5℃,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界限温度,它预示着树木开始发芽、春长,春播作物开始播种。
常年节气平均降雨量 淮北地区为15~20毫米,淮河以南地区为20~40毫米。
民俗: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从泥土、洞穴中出来,于是虫蚁开始活动,逐渐遍及田园、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
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客家民间则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
惊蛰这一天,一些地区要吃炒豆。
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的瑶族在惊蛰时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
”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
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用“惊蛰“二字发朋友圈想表达什么
惊蛰是一种节气可能是到了惊蛰这个节气所以他用 惊蛰 发朋友圈
惊蛰前面点节气是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的小故事篇一:小故事和字谜立春今天是立春,自古以来,立春时皇朝与民间都有很多祭祀、庆贺活动,除大家熟知的吃春盘、春饼外,还有打春牛。
“打春牛”的民俗盛行于各地,其仪式由各府县执行,在某县志上有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东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庆丰年。
民之男女携儿女看春,俟土牛过各以豆麻撒之,谓散痘消疹。
立春日祀芒神圣,鞭土牛毕,民争土块归置牲圈,取畜养蓄息也。
是日喜晴厌雨,歌曰:但得立春晴一日,家夫不用力耕田。
”这说的是立春日前一天,先把用泥土塑造的土牛放在县城东门外,其旁要立一个携带农具挥鞭的假人作“耕夫”,以示春令已到来,农事宜提前准备。
立春日当天,官府要奉上供品于芒神、土牛前,于正午时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
吏民击鼓,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后交给下属及农民轮流鞭打,打春牛头象征吉祥,打春牛腰象征五谷丰登,打春牛尾象征四季平安,无论鞭打春牛的哪个位置,都象征着驱寒和春耕的开始,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随后人们要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放入牲圈,象征兴旺。
当天如天晴则预示着丰收,若遇雨则预示年景不佳。
另外,至今有些农村仍延续着古老的习俗,即由一个人手敲小锣鼓,唱迎春的赞词,挨家挨户送上一张红色春牛图,图上印有二十四节气和一个人手牵着牛在耕地,人们称其为“春帖子”。
冬至传说之一: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



